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習古籍中的名言警句以為今用,所用筆法一般為詳“今”而略“古”。但如果所用名言警句對同學們來說相對陌生,則不妨變用一種“詳于道‘古’,用諸說‘今’”的筆法。下面,我們就通過欣賞這篇文章,來了解這種筆法。
美文賞讀
事不避難 義不逃責
◎潘志宏
2021年9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指出:“凡是有利于黨和人民的事,我們就要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大膽地干、堅決地干?!?/p>
“事不避難”,語出《國語·魯語》:“文仲曰:‘賢者急病而讓夷,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國家無違。今我不如齊,非急病也。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文仲即春秋時的魯國大夫臧文仲,賢明正直,忠君愛國。歷仕魯莊公、閔公、僖公、文公四位國君。魯莊公二十八年,魯國發(fā)生饑荒,臧文仲主動請纓,說:“居官者當事不避難?!彼蜜斯绾陀耥嗟葘氂裣螨R國求購糧食,言辭誠懇,最終感動了齊人。齊人同意把糧食賣給魯國,并退還了玉器。
“義不逃責”,類似的表述可見于《論語》中的“見義不為,無勇也”。所謂“義”,《中庸》解釋為:“義者,宜也。”符合仁、禮要求的,就是義。義,既是正義、道義,也是義務、責任。“事不避難”與“義不逃責”連用,意即面對艱險困難,只要合乎道義、職責所在,就不能畏懼逃避,而應當仁不讓地擔負起責任、有所作為。
最早將“事不避難、義不逃責”連用的是晚清學者湯霖。湯霖是清末進士出身,自號頤園老人,在他六十歲生日時,學生們?yōu)槠滟R壽畫了一幅《頤園老人生日宴游圖》,湯霖欣然作自序,“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即是其中的名句。湯霖為官清廉,他傳下的這種家風,體現(xiàn)了不畏困難、勇于擔當?shù)木駳飧牛羁逃绊懥怂膬鹤訙猛蛯O子湯一介。湯用彤十余年如一日,承擔起研究印度佛教的中國化過程,著就《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后歷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等職。湯一介在20世紀80年代創(chuàng)辦“中國文化書院”,后又勇挑編纂鴻篇巨制《儒藏》的重擔?!笆虏槐茈y,義不逃責,素位而行,隨適而安”是湯氏一門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凝鑄為湯氏的家訓門風。
“事不避難、義不逃責”是一種迎難而上、敢于擔當?shù)膬?yōu)秀品質。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責任意識,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圣賢的擔當精神。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鄙虦f:“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笔ネ跻杂X地擔負起福澤天下百姓的重任。孔子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本訉τ谔煜轮拢瑳]有一定的準則,一切都按照“義”的規(guī)定作為行為依據(jù)。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笨匆娢ky要敢于承擔責任,看見所得要想到是否合乎道義。孟子說:“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惫攀ハ荣t展現(xiàn)出來的是修己以安百姓、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
此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眾多甘于犧牲、勇于擔當?shù)氖看蠓?,正是他們挺立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俺K紛^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是司馬遷報效祖國的擔當?!盀樘斓亓⑿?,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張載修齊治平的擔當?!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憂國憂民的擔當?!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是顧炎武救亡圖存的擔當?!捌埨麌疑酪?,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林則徐犧牲奉獻的擔當。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勇于擔當?shù)男亟笥盍亢褪咳孙L骨。只有勇于擔當、無私奉獻,才是修身進德、建功立業(yè)之道,才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本。
(選自《光明日報》2021年11月15日)
賞析
詳于道“古”,道出其深刻內(nèi)涵和傳承脈絡,才能更有說服力地用諸說“今”。作者的筆法是:
一、采用“分—合—進層”結構。文章開門見山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第2段講“事不避難”和第3段講“義不逃責”為“分”;第4段闡述兩句連用,是“合”;第5段、第6段致敬民族脊梁,揭示“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崇高精神內(nèi)涵,屬于“進層”。這一結構安排,利于“詳于道‘古’”的漸次展開。
二、連點成線,打造精神金鏈。在注疏闡述時,作者沒有囿于一點,而是放開筆墨,連點成線。引用古圣先賢、志士仁人的名言,并且將這些史料點點相連,相互補充,加上作者的精到評述,把中華民族“事不避難、義不逃責”這一修身進德、建功立業(yè)之道打造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金鏈,發(fā)出熠熠照人的歷史光彩,文章的主旨因此顯得厚植有本,傳承有脈,弘揚有據(jù)。
三、適度拓展,彰顯傳承魅力。追溯“事不避難”出處時,作者根據(jù)《國語·魯語》用現(xiàn)代漢語拓出有關史實,以突出魯國大夫臧文仲“賢明正直,忠君愛國”的品格;在贊美最早將“事不避難、義不逃責”連用的晚清學者湯霖時,作者又拓開筆墨,介紹其兒子湯用彤和孫子湯一介的不凡成就,從“家訓門風”的角度盛贊“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精神代代相傳的巨大影響力。
佳作風采
幸福之路:解心鎖、開心門
◎姚心怡
憂傷郁悶之人幸福何在?我的回答是:解除心鎖,打開心門,就能走上幸福之路。
穿越時空,我想到了李清照,想到了她《南樓令》里的“晚來獨登樓,恨字鎖眉頭。黃花瘦,雁聲斷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離苦,幾時休”。
是她,依然在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中“沉醉不知歸路”;是她,仍舊徘徊在幸福的門口,卻始終不敢伸出雙手,敲開這扇虛掩著的大門。
紅綢蓋首,鑼鼓喧天。她懷揣著一腔柔情,來到了幸福的門口。然而,她失望了。丈夫的一句“負笈遠游”,讓她寒了心。于是她以為,門是關著的,她失去了一次走進幸福的機會。門其實開著。雨疏風驟之時,她大可不必在意卷簾人輕描淡寫的一句“海棠依舊”,她只要推開房門,走進園子,便可享受“綠肥紅瘦”之下由點點希望帶來的新生的幸福;重陽佳節(jié)又至,她不必在乎形單影只帶來的苦楚,反而可以在一抹月色中,享受相思的幸福;把酒黃昏之后,她也可以不嗅暗香盈袖帶來的銷魂之苦,只要推開幸福之門,便可點燃香燭,溫暖歲末的季節(jié)。其實她只要伸出手,打破內(nèi)心愁苦的枷鎖,就能走向幸福之路!
金戈鐵馬,踏著死亡的信號,將終守夫君歸來的她那雙伸向幸福之門的手,硬生生打回去了。于是,風住塵香之時,她欲語淚先流;于是,雁過傷心之時,她寄情于三杯兩盞淡酒;于是,黃花滿地之后,她終是伴著凄凄慘慘戚戚的心情,醉倒在幸福的門口。也許易安至死都以為,幸福隨著丈夫、隨著家國天下,永遠逝去了,于是她失去了推開這扇門的自信和勇氣,跌落于悲戚痛苦的深淵……
走出“溫故”,回望來路,多有感慨。上初中時因病休學,我憂傷過;中考差幾分未進理想高中,我憂傷過;上了高一,學習跟不上節(jié)奏,我憂傷過……好在我從李清照的遭遇中悟出幸福的真諦,一次次地解除自卑氣餒的心鎖,打開謙虛善問的心門,讓幸福的陽光照亮胸膛。
其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幸福之路何嘗不是如此?故步自封、抱殘守缺、自甘落后的心鎖不解除,閉關鎖國的枷鎖不打開,何來國運興盛,人民幸福?只有在憂患中勇敢奮起,在危機中自信自強,才能走上幸福之路。
李清照,不知你的靈魂是否依然憂傷,但在我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定然不會有你的遺憾。因為我堅信,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幸福之路就是“解心鎖、開心門”,勇敢踏上前行之路。
【江蘇省如東高級中學,指導老師:曹津源】
點評
作者活用“詳于道‘古’,用諸說‘今’”的筆法,“道古”集中于李清照一人之遭遇,從反面切入,扣住“幸福之路:解心鎖、開心門”,展開文學性評述;“說今”則由自身經(jīng)歷進至國家民族,強化論點的現(xiàn)實意義。易安詩作名句隨手拈來,巧妙入文,為我所用,也是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