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jīng)·小雅·鶴鳴》
“玉”始于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即商代甲骨文和鐘鼎文。中國先民曾造出從“玉”的字近500個,而用“玉”組的詞更是不計其數(shù)等。如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面、玉女等;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珠圓玉潤、拋磚引玉等。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玉部》中這樣解釋:“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尊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折不撓,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絮之方也。”大概意思是說,玉是美麗的石頭,共有五種美德:潤澤而溫和,是對仁人的比方;從外部觀察紋理,可知內(nèi)部真性,是對義士的比方;玉聲舒展飛揚,傳播而遠聞,是對智士的比方;百折不撓,是對勇士的比方;銳廉而不奇巧,是對廉潔之士的比方。
大家且看“玉”字的演變過程:
甲骨文中,古人用一根絲繩貫穿起來的珍玩寶石來表示“玉”,字形與“豐”字相似。金文、篆文則省去上下兩端的線頭,字形與“王”字相似。隸書則在“王”字上加一點指事符號,變成指事字,與“王”有別。
“王者腰間物,凝脂玲瓏透;何言此石貴,可遇不可求?!敝袊俗怨乓詠韺τ袷拖矏廴f分。在君王政治中,可以看到用玉石制成的象征古代最高權力的玉璽;男女互訴衷情時,以玉佩相贈,玉石便成為定情之物;玉石雕刻的各種造型也被賦予了美好的寓意。從此,玉文化中便包含了“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jié)、“化干戈為玉帛”的團結(jié)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品德和“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等人文內(nèi)涵。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