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林
瑯井,一個失落的鹽都,一個讓人產(chǎn)生無盡遐想的村莊。每一次走進這個歷史悠久、坐落在祿豐市妥安鄉(xiāng)深山里的“蕞爾”小地,總會有萬千思緒涌上心頭?,樉m小,卻是一個擁有過4部史志的村莊。近年來,隨著“文化”這個詞被提到越來越高的層面上來研究,文人墨客們紛至沓來,逐漸掀開了瑯井神秘的面紗。寫瑯井的書籍,報道瑯井的新聞已不在少數(shù),瑯井悠久的歷史早已被人所知。
目前,瑯井有開寧寺、魁閣樓兩個楚雄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大龍祠、武家大院、溫家大院、鹿鳴橋、楊安園家族墓葬群、節(jié)孝坊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祿豐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張經(jīng)辰革命烈士紀念碑,祿豐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單位——瑯井歷史文化保護街區(qū)……2008年,瑯井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據(jù)古碑考,瑯井唐以前無人居住,自唐以來逐步有人居住。乾隆《瑯鹽井志》記載顯示,南北兩宋至元明時期,瑯井的人口已有一定規(guī)模,村中開設了煮鹽、百貨、五金、食雜、藥材、土特產(chǎn)等商鋪和飲食、客店、馬店、銀器作坊、屠宰、販運等行業(yè),成為當時周邊地區(qū)的物資集散地和商業(yè)中心。到明末清初時期,瑯井已有幾百戶的人口規(guī)模,以煮鹽、開馬店、客棧、飲食為業(yè)。新中國成立初期,瑯井被譽為祿豐市“第一大村”。
黑井、元永井、瑯井被稱為祿豐三大鹽井區(qū)。南詔國時期,樊綽《云南志》中說:“深麻通海以來,諸爨蠻皆食安寧井鹽,唯有覽賧城(今楚雄)內(nèi)瑯井鹽潔白味美,唯南詔一家所食,取足外輒移灶緘閉其井?!睆牧阈堑氖妨嫌涊d中,我們可以窺見,始于唐代,瑯井的食鹽生產(chǎn)長達一千多年,政府設置專門機構(gòu)管理瑯井的食鹽生產(chǎn),也長達584年。
瑯井以北的大山頂上,有一個大村子叫瑯井哨。如今,通向瑯井哨的道路已修成了水泥路,翻山越嶺人背馬馱的出行和運輸方式已成歷史。站在高高的瑯井哨山頂,南可遠眺瑯井,北可窺見黑井。這是一個連接黑鹽井、瑯井之間的重要關隘。輝煌的鹽都瑯井,自然人來人往,于是,一條條驛道,也從瑯井輻射到遠方。據(jù)社科學者們考證,瑯井鹽運道在唐代南詔時就已開通。隨后,主要道路有至姚州(今姚安)道、至威楚(今楚雄)道、至拓東(今昆明)道、至羅婺(今武定)道。明清時期主要路線為:瑯井西北走60里至定遠,又60里至前場關,又60里至姚州城,匯入姚嶲大道,全程共計180里;瑯井西南走25里經(jīng)草樓,匯入滇洱大道,再往西60里達威楚,全程90里;瑯井東走30里經(jīng)老王坡,至祿豐2日路程,再走4日至拓東,全程400里;瑯井東北走3日路程達武定,全程180里。就是今天,從山形和遺存尋跡,瑯井通向外界的道路仍然可看出三條主要線路,一條是往北面的山梁經(jīng)瑯井哨到黑井附近的紅石巖,與黑井東進昆明的驛道連接;一條是沿瑯井河西進,往牟定縣,融入通往姚安的驛道;還有一條是沿瑯井河向東南方向,經(jīng)鹿鳴橋,過舊哨,沿龍川江河谷南進廣通,進入滇洱道。
當然,說起瑯井的道路,不得不說一下鹿鳴橋,這是瑯井通向外界古驛道上至今保存較為完整的古石拱橋。鹿鳴橋坐落在瑯井以東東山村委會高卷槽村民小組的瑯井河上,屬單孔石拱橋。橋跨徑13.1米,高9米,橋頂厚0.5米,為紅砂條石翻拱,石灰拌豆?jié){、糯米漿徹、鐵楔子塞頂?shù)呐P虹橋。
鹿鳴橋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修建,后被水所毀??滴跷迨辏?711年),瑯井提舉沈鼐捐資重建。后又被水毀。雍正四年(1726年)提舉汪士進率眾灶戶重建。建橋用銀無考,建橋用石料因當?shù)厝狈?,從十多公里外的回頭山楊家大墳等地采運,全靠人背馬馱到施工現(xiàn)場。橋基用條石支砌,橋涵部分用五面石扣成,用豆?jié){熟糯米拌石灰漿砌,橋面用七塊鐵楔子塞頂沖實。迎上游方安有石雕龍頭,下游方為龍尾,橋的南側(cè)安有石雕獅子,北側(cè)有石雕像。整座橋設計科學、結(jié)構(gòu)合理,所用的灰漿黏合性好,光滑、牢實,整個結(jié)構(gòu)外觀與姚安李贄橋相似,橋兩頭分別雕有獅、象、鹿、馬、麒麟。
鹿鳴橋見證了瑯井人來熙往的歷史,鐫刻著歷史的滄桑,也詮釋著瑯井因鹽而起的興衰史。在長滿荒草的橋面上,車馬往來的痕跡依稀可見。這座橋修通后,為沿途居民、過往客商提供了方便。至新中國成立后,這座橋仍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1965年,妥(安)牟(定)公路通車,公路從此經(jīng)過,鹿鳴橋從此充當了公路橋。多少年來,任憑車馬碾壓,鹿鳴橋堅若磐石,成為連接古今的時代鏈條。1972年,因牟定銅礦的大量開采,為保證大型車輛的安全通行,公路部門在鹿鳴橋的旁邊修了鋼筋水泥橋,鹿鳴橋從此“退役”,逐漸成為歷史文物,2007年公布為第七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鹿鳴橋只是見證瑯井歷史的冰山一角,在瑯井鹽事發(fā)展的慢慢長河中,留下了許多記入史冊的故事。
在瑯井歷史的長河中,不乏有為地方百姓悉心做事的官員,沈鼐就是其中的一位。沈鼐是江南長洲人,字枚臣,這位江南學士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直隸瑯井鹽課提舉司。在瑯井任職10年,沈鼐為灶戶和百姓們做了許多事,頗有政績。后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遷任山東青州府同知。
“促鹽生產(chǎn)、教民紡織、尊師重教,修橋修寺,續(xù)修《瑯鹽井志》,政績斑斑”,《楚雄州鹽業(yè)志》這樣評價沈鼐??滴跛氖四甑浆樉先魏?,沈鼐立即進行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了瑯井食鹽生產(chǎn)的癥結(jié),就是“鹵淡薪貴”。多年的開采煮鹽,使瑯井附近的群山成了禿嶺,鹵水也逐漸變淡??墒枪倮魝儧]有將此放在心上,而是一味在稅費收取上加碼,逼得灶戶們走投無路,不乏賣兒賣女、變賣家產(chǎn)之人,有的灶戶因繳納不出課銀,上吊自盡。沈鼐看到這一切,疼在心上。
沈鼐了解到,瑯井灶戶煮鹽的鐵鍋在食鹽生產(chǎn)中是一項很大的投入,每年都要更換。之前,灶戶們購買鐵鍋都是就近解決,購買附近定遠縣苴茪廠的鐵鍋。買鍋的銀子,在每年繳納給苴茪廠的240兩課銀中扣出十分之三。苴茪生產(chǎn)的鐵鍋質(zhì)量好,耐用,很受灶戶們歡迎。后來,有個叫史有文的黑井鍋商通過不正當手段,與官方勾結(jié),搶占了鐵鍋的銷售權(quán)??珊薜氖?,“鍋商史有文所鑄鍋者,咸皆輕薄不堪”,而且令瑯井灶戶每年必須向他訂購大鍋800口,一次性扣購鍋銀子800兩,讓灶戶們苦不堪言。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沈鼐非常氣憤,決定想辦法加以解決。于是他上書《煎鹽鍋口請歸本井自行鑄用祥文》,作了如實反映。不久,上司的批文下來了,云:“將四十八年來未領之鍋,作速分散,照完鍋價。其自四十九年起,該井應用鍋口,如詳則灶分鑄,照納鍋稅……”沈鼐的祥文,為瑯井的灶戶們撐了腰。
后來,沈鼐還了解到,“瑯井灶戶困敝之已深,總緣鹵薄柴貴,工本費繁,煎熬日期必須三晝夜方成鹽一鍋,較之各井,艱難數(shù)倍。所以,月領薪銀不敷供煎”。為此,他再次伏案疾書祥文《供官本三千六百兩》,專門向省道借支銀兩,幫助灶戶們擺脫困境。雖然,這份撰寫于康熙五十一年的祥文,直到康熙五十六年才得以批復,可還是實實在在解決了灶戶們的困難,為瑯井的鹽業(yè)發(fā)展做了有益的事。后來,沈鼐又上書,提出植樹造林方略,可上司對此不感興趣,同僚們還笑他多此一舉。沈鼐在任10年,為當?shù)匕傩兆隽嗽S多事,捐錢修橋、續(xù)修志書,一件件,一樁樁,都深得民心,銘記于史。
在管理瑯井的官員中,后來還有雍正、乾隆年間的提舉李國義、孫元相等人也紛紛向上級反映民之疾苦,為后人稱道。
瑯井食鹽生產(chǎn)創(chuàng)造了記入史冊的輝煌,也鑄就了耐人尋味的歷史。這個藏在深山里的古村,從設置提舉一級的官方管理機構(gòu)長達253年,到今天的歷史文化村落,給人講述了兩個故事,一個是這個“蕞爾”小地非凡的文明史,一個是它衰敗后令人深思的挽歌。站在瑯井舉目四望,四周的山嶺一片蕭索。
世世代代煮鹽,已使瑯井的生態(tài)岌岌可危。史料記載,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瑯井就曾遭遇大雨,肆虐的山洪,夾雜著泥水砂石,從附近的山上傾瀉而下,淹沒了瑯井河畔的民房、田地……雖然,有沈鼐那樣的官員也曾看到瑯井“鹵淡薪貴”的現(xiàn)實,號召植樹造林,保護生態(tài),甚至修橋建路,惠及民生。但在當時,許多問題只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輔料”,即便是“擺在桌面”。如今,鄉(xiāng)村振興的快速車道上,生態(tài)文明建設瑯井也不例外。
衰落在歷史長河里的瑯井,在新時代的旅途上,又一次被人們拾起了遺存的文化價值。一批批古跡、文物、非物質(zhì)遺產(chǎn)被有效保護下來,成為瑯井的傳世瑰寶。
曾經(jīng)的瑯井,文明劃過的印痕格外清晰;曾經(jīng)的瑯井,鹽事發(fā)展的榮與衰耐人尋味。再看如今的瑯井,鄉(xiāng)村振興的時代強音,讓這個古老的村落,再次策馬前行!
責任編輯:李軍學
399950033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