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梅
南澗,無量山和哀牢山深處、與瀾滄江交匯的蒼毓靈秀之地,唐蒙舍詔之南,一個形似大澗槽的地方,自唐宋以來便是滇藏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我們走進重重疊疊的山,彎彎曲曲的路,難見,南澗,一澗傾心。
虎街,古道悠悠余韻長
南澗的虎街,我早有耳聞,卻從未親臨。汽車?yán)@過一段又一段彎彎曲曲的山路,當(dāng)真真切切地站在了虎街的石板路上,我這才知道,原來虎街并不是一條街,而是一個由馬蹄踏出來的古鎮(zhèn)。
燦爛的陽光下,路邊的商鋪,門窗緊閉,沒有任何的商業(yè)氣息。幾位老人悠閑地坐在門前的草墩上嘮嗑,時光變得溫順柔和?,F(xiàn)在的虎街,是茶馬古道繁盛時期的重要驛站,當(dāng)年,普洱、景東沿線的茶商、煙商和大理、麗江等地的鹽商、堿商及絲綢商在此相遇歇腳,虎街漸漸成了茶馬古道上的一個繁華小鎮(zhèn),成了古時“走夷方”的重要驛站之一,也成了驛站中最好的夢鄉(xiāng)。
據(jù)悉,在唐朝時期,虎街就有彝族先民居住了,但人數(shù)不多。到明清的時候,南京、江西、浙江等地的商人經(jīng)常往來于茶馬古道,并在虎街歇腳,慢慢在此定居。遷來的李、陳、沈、席等八姓人帶來了中原文化,推崇儒家忠孝仁德精神。隨著人口增多,村子慢慢擴大,這個山村逐漸繁華和熱鬧起來,最終形成了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古鎮(zhèn)和集市。
多年后的今天,雖然馬幫的身影已遠(yuǎn),但在古老商業(yè)文明影響下的虎街,依然是南澗縣境內(nèi)做生意最多的村鎮(zhèn)之一。千百年來,從這條蜿蜒的道路上走出來的不僅有才子,有商人,有官員,更多的是那些為了生計而奔波的小商販。
一條石板路蜿蜒在大山之中,沒走幾步,一座新修的牌坊出現(xiàn)在眼前,上有一橫匾“蒙樂古鎮(zhèn)”,兩邊有一副對聯(lián):“古有彝祖創(chuàng)造母虎文化綿延古道千里,今具慧眼穿透歷史塵埃力現(xiàn)蒙樂古韻”。
沿著青石板路往前走,想觸摸虎街舊時的模樣,雖然沒有看到昔日的馬幫,但歷史的滄桑深深印刻在古道的石板上,馬幫文化的印記也隨處可見。石板路邊的一口井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井旁有個亭子,亭上懸匾,上書“鳥乘風(fēng)飛”,再看下面的石刻,一個威猛的虎頭下面有“玉覺井”三個字。沿著井旁的小巷往里走,是一個沒有人住的老院子,院子里還有一口井,井水清澈見底,立有石碑,上刻“魚得水逝”,邊上的石條上擺放著一只干凈的膠皮桶,顯然,這井水一直在供人們使用??戳藘煞郑唤馄湟?,回來查閱資料才得知,語出國學(xué)古籍經(jīng)典《菜根譚》,原句為“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鳥乘風(fēng)飛而不知有風(fēng)。識此可以超物累,可以樂天機?!狈磸?fù)琢磨,猛然頓悟,是啊,山無言,水有聲,樹無語,風(fēng)有聲,陰與陽,水與山,天地間與大自然對話,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的恬淡,生活更加多彩,只有超然置身于物欲的誘惑之外,才能生活得云淡風(fēng)輕,獲得人生的真正樂趣。
水井背靠一個斜坡,斜坡上有一個小小的石塔,仔細(xì)看石塔,塔分兩層,斑駁的印記,似乎在訴說著歷史的故事。同行的文聯(lián)主席介紹說,這是一個山坡上的村莊,舊時用水困難,所以當(dāng)?shù)氐拇迕窬徒诉@個塔,有鎖住水源的寓意。
前方,一座新修的亭子吸引了我,走近才發(fā)現(xiàn),這就是母虎日歷碑亭。從正面觀賞,正中有一神像端坐,上書“母虎神靈”,背后是栩栩如生的十二獸神的雕像。端詳著威武的老虎雕像,我才明白人們把虎街稱作“十二獸神守護的地方”的原因了。
村尾亦有井,在我們圍觀的時候,一個來打水的老爺子和我們主動搭話,介紹這井水冬暖夏涼,水質(zhì)一流。清冽的泉水從水井的石縫里緩緩流出,我忍不住拿起擺在石板蓋上的瓢,咕咚咕咚喝了一飽,一股甘甜、清涼的滋味在口中回味不已,久違的童年味道彌漫開來。
在村中那棵有300多年樹齡的滇樸樹下閉目靜思,虎街滄海桑田,往事如煙,古樹記刻著一段塵封的過往,馬背駝鈴,環(huán)佩叮當(dāng)。
走在返回的石板路上,那份歷史的厚重感,就在老宅的大門,就在斑駁的木窗欞,就在那些脫落了墻皮的拐角,還有被歲月磨得圓滑的石臺階上……狹窄的小巷和破舊的院落,就像那飽經(jīng)滄桑的守望者,見證著一個時代的興衰與繁榮。
這樣的懷想被撲面而至的山林氣息打斷,而“人”字屋脊下的墻壁上驀然涌現(xiàn)的虎頭圖畫活生生竄入鏡頭之中,于是,虎街如同活了過來,仿佛看見,真的有一只老虎,在高山之巔的云霧之間,徘徊遠(yuǎn)去,時而短暫地回頭一瞥。
從一道敞開的木門往里看去,古院落里斑駁的欄桿瞬息之間變得溫和起來,在我的鏡頭里,畫面跟著滄桑而更加鮮活,看著看著,仿佛炒茶聲、湯沸聲、馬蹄聲、竹葉穿林聲……聲聲在耳畔交織回蕩,消弭盡俗世繁擾。
夕陽西下,告別虎街,一次次回望,虎街依舊靜臥于郁郁蔥蔥的樹木之中,山風(fēng)陣陣,古道依舊綿延,伸向遠(yuǎn)方……
期待,在一個陰雨連綿的日子里,撐著一把油紙傘,聞著無量山的茶香,看雨滴沖洗過的馬蹄印,聽雨打芭蕉葉的聲音……
無量山的一場茶事
蔚藍的天空下,滿眼的綠撲面而來。無邊的靜謐,空氣中充盈著草木的氣息。置身無量山茶園,狗吠在村中起落、回蕩;雞群在茶叢覓食、打鳴;蜜蜂在茶園飛舞、吟詠;婉轉(zhuǎn)歌唱的鳥兒被我們驚擾,展翅飛向密林深處。暖風(fēng)拂面,微醺,迎著陽光愜意地閉上雙眼,茶香繚繞,恍然間,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員,遠(yuǎn)離都市的喧囂,忘卻塵世的煩擾,與整片茶園融為了一體。大自然賜予人們的,是值得感恩的光陰。
這里是南澗匯創(chuàng)無量茶園阿基苴村生產(chǎn)基地,是南澗古茶樹分布相對集中、規(guī)模較大的古茶樹群。無量山,以“高聳入云不可躋,面大不可丈量之意”得名,古稱蒙樂山,西北起于南澗彝族自治縣,向西南延伸至鎮(zhèn)沅、景谷等地,西至瀾滄江,東至川河。
清代詩人戴家政在《望無量山》中寫道:“高莫高于無量山,古柘南郡一雄關(guān)。分得點蒼綿亙勢,周百余里皆層巒。嵯峨權(quán)奇發(fā)光澤,聳立云霄不可攀?!苯鹩瓜壬P下的無量山,是一個真實與神話交織的,富有神秘色彩的世界。我眼中的無量山,又是一番別樣的風(fēng)景。
阿基苴村是南澗無量山的一個行政村,境內(nèi)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土豐美、環(huán)境宜人,茶葉遠(yuǎn)近聞名。這里的古茶樹,零星分布在山地邊,鑲嵌在核桃樹之中,與山村小院為伴。古茶樹的枝干上長滿了苔蘚、藤蔓、野生菌類等附生物。從樹牌上來看,大多已有兩三百年的樹齡,據(jù)介紹,也有上千年樹齡的。歷經(jīng)千百年的悠悠歲月,古茶樹仍呈現(xiàn)出鮮亮的光澤,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
在這片凈土里,古茶樹和核桃樹相映成趣,空氣似濾過一般,在那清澈的清涼中,深深地吸一口,那種清涼沁人的感覺充盈了整個胸肺。茶樹下、小路邊,鋪滿了生機勃勃的野花野草,人走過去還能聽到昆蟲的聲音。
陽光下,一片片新葉發(fā)出綠意盈盈的光芒,纖細(xì)的茶毫、脆嫩的葉脈,使人浮想聯(lián)翩。隨手摘下一個嫩芽含在嘴里,山野氣息撲面而來,感覺整個身體都彌漫著春天的氣息。那茶韻醇厚,滋潤心靈,沁入心扉,山之靈氣悄然注入靈魂深處。
31歲的彝家漢子,匯創(chuàng)無量茶園的主人楊曉軍告訴我們,阿基苴村這一片區(qū)域是匯創(chuàng)無量茶園四個基地中的一個,這里掛牌保護的百年古茶樹有1300多株,野生茶樹有200多株。這些古茶樹能夠自己生存,不需要單獨澆水、施肥、打藥,全靠自然肥力生長,是純粹的原生態(tài)古茶樹。
同伴中有人問,為什么這些已經(jīng)有幾百、甚至上千年樹齡的古茶樹,卻長得不太高,樹冠也不是很龐大呢?曉軍笑著說,不僅他自己小時候看到的古茶樹是這么大,爺爺奶奶跟他講,他們小時候看到這些樹的時候,也是這么大。我這才知道,原來茶樹屬于慢生長的植物,生長是極其緩慢的。
聽完介紹,往茶園深處走去,陽光直直地射過葉縫,斑駁的樹影晃動在人身上,讓人生出無盡的遐思。看著一棵棵、一篷篷充滿著勃勃生機的古茶樹,除了拍照,忍不住就想觸摸一回,感受古茶樹一路走來的歲月滄桑,感受古茶樹的從容堅韌、平靜沉穩(wěn)。
輕輕撫摸古茶樹的樹干,感受一段古村旅行漫漫,回憶一段千古情懷。古茶樹悠遠(yuǎn)深沉的韻味從歷史中傳來。據(jù)說,500多年前阿基苴村就有先民種植茶葉,“山間鈴響馬幫來”,茶馬古道悠揚的馬蹄聲仿佛聲聲入耳,在一陣陣鈴鐺的撞擊聲中,一隊滿載著茶葉、鹽巴等物資的馬幫商隊從阿基苴村打馬而過,山路顛簸無意間將茶籽留下,自此茶樹在這里生根發(fā)芽,阿基苴村也與茶有了不解之緣。
環(huán)顧四周,每一棵古茶樹都有編號和簡介,但我們卻無法找尋那些栽種茶樹的人了。我想,當(dāng)初照顧茶樹和采摘茶葉的人,有多少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呢?古茶樹見證著這里一代代人的生活和成長。是古茶樹告訴我們,這塊土地上有人類密集居住的歷史,我不禁想問,到底是古茶樹滋養(yǎng)了無量人,還是無量人滋養(yǎng)了古茶樹?
流連于古茶樹林中,鳥語花香,蟲鳴溪澗,有震撼,也有“置身方外,不畏浮云”之感。在一陣歡聲笑語聲中搜尋,只見幾個當(dāng)?shù)氐膵D女頭戴草帽,正爬在古茶樹上,雙手翻飛在茶枝間,一個一個的嫩芽瞬間飛進了她們斜掛肩上的茶簍里,動作嫻熟得讓人驚嘆。
鮮茶葉在被采摘后,都會進入初制所。從手工到機械,民間傳統(tǒng)茶農(nóng)的智慧、勤勞,一切都那么令人感動……楊曉軍的老家在豐收九社福海莊,這里是匯創(chuàng)無量茶園的粗制茶廠之一。
這個只有10多戶人家的小村落,房前屋后,林間地里,隨處可見長滿樹苔的高大茶樹、核桃樹。彎曲盤旋的枝丫見證著千百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續(xù)寫著人人懂茶、人人制茶的歷史與故事。
走進初制茶廠,屋檐下有幾臺簡易的普洱茶加工機械設(shè)備,院子里擺滿了竹編的簸箕和篾笆,上面都是空的。曉軍說,我的匯創(chuàng)茶園每年只在春季采摘,現(xiàn)在這個時節(jié),基本上是進入采茶的尾聲了。
喝了這么多年的無量茶,都是坐享其成,真正是“只喝茶湯,不見茶山”。因此,我對一睹手工制茶的過程充滿期待。此時,曉軍倒出一大袋青茶說,普洱茶的制作有五道工序,第一道工序采茶,工人已經(jīng)代勞,接下來的四道工序:攤晾、殺青、揉捻和晾曬,給大家體驗一下吧。我和同伴們一個個躍躍欲試。
一口傾斜的厚鐵鍋,泛著茶油浸透過的光澤,攤晾后的嫩芽,仿佛穿越時空,不早不晚落進鐵鍋里,熊熊柴火烤炙的鐵鍋里,經(jīng)過曉軍的手反復(fù)翻滾、揉制,左右旋轉(zhuǎn),茶葉也隨之跳躍,顏色一點點發(fā)生著變化,那些滴翠,少了水分,慢慢變黃,嫩芽挺直的身子,慢慢軟綿卷縮,初步形成的泡松條索,再乖乖躺到了簸箕里,任由我們的一雙雙手,揉捻成緊細(xì)、圓直、光潤的外形。一炒一揉之間,飄出濃郁、醇厚的茶香。
我注意到,由于高溫烘烤的緣故,曉軍的額頭上,一會兒就滲出了大顆的汗珠。而我自己呢,單單是體驗揉捻的過程,只一會兒,就感覺到胳膊酸了。我這才體會到傳統(tǒng)手工制茶工藝的艱辛,也才似乎對曉軍的做茶理念“傳承百年彝族制茶工藝,只為與品味非凡者共享”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捧起那些略帶澀澀的茶葉,放在鼻尖,思索一片茶葉到一杯茶湯的過程,我不禁對漫山的古茶樹多了一份敬畏。是啊,歷經(jīng)千百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古茶樹不畏嚴(yán)寒酷暑、不畏野火肆虐,依然蓬勃生長,還要經(jīng)歷熱鍋的考驗,把香氣醇厚的茶葉送到城鄉(xiāng)的各個角落,送到千家萬戶的杯盞之間。從古茶樹身上,我讀懂了“堅忍頑強”。
日到中午,我們一個個都口渴難耐,在一套古色古香的木椅上坐下,看杯內(nèi)翻騰的茶葉舒展開來,葉底黃綠勻齊,湯質(zhì)飽滿,湯色黃綠敞亮,宛如山林的色彩。品第一口,略帶淡淡的澀,再品一口,便有了醇的香,品第三口,回味著清甜……而后這香甜之氣便留在唇齒,頗有山野氣韻,讓人久久回味,就像喝下了阿基苴村最明媚的春光。詩詞中描繪的場景“霧淡千樹茶,云開萬壑蔥,香飄千里外,味釅一杯中”瞬間再現(xiàn)眼前。又喝了幾杯,真有“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無須花”的意蘊,真是茶不醉人,人自醉。
陶醉在醇香的普洱茶中,耳邊傳來了動聽的曲調(diào),原來是曉軍用樹葉吹起了彝族山歌調(diào),音色青翠悅耳。裊裊鄉(xiāng)音伴著普洱茶的香味,我感覺自己也做了一回?zé)o量山的神仙姐姐。此時,我想起了曉軍的話“我喜歡音樂,我想讓音樂融進每一片茶葉,每一片葉子都經(jīng)過音樂的熏陶。”果然,音樂人做出來的茶,真是韻味無窮……
茶是對青山綠水的收藏,如果說,有茶喝,會喝茶,是一種清福。那么,伴著樹葉吹出來的曲調(diào)喝茶,仿佛治愈了我疲憊的心靈,讓奔波的心靈找到一方休憩的凈土,也讓喝茶更有儀式感。
透過杯子,看著茶葉一片一片舒緩地展開,它們那么從容與優(yōu)美,像極了我們的人生。人生也不正像一碗茶嗎?先苦,后甜,再香,正如眼前的楊曉軍。楊曉軍,土生土長的無量山人,退伍后,他獨自經(jīng)營著匯創(chuàng)無量茶園。31歲的年輕人,已經(jīng)在這大山深處打拼了5年,把茶園做到了4個鄉(xiāng)鎮(zhèn),每年的產(chǎn)量達到了3噸左右。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決心,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能體味。
一方水土滋養(yǎng)一方靈氣,也只有無量山這樣雄渾的山山水水,才能滋養(yǎng)出如此悠遠(yuǎn)豐厚的古茶樹,也才能滋養(yǎng)出楊曉軍這樣質(zhì)樸、寬厚,擁有山一樣情懷的愛茶人。
返程的路上,反復(fù)欣賞《無量山茶歌》:“夢中有個金太陽,在無量茶山閃金光;夢中有個茶姑娘,身背背籮采茶忙;夢中的采茶姑娘,十指在把春追趕?!备惺苤欠N平凡真切中透著的生活韻味,雄渾中不失溫婉,更像是一壺醇香的無量山茶,沁人心脾、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