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偉, 王 慶
(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院,湖南 長沙 410116)
從年代和形態(tài)上分析,湘中盆地穹隆構造體系是在加里東期、印支期、燕山期多期次構造運動復合疊加環(huán)境下形成的北東向短軸串珠狀復式巖體和復背斜穹隆的構造體系。該構造體系呈北東向,主要涉及的地理范圍為南至苗兒山、越城嶺巖體,北達婁底市一帶,東西向從西部的白馬山巖體至東部關帝廟、紫云山巖體。區(qū)內穹隆為主要的金礦控礦構造[1-2]。從圖1可以看出區(qū)內金元素異常主要分布在各穹隆中。目前在湘中發(fā)現(xiàn)的具有工業(yè)意義的金礦都處在穹隆的傾伏端,如太平、廖家坪金礦在芙蓉隆起南西傾伏端;高家坳、白云鋪金礦在大乘山穹隆的南西傾伏端;穹隆翼部礦(化)點也不少見,但礦帶規(guī)模小,含礦性較差,芙蓉隆起西翼的月形灣、周家灣、牛角塘等礦帶,地層巖性組合、巖漿巖特征與廖家坪基本一致,但礦帶延伸小,礦體厚度小,品位較低[3]。
龍山穹隆體構造呈北東向展布,核部出露南華系江口組和南沱冰磧巖組,向四周依次為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泥盆系、二疊系、三疊系和下侏羅統(tǒng),具有北部向北東傾伏,南部向南西傾伏的特點,構成一個背斜穹隆狀構造。
龍山金銻礦位于該穹隆中部,為湘中規(guī)模最大的金銻礦床。龍山金銻礦產(chǎn)出層位為南華系江口組,賦礦圍巖是一套以含礫板巖、含礫砂質板巖為主的弱變質碎屑巖系,屬構造蝕變巖型。穹隆構造的北東向、北西西向次級斷裂構造是區(qū)內主要的控礦構造[4](見圖2)。
大乘山穹隆位于禾青—巨口鋪斷裂帶與龍山—白馬山東西向隆起—巖漿巖帶的復合部位,呈NNE向展布的短軸倒轉背斜穹隆體,核部出露震旦系,四周依次出露寒武系、奧陶系、泥盆系。穹隆內未見巖漿巖出露,區(qū)域重力顯示西側的白馬山—天龍山巖體往南東方向傾伏呈舌狀延伸至該區(qū)深部,因此該穹隆推測為在區(qū)域復合動力背景下,花崗巖侵入導致上部地層發(fā)生彎曲變形而形成的短軸背斜穹隆。
川巖山金礦區(qū)位于大乘山穹隆中倒轉背斜的南東翼。區(qū)內出露震旦紀富祿組(Zf)、洪江組(Zh)、金家洞組(Zj)、留茶坡組(Zl)和寒武紀牛蹄塘組(Z∈n)、泥盆紀跳馬澗組(Dt)。
圖2 龍山金銻礦床
圖3 川巖山金礦床
富祿組下部為變質砂巖,中部為含礫砂質板巖、砂質板巖夾變質石英砂巖,④⑤⑥號金礦脈產(chǎn)于該巖性段中,上部為變質長石石英砂巖夾砂質板巖。洪江組為含礫砂質板巖、砂質板巖,區(qū)內②③號金礦脈產(chǎn)于該組中。金家洞組為泥板巖、含炭質泥板巖、砂質板巖,①⑦號金礦脈賦存于該組砂質板巖中(見圖3)。留茶坡組為一套純硅質巖地層。牛蹄塘組為炭質板巖、硅質板狀頁巖夾薄層硅質巖,跳馬澗組為石英砂巖。
區(qū)內發(fā)育兩組斷裂構造。北北東~北東向斷裂以壓扭性為主,絕大部分傾向北西,傾角50°~70°,有F1、F2、F3、F4、F5、F6、F7、F8、F10等9條,其中F5分布在礦區(qū)中部,為當下—新田鋪區(qū)域性壓扭性斷裂的一部分,斷層面沿走向、傾向均呈舒緩波狀彎曲,常見8 m左右或更寬的擠壓破碎帶,兩盤圍巖層往往形成牽引褶皺和具片理化。北西向斷裂有F9、F11、F12、F13等4條,走向延伸均小于500 m,形成期次晚于北東向組,主要由構造角礫巖、石英碎塊、碎裂化板巖等組成[5]。
區(qū)內金礦脈主要分布于震旦系富祿組、洪江組和金家洞組砂質板巖中,為蝕變破碎帶型,共8條金礦脈,礦體厚0.96~4.59 m,品位0.55~10.40 g/t。礦體受F5控制,呈似層狀、帶狀及不規(guī)則囊狀賦存于F5上、下盤的次級斷裂破碎帶中(見圖3)。破碎帶主要由構造角礫巖、石英碎塊、碎裂化板巖等組成,鐵錳膠結,普遍具黃鐵礦化、褐鐵礦化及硅化,本斷裂為區(qū)內最主要的導礦、控礦構造。F5斷裂為北東向區(qū)域性斷裂,與大乘山穹隆整體方向一致,是該構造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川巖山金礦主要受大乘山穹隆的次級斷裂構造的控制。
關帝廟穹隆是在區(qū)域應力背景下印支期關帝廟巖體侵入導致震旦—泥盆系地層隆起而成的短軸串珠狀背斜穹隆,穹隆核部為印支期花崗巖體,向四周為震旦系至泥盆系地層。
大云山金礦位于關帝廟穹隆北側巖體與地層接觸部位,區(qū)內出露留茶坡組(Zl)、牛蹄塘組(Z∈n)、探溪組(∈t)、白水溪組(∈Obs)。牛蹄塘組為區(qū)內主要賦礦地層,為炭質板巖。巖體分布于南部,巖性為細中粒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
區(qū)內構造輪廓受穹隆控制,呈北西~南東向。以壓性逆斷層為主,斷裂破碎帶寬達數(shù)米至數(shù)十米,斷層及附近巖石中往往褐鐵礦化、硅化黃鐵礦化、碎裂化等蝕變較為強烈。主要有4條斷裂:北西~南東向斷裂F1,長2.5 km,寬1.3~9 m,傾向北東,傾角40°~80°;北西西~南東東向斷裂F2,長850 m,寬1~3 m,傾向北北東,傾角46°;北西~南東向斷裂F3,長600 m,寬1~2 m,傾向北東,傾角38°;北西~南東向斷裂F4,長750 m,寬1~4 m,傾向北東,傾角60°~64°。
區(qū)內金礦脈產(chǎn)于蝕變破碎帶內或兩側的蝕變巖中,共2條主要金礦脈(見圖4)。①號礦脈位于中東部,走向北西,長970 m,厚0.9~3.4 m,傾向北東,傾角40°~80°,平均金品位1.3~2.28 g/t;②號脈位于北西部,厚1.03~8.19 m,產(chǎn)狀39°∠41°,平均金品位0.52~1.81 g/t。礦體地表礦化程度高,地下深部礦化程度低,差異性明顯[6]。
區(qū)域上多期次的構造運動對區(qū)內金成礦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區(qū)內金礦體主要賦存于北西—北西西和近東西向的蝕變破碎帶和蝕變巖中,礦體的形態(tài)、產(chǎn)狀和礦化強度受該類斷裂控制,其中F1為區(qū)內主要容礦、控礦構造。區(qū)內F1、F2斷層北東南西向,為關帝廟穹隆北部次級斷裂,因此大云山金礦主要受關帝廟穹隆次級斷裂控制。
圖4 大云山金礦床
(1)通過剖析湘中龍山穹隆、大乘山穹隆、關帝廟穹隆等構造內金礦特征,認為湘中金礦主要受穹隆內的次級斷裂構造控制,且區(qū)域性斷裂發(fā)育的地方礦化程度更高。
(2)龍山穹隆核部由震旦系組成,寒武系分布于穹隆的周圍,泥盆系僅在穹隆周邊零星出露,存在隱伏巖體;大乘山穹隆周邊地層出露完全,隱伏巖體埋藏深,沒有遭受太大的剝蝕;關帝廟穹隆核部為花崗巖,接觸帶附近多為寒武系地層,剝蝕程度高,礦化體埋藏淺。推測大乘山穹隆和龍山穹隆剝蝕程度低,深部找礦潛力更大,而關帝廟穹隆深部金礦找礦潛力相對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