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祥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200030)
金開誠(1932 — ),生于無錫,1951年至1955年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年后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學報》編輯委員會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書畫院院長。他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文藝心理學、書法及戲劇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有《文藝心理學論稿》《金開誠文集》《金開誠書畫作品選》等著作。
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金開誠于1982年在北京大學出版的《文藝心理學論稿》是最早豎起“文藝心理學”大旗并產生重大影響的論著。此書從心理學層面切入文藝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表象運動、情感活動、語言活動,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關系,自發(fā)與自覺、潛意識與意識流的關系,藝術欣賞中的積極心理活動,在當時思想禁錮的語境下令人耳目一新,有引領風氣之先之功。但時過境遷,當今天我們用學術史的眼光來審視這部書時,必須承認這部書其實不過是作者的論文匯編,并沒有嚴格的體系性。倒是后來出版的《文藝心理學概論》①金開誠:《文藝心理學概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以下簡稱《概論》)無論在理論的系統(tǒng)性還是內容的豐富性、完整性方面有更高的提升,值得關注。這之后,金開誠又在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文藝心理學》,不過主要觀點已在《概論》有所反映,可存而不論。
那么,《文藝心理學概論》與《文藝心理學論稿》是什么關系呢?金開誠在前言中說:《論稿》“是在一九八一年春夏之際交稿付印的,至今正好五年。五年中,我在文藝心理學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使原來的講稿更新換代,然后又作了一遍加工,這樣就寫成了這一本《概論》”(《概論》前言,第1頁)。“《概論》與《論稿》的不同之處,主要是整個結構改變了。”“因為原來的講稿是由《反映論篇》《表象篇》《思維篇》《情感篇》《欣賞心理篇》五部分組成的,而《論稿》一書即收錄了其中的《表象》《思維》《情感》三篇,外加十多篇論文。但在后來的研習中,我越來越感到,不論是創(chuàng)作心理還是欣賞心理,都充滿了令人驚奇的辯證關系,可以說是唯物辯證法的極為生動的印證。因此決定放棄原來的篇章組織,改為以幾種主要的辯證關系結撰全書。但因為兩代講稿之間畢竟有繼承關系,我的研習又是采用‘滾雪球’的方法,所以本書中仍保留著《論稿》以及一些論文的內容,約占全書的五分之一;同時一些基本觀點也至今未變?!保ā陡耪摗非把?,第1頁)
《概論》的理論構架和主要內容是什么呢?金開誠說:“本書所述的內容,可概括為兩個基本思想,五種辯證關系?!薄暗谝粋€基本思想,即以唯物主義反映論為指導,論證文藝創(chuàng)作與欣賞的心理活動都是個體在反映客觀世界的基礎上所實現的主客觀統(tǒng)一。第二個基本思想,是根據大腦活動的整體性原則,論證文藝創(chuàng)作與欣賞都是以自覺的表象運動為核心而實現的表象活動、思維活動與情感活動的有機結合?!薄拔宸N辯證關系,即客觀與主觀、感性與理性、情感與認識、修養(yǎng)與創(chuàng)造、創(chuàng)作與欣賞”,它們是“兩個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在兩個基本思想、五種辯證關系的論證中,本書“力求這些探索成為一個系統(tǒng)”(《概論》前言,第1頁)。全書分六章。第一章,簡析大腦活動的特性和法則。第二章到第四章,分析文藝創(chuàng)作心理活動中客觀與主觀、感性與理性、情感與認識的統(tǒng)一。第五章、第六章,分別探討文藝創(chuàng)作與修養(yǎng)、與欣賞的關系。
文藝創(chuàng)作和欣賞活動是大腦的活動,因而不能擺脫大腦活動的特性和法則。作者別出蹊徑,從心理學研究出發(fā),揭示在進行文藝創(chuàng)作和欣賞活動時大腦活動的特性和法則。在金開誠看來,大腦活動的特性和法則“概括起來說有三條”。
一是“反映與創(chuàng)新”?!按竽X作為一種特殊物質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它既能反映又能創(chuàng)新。”大腦既是“照相機”,又是“加工廠”。大腦反映客觀事物是通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等來作多方面的反映。大腦對反映的加工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認識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概論》第3頁),“二是在認識事物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概論》第4頁)。
大腦活動的第二個特點是“左右協作”。所謂“左右協作”實際是“較為宏觀地概括了大腦的機能定位和整體性活動原則的辯證統(tǒng)一”。心理學的實驗證明,大腦各部分有不同的機能,左半球偏重抽象的理性活動,右半球偏重具象的感性活動;同時,兩半球由胼胝體連接起來,其中有數以億計的神經纖維把左右腦溝通起來,所以兩半球的活動息息相通,彼此協調,這就表現了大腦在感覺水平活動上的整體性。大腦的“左右協作”,從生理機制和功能上“決定了文藝創(chuàng)作和欣賞中必然帶有感性心理活動和理性心理活動的辯證關系” (《概論》第6頁)。
大腦活動的第三個特點是“上下互促”?!吧稀敝复竽X皮層,又叫“高級神經中樞”,“下”指皮層下中樞,又叫“低級神經中樞”。 所謂“上下互促”是指大腦皮層及皮層下中樞的關系而言。大腦皮層的主要功能在于形成認識,而皮層下中樞則與情感的體驗與表現有密切的關系。它們二者緊密聯系,其神經過程息息相通。這就從生理機制上決定了一個重要事實,“即在正常人的心理活動中,認識過程與情感過程是不能割裂開來而彼此孤立的,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互相引發(fā)、互為影響的辯證關系”。同時“低級神經中樞是受高級神經中樞支配的,所以在認識和情感的辯證關系中,以認識為主要功能的大腦皮層始終起著控制和調節(jié)作用”(《概論》第6頁),文藝創(chuàng)作和欣賞過程自然也不例外。
“左右協作”“上下互促”通俗地說就是感性與理性、感情與認識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大腦活動“反映與創(chuàng)新”“感性與理性”“感情與認識”融為一體的特點和法則,滲透、體現在文藝創(chuàng)作與欣賞心理活動中。
大腦活動是“反映與創(chuàng)新”的統(tǒng)一,這一特點主要體現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心理活動是客觀與主觀的統(tǒng)一。傳統(tǒng)文論強調“文藝創(chuàng)作反映客觀現實”,金開誠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在這個基本問題上沒有異議,但同時指出,這個命題所包含的心理活動流程是簡單的“二環(huán)論”,即“客觀現實→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形象”,在這當中,“創(chuàng)作者的心理活動及其巨大的創(chuàng)造作用均已不知去向”。因此,這個命題“不僅在理論上帶有樸素性,而且從其實踐意義上說也是有局限的” (《概論》第11頁)。藝術家個體對現實的反映不是照相機式的,而是加工廠式的。在“客觀現實”到“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形象”之間,有一個不可忽視的藝術家的“主觀反映和加工”環(huán)節(jié)。于是金開誠提出了“三環(huán)論”,即“客觀現實→主觀反映和加工→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形象”, 認為這是更“準確而精密的說法”(《概論》第11頁)。文藝創(chuàng)作作為“主客觀的統(tǒng)一”,“客觀”指現實來源,“主觀”指主體的反映與加工。金開誠指出: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觀性能動性,不僅體現在加工創(chuàng)新上,也體現在反映形式上。外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不是按照原樣直接傳送到大腦中的,而是“涉及極為復雜的心理過程與神經生理過程”。從“反映的形成”看,“當客觀刺激物作用于主體時,首先是在感覺細胞內部即產生物理的和化學的變化,這是反映過程中運動形式的一次轉化。其次,感覺細胞中所發(fā)生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刺激了分析器的外圍神經末梢,產生‘傳入神經’的沖動,這是反映過程中運動形式的又一次變化。由于刺激物的多樣性能夠在‘傳入神經’沖動的多樣性中反映出來,所以由它作為特殊信息傳到中樞神經系統(tǒng)時,中樞神經能夠實現對刺激物的精細分析和綜合”。(《概論》第16頁)主體性在“反映的形成”中的體現,還表現在“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從感受、傳送、到形成與記憶,都是可以通過自覺的鍛煉而變得更加敏銳與準確的”(《概論》第17頁)。文藝創(chuàng)作的主觀性,還體現在“反映的選擇”中?!叭嗽陂L期的生活實踐中,從客觀世界獲得無數的信息,形成無數的反映。在這過程中,選擇已時時在起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注意’來實現的?!边@是“反映過程的選擇”?!爸劣诶梅从车某晒郧蟮媚撤N特定的選擇;以至于利用反映的成果而形成某種特定的認識或作出某種特定的創(chuàng)造,那就更加需要選擇;而在這種選擇中,人的‘興趣、信念、世界觀等’主觀因素,也就會起更大的作用,有更為突出的表現?!保ā陡耪摗返?8頁)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觀性在藝術加工環(huán)節(jié)體現得最為明顯?!皩陀^世界的反映如不納入特定的藝術形式,那就根本成不了藝術?!保ā陡耪摗返?0頁)“為了把客觀事物的反映納入特定的藝術形式,作者就要通過特殊的心理活動對反映進行特殊的加工。”這個過程就可以叫“表象轉化”(《概論》第20-21頁)。它集中表現為“形象特征的概括”(《概論》第2頁)、“美感的概括”(《概論》第23頁)、以及“思想和感情的概括”(《概論》第22頁)。此外,文藝創(chuàng)作的主觀性,還體現為“反映的情意化”“反映的個性化”“反映的外化”(《概論》第25-31頁)方面。文藝創(chuàng)作雖然有“忠于客觀”的再現主義與“忠于主觀”的表現主義之分,但本質上都不外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只不過是重心、方式不同而已。
基于“三環(huán)論”對文藝創(chuàng)作心理中“反映和加工”的主觀性的深入剖析,是金開誠文藝心理學中最具特色的地方,也成為他的文藝心理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標志。
文藝創(chuàng)作不僅是客觀與主觀的統(tǒng)一,也是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文藝創(chuàng)作富于感性”,“也不能沒有理性”?!霸谖乃噭?chuàng)作的實際心理過程中,感性心理活動與理性心理活動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二者之間存在著深刻的辯證關系”。(《概論》第39頁)同時,金開誠又強調:二者具有“不同性質”,“它們是有根本區(qū)別而不容混淆的”(《概論》第39頁)?!陡耪摗返闹攸c和價值,在仔細分析了文藝創(chuàng)作中感性心理活動與理性心理活動的不同表現形態(tài)。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感性心理活動,“主要就是感覺、知覺、表象的形成與活動”(《概論》第45頁)。它們在文藝創(chuàng)作過程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作用。文藝創(chuàng)作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生活經驗階段、創(chuàng)作構思階段和形象外化階段”。 感覺和知覺主要在第一階段與第三階段上起巨大作用。“因為感覺器官是客觀事物反映到人類意識中的唯一通道”,“沒有感覺和知覺,人就不可能得到任何直接經驗”;此外,“作者在‘形象外化’的工藝表現過程中,總要通過感知來評估‘外化’的效果是否較為準確地體現了藝術構思的成果?!保ā陡耪摗返?5頁)但“在創(chuàng)作的第二階段,即構思階段,感覺和知覺一般說來是不起作用的”,因為“感覺和知覺都只是在刺激物正處于人的感覺器官能夠直接感知的范圍內時才得以產生;只要刺激物脫離了直接感知的范圍,感覺和知覺也隨即消失”(《概論》第46頁)。那么,在創(chuàng)作的第二階段構思階段中,感性心理活動是什么呢?“主要有兩項,一是表象的活動,二是情感的活動。”(《概論》第47頁)什么是“表象”?“表象也叫記憶表象,它就是在記憶中所保持的客觀事物的形象,也就是個體曾經感知過而現在不在感知范圍中的事物的形象反映?!保ā陡耪摗返?7頁)表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可塑性”,“表象可以通過間接途徑獲得”,“表象的記憶有個體差異”(《概論》第50-56頁)。表象在人的記憶中是處于運動狀態(tài)的。表象的淡漠以至遺忘運動變化,可稱為表象的“消極的變化”;反之叫表象的“積極的變化”(《概論》第56頁)。“積極的表象運動與變化”又分為兩類,即“自發(fā)的無意識的運動變化與自覺的、有意識的運動變化”(《概論》第57頁)。自發(fā)的表象運動形式包括“表象的深化”“表象的變異”“表象的聯想”“無意想象”(《概論》第57-58頁)?!白园l(fā)的表象運動”可以轉化為“自覺的表象運動”,特別是“自發(fā)的表象聯想和無意想象”“往往能成為引發(fā)創(chuàng)作沖動或構思靈感的契機”,但它畢竟“不能直接作用于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 (《概論》第60頁)。在文藝創(chuàng)作構思活動中真正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是“自覺的表象運動”。它包括如下形式:“自覺的表象深化”“自覺的表象分化”“自覺的表象變異”“自覺的表象聯想”“有意想象”(《概論》第61-74頁)。其中,“最為重要的自覺表象運動畢竟要數有意想象?!保ā陡耪摗返?4頁)何為“想象”?“通過自覺的表象運動,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經驗以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就叫“想象”(《概論》第75頁)。“想象”有兩個特點,首先,“想象是一種表象的運動”,其次,“想象的結果是事物的新形象”(《概論》第75頁)?!跋胂蠓譃樵僭煜胂蠛蛣?chuàng)造性想象?!薄霸僭煜胂笮韪鶕Z言描述或圖樣示意等條件,在腦中再造出相應的新形象。創(chuàng)造想象則不必依賴這些條件,而直接根據一定的目的或任務來創(chuàng)造新的形象?!薄白杂X的再造想象和創(chuàng)造想象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而有意進行的”。(《概論》第76頁)在意識指導下的“有意想象”在形象性的表象運動中包含著抽象思維,所以“達到了思維的高度”,是“形象思維”?!拔乃噭?chuàng)作中的形象思維”,即“以創(chuàng)造特定藝術形象為目的的、由抽象思維指導和配合的、滲透著情感活動的自覺的表象運動過程”。它尤其體現了大腦“左右協作”“上下互促”的生理法則(《概論》第103頁)。由“形象思維”中包含的理性思維,金開誠進而分析到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理性心理活動”。作者從人的大腦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動物的“第三級區(qū)”的思維機能分析起,說明文藝創(chuàng)作中作為心理背景起作用的抽象思維成果,有“作者的世界觀”、作家“關于藝術法則的認識”、作家“一般認識中的抽象思維成果” (《概論》第116-117頁)。在對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兩種心理活動作了上述明晰的、具體的深入分析之后,金開誠又提出“場型”概念,指出文藝創(chuàng)作中感性活動與理性活動的聯系不是過去那種 “表象—概念—表象”的“線型”關系,而是帶有極大模糊性與變異性的“場型”關系(《概論》第131頁),是一個“表象運動、思維活動、情感活動三者復雜交錯、互相誘發(fā)、彼此滲透的‘認識場’或‘創(chuàng)造場’”(《概論》第130頁)。金開誠認為作家的表象運動是伴隨著語言的,作家的思維活動更離不開語言,語言文字不具備形象性又可以喚起形象感。在文藝創(chuàng)作的構思和外化作為自覺的表象運動及其物化的思路框架中,《概論》對語言的地位及其與藝術的關系得到了符合邏輯且有新意的說明。
文藝創(chuàng)作中感性心理活動的另外一種表現形態(tài)是情感活動。金開誠不是像一般的文藝理論著作泛泛地談情感,而是把它落實到心理學的根基中,使人對“情感”的認識更加深入明晰?!扒楦小笔鞘裁??作者指出:“情感就是人們對與之發(fā)生關系的客觀事物(包括自身狀況)的態(tài)度的體驗?!保ā陡耪摗返?67頁)把握“情感”的內涵,有兩個要點。一是“態(tài)度”?!皯B(tài)度”是人對自己面對的事物和所處的狀況是否符合自己天然的需要或社會性的需要采取的肯定或否定取向(《概論》第167頁)。二是“體驗”。“體驗”是由主觀態(tài)度引起的以生理感覺為特征的心理感受?!叭藢τ诳陀^事物和自身狀況持有肯定或否定的態(tài)度,這不等于通常所說的情感;必須是這種態(tài)度引起了個體的以某種生理感覺為其特征的體驗,這才成為情感”。(《概論》第168頁)立足于“態(tài)度”和“體驗”之上的情感活動在心理學根基上既與生理反應密切相關,也與理性認識相互關聯。一方面,“情感的活動與位于大腦皮層之下的丘腦、下丘腦、網狀結構和邊緣系統(tǒng)(統(tǒng)稱‘皮層下部位’)的神經過程密切有關”,“當神經興奮達到皮層下部位時,就會在人體中引起種種生理反應”(《概論》第168頁)。另一方面,情感活動并不完全是不受認識控制的自發(fā)的生理反應,“在情感活動的過程中,大腦皮層仍然起著控制和調節(jié)作用”(《概論》第168頁)。首先,“個體對客觀事物和自身狀況形成肯定或否定的態(tài)度,這就是大腦皮層進行了分析和綜合的結果;在分析綜合中,大腦不僅發(fā)揮了它的認識功能,而且還運用了它所儲存的認識成果,這樣才會對刺激物形成一定的態(tài)度?!逼浯?,“大腦形成態(tài)度的神經過程傳至皮層下部位,才引起了人體的生理變化,這種變化再作為感覺傳送到大腦,于是才成為一種體驗?!贝竽X皮層在情感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這“從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上證明了情感決不是超意識的存在,而是必然同一定的認識相聯系的。一定的認識構成了某一情感活動的內容,因此情感活動的性質是可知的,其價值是可以評論的”(《概論》第169頁)。所以,情感活動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始終是不能脫離認識活動的。情感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主要是“促動”,作者“必須情動于中,才會有真正的藝術創(chuàng)作”。情感在文藝欣賞中的作用主要是“感染”,“沒有情感的感染作用,文藝即不能成其為文藝”(《概論》第170頁)。人的情感與感性活動聯系在一起。“感覺和知覺都可能引起情感活動。”(《概論》第180頁)通過感知形成的表象也會引起情感活動,但這又有其特點?!暗谝唬硐蟛幌窀杏X、知覺那樣隨著客觀事物脫離感知范圍而消失,它是可以長久地保存在大腦之中的,因此與之相聯系的情感也就可能長久地發(fā)揮作用”。(《概論》第185頁)“第二,表象既然可以長期記憶,它在記憶中就會因為受到不同的生活處境和心理狀況的影響而發(fā)生活動與變化。這就又可能引發(fā)新的更為復雜的感情,出現新的表象與情感的結合”。(《概論》第186頁)情感與人的理性思維活動也相生相伴,“抽象思維需要理智和冷靜,但它也會引起情感活動,反過來又受到情感的推動和影響”。(《概論》第191頁)情感與思維的聯系,由于思維活動是對客觀事物的概括的、間接的反映,通過思維可能認識那些并未直接作用于人們的事物,(《概論》第192頁)所以又呈現出自身的特點。第一,“伴隨著思維而出現的情感活動,在深度和廣度上”“大大超過以感覺、知覺和表象為認識內容的情感活動”(《概論》第193頁)。第二,“與思維相聯系的情感有可能出現復雜矛盾的情況,這和完全由事物的直接反映所引發(fā)的情感是有所不同的”。(《概論》第194頁)第三,“情感具有可控性,無論是情感的種類、強度或表現,一般說來都有控制和調節(jié)的可能,而從根本上看,情感的控制和調節(jié)主要是靠思維活動”。(《概論》第197頁)
文藝創(chuàng)作是包含著情感活動與思維活動的自覺的表象運動及其外化活動,因而在“修養(yǎng)與創(chuàng)造”的關系上,必須從“感知能力的鍛煉”“表象的積累”“情感的記憶”等方面(《概論》第240、243頁),儲存文藝創(chuàng)作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 (《概論》第239、245頁),培養(yǎng)文藝創(chuàng)作者的“職業(yè)敏感” (《概論》第259頁),進行藝術構思的外化訓練(《概論》第299頁),養(yǎng)成“專業(yè)特殊能力” (《概論》第323頁),迎接藝術“靈感”的到來(《概論》第337頁)。
文藝欣賞也是表象活動、情感活動與思維活動的有機結合,所以在“創(chuàng)作與欣賞”環(huán)節(jié),作者對藝術欣賞中的感受能力、聯想和想象、情感與理解活動作出了相應的剖析。
20世紀30年代,朱光潛曾經出版過一本《文藝心理學》,但該書其實并不是專論文藝的,而是結合文藝討論的一部美論專著。金開誠的《文藝心理學概論》是一部討論文藝創(chuàng)作和欣賞心理活動規(guī)律、特點的名副其實的文藝心理學專著。它的濫觴《文藝心理學論稿》具有在八十年代開心理學文藝學研究風氣之先的引領作用。而它本身在理論的體系性、邏輯的嚴密性方面有了極大的提升,并在若干問題的論析方面有了很大的深化,堪稱這個時期文藝心理學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