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潘文石的第一眼,你很難不被他衣服上的圖案吸引——上面印著一只可愛的大熊貓。被譽(yù)為“熊貓之父”的他,是北京大學(xué)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hù)中心主任。幾十年來,他始終在崇山峻嶺中研究和保護(hù)瀕臨滅絕的大熊貓、白頭葉猴等珍稀動物,探索土地、人口和野生動物的關(guān)系。
在《朗讀者》第三季上,這位“熊貓爸爸”來到了節(jié)目現(xiàn)場,年過八旬的他依舊精神矍鑠。但帽子上兩處扎眼的創(chuàng)可貼和破爛的帽檐,無聲地講述著這位老人在荒野里奉獻(xiàn)的一生。
科學(xué)家的良知不允許我說假話
1996年,一封來自荷蘭王室的信,漂洋過海,來到中國。信上說:鑒于您在保護(hù)和研究大熊貓方面的卓越貢獻(xiàn),荷蘭王室將授予您“諾亞方舟獎”。這獎?wù)虏⒎怯蓢跏谟?,而是以自然的名義,用萬物生靈的感恩鑄就。信的收件人是:潘文石。
潘文石客氣地回復(fù):我太忙了,沒法去荷蘭領(lǐng)獎。
荷蘭人并不知道,他們計劃授予獎?wù)聲r,潘文石正在中國的深山老林里,目光所及之處皆是冰天雪地,連帳篷也被雪死死地壓著。日常打水需要走上兩公里,一滴一滴地接完再帶回去,人還沒走到帳篷,水就先結(jié)成了冰。條件艱苦之至,有時還要面臨生死考驗。他在研究大熊貓方面的成就,都是用艱苦的野外實地研究換來的。
1983年底至1984年初,四川地區(qū)60年才開一次花的竹子開花了。一時間,“竹子開花導(dǎo)致大熊貓死亡,要把野生大熊貓都圈養(yǎng)起來保護(hù)”的觀點(diǎn)甚囂塵上。潘文石急了。一封在微弱燭光下、從簡陋工棚里寫出的信到了國務(wù)院:“竹子開花不是大熊貓瀕危的原因,反對飼養(yǎng)野生熊貓,那樣只會破壞野生熊貓的種群結(jié)構(gòu)……”他以多年來親自觀察到的實證,寫下了臥龍大熊貓研究報告,還參與制作了紀(jì)錄片《熊貓列傳》,讓更多人了解了中國最早的熊貓科研保護(hù)工作。紀(jì)錄片里的野生大熊貓們,聰明、壯實、勇敢,散發(fā)著野性的光芒。你會突然明白,什么是生命的尊嚴(yán)和意義……漸漸地,圈養(yǎng)大熊貓的傳聞漸漸止息。
潘文石說:“作為科學(xué)家,面對謊言和偽說,我不能裝聾作啞??茖W(xué)家寫過那么多論文,如果不能讓這個世界更好,就沒有任何意義?!?/p>
保存荒野,就是保存我們的未來
1997年1月,60歲的潘文石寫了一封寄給女兒的求助信。
“我已經(jīng)47天沒有洗過一次澡,北京帶來的小蠟燭只剩下半根,頭燈里的7號電池馬上就要耗盡,方便面也快吃完了,我需要你和朋友們的支援?!?/p>
但在寫信前不久,潘文石卻為了保護(hù)白頭葉猴,剛剛捐出了60萬的獎金。
“熊貓爸爸”同時也是“白頭葉猴之父”和“白海豚的守護(hù)者”。1996年,潘文石來到廣西,一待就是20多年。在廣西欽州的三娘灣海域,他追逐中華白海豚的身影。在廣西崇左的喀斯特地貌山區(qū),他與白頭葉猴為伴,呵護(hù)種群生長,還主動拿出自己的獎金在山村修建沼氣池,在他的幫助下,村民生活越來越好,對森林的破壞也逐漸停止,弄官山白頭葉猴的數(shù)量從不足100只增至800多只。
潘文石的女兒潘岳在收到這封“求助信”后,來到父親的基地探視,最后主動放棄在都市的工作,加入父親的團(tuán)隊,還有不少年輕人受到潘文石的感召,加入到野生動物的調(diào)查中,一起探索兼顧珍稀物種和當(dāng)?shù)厝嗣裆姘l(fā)展的有效途徑。
如今,已過80歲高齡的潘文石依然堅守在荒野。他認(rèn)為人類來自荒野,要想探尋生命的意義,了解人與自然的秘密,就要到荒野中去。不斷有人問他,值得嗎?對此,他將自己寫的一篇野外日記獻(xiàn)給所有熱愛生命的朋友——
“我們的祖先來自荒野,保存這個荒野,就是保存我們的未來。所有的荒野才是我們子孫后代生存下去的洞天福地?!?/p>
【速寫文段】
幾十年來,潘文石與大熊貓、白頭葉猴、白海豚朝夕相伴,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如今,在這個年過八旬的老人身上,你依然可以看到他對事業(yè)的熱愛,看到他眼底的光。如何做到在野外風(fēng)餐露宿,依然保持對工作的激情?恐怕只有兩個字:熱愛。
【適用話題】熱愛;堅持真理;生命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