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聲樂教學要求在進行過程中以理論知識作為指導,并將知識與技能相互融合,使課堂教學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聲樂集體課既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又是彰顯其共性的魅力課堂,是聲樂教學的一種拓展教學形式,在聲樂課教學過程中會有一些既定規(guī)范的基礎理論與技巧,這些知識內容可以通過集體課的方式來傳授給學生,最大程度地普及給學生的同時又節(jié)約了課時。然而幼師聲樂集體課一直以來都存在褒貶不一的看法,也顯現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學內容、形式等方面選擇的不一致,聲樂教師教育理念、方法等沒有根本性改變等問題,導致幼師聲樂集體課教學極為被動,且教學效果不能盡如人意。在幼師聲樂集體課教學的推進過程中,如何運用多元化理論拓展和改進教學模式,是幼師聲樂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深入探究的重要課題。
當前,幼師聲樂集體課的教學模式,主要表現狀態(tài)是:教學形式的單一,集體課只是小課堂的擴充;教師決定集體課的具體教學內容,學生基本沒有發(fā)言權;教學方法也多應用過去的方法,聲樂技巧練習或者講座是主要的集體課形式。具體分析,主要有如下幾種表現:
很多院校幼師專業(yè)的聲樂集體課教學,在教學的形式上基本上是小班課堂的擴充,專業(yè)教師指導所有學生進行練聲、歌唱,然后教師針對學生的演唱進行點評或者是示范演唱。但是因為學生增多,在聲樂演唱技巧的訓練方面,專業(yè)教師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學生進行逐個指導,這樣一來就使得聲樂課教學變得有量無質。教學內容方面,有些院校融入了聲樂理論課、聲樂作品欣賞以及科學發(fā)聲與嗓音保健課等,類似這些課程多以講座形式進行講授,而在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上并沒有做到很深入的講解。
整體來看,我國幼師專業(yè)的聲樂教師,基本上都持有一種固化的教育理念,一直認為聲樂課就是培養(yǎng)學生聲樂演唱技巧的課程,聲樂技巧的高低成為評判學生表現的標準,而關于學生智力方面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能否成為合格的學前音樂教師等方面的考慮并不多。因此,專業(yè)教師在聲樂集體課的教學方法、內容以及具體應用形式方面,缺少新意,在專注于學生個性技能培養(yǎng)的同時,關于共性知識的講授就顯得不足,在專業(yè)人才的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方面也遠遠不夠。部分聲樂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語言表達不夠形象,更不具備生動性和啟發(fā)性,使得很多基礎較差的學生,對于抽象的樂理知識難以理解,甚至部分學生雖然學習了幾年的聲樂,卻沒有正確的聲樂發(fā)聲概念,也缺乏對音樂的審美感知能力。
幼師聲樂集體課經過數年探索,在教學的具體形式以及方法等方面也一直在嘗試去改變,但是在大體上的格局并未有很大突破,甚至有些院校的幼師聲樂集體課,成為學生充數以及教師減負的方式,并沒有從根源上構建集體課教學的師范性特征。
當前社會已進入多元發(fā)展的新時期,幼師音樂教學更需要與時俱進。要有效改變聲樂集體課教學的固有問題,需要從理論根源上實現該課程從單一到多元化的轉變。嚴格來說,聲樂集體課也是當代我國聲樂教學在不斷發(fā)展中追求多元化的表現。在聲樂集體課中,因教學的主體對象具備鮮明的多元特征,教學內容上除了聲樂的技能培養(yǎng),還包括基本的樂理、聲樂審美鑒賞以及聲樂表演實踐等,在具體的教學形式上,既有傳統的課堂講解,也有聲樂教學實踐、聲樂知識講座等各種方式,相對于單獨的聲樂課教學來說,聲樂集體課的教學模式,非常充分地體現出多元化的特征。
聲樂集體課教學具備其自身的發(fā)展特征和規(guī)律,具備聲樂課程的基本知識內容以及目標能力的構建框架,也只有實現了這些目標才能夠彰顯聲樂集體課的存在意義和價值,并呈現出進行集體課教學的核心本質。要實現聲樂集體課的教學目標,必須要明確其目標應該包含哪些方面,才能在組織實施過程中避免因單方面進度的推進,而使得各方面任務與目標的實現不能平衡。具體來看應注意如下幾點:
一是通過聲樂集體課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目標。幼師聲樂集體課的教學目標,在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要逐漸推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聲樂藝術審美觀念,在進行聲樂作品的鑒賞中不斷加強聲樂修養(yǎng)的提升,并使其了解聲樂的魅力,知道什么是美的聲音。專業(yè)教師的示范演唱、經典曲目播放或者優(yōu)秀聲樂的舞臺表演片段的截取等各種方式,可在無形中幫助學生形成審美選擇的意識,使其樹立起正確的聲樂審美理念。二是通過聲樂集體課來提升聲樂知識技能。很多學生對于集體課教學不屑一顧,認為集體課上對于個人的聲樂技能提升意義不大,寧愿去花重金上小課堂,這種觀念是對集體課的一種誤解。對于聲樂技巧的教授,集體課上教師可將一些訓練方法循環(huán)進行,講授之后要求學生互相檢查,既營造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又使得學生學會觀察和汲取,發(fā)現同伴聲樂技巧的優(yōu)點與缺點,互相監(jiān)督,互相學習,共同提升。三是幼師聲樂集體課在學生教學能力方面的培養(yǎng)提升。學前教育中的歌唱教學對于啟發(fā)幼兒的智力極為重要,而幼師學生在聲樂方面的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也是為日后走上幼師崗位奠定基礎的。在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上,要能夠了解學前兒童的身心特征及進行聲樂教學活動兒童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還要了解學前兒童的審美特點,能夠對這一階段兒童喜歡的歌曲進行知識的講解,并掌握兒童歌曲的特點,能夠在集體課的學習中通過對兒童歌曲的掌握,有效組織學生進行經典音樂曲目的學習。
幼師聲樂集體課教學設定多元化目標的實現,需要有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并立足教學主體去進行分析。首先,聲樂集體課教學的最終任務和目的是受目標制約的,因此集體課教學中必須要對學生進行分組,這既利于推進集體課教學進程,也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進一步加強其參與集體課的動機與欲望。其次是分階段分層次進行教學,聲樂技能或者是素養(yǎng)的培育提升都是循序漸進有不同推進階段的,也就是需要進行分層教學。幼師專業(yè)要求學生在聲樂學習方面既要有演唱的水平,又要有講授的能力,特別是在后期實踐階段,要充分運用集體課的優(yōu)勢,來為學生打造“能唱會教”的實踐平臺。
幼師聲樂集體課教學價值意義的評判即為評價,包括具體的評價方法和標準。不同教學課程的任務與目標都各不相同,評價的方法也就各種各樣。幼師聲樂集體課教學,其目標對象和具體表現形式是多元的,因此在教學評價方面也需要采取多元化的形式。
首先,幼師聲樂集體課教學評價主體要多元化。在集體課教學中專業(yè)教師或者學生,任何一方作為評價主體都會對評價客觀性產生影響,教學中集體課的評價通常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的互評以及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相對較少。以學生作為評價主體,那么聲樂集體課教學則需要內部評價的參與,來調動和激發(fā)評價對象的興趣、信心,加強其自我評價的意識。外部評價是把控教師以及同學的評價,幫助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fā)現自身優(yōu)劣,調整學習的進度。以專業(yè)教師作為評價主體,也需要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教師需要時常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結合學生以及教師的互相評價,完善教師自我評價,促進聲樂集體課教學的成效與質量提升。還要注重在具體教學工作開展之前對成果的預測評價,即在入學進行專業(yè)測試,根據測試來進行分組,如此,對于后期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就能夠更好地進行規(guī)劃和把握,這種預測性評價能夠使得聲樂教學達到更好的效果。教學過程中的評價也是極為重要的,包括對集體課的編制設計、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的整體狀況進行評價。聲樂集體課教學關于聲樂技能或者是相關知識,都需要訓練和實踐來使得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正確認知并掌握,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的評價,則能夠及時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糾正和鞏固強化。
其次,幼師聲樂集體課教學評價的標準要呈現多樣性特點。集體課教學中,對于學生學習狀況的評價,每一位任課教師都有其進行評價的標準。經過筆者對多篇文獻資料的翻閱以及自身教學實踐經驗的分析,在聲樂集體課教學中進行評價的標準主要有三種,一是客觀評價,即學生只要達到某種標準就能夠算作成績;二是相對評價,每個學生進行聲樂演唱的方式、風格以及嗓音條件都有不同,而音樂藝術的評判也沒有絕對的標準,在聲樂集體課教學中也就不存在絕對的評價標準,因此會采取某一個基準數據來作為參考,進行相對評價。還有一種評價方式是個體內差異評價,是以學生自身某個時期的聲樂水平作為評價依據,判斷其在之后的學習狀況的評價方法,這種評價標準照顧了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個體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減輕學生被評價的壓力。
多元化的幼師聲樂集體課教學,最顯著的就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轉變,多元化的教育理論與實踐以及評價方式,對于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以及人格的完善有著重要作用。多元化的教育價值觀,事實上也是“以人為本”核心教育理念的體現,不管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應用,對于推進和拓展幼師聲樂集體課教學的模式構建都具有重要價值意義。
音樂教育與創(chuàng)作202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