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柳
春節(jié)前,尋親男孩劉學州自殺去世的消息刷爆網絡。在他的遺書中寫滿辛酸:剛出生就被父母賣掉,4歲養(yǎng)父母雙亡,曾受校園霸凌,遭變態(tài)老師猥褻。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他想有個家的愿望格外強烈。所以他主動去尋找父母。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多年后重逢,他仍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因為向父母提出想尋求一個住所,脆弱的親情再度斷裂,他被母親拉黑、被父親怒吼。網上不乏關于劉學州自殺原因的爭論,但不管怎么說,錯位的家庭關系無疑是他走上絕路的禍根。親情決裂造成的傷痛已然是不能承受之重,網絡暴力更是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 劉學州的遭遇,讓人聯(lián)想到不久前剛與家人團聚的孫卓。兩個少年年齡相仿,命運也有些相似。但同樣是尋親成功,與父母重聚后,一個幸福加倍,一個卻悲劇升級。
? 與劉學州不同的是,孫卓擁有一對有愛有擔當?shù)母改浮?/p>
? 孫海洋的尋子故事不用贅述。但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值得細品:14年漫漫尋子路上,他幫助過很多人,甚至建立起尋子互助網絡;他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兩個孩子也教育得很好;經歷了多年的風風雨雨,夫妻間依然很恩愛……所以,孫卓雖然是不幸的,但他也是特別幸運的。在失散的這些年里,雖然天各一方,但父母的愛一直都在,這個家沒有一分一秒不在為他牽腸掛肚。
? 而有些人雖為人父母,卻沒有“家”的概念。生而不養(yǎng)的有之,養(yǎng)而不教的亦有之。人們總說“天底下哪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一個扎心的事實是:有些父母是不具備愛的能力的。
? 編劇柏邦妮曾研究過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發(fā)現(xiàn)他的作品中常常會描寫一種“不像母親的母親”和“不像孩子的孩子”,即沒有承擔母親責任的母親和過早承擔了家庭重任的孩子。仔細想來,這真是耐人尋味的一種人物設置。更激烈的劇情還出現(xiàn)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何以為家》中,12歲的黎巴嫩男孩贊恩將親生父母告上法庭,因為父母生下了他,卻沒能好好地撫養(yǎng)他。贊恩從小就不曾感受過多少親情,他整日為了生計奔波,做著各種不符合他這個年紀的事情,后來又在顛沛流離的路上對一個失去母親的小孩承擔起“父親”般的責任……
當然,在藝術作品中,角色的錯位是為了“沖突”的產生,但這些“沖突”其實準確地表達著一種因果關系:一個家庭中,如果大人不像大人,那么孩子就很難成為真正的孩子。
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性格養(yǎng)成和命運走向。成為父母是很簡單的事情,成為會愛的父母則是需要學習的??墒且恍└改覆痪邆渥龈改傅哪芰?,又沒有學習的意識,那么法律會告訴他們怎樣做父母。2022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到“國事”。“依法帶娃”時代到來,相信全社會將進一步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風,下一代也將擁有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
? 愿每個孩子都能被善待。希望父母都能成為合格的父母,讓孩子真正成為孩子。編輯/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