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語用觀視野下的換譯研究

2022-03-04 09:17倪璐璐
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 2022年5期

倪璐璐

(西安外國語大學 俄語學院)

一、引言

在跨文化交流、跨語言交際迅猛發(fā)展的當今時代,語用學知識對于翻譯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二者界面研究框架下,譯者可以運用語用學理論闡釋翻譯實踐,揭示翻譯策略與方法的科學性,進行翻譯學學理層面的理論思考。語用翻譯觀視域可審視換譯方法是否得當。換譯作為翻譯方法之一,其過程從屬于翻譯的微觀過程。換譯機制可以從翻譯的微觀過程中一步步析出,進一步說就是從換譯的微觀過程中去探尋。語用翻譯觀統(tǒng)籌換譯,符合翻譯目的,達到了預期的交際效果,使得源語的語義信息和語用潛能用譯語換裝后仍可實現(xiàn)良性轉換。

二、語用翻譯觀

20世紀30年代美國哲學家莫里斯(C. Morris)在《符號理論基礎》中提出“語用學”這一術語,關注符號與符號解釋者的關系。語用學可以很好地解釋語義學中解釋不了的現(xiàn)象,逐漸從語義學中分離出來并獨立。比利時學者維索爾倫(2000:55-56)認為,語言使用是“一個不斷的選擇語言的過程,不管這種選擇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也不管是出于語言內部的原因還是出于語言外部的原因”。詞語一旦入句,詞語使用者會選擇與特定語境相吻合的某一義項,通過詞語的語用凸顯某義項,完成交際目的。侯國金(2015)認為,“語用翻譯”就是要“語用”考察翻譯問題,關聯(lián)文本內外的大小文化和語境,關注意義和意圖,語形、語音、語義和語效,意蘊與意涵,本意與寓意,言語與非言語,生成與推理,語義與語為(以言行事,如指令、承諾、抒情、闡述、詢問、宣告),語內與語外,原作、原作者與受眾,譯作、譯者和譯入語受眾,交際者與媒介等各種關系。“語用機制在翻譯文本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保ě┃学乍唰猝擐唰缨?& Кобяшова,2013:69-70)語用預設與翻譯方法技巧及翻譯中的語用推理與語境分析(孫翠蘭、任懷平,2002;李廣榮,2015)等問題涉及的就是語用翻譯觀。俄羅斯學者加爾博夫斯基(Гарбовский,2007:394)在論述翻譯方法論時,強調語用轉換和語用決定的轉換二者不同,根據(jù)吳克禮(2006:635)的理解,“語用決定的轉換以在譯文文本中等值地達到原文文本中表現(xiàn)出的交際效果為自己的目的。這類轉換的結果是保留了原文單位的語用意義,同時語義意義和句法意義可能完全或部分地改變?!闭Z用翻譯觀“并不刻意追求源語和譯語之間的形式對等,而強調功能或交際意義的等效”(冉永平,2006:65)。楊司桂(2016)重新考察了美國學者奈達的翻譯思想,旗幟鮮明地冠之以語用翻譯觀,將情感意義或聯(lián)想意義歸結為語用意義?!澳芜_并不將語言視作封閉的系統(tǒng),而是反復強調在目的語的文化語境中去求得與語用意圖最貼近的規(guī)范語言表達,以順應讀者的認知語境,迎合讀者的閱讀取向和審美情趣?!保ǚ絻x力,2019:86)由此可見,語用翻譯觀集文本的語用含義與翻譯轉換功能于一身,直接制約著換譯的過程。

三、換譯概說

換譯是“譯者(人和/或機器)將源語文化信息轉化為譯語時,替代源語對應單位或表達方式,以化解雙語語形、語義、語用矛盾,符合譯語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的全譯方法”(倪璐璐,2016:42)。換譯是譯者在雙語思維交融狀態(tài)下,有意識地選擇譯語語形、語義和語用層面上與源語關聯(lián)度最大的語言表達手段,借以傳達源語作者的信息意圖。換譯以語用適應性為第一準則,是從語用、語義到語形的逐步推演。換譯機制來源于翻譯的轉換過程。傳統(tǒng)研究中的翻譯轉換多集中在源語詞匯理解和譯語詞匯匹配上,將翻譯過程分為源語理解和譯語表達兩步后又發(fā)展到理解—轉換—表達三步。變譯理論觀下翻譯分為全譯和變譯兩大范疇。轉換被深入闡釋為“變通+轉化”,變譯的精髓在于變通,而全譯的核心在于轉化。換譯作為全譯七法之一,依托轉化可分為理解—替代—表達三步,其中,替代是軸心,以雙語跨語替代作為論述重點,結合語用翻譯觀審視換譯的替代機制。換譯替代機制前連源語詞的解析,后涉基于源語語義判定的語境和譯語選詞。替代具體過程與翻譯信息轉換的心理過程(劉紹龍,2007)和基于詞義表征模型的詞語翻譯轉換的心理語言學過程模型(阮績智、王柳琪,2010)等密切相關。換譯替代機制涉及認知心理思維過程,“換譯機制研究離不開認知學,其認知基礎是意象圖式。意象圖式理論涉及人的主觀與客觀互動獲得經(jīng)驗的認知過程,可以很好地闡釋換譯的替代運行機制?!保哞磋?、周民權,2019:91)顯而易見,換譯替代機制依賴于語用翻譯觀。

四、語用翻譯觀下的換譯過程

換譯是在雙語之間不斷順應、選擇并替代的過程,遵循關聯(lián)順應論,基于語用等效,譯者分析語用預設,不斷順應源語語境,選擇最恰切的譯語構建最佳譯文,實現(xiàn)語用潛能轉化。換譯替代時,關聯(lián)理論始終影響譯者的判斷和選擇。關聯(lián)理論認為,語言交際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譯者依據(jù)認知語境找出雙語概念圖式中語義、語形和語用的內在聯(lián)系。譯者不僅要有關聯(lián)理論的知識,還要密切關注語用預設。文化語用預設不暢是導致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之一。源語文化背景下那些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話語往往是譯語文化的空缺點或沖突點。譯者如何跨語傳達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的語用翻譯觀,換譯就是具體操作手段之一。在語用翻譯觀下,換譯的理解階段重在分析源語的語用預設,轉化替代階段則重在語用關照下調節(jié)形義矛盾,表達階段重在調控顯隱信息以達到語用協(xié)調。

1 理解源語,明確語用預設

語用預設是語用學研究對象之一,涉及背景知識、前提、意向語境等觀點。將語用預設引入翻譯中的語義分析,注重從譯者主體的心智意向性來探究意義的生成與理解,進而走向心智建構。語言學界普遍認為,語用預設是具體交際中雙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識,通過言語表達手段在特定的交際語境中傳達信息。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與受話人只有以語用預設為前提,才能實現(xiàn)信息的有效傳遞。如果交際雙方缺乏語用預設,缺省共知,則交際一般難以完成。語用預設具有自我調適機制,它重在分析語言的功能,而非執(zhí)著于語言的結構。譯者通過對語言功能和結構的雙重分析,得出各種語義要素之間的邏輯,探尋作者的意圖,深入分析源語,明確文化語用預設缺省,同時預估讀者的審美期待,將源語的結構與功能潛勢用恰當?shù)淖g語表達出來。魏在江(2011:23)論述過語用預設的語篇評價功能,總結出語用預設的主要特點為單向性、主觀性、隱蔽性、信息凸顯性、認知多維性,語用預設的功能有主體的介入功能、隱性信息的激活功能、對他者的負面或正面評價功能。李廣榮(2015)將“翻譯轉換”冠名為“翻譯變通”,探討了認知語境差異之下的情景語境、記憶、百科知識和推理能力四個方面對翻譯轉換的影響,指出翻譯變異不是偶然現(xiàn)象,翻譯相異、省減、增加皆因譯者的認知語境操縱所導致。而換譯替代之所以發(fā)生,就是譯者充分考慮小句在整個文本語境中的句義,以主體身份積極介入作者創(chuàng)造的源語情景語境之中,運用明示-推理激活源語信息,將小句拆分成詞語等組件,并分析詞語的形式和意義、結構和功能,將詞語的語義消融在句子中,遵循語用價值第一、語義傳達第二、語表形式第三的原則。換譯替代過程遵循語用適應性,是實現(xiàn)源語語義義項凸顯、語用潛能激發(fā)的有效途徑。語用效果需基于特定的語篇,譯者在重新組織語篇時會根據(jù)源語的一些態(tài)度性詞語或隱性的表達手段,利用上下文及情景語境來探尋語用效果。對于譯者來說,在理解源語信息時,要破解語言的表層意義,通過表層意義探求深層的意義取向,并在語言的形式和意義中尋找作者的態(tài)度。根據(jù)源語潛在的語用價值,反復斟酌雙語的語形與語義之間的矛盾,在雙語語境中整合概念并替代意象,最終選擇最恰當?shù)淖g語語形。

2 轉化語義,激活概念表征

美國學者約翰·塞爾(John Searle,2007:20)提出的意向性理論(Intentionality Theory)被應用到認知翻譯研究中,產(chǎn)生了翻譯的意向語境?!把哉Z行為意向性研究的關鍵在于確定一種意向狀態(tài)在其他意向狀態(tài)構成的網(wǎng)絡中的位置,并探索和總結這種意向狀態(tài)具有真值所需要滿足的條件和前意向性(pre-intentional)背景?!保▌⒈颉⒑螒c慶,2019:87)前意向性背景與語用預設本質相似,都是一種思維假設和主觀判斷。“意義意向(meaning intention)包含兩個層面:表征意向和交際意向。表征先于交流,表征意向先于交際意向?!保ㄍ希?9)翻譯的意向語境是譯者心智中用以完成雙語轉換過程的特殊語境,充分體現(xiàn)譯者的主觀能動性。譯者從語形、語義、語用三維視角,探討詞匯意義的跨語交融,從而解決換譯替代過程中推理的依據(jù)與方法等問題。一般情況下,“語用共現(xiàn)的功能使多義詞的各義項無法同時激活,保證交際語境中只激活某個義項,而忽略其他語義域,或促使其他義項處于休眠或待命之中,繼而避免曲解、誤解或不解”(李宗宏、李發(fā)睿,2014:27)。換譯的哲學基礎可追溯到矛盾論,換譯處理的矛盾現(xiàn)象首先是文化空缺造成的無對等詞,其次是文化沖突帶來的假對等詞。

換譯的概念整合替代過程涉及復雜的雙語詞匯概念表征,通過概念能指,放棄概念實指,調動概念所指中的聯(lián)想意義,避免了文化競爭帶來的雙向虧損,以此調節(jié)語義和語用之間的微妙平衡。譯者動態(tài)的大腦處理概念機制中所涉及的詞語指單詞和短語,包括固定搭配的熟語及成語等。阮績智和王柳琪(2010)對 Collins與Quillian(1969)提出的層次網(wǎng)絡模型和Collins與Loftus(1975)構建的激活擴散模型進行了質疑和釋疑,通過對層次網(wǎng)絡模型與譯者詞匯-概念表征的概念并列、共享和依附三種類型的不斷思考,提出了詞語翻譯轉換模型:雙層并列型、雙層共享型和雙層依附型。我們認為,基于“概念并列表征型”建構的“雙層并列型”可解釋雙語詞匯不對等、不關聯(lián)的狀態(tài),即用雙語詞匯表達的概念在譯者的記憶系統(tǒng)內沒有形成有效關聯(lián),譯者仍處在混沌的理解階段,需要在認知中將雙語概念進行整合?;凇案拍罟蚕肀碚餍汀苯⒌摹半p層共享分布型”中的“共有概念”可解釋雙語翻譯的對等詞,或曰對應詞匯,翻譯時譯者認知心理直接鏈接即可順利完成,即雙語概念完成了整合。但“獨有概念”對應的雙語文化空缺和沖突詞匯,在翻譯時概念整合出現(xiàn)障礙,這意味著“一語詞名系統(tǒng)與概念系統(tǒng)形成直接的鏈接,而二語詞名系統(tǒng)則須通過一語詞名系統(tǒng)才能通達共享概念系統(tǒng)”(阮績智、王柳琪,2010:97),即需要經(jīng)歷特殊通道——翻譯對等詞來鏈接?;陔p語概念的并列、共享、依附三種表征,可推斷出雙語詞匯概念的四種狀態(tài):對應關聯(lián)、對應不關聯(lián)、非對應關聯(lián)、非對應不關聯(lián)。后三者就是換譯法使用的場合。對應不關聯(lián)和非對應關聯(lián)可體現(xiàn)為假對等詞,而非對應不關聯(lián)則表現(xiàn)為無對等詞。

3 替代文化,調節(jié)形義矛盾

譯者有責任將原文作者已經(jīng)選定的語言所表達的意思,包括文化空缺及沖突的表達,用另外一種語言傳達給讀者。“隨著文化翻譯研究的發(fā)展,譯界對于忠實有了全新的解釋,對譯者把控原文給予了更大的自由度?!保挚穗y,2022:24)于是,面對無對等詞和假對等詞,譯者可根據(jù)語用關聯(lián)性,依靠情景語境下的特定思維分析和邏輯上的概念、判斷、推理等,不斷搜尋大腦中的既存概念,調動意象、調試情景、選擇詞語、收縮或擴充語用條件,逐步增強雙語概念的關聯(lián)性,推導并解讀出源語的交際意圖?!案鶕?jù)認知關聯(lián)要求,意象圖式相似時,換譯遵循相關性原則,意象圖式相異時,換譯以象似性為替代原則?!保哞磋础⒅苊駲啵?019:91)這實質上體現(xiàn)的是換喻(metonymy)與隱喻(metaphor)的雙語映射思維。如果把索緒爾提出的組合關系解釋為換喻,那么換喻體現(xiàn)的是相鄰性、結合之可能;把聚合關系解釋為隱喻,那么隱喻體現(xiàn)的是相似性、替代之可能。因而換譯替代機制就可以用換喻和隱喻思維來揭示,從而搭建縱橫交織的意向表征平臺。

3.1 局部換象:基于語用關聯(lián)性的換喻思維

翻譯是翻譯意義(Translation is translating meaning.),形式與意義既對立又統(tǒng)一,形式本身也可以表示意義。意義可指稱,從符號學看,名稱通過指稱外部世界中的事物或事實而獲得意義。詞匯意義是相對確定的,因為人類思維有共通性,所以雙語詞匯之間有對應項,翻譯可以被簡單地理解為源語到譯語的語碼轉換。然而,實際操作中總有轉換不了的語碼,即總會出現(xiàn)無對應項,總會產(chǎn)生無對等詞,于是窮則變,變則通。無等值詞本質上是雙語概念不對應的表現(xiàn),其大量出現(xiàn)在民族特有事物或現(xiàn)象的翻譯中。

詞義本質模糊流變的特性說明詞本無義,義隨語境。詞因境定義、因用生義,“文本意義,明說也好,隱含也罷,都可以根據(jù)邏輯關系、修辭、語域、語境等因素來確定。超出這確定之外的無窮闡釋就留給闡釋者好了”(趙彥春,2005:93)。譯者翻譯時作為第一闡釋者,對這超出確定之外的意義闡釋,需要借助語用的力量來解決語義學解釋不了的翻譯現(xiàn)象?!胺g不是靜態(tài)的代碼轉換,而是以關聯(lián)為準繩,以順應為手段,以意圖為歸宿,盡量使譯文向原文趨同的動態(tài)行為?!保ㄍ希?9)面對文化空缺造成的無對等詞,譯者基于關聯(lián)順應論,運用換喻思維來替代。關聯(lián)分為強關聯(lián)和弱關聯(lián),可以解釋字面意義與說話意圖的重疊與沖突,建立源語理解與譯語語形生成之間的信息關聯(lián)?!瓣P聯(lián)原則作用于語篇的解讀與轉換,使譯語語篇和源語語篇之間達至最大程度的投射映現(xiàn);關聯(lián)原則作用于形和意之間的張力,使形所蘊含的意充分顯現(xiàn),使本身就是意的形也能‘再現(xiàn)’?!保ㄍ希?10-111)譯者對模糊意義進行篩選過濾的認知過程,以既存情景事實為根據(jù),采用概念或意象作出符合交際意圖的推理判斷,落實于實詞,理順詞間的語義關聯(lián),將離散的概念或意象濃縮成符合邏輯的語義信息,整合成譯語的線性字符,在語義組合范疇內擴大或縮小語義,而“語義及其所指范圍的縮小、擴大或延伸都需要尋找語用意義的最佳關聯(lián)”(李宗宏、李發(fā)睿,2014:25)。

當然,隨著譯者雙語詞匯水平的提高,概念系統(tǒng)間的通達會更加快捷,雙語詞與概念和意象之間的鏈接心理會更加穩(wěn)定。換譯替代就是譯者在這雙重交疊的語境中尋找關聯(lián)點的過程。一旦關聯(lián)點建立,即可通過換喻思維進行替代。誠然,正如趙彥春(2005:74)所認為的那樣:“換喻不是翻譯的主要規(guī)律,不應機械式地強調隱喻與換喻的劃分,而是隱喻為主,換喻為輔?!笨杉幢銥檩o,換喻也是必要的替代思維,換喻體現(xiàn)的是聯(lián)系與創(chuàng)造。在翻譯實踐中,用局部指代整體,用人物名稱來指代作品,用材料來指代產(chǎn)品或相反等換譯替代現(xiàn)象均很常見。無論是在單語還是雙語中均已成為司空見慣的指稱形式,并不會造成閱讀與理解的障礙。

3.2 整體改象:基于語用適應性的隱喻思維

隱喻體現(xiàn)的是選擇與替換。面對文化沖突現(xiàn)象所導致的假對等詞,需要調節(jié)概念和意象匹配上的失衡。假對等詞在語言上表現(xiàn)為語際不對稱現(xiàn)象,俄羅斯學者加爾博夫斯基(Гарбовский,2007:338)以“翻譯的假朋友”作為副標題探討了語際不對稱的類型,指出不對稱的邏輯基礎為全同關系、全異關系、從屬關系和交叉關系。這四種關系反映了用四種思維方式思考雙語詞匯之間的對應關系。全同關系可解釋為“對應且關聯(lián)”,翻譯時直接用對譯即可,不屬于換譯研究范疇。從屬關系表現(xiàn)的“不對應但關聯(lián)”可通過換喻思維來理解,即在概念的上下位范疇中找尋類似的表達手段。全異關系反映的“不對應、不關聯(lián)”和交叉關系反映的“對應不關聯(lián)”在翻譯中就需要借助隱喻,使不關聯(lián)變成關聯(lián)。其中交叉關系反映的“對應不關聯(lián)”即是典型的“翻譯的假朋友”,表現(xiàn)為“假等值詞”,即譯語詞匯在發(fā)音或形式上與源語詞匯相同或相近,但意義卻不同或至少在某些領域不完全相同。面對假等值詞譯者要尤其謹慎,切不可隨意套用。

換譯的內在規(guī)律是“似”,黃忠廉(2009:8)認為,“似,即相似,指譯文與原文的接近程度”,將“似”分為“近似”和“勝似”兩類,并說“近似”是譯文不出其內,“勝似”是譯文出乎其外。換譯是源語語值替代,譯語語形擇優(yōu)的語用適應性過程。譯者以認知關聯(lián)性進行匹配。當匹配不順利時,采用變通手段,尋求概念義以外的“似”,嘗試更換與已有信息相關聯(lián)的語言符號,尋求既接近作者又接近目標讀者的心理符號,迂回地闡釋源語內涵,以整體改象為主,來達到語用適應性。換譯的理解、替代與表達階段,譯者思維在雙語語境映射下,提取源語中的概念和意象,以語用適應性為出發(fā)點,虛化意象,求得音、形、義各個層面上的相近和相像。人類通過已知熟悉的事物或現(xiàn)象來類比未知不熟悉的事物或現(xiàn)象,促成形象性語言,以有限的手段表達無限的意義,以模糊追尋清晰。模糊與清晰反復交錯,譯者對雙語意象體悟增多,逐步形成譯感。揭示形象沖突類文化詞匯的意象內涵,特別是習非成是的熟語時,必須強制性替換意象,變換文化意象,以降低文化陌生感。

但并非所有意象都可變換,具體如何判斷需要譯者有較強的敏感性、辨識力、抗擾力和克難力,在譯語文化背景下準確地把握原作中的文化意象并具備轉換文化意象的能力。整體改象并非不顧源語文化的極端歸化,而是受控于雙語語用價值的一種翻譯所失,正如侯國金(2015)用象棋中的“卒”對應語形,用“車”對應語意,形象地說明了翻譯中的犧牲一樣,“丟卒保車”在所難免。“假如字面意義是‘卒’,寓意(聯(lián)想意義、引申意義、隱喻意義)就是‘車’。假如意義是‘卒’,意圖就是‘車’。再假如這一切都有悖譯入語文化以及譯作在該文化中的有效傳播,那么它們都是‘卒’,譯入語文化則是‘車’。失敗和成功的關鍵在于是否認清何為‘卒’又何為‘車’?!弊g者應跳出形式的“卒陣”,走出詞義的“八卦陣”,基于語義,重在語用,整體改象,用動態(tài)的語用翻譯觀來審視換譯替代行為,根據(jù)語用價值判斷及時調整譯法,變通譯道,建構譯得巧、譯得好的譯本。

4 表達擇優(yōu),控制顯隱信息

譯者在譯語表達階段,要控制顯隱信息,聚焦語義,擇優(yōu)選擇最契和語境的譯語語形。語用預設具有語境依賴性,無論譯者思維中有多少可供選擇的語形,最終受控于文本語境,只能選擇一種譯語語形。這個擇優(yōu)過程就是譯者根據(jù)語用價值來判斷如何控制語義顯隱信息的過程。譯者通過諸如態(tài)度性詞匯等的顯性手段來析出源語語表之下的語用預設,通過如語境信息等隱性手段來聯(lián)想雙語關聯(lián)點,選擇出一種最切境且符合語法規(guī)范的譯語。正如冉永平(2006:58)所言:“一方面需要對源語進行以語境為參照的信息補缺,獲取交際信息;另一方面需要對譯語進行以讀者為基礎的語用充實與順應,選擇得體的譯語形式,也即尋找源語和譯語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以求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語用等效?!币话銇碚f,這個選擇的過程首先要確保語義傳達順暢,然后在語用和語形的關照下進行修辭擇優(yōu)?!霸陉P聯(lián)理論的框架內,翻譯是一個對源語(語內或語際)進行闡釋的明示-推理過程,譯者要根據(jù)交際者的意圖和受體的期待進行取舍,譯文的質量取決于相關因素間的趨同度?!保ㄚw彥春,2005:112)趨同度與“似”一脈相承。如果相對于源語,譯語語義冗余或欠缺,則需根據(jù)語用價值來替代語形,在這種情況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舍棄語義、放眼語用就顯得非常必要。語用本是從語義中生發(fā)出來的,結合了人的因素和價值判斷,因而在雙語對應語義出現(xiàn)錯位或偏移時,采用換譯法,充分考慮語用預設,不失為譯者審時度勢、準確傳情達意的有效路徑之一。

五、結語

換譯作為解決源語和譯語語言與文化系統(tǒng)信息不對稱的有效方式,是源語語值替代、譯語語形擇優(yōu)的語用適應性過程。換譯并非懸置翻譯倫理,也非“從譯者個人道德審查與過濾、社會文化倫理沖突與制約兩個層面考察譯文生成過程中發(fā)生的知識過濾、變形與重構”(楊榮廣,2021:79),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探尋譯文生成過程中的過濾、變形與重構,以此探究譯者的思維流,對比雙語語言形式??梢园l(fā)現(xiàn)譯語經(jīng)常在很大程度上偏離源語的等值,但卻是以語用層面為旨歸。利用語用翻譯觀解讀換譯過程,可以明確譯者在解析語用預設的前提下,能夠更好地理解源語,運用聯(lián)想和關聯(lián)準則激活思維中的概念表征,達到整合語義、準確換譯。與此同時,譯者對形義矛盾作出判斷并根據(jù)語用價值來改換意象,具體表現(xiàn)為局部換象或整體改象,從而體現(xiàn)雙語的語用關聯(lián)性和適應性。這樣一來,譯者可以靈活把控語義中的顯隱信息之間的微妙平衡,順勢而為,擇優(yōu)表達。換譯過程彰顯出換譯機制,即基于語用關聯(lián)性,換喻思維替代,基于語用適應性,隱喻思維替代??傊Z用翻譯觀將換譯替代的思維起點從僅僅囿于詞語字面意思的技巧性處理,提升到語篇語境恰切、文化語境交融的語用價值層面,從而體現(xiàn)出換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為換譯機制的闡釋提供了從微觀向中觀跨進的研究視角。

临高县| 福海县| 福建省| 南部县| 柞水县| 通城县| 桐庐县| 双柏县| 连城县| 灵武市| 湖口县| 米泉市| 江都市| 竹山县| 庆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阿坝| 突泉县| 江都市| 诏安县| 鹿邑县| 衡东县| 化州市| 卫辉市| 东阿县| 金华市| 大石桥市| 大洼县| 贡觉县| 嵊泗县| 英超| 鲜城| 石狮市| 晴隆县| 太仓市| 武胜县| 沙雅县| 探索| 乾安县| 淮南市| 龙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