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攸縣第四中學 蔡小兵
高中生物學教材的內容編排及章節(jié)劃分是十分科學和有序的。在創(chuàng)新現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教師導入游戲化教學、層次化教學、信息化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將為現有的生物學課堂教學改革活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學生的需求及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來觀察生物學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辯證地看待師生溝通交流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針對現有的教學策略及改革措施進行進一步實踐研究。
1.主體性原則:生物學教學活動的主角應當是學生。教師在開展一切創(chuàng)新研究的過程中都要尊重學生的需求,在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填充、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都應當如此。切實滿足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需求,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模式改革的效率和水平。
2.漸進性原則:生物學教學的難度應當呈螺旋上升的趨勢,而不應當驟然突變。教師在依托課本重組內容、安排順序、優(yōu)化環(huán)節(jié)的過程中要對教學難度加強把控,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階段學習的特征,不應當吹毛求疵或拔苗助長,而應是逐漸地提高,從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從根本上提高生物學教學創(chuàng)新性改革模式探究的水平。
當前部分高中的實驗室建設工作不到位,實驗條件相對較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不足。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學校的實驗條件和教學條件相對落后,則很多實驗難以進行,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技能學習活動會受到不利影響。教師也難以通過實驗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行檢測和督導,只能通過課堂板書講解的方式來開展相關的實驗教學活動,無疑弱化了生物學教學創(chuàng)新性及實踐性的特征,不利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高中生學習壓力和課業(yè)負擔較大,同時更要接受高考的檢驗,因而學習難免會有所側重。對數學、語文、英語等學科較為關注,而對生物學可能力有不及之處。學習生物學的時間要遠遠少于語數外等的時間,也不如物理和化學。同時部分學生對生物學的教學內容和模式感到難以適應,學習困難相對較多,學習興趣逐漸降低,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會受到影響。
高中生物學教育教學活動及課程改革模式創(chuàng)新工作需要不斷地與時俱進。但是部分教師的理念僵化、方法落后、內容陳舊,不能及時調整和更新。部分教師對計算機等輔助教學設備使用不當,存在著過度依賴或者輕視的心理;部分教師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不到位,雙方缺乏良好的反饋;部分教師的教學定位存在偏差,認為學生應當完全服從教師來開展學習活動,導致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受挫。這些都會對生物學教學創(chuàng)新性改革模式探究工作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創(chuàng)新和完善。
針對現階段部分高中生物學學科創(chuàng)新性改革模式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實驗室教學器材陳舊以及學生實驗無法得到保障等問題,學校應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投入專門的資金和力量來進行軟硬件的建設與更新,定期采購所需的實驗教學原料、藥品、器械,同時積極采購正常教學要用到的生物模型、插圖及電子信息資料,從而為生物學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改革模式探究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樣可以讓更多的學生走入實驗室來進行生物學實驗操作活動,切實培養(yǎng)其實踐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針對現階段部分學生對生物學學科認識不到位、時間分配不合理以及缺乏關注等問題,教師應當立足于生物學學科創(chuàng)新性改革模式探究的實際情況,開展系列導學活動??梢栽谟袟l件的情況下邀請專家學者到課堂上進行傳幫帶活動,開座談會或講座,向學生展示生物學的前沿研究成果,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擺正個人位置;也可以利用自習課或班會課時間向學生重點講解生物學學科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辯證地看待生物學實驗教學和章節(jié)教學之間的關系,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配合度,使其參與到創(chuàng)新性教學模式改革活動的過程中來。學校在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也要認識到生物學學科的重要性,增加生物學學科的課時數,定期開展一些學科宣講活動,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
高中生物學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性工作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針對現階段部分教師教學方法落后、教學形式陳舊以及教學理念僵化的問題,學校應通過對教師進行系列培訓活動解決。例如,開展學校層次的交流會和研討會,讓教師對更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組織教師到科研院校進行深造,使其掌握更加先進的生物學學科教學理論和知識;組織校際交流參觀和考查活動,拓展教師的視野,使其在生物學教學創(chuàng)新性改革模式探索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當然教師對計算機等信息化技術和手段要進行更加科學的利用,提高生物學教學的信息化水平。再如,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利用在線教學平臺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和學習水平進行調查研究,開展定向備課工作;在教學過程中及時運用多媒體展示教學視頻、音頻、圖片素材和進行仿真模擬實驗操作,從而節(jié)省師生的時間;在鞏固環(huán)節(jié)運用在線教學平臺的隨堂測驗模塊開展教學評價和隨堂考查活動。教師應創(chuàng)新現有的教學形式,填充更加新穎的教學內容,同時也讓自身的教學理念得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信息傳遞”時,教師可以融合語文課的教學手法,通過“頌詩知信息”“賞詩明信息”“寫詩用信息”的游戲活動,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教師一改生物學學科的上課模式,上出語文課的韻味,給學生以美的享受。讓課堂彌散著詩情畫意,充滿著生命的活力。
教育教學活動絕不是單純的學科教學活動,而是多學科聯動融合共同生成的教育活動。教師必須融合多學科知識、方法和技巧,才能發(fā)揮知識的輻射效應和能力的遷移作用,才能切實構建滿足學生多層面、廣視角的知識需求體系和能力提升途徑。
新課改要求廣大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意識,立足于生物學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高中生物學學科包含大量的實驗教學內容,教師應立足于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需求來開展有質量的實驗教學活動,通過導入小組實驗、任務實驗、層次化實驗等新形式,對現有實驗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造。滿足實驗教學的要求,讓學生對所學生物學知識進行不斷的檢驗、鞏固和遷移運用。
例如,在學習“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相關實驗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相應的小組,開展小組式的實驗活動或者任務式實驗活動,鼓勵學生分階段、分任務去對DNA及RNA的鑒別流程和實驗操作內容進行實踐探究活動,鼓勵學生正確運用顯微鏡來觀察實驗現象,同時配置相應的實驗試劑或者溶液,讓學生嚴格按照實驗流程來開展操作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更多的巡查和糾偏工作,及時指導學生開展正確的操作活動,對諸如載玻片的染色情況、DNA及RNA的分布情況、實驗報告的書寫情況進行及時的檢查,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提高整體的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高中生物學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改革模式探究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在接下來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新現有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導入更多更加便捷和高效的課堂評價措施,提高多媒體及相關信息技術的使用頻率,合理地確定使用時機和內容,從而節(jié)省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為學生的主動探究等實踐活動提供更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