史耀增
(陜西省民俗學會,陜西 西安 710062)
合陽縣地處陜西關中東府,東臨黃河,北依梁山,西以大浴河與澄城為界,南與大荔接壤。金水和徐水兩條大溝把合陽分隔為三大塊,人們習慣上將金水溝以西的地區(qū)稱為“溝西”,相應地將縣城以至黃河塬畔稱為“溝東”,將徐水溝以北的百良塬叫作“溝北”,當然溝北的人稱徐水溝以南的坊鎮(zhèn)地區(qū)為“溝南”;“南北”二字當?shù)厝丝谡Z讀如“廊不”,附近的韓城等處方言“南北”也讀如“廊不”[1];邢向東《陜西省的漢語方言》[2]把合陽、韓城等處方言劃到了中原官話汾河片。
合陽民間俗語云:“澄縣六月炸,合陽七月擱不下?!边@句俗語中的“炸”與“擱不下”指的是金水溝西與澄城縣毗鄰地區(qū)的追往會,“炸”與“擱不下”意謂追往會的氣勢?!白吠保瑧斒恰白匪荩ㄗ窇洠┮酝钡囊馑?。追往會與廟會不同,會期選在農歷六七月間地里農活相對較少的時候,強調人際關系的重溫和強化,從其舉辦地域的廣泛,舉辦時間的集中,還有參與人數(shù)的眾多和氣氛的熱烈上,都為合陽其他地方交流會所少見。對于金水溝西一帶的民眾來說,追往會是跟過年一樣的重要節(jié)日。家家戶戶早早地打掃房屋、拆洗被褥,為窗戶上糊新紙,家庭主婦還要蒸白饃,備飯菜。2013年七八月間,筆者對合陽金水溝西的追往會作了集中的田野調查。
追往會實質上是澄城、合陽兩縣都有的民俗。大浴河是兩縣的界河,追往會就分布在大浴河兩岸的村莊,西至澄城的縣西河,東到合陽的金水溝。合陽追往會涉及王村鎮(zhèn)、和家莊鎮(zhèn)、金峪鎮(zhèn)三個鎮(zhèn)。在這東西寬約11 公里、南北長約16 公里的地域內,有追往會的村莊共17個,最南邊的是和家莊鎮(zhèn)秦城村,最北邊是金峪鎮(zhèn)防虜寨村。還有一些亦有追往會的村莊或因會期與核心區(qū)域(姑且這樣稱呼)相距較遠(比如在農歷六月上、中旬),或立會時間較晚,因而群眾暫時還不把它們看作傳統(tǒng)的追往會。在這17個村莊中,屬于和家莊鎮(zhèn)的有秦城、和家莊、井溢東坡(原先亦屬王村鎮(zhèn))和北渠西四個村莊;屬于金峪鎮(zhèn)的是防虜寨(今稱方寨)和雁村兩個村莊,其余11個村莊全屬王村鎮(zhèn)管轄。
從會期上講,民間的說法是:“樊莊起頭,柳池洼落尾?!鞭r歷六月廿五日從樊莊開始,接下來依次為:六月廿九日南王村;七月初一日井溢村;七月初三日運莊;七月初五日北渠西、防虜寨;七月初七日中王村、北王村;七月初九日秦城;七月十一日井溢東坡;七月十二日管家河;七月十三日和家莊;七月十五日崄泗、北蔡莊;七月十七日南蔡莊;七月廿一日雁村;七月廿三日柳池洼結束。前后延續(xù)近一個月。從日期上看,除了管家河七月十二日是雙日外,其余村莊均為單日,單數(shù)為陽數(shù),近年新立會的村莊在選擇日期上也沿襲這一傳統(tǒng)。
合陽民間習慣把廟會稱為“賽”或“賽會”,過廟會稱為“過賽”,以拜祭神靈為主,而把不以神的名義過的會稱為“古會”,追往會自然屬于古會的范疇。有追往會的村莊將過廟會和追往會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該村廟會與追往會都有,但不在同一天,各過各的,互不沖突。比如南王村既有三月三的玄帝廟廟會,也有六月二十九的追往會。過廟會時外村的客人到廟上拜祭,不一定要到親戚朋友家去,但過追往會時都必須走親戚。二是廟會與追往會的舉辦時間可能在同一天,那么兩種會的內容就要兼顧?!坝袘蚓陀匈?,沒戲就沒賽”,如果當年不過賽(不舉行廟會)了,但追往會依舊,親朋好友照樣來。
從調查材料分析,追往會應該是因群眾的需要而產生的。首先,出于人際關系的需要。從春節(jié)拜年見過面到夏收大忙結束,時間已過半年,鄉(xiāng)親們平時農活忙見面機會很少,借過追往會親戚會面、朋友團聚,使親情、友情得到進一步鞏固、加深。其次,調整生活節(jié)奏的需要?!稗r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前后延續(xù)一個多月的“三夏”大忙,鄉(xiāng)親們確實感到疲憊不堪,極需放慢生活節(jié)奏,讓身心得以放松。第三,舉辦追往會的村莊都要請戲班唱戲。當?shù)孛癖娪绕錈釔劭磻?,看戲是其重要文化娛樂方式之一?/p>
金水溝西的追往會在長期的延續(xù)和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追往會著眼于人,通過“追往”的方式達到維持親友來往和感情交流的目的。追往會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凡重要親戚必須到,如果未到,便視為“要斷親”。真的有要事脫不開身,必須讓人捎話說明原因,并把饃裝進小籠籠一并帶上,“追往饃”到了就不算缺席。如果該村有幾門親戚,或原先的一家分成幾家,在過去客人是家家都要去的,且到每家都要吃飯,否則會產生厚此薄彼的誤會。近年來這一習俗有所改變,提前約定親人們在某一家吃飯,次第輪流,但給其他各家的禮物是一定要分發(fā)的。如果碰到訂了親卻未過門的媳婦,追往會前男方一定要請媒人通知女方來參會,且要準備相應的禮物。
追往會是修復親友關系的催化劑。有時親戚之間有了矛盾,追往會上客人走時,主人卻不掏客人所帶來的追往饃(俗稱“不掏饃”或“不丟饃”),意思是不愿再來往。此時就會有來客中的長者或說和的人出面化解矛盾,第二年照常走動。
追往會是一種完全無人組織的、以各家各戶為單位活動的民間節(jié)日。各家各戶依照到客人數(shù)、經濟條件酌情安排。追往會與廟會不同,廟會有固定的組織與流程,比如秦城的“鑾駕會”負責安排廟會期間的“擺廟”等一切事宜。追往會的安排相對自由隨意,即使是請戲班的大事,也是村民自愿張羅。
農業(yè)生產的特點是季節(jié)性強,“地里活忙張的時候,你就是耍活龍,也沒人去看”(農民的話),而農歷的六月下旬到七月,恰好是農活相對清閑的時候,此時夏收已全部結束,秋種的時間還未到。雖說三伏已近尾聲,但酷熱仍未散去,人們只在早晚干活,中午正好用來走親戚、看朋友,暢敘友情。
合陽民間一年到頭有五個重要節(jié)日,但走動的對象有所區(qū)別。拜年與“看忙罷”是“小看老”,晚輩探望長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是“老看小”,長輩給晚輩送節(jié)。這僅僅發(fā)生在親戚之間,朋友間來往極少。追往會則不同,親戚自不必說,同學、戰(zhàn)友、同事均可到場,即使是農村人俗言的那種“拐彎子親戚”“掛碼子親戚”(即親緣關系很遠)同樣能來。來的人越多,越能顯出這一家旺盛的人氣,越能得到左鄰右舍的羨慕和稱贊。
親朋好友歡聚一堂,交談是一種美好的體驗,俗稱“拉閑話”“諞閑傳”。無論是生產知識和技能,還是國家大事、農家瑣事,人們都非常珍惜這一難得的交流機會,爭先恐后地表達著自己的見聞與看法,既交流了感情、溝通了思想,又傳遞了信息。
合陽是一個傳統(tǒng)農業(yè)縣,經濟發(fā)展相對滯后,過去農村人最大的文化享受便是看戲,他們的倫理觀念、歷史知識絕大部分是從看戲的過程中得來的,而追往會這種形式,恰恰為群眾提供了欣賞戲曲藝術的理想場所。過追往會時請來戲班,一天的會就會變成兩天或三天,無形之中延長了村民歡樂的時間。經濟相對寬裕的大村莊請的是秦腔、同州梆子以至山西蒲劇等大戲,其他村也要請合陽提線木偶戲班子來唱一臺戲(合陽民俗,兩天三夜共五場戲謂之一臺),還有請同朝(同州、朝邑,今歸大荔)皮影戲來助興的。所演劇目當然都是群眾喜聞樂見的。
追往會雖說主要內容是親戚見面,但商品交易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會上既有以此為職業(yè)的商販,也有賣瓜果蔬菜、編織手工的農民。賣吃食的分外忙碌,因為親朋相見,少不了吃一碗當?shù)靥赜械孽矫妗氿?、涼粉或油糕等當?shù)靥厣朗场?/p>
客人“追往”時所送禮物分三種:一是敬長輩的油餛飩。饃四周卷起一個前低后高的沿子,里面包的是清油、芝麻、花椒葉等,或者是油包包,內容相同,只是外形像捏包子一樣從四周拾起,中間形成一個嘴,有的還給嘴上夾一塊肉。吃起來特別油,特別香,以表達晚輩對長輩的孝敬之心。要去的親戚家中有幾位老人就帶幾個追往饃。二是給平輩的,稱為“瓜瓜”。在大饅頭的表皮上用專用的木梳“攏”出花紋,類似石刻中的線雕。也有人不包外皮,而是把兩個蘸上油與調料的油卷子摞在一起,用筷子從中間一壓,叫作“油集子”,外形雖欠美觀,但吃起來油香。三是送晚輩的娃娃饃(只一個娃的頭部,亦稱“臉臉饃”)以及雞、魚等動物肖像饃。主人在接受禮物時并不全部留下,俗稱“掏饃”,而是為長輩和晚輩各留一個,稱為“掏兩頭”。掏饃之后還要回贈9個或10個點上紅的小饃,亦稱“圓饃”。改革開放之后,追往會上人們改送各種奶制品、飲料以及糕點之類,或者再買些油糕、甑糕、水果一并帶上。而主人的回贈仍然是傳統(tǒng)的小饃。因為小饃用酵面蒸成,口感好,仍然備受人們的喜愛。
招待客人的午飯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喝酒菜,過去只不過是一個用油炸豆腐絲、豆芽、粉條、肉片拌成的酒碟子,喝兩杯酒了事,接下來是飯菜,九碗,與合陽傳統(tǒng)的十碗飯同樣,不上丸子,嫌不吉利,因為“丸”與“完”諧音。也有的地方上六碗菜,說是“六六大順”,而不上七碗或八碗,因為合陽風俗“七龜子(樂人),八戲子”,龜子與戲子都是從事下賤職業(yè)、被人看不起的人,是一種數(shù)字忌諱。吃飯時吃小饃,喝茶。如果是未過門的新媳婦或新女婿來,還要煮餛飩(一種面食,樣子像小元寶),寓意渾全、圓滿。
現(xiàn)在招待客人吃飯仍遵照先喝酒后吃饃的傳統(tǒng),但內容已大大豐富。喝酒菜既有牛肉、耳片、變蛋、花生米等涼菜,還要炒五盤、六盤或九盤熱菜。其中兩道菜頗具合陽特色。一是釀肉。釀,在合陽方言中讀如“讓”;說是“肉”,卻是用面做成。把小饃去皮,揉成小饃花,加上面粉與少許粉面、雞蛋清、蔥花、鹽等,攪拌均勻,拍成一寸來厚的餅狀,上籠蒸熟。端出來后在表面涂一層雞蛋面糊,再上籠蒸一次即可。吃時切成筷子薄厚的長方形片狀,裝碗后添點湯上籠加熱。二是雞蛋泡泡。把雞蛋打到碗內攪勻,加適量白面,放蔥花、醬料,攪成糊狀,用筷子夾成小塊在熱油中炸熟。吃時裝碗添湯(干的亦可),加熱即可。
追往會在西安也有。楊景震主編的《中國民俗大系·陜西民俗》[3]194叫作“油塔會”,孫立新等主編的《關中民俗》[4]156-157叫作“村會”?!蛾P中民俗》指出:“村會”的區(qū)域主要在周至黑河以東到藍田、渭河以南,包括過去咸陽市秦都區(qū)的渭河以南地區(qū)(如今歸西咸新區(qū))。《關中民俗》提及的“長安、戶縣六月炸”或“七月炸”跟前述“澄縣(澄城縣)六月炸,合陽七月擱不下”如出一轍。從關中地區(qū)這一特殊的民俗現(xiàn)象來看,追往會是農業(yè)經濟下農民增進感情、調節(jié)心理及文化娛樂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