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兵 劉菲菲 徐壽春
人類軍事史上的偉大奇跡——長征,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國家深刻憂患、對民族責任擔當開辟的艱辛之路,也是一支支紅軍隊伍舍生忘死、拋灑熱血的轉折之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從江西出發(fā)時8.6萬余人,抵達陜北時只剩下7000多人,平均每走1公里就有4名紅軍戰(zhàn)士倒下,每14人只有1人到達陜北。
1995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人物志》中的張績之,就是長征路上的英烈之一。張績之(1905—1934),江蘇省濱??h東坎鎮(zhèn)(原阜寧縣東北地區(qū))人,幼名張十成,是縣境唯一參加長征犧牲的紅軍指揮員。1925年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轉入中國共產黨。投身青年與學生運動,參加了上海五卅運動。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參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北伐戰(zhàn)爭失敗后赴蘇聯(lián)學習。1930年回國,10月任共青團上海滬東區(qū)委書記,后又任共青團上海法南區(qū)委書記。1931年6月,進入中央蘇區(qū),先后任少共(共青團)閩粵贛省委組織部部長,少共蘇區(qū)中央局宣傳部部長。1932年1月,任共青團江西省委書記。1933年10月,當選為中共江西省委委員、常委。1934年2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組織領導江西廣大青年參加中央蘇區(qū)第三至第五次反“圍剿”斗爭。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團主任。同年12月30日,在貴州劍河籌糧中與敵作戰(zhàn)壯烈犧牲,時年29歲。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績之為革命烈士,并向其家人頒發(fā)了由毛澤東親筆簽發(fā)的“革命犧牲工作人員家屬光榮紀念證”。
覺醒年代,惟奮發(fā)者進
19世紀20年代初,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覺醒年代。張績之的人生成長歷程,正是在學習中覺醒,在覺醒中歷練成長,在成長中踐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真實寫照。
1910年冬,張績之父母患黑熱病雙亡,遠在淮安的叔父母把他兄弟二人接到家里撫養(yǎng)供讀。1920年,他讀完中學的時候,由于生活貧困,又正好趕上了五四運動的浪潮,向往著外面世界和新生活的張績之,只身一人去上海做雜工度日。不久,他考入上海倉圣明智大學免費就讀。1923年秋,經(jīng)沈澤民、施存統(tǒng)介紹,到剛創(chuàng)辦的上海大學教書。1924年10月后的一段時間,張績之的學習、工作和人生信仰受到了剛從蘇聯(lián)回國的任弼時革命思想熏陶。1925年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后又秘密轉為中共黨員。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他經(jīng)常深入各個工廠、學校開展革命活動。
1927年,北伐戰(zhàn)爭失敗后,張績之轉入地下開展革命活動。夏秋季節(jié),組織上派遣他和另外50名優(yōu)秀青年一起赴蘇聯(lián)學習。9月29日,張績之因崇尚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從上海出發(fā),經(jīng)北平、哈爾濱乘火車前往莫斯科。到達蘇聯(lián)后,他住進共產國際宿舍(原德列茲頓賓館),先在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簡稱東方大學)學習4個月,后又轉入莫斯科中山大學中國部學習。在那里,他一邊學習軍事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等課程,一邊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積累了豐富學識、精神力量和政治財富,共產主義的信仰逐步融入心田。
張績之在蘇聯(lián)學習期間,認識了先期到達莫斯科學習的王明。那時,王明極力打擊和排擠自己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公然捏造同學當中有個反黨反革命組織“江浙同鄉(xiāng)會”,并將張績之列入其中。1928年2月,到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執(zhí)委會第九次全會的中共中央代表向忠發(fā)聽信了王明的謊言,認定“江浙同鄉(xiāng)會”的存在,便在4月份到莫斯科中山大學演講,動員學生檢舉揭發(fā)“江浙同鄉(xiāng)會”人員,并威脅說:“如不坦白,就要逮捕、槍斃”,一時鬧得學生惶恐不安。張績之和同學們紛紛寫信向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反映實際情況,最終聯(lián)共(布)中央監(jiān)委下發(fā)決議否定“江浙同鄉(xiāng)會”的存在,并且明確反對王明等人毫無根據(jù)地指責一些同志的錯誤做法。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近郊秘密召開后,張績之學習了黨的六大會議精神,領略了中共代表沖破險阻、不遠萬里來到莫斯科參加會議的真諦和精神,暗下決心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看家本領,做到知行合一,不斷錘煉黨性修養(yǎng),一以貫之地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自覺做一個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11月后,他與同在國際列寧學校學習的董必武、董亦湘、王若飛等同學經(jīng)常來往,學習討論國際國內形勢,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同學們對他印象很深刻,大家都認為他為人正直樸實,學習刻苦,工作努力,是一個有志向的革命青年。
1930年,張績之與王稼祥、劉伯承等人從蘇聯(lián)回國。11月,張績之受到王明等人的蠱惑,同陳昌浩、宋監(jiān)銘、何克全、王盛榮、沈德明等5人一起給中央局寫了一個意見書,指責黨、團中央是“立三路線的繼續(xù)”,稱三中全會的路線為反國際的“立三路線”等。時隔不久,他又在與周恩來、陳云、陸定一等人的交往中,看清了問題的根源,認識了錯誤,主動揭發(fā)并遠離了王明宗派集團,誠懇接受中央局關于“在工作中考查其行動,徹底改正其錯誤”的決議,決心把挫折作為磨刀石、壓力當作助推器,到斗爭的風浪中去增強馬克思主義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開創(chuàng)無愧于信仰和時代的偉業(yè)。
張績之的覺醒、成長和進步,是在不斷學習和工作中汲取知識和前行動力的。2020年11月,筆者在103歲紅軍老戰(zhàn)士王敬群家里采訪時,他記憶猶新地深情講述與張績之的幾次相遇,其記憶最深的是:“張績之不僅是個工作狂,還是一個學習狂,他有一個帆布挎包,里面裝有《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馬克思、列寧、毛澤東著作讀本,工作到哪里,書本就帶到哪里學習?!庇X醒年代,奮斗的底子在精神,奮斗的方向靠謀劃,奮斗的精髓是理念;覺醒年代,惟奮發(fā)者進。
重任在肩,惟奮進者強
“多經(jīng)事方能成大事,大事難事看擔當?!惫伯a黨干部的使命擔當,就是要為民眾、民族謀福祉。張績之在投身上海青年學生運動,以及后來擔任共青團領導崗位上,面臨時代的風云和硝煙的洗禮,他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工作方法卻越來越多,能力也越來越強。
1923年二七慘案后,上海工人運動走向低潮。1924年4月,中共上海區(qū)委撤銷后,新改組的中共上海地方委員會將黨員分為4個小組,其中之一就在上海大學。此時,在上海大學任教的張績之結識了總務長鄧中夏、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瞿秋白等領導和一大批到校任教的共產黨員。8月,為進一步推動上海工人運動,加強對滬西工人運動領導,鄧中夏、李立三、項英等在原有工人補習學校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滬西工友俱樂部。9月1日,滬西工友俱樂部舉行成立大會,推舉項英為俱樂部主任。之后,張績之作為上海大學的進步學生經(jīng)常到滬西工友俱樂部里講課,講形勢,鼓士氣,引導工人同資本家斗爭,與工人們結下深厚的情誼。在他和其他講課的革命同志引領下,同鄉(xiāng)顧正紅成了滬西工友俱樂部里的積極分子,后來成了五卅運動中的工人先驅。
張績之作為上海學聯(lián)代表,不顧個人安危,經(jīng)常往返于滬、杭等地,一方面領導和組織群眾的聲援運動;一方面和工人、學生一起冒雨上街發(fā)放傳單,奔走呼吁。1925年5月31日,上??偵虝婉R路商界總聯(lián)合會的代表在天后宮開會討論是否罷市時,工人、學生數(shù)千人趕到天后宮召開市民大會,張績之登臺演講,慷慨陳詞,揭露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的狼子野心,揭露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偵虝睍L方椒伯在工人、學生代表的再三呼吁、強烈要求下,不得已在全面罷市的聲明下簽字,通告全員罷市。
1930年,張績之從蘇聯(lián)回國后,繼續(xù)到上海從事革命斗爭活動,10月任共青團上海滬東區(qū)委書記,后又從陸定一手里接任共青團上海法南區(qū)委書記。法南區(qū)當時是中共中央機關所在地,陳云任中共法南區(qū)委書記,王稼祥任中共中央黨報委員會秘書長。張績之同陳云、王稼祥等在一起工作時,正值“左”傾教條主義路線在黨內盛行,先后有11個省委機關遭到破壞,武漢、南京等城市的黨組織幾乎全部被瓦解。張績之感到肩上的擔子更沉更重,他在周恩來、陳云等直接領導下,以實際行動扛起黨交給的各項重任,千方百計利用多年前在上海構建的各種復雜人事關系,“滲透”到上海租界巡捕房、國民黨通訊社、地方法院和其他黨政軍機關,截獲國民黨大量核心機密,贏得工作的主動權,使法南區(qū)黨組織不但沒有遭到破壞,還秘密發(fā)展聯(lián)絡機關10余處。
1931年4月24日,顧順章在漢口被捕叛變,導致黨中央在上海已經(jīng)無法立足,不得已分批撤離。張績之由于壞人告密,遭到敵人通緝,陳云按照周恩來的指示,于1931年6月調張績之離開上海進入中央蘇區(qū)繼續(xù)開展工作。
1932年1月15日至20日,共青團蘇區(qū)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張績之當選為團蘇區(qū)巡視員。會議期間,張績之受到了毛澤東接見。這次會議后,他相繼擔任少共(共青團)閩贛省委組織部部長、少共蘇區(qū)中央局宣傳部部長、少共江西省委書記。在1933年9月27日中共蘇區(qū)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會和1934年2月1日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他再次聆聽了毛澤東的講話并得到接見。這兩次會議上,張績之分別當選為中共江西省委委員、常委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
張績之心中有黨、有人民、有紅軍,工作有方向、領導有方法,他全面貫徹毛澤東的蘇區(qū)建設方針,悉心研究毛澤東的政權建設與軍事理論,從思想上、行動上公開支持毛澤東對中國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jù)地領導地位與戰(zhàn)略方針。1932年12月,少共蘇區(qū)中央局創(chuàng)辦列寧團校后,他為第一期入學的124名學員上團史課,講青年是社會的未來,鼓勵青年做反“圍剿”的先鋒戰(zhàn)士。任少共江西省委書記期間,他注重把青年工作做成宣傳群眾、培養(yǎng)黨(團)員、擴大紅軍隊伍的陣地,先后動員各級蘇區(qū)組織成立青年文化宣傳隊百余個,培養(yǎng)發(fā)展黨(團)員和骨干分子5000多人,動員近萬名青年參加紅軍。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員、常委和中華蘇維埃中央執(zhí)行委員期間,他經(jīng)常深入鄉(xiāng)村調查研究、考察,分析農村階級,分清“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革命的首要問題,做好組織農會、打擊地主勢力、推翻土豪劣紳、建立農民武裝、普及政治宣傳、清匪除霸、廢除苛捐雜稅、興辦新文化和修路建橋等工作,對鞏固和擴大蘇區(qū)政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1933年,張績之積極響應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隊部部署的“少先隊是紅軍后備軍的偉大任務”要求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局(“少共蘇區(qū)中央局”)作出的《關于創(chuàng)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精神,以及中共蘇區(qū)中央局作出《關于擴大紅軍的決議》精神。2月,他積極落實征調模范隊員加入工農紅軍模范團。在他的組織下,“五一”節(jié)前,江西境內到中央?yún)^(qū)域腹地各縣出現(xiàn)了模范少先隊、赤衛(wèi)軍整排、整連、整營、整團武裝上前線的動人景象。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中央蘇區(qū)有一萬多名青少年踴躍報名參加少共國際師。6月,他多次召開會議,在不同場合動員團和少先隊的干部、團員和少先隊員踴躍參軍,用武裝上前線的實際行動保衛(wèi)土地革命的勝利成果,動員赤少模范隊整個組織加入紅軍。至8月初,少共江西省委以實際行動充實紅軍后備軍、組建少共國際師,在第一個“八一”建軍節(jié)前如期完成擴紅任務。
王敬群追憶道:“當時我從下面趕到興國縣召開會議時,瘦瘦矮矮的張績之坐在臺上,我就坐在臺下,聽他那一口地道的蘇北話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時張績之講到激憤處,還站在講臺上,反復向干部群眾‘公開說明自己的觀點、目的、意圖’,為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樹起精神豐碑?!?/p>
挺立脊梁,惟奮斗者勝
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和第三至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以及長征中,張績之堅定地挺起精神脊梁,發(fā)揚勇于斗爭精神,敢于直面問題,經(jīng)受住生與死的嚴峻考驗,始終一往無前地戰(zhàn)斗在最前沿。
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期間,張績之經(jīng)常到工人、學生中去發(fā)表演講,啟蒙工人和學生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斗爭。第一次工人武裝起義時,他受命組織學生聲援工人行動。起義失敗后,他認真總結教訓,建議充分準備,組建工人武裝,擴大工人隊伍,得到了上海區(qū)委的重視。第二次工人武裝起義時,他和上海各大高校萬余名學生走上街頭,與工人、市民一起向軍警奮起反擊,并為遭受捕殺的六七百名工人、學生、市民悼唁。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時,在周恩來的指揮下,他參與了上海區(qū)委與總工會的策劃工作,事先召開工人、學生、市民代表會議,團結上海民眾,組織學生和市民幫助工人糾察隊筑街壘、運彈藥、送食品,最終于3月22日6時攻克敵人全部據(jù)點,取得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軍閥的反動統(tǒng)治,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頑強斗爭精神和強大的組織力量,彰顯了共產黨人挺立精神脊梁的偉大感召力。
從1930年10月起,蔣介石反動集團集中重兵向南方各根據(jù)地的紅軍發(fā)動大規(guī)?!皣恕薄V泄步魇∥才艔埧冎图t軍一起參加第三至第五次反“圍剿”斗爭。這時的張績之,胸懷“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遠大抱負,想到了在張聞天住處第一次見到毛澤東時,毛澤東不僅主動同他握手,還向他介紹了紅軍第一、第二次反“圍剿”的情況,又憶起了在中央執(zhí)委會會議上毛澤東宣傳的正確革命主張,他暗自下定決心,堅決要站到毛澤東指引的方向上來,堅決執(zhí)行黨的正確路線,以心系民族存亡的政治站位,擔起肩上的領導責任。作為省級地方干部,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進行反“圍剿”斗爭,他在吸收毛澤東關于第一、第二次反“圍剿”斗爭的經(jīng)驗后,緊密結合省情、地情和軍情,深入群眾宣傳第一、第二次反“圍剿”斗爭勝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有了毛澤東的正確指揮,只有走毛澤東指引的路,軍民團結,萬眾一心,才能打退敵人進攻。
長征中紅軍進入湘南后,張績之總結運用地方工作的經(jīng)驗,把政治性、群眾性的工作貫穿到地方工作團的工作中,積極主動開展民運工作。他在青年團員中組織10多支3至5人的“紅軍宣傳隊”,大力進行革命宣傳;他做好籌集糧食、運送彈藥等工作,積極支援前線作戰(zhàn);他組建多個革命意志堅強的傷病員“收容組”,跟隨部隊行動收容傷殘紅軍戰(zhàn)士,傷得比較嚴重的,就安置到當?shù)氐牡叵曼h員和貧苦農民家里照料。他深知“兵無輜重則亡”的道理,為打破敵人的物資和經(jīng)濟封鎖,有效保障紅軍的生存和戰(zhàn)斗力,開展了打擊地主土豪、收繳地富糧草、向有錢人借貸、花錢購買物資等紅軍后勤保障工作,受到了紅一方面軍總部的肯定。他還全力做好“撒種子”工作,這是后來軍團領導給地方工作團增加的一項任務,就是在打土豪、發(fā)動群眾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積極分子,秘密發(fā)展他們入黨,播散革命火種,讓他們在本地開展擁護紅軍和蘇維埃政權建設工作。他強有力的工作贏得群眾的支持,沿途群眾積極為紅軍籌款籌糧、燒水送飯、收集情報、救護傷員、提供兵源,為長征的勝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長征精神,惟奮戰(zhàn)者生
長征期間,張績之在艱苦的日子里,始終不忘挺起民族精神的脊梁,不在困難面前低頭,不在挑戰(zhàn)面前退縮,用奮斗讓年輕的生命出彩、讓青春的汗水閃耀。逢山開路需有斧鑿,年輕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就是斧鑿;遇水架橋當有繩索,無畏的共產主義青年就是繩索。長征路上,他用生命之魂鐫刻了信仰的豐碑。
1934年5月,廣昌、建寧先后失守后,中央蘇區(qū)的形勢日趨惡化,第五次反“圍剿”宣告失敗,中共中央被迫放棄在蘇區(qū)內部抵御敵人的計劃,決定于10月底或11月初實行戰(zhàn)略轉移。在瑞金少共蘇區(qū)中央局工作的張績之看到張聞天9月29日在《紅色中華》發(fā)表題為《一切為了保衛(wèi)蘇維?!返氖鹈缯撐恼?。他敏銳捕捉到這是中共中央準備率領中央紅軍實行戰(zhàn)略轉移的第一個公開信號。10月3日發(fā)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發(fā)展群眾游擊戰(zhàn)爭告全蘇區(qū)民眾》號召:“為保衛(wèi)我們的土地,自由,和蘇維埃,為保衛(wèi)自己,不論男女老少,都應執(zhí)戈肩槍,奮勇殺敵!”他明顯感覺到蘇區(qū)已在敵人的直接威脅之下的嚴峻形勢,便積極響應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號召,主動請求隨中央紅軍戰(zhàn)略轉移,并被編入紅一軍團政治部,擔任地方工作團主任,由羅邁(李維漢)直接領導。當時紅一軍團搞地方工作的同志有賈拓夫、吳亮平、潘漢年、謝唯俊、王觀瀾、蔡暢、阿金(金維映)、劉英等。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第一、第二野戰(zhàn)縱隊,分別由瑞金縣的田心、梅坑地區(qū)出發(fā),向集結地域開進。自此,中央紅軍開始實行戰(zhàn)略轉移——長征。從16日中央紅軍各部隊集結完畢開始,至11月15日,一路向西通過敵人第三道封鎖線,進入湘南地區(qū)后,行進更加困難,前有堵截,后有追兵,上面要躲敵人飛機,與敵血戰(zhàn)經(jīng)常發(fā)生。有時一個晚上只能走五六里路。盡管吃得不好,常在雨里淋著,但隊伍行軍從不停止。張績之顧全大局,緊密團結隊伍,不停地告誡大家:“在我們前后左右,五六十萬白軍每天都在張著他們的嘴巴。湘軍、桂軍、黔軍、中央軍都有,半個中國的白軍從四面八方趕來‘會餐’,單等我們這道菜,萬萬不可掉以輕心。”夜晚行軍,為防止瞌睡,張績之改掉往常不吃辣椒的習慣,經(jīng)常往嘴里放辣椒。他的腳在雨水里泡爛了,用破布包起來,一踏著地就鉆心地痛,有時路都不能走,仍然咬牙堅持和戰(zhàn)士們一起肩挑背扛行李,攙扶傷員,鼓勵隊伍前行。老紅軍戰(zhàn)士王敬群回憶當時行軍路上的張績之:“遠遠看見他騎在馬上,架著副眼鏡,明顯比以前消瘦了好多,病殘殘的樣子?!?/p>
張績之隨后還經(jīng)歷了長征途中最慘烈的湘江戰(zhàn)役。這一戰(zhàn)役發(fā)生在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戰(zhàn)斗區(qū)域是湖南道縣(興安)和廣西全州的湘江兩岸,蔣介石精心設計了鐵三角合圍圈,意圖將中央紅軍圍殲湘江以東。12月1日1時半,中革軍委電令張績之所在的紅一軍團,在原地阻擊全州之敵的進攻,無論如何要控制西進道路,確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全部勝利渡江。至下午5點,中央紅軍大部渡過了湘江,并于12月3日進入西延(今資源)地區(qū)休整。在連續(xù)五天五夜的阻擊戰(zhàn)中炮火猛烈,血肉橫飛,數(shù)十倍的敵人螞蟻般涌來。一批戰(zhàn)士倒下了,又一批戰(zhàn)士犧牲了。湘江血戰(zhàn),是中央紅軍撤出中央蘇區(qū)以來打得最激烈、損失也最慘重的一仗。經(jīng)過殊死搏斗,張績之帶著剩下的隊伍跟隨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安全渡過湘江,終于突破了敵軍重兵設防的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后,紅軍也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損失過半,連同沿途的減員,已由出發(fā)時的8.6萬余人銳減到3萬余人。至此,又開辟長征西進道路上的新一輪征程。
紅軍從苦難危亡中求生,怎樣才能取得新征程的勝利?這時候的張績之想到了毛澤東,他堅信唯有毛澤東才能力挽狂瀾,扭轉乾坤,帶領大家從黑暗走向光明。果然不出他的所料,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的會議上接受了毛澤東關于改變紅軍北出湘西的原定計劃,向敵人兵力薄弱的黔北發(fā)展的主張,并作出《關于戰(zhàn)略方針之決定》,部隊改向西進,尋機在川黔邊建立根據(jù)地。當他聽到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得到實施時,情緒格外高漲,有一種雨過天晴的感覺,他率領地方工作團的隊伍在崎嶇的山路上走得分外舒暢。他告訴戰(zhàn)士們,這是毛澤東規(guī)劃的路,像我們老家蘇北平原的平坦大道,鼓勵每一個紅軍戰(zhàn)士勇敢地走、堅定地走,走出一條通向共產主義的光明大道。這種樂觀態(tài)度,正是張績之他們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偉大長征精神的具體寫照。
30日下午3時左右,張績之籌糧途中在劍河渡口突然與敵人迎頭遭遇,他勇立潮頭,高聲疾呼,“狹路相逢勇者勝”,自己冒著槍林彈雨,帶頭沖向敵群,一場短兵相接的廝殺展開了。歷經(jīng)一個多小時的戰(zhàn)斗,勝利的曙光即將來臨之時,突然一發(fā)子彈穿過他的頭頂中部,血很快流到面頰、頸部,但他全然不顧,仍然緊握手槍直直地站立著,像指揮戰(zhàn)士沖鋒一樣。在他的英勇行為感召下,戰(zhàn)士們一批批地沖向敵群,打退來犯的敵人,一面紅旗插上了對面的山頂。但此時的張績之直直地倒在了地上,再也沒有爬起來,犧牲時年僅29歲。
萬里長征路遙迢,青史長留照古今。根據(jù)中央紅軍在長征中犧牲的團和團級以上干部名錄上面記載,其中師級以上干部就有80多人,張績之就是其中之一。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偉大長征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充分體現(xiàn),激勵后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往直前。采訪結束時,王敬群執(zhí)意親筆題寫:“深切懷念中央蘇區(qū)老首長張績之同志”,表達對張績之的深切緬懷。他還特別深情地追憶道:“包括我在內的許多革命青年,當時從他那里嘗到了真理的味道,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從未改變過呀!”★
責任編輯/陳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