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宗族、社會與國家

2022-03-12 14:07王裕明

王裕明

摘 要:徽州村落大多在兩宋時期已經(jīng)形成,至明代前期一些村落為多姓多族聚居。多姓聚居村落中,各姓各族勢力不等且不斷分化。徽州宗族組織化并非始于明代中后期,而在明代前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設(shè)置了族長。明代基層組織經(jīng)費由基層社會而非官府承擔(dān),各戶在承擔(dān)徭役時采取輪充制和津貼制,此種情況在明代前期徽州已經(jīng)存在。立契賣產(chǎn)原由為“攢運糧儲盤纏”或“攢運糧儲盤纏津貼”的數(shù)件建文三年七月或八月汪猷買田契,應(yīng)有其特殊政治背景,當(dāng)與靖難之役有關(guān)。巖井茂樹對數(shù)件建文三年汪猷買田契背后含義沒有深入剖析,周紹泉認(rèn)為渠口朱氏遷自雙溪口、渠口汪氏遷自珰坑街的見解不符合歷史事實。

關(guān)鍵詞:建文三年;田地買賣契約;徽州宗族;基層經(jīng)費;靖難之役

中圖分類號:C958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4 - 621X(2022)02 - 0042 - 11

日本學(xué)者巖井茂樹曾說過,“中國近世的土地買賣契約文書,通常都寫賣方出賣土地時的經(jīng)濟狀況。當(dāng)然,契約的用語都是形式的套話,并不一定能完全地反映出賣方的情況?!泵鞔ㄎ哪觊g的徽州文書中提到“為了負(fù)擔(dān)稅糧解運費用不得不出賣土地,這是否是真正的理由,這里不再詳細(xì)探討了。在筆者看來,不以稅糧負(fù)擔(dān)本身,而是以稅糧的攢運費用為理由而立契賣產(chǎn),只見于明初建文年間的幾件文書,這可以說是比較特別的?!盵1]169

巖井茂樹所言的建文年間數(shù)件特別文書,實為建文三年(1401年)數(shù)件土地買賣契約,具體為藏于安徽省博物館的《休寧縣李生遠(yuǎn)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休寧縣汪午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和《休寧縣胡真保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2]10,11,12,藏于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所的《休寧胡云保等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八月)》《休寧胡學(xué)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八月)》和《休寧胡社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八月)》[3]20,21,以及藏于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的《祁門縣朱安壽等賣田白契(明建文三年八月)》1等。

建文三年數(shù)件土地買賣契約特別之處在于不以稅糧負(fù)擔(dān)本身,而是以稅糧的攢運費用為理由而立契賣產(chǎn)。即是說,數(shù)件契約對于探討明代前期賦役制度有其重要價值。實際上,數(shù)件契約對于研究徽州宗族也有一定意義,同時對于明代前期政治也有一定反映。

一、買主身份考察

建文三年數(shù)件土地買賣契約,雖然賣主不一,但買主卻是同一人。

買主姓名記錄。數(shù)件土地買賣契約,買主雖是同一人,但姓名記錄不一,有的記錄為汪猷干,有的記錄為汪猷觀。記錄為汪猷干的有《休寧縣李生遠(yuǎn)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休寧縣汪午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休寧縣胡真保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和《休寧胡社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八月)》等4契,記錄為汪猷觀的有《休寧胡云保等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八月)》《休寧胡學(xué)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八月)》以及《祁門縣朱安壽等賣田白契(明建文三年八月)》等3契。

此外,尚有一些土地買賣契約的買主記錄為汪猷干或汪猷觀。記錄為汪猷干的有安徽省博物館藏《休寧縣朱宋壽賣田赤契(明洪武二十六年)》《休寧縣朱宋壽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年)》《休寧縣汪阿宋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年)》《休寧縣朱勝右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一年)》《休寧縣胡周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一年)》《休寧縣朱勝佑[右]賣田赤契(明建文元年)》《休寧縣吳碧湖賣田赤契(明建文二年)》《休寧縣胡四賣田赤契(明建文二年)》《休寧縣胡右賣田赤契(明建文四年)》《休寧縣程原得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五年)》《休寧縣胡留保等賣田赤契(明永樂元年)》《休寧縣方添福賣田赤契》《休寧縣朱懸祖賣田赤契(明永樂二年)》《休寧縣李討賣田赤契(明永樂二年)》[2] 1 - 4,6 - 10,12,13,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藏《休寧胡蔭賣田赤契(明建文二年)》《休寧胡得等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休寧胡四賣田赤契(明建文四年)》《休寧胡童賣田赤契(明永樂二年)》《休寧胡得等賣田赤契(明永樂二年)》和《休寧汪武璣等賣田赤契(明宣德五年)》[3]19,22 - 24,28,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所藏《休寧縣胡童賣田白契(明永樂二年)》[4]719,720等。記錄為汪猷觀的有安徽省博物館藏《休寧縣李資袞賣田赤契(明洪武二十六年)》和《休寧縣凌勝孫麥田赤契(明建文二年)》[2] 1,9,10等。

另,一些契約買主姓名記錄既不是汪猷干,也不是汪猷觀,而是汪猷或汪猷官。安徽省博物館藏《休寧縣張奉賣田赤契(明洪武二十七年)》《休寧縣朱勝右賣田赤契(明洪武二十九年)》《休寧縣胡周印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年)》《休寧縣汪午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一年)》《休寧縣汪得厚賣田赤契(明建文元年)》《休寧縣汪希齊等賣田赤契(明宣德十年)》[2] 2,3,5—8,29,30,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祁門縣胡高賣田白契(明洪武二十五年)》[4]706,707等買主為汪猷,而安徽省博物館藏《休寧縣汪思廣賣田赤契(明宣德三年)》和《休寧縣汪存道等賣田赤契(明宣德三年)》[2]24,25等買主為汪猷官。

上述諸契中,《休寧縣朱勝右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年)》和《休寧縣朱勝右賣田赤契(明洪武二十九年)》的賣主皆為朱勝右,而買主則分別記為汪猷和汪猷干,這說明汪猷和汪猷干可能為同一人。又《休寧縣汪午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一年)》和《休寧縣汪午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八月)》的賣主皆為汪午,而買主則分別記為汪猷和汪猷干,同樣說明汪猷和汪猷干可能為同一人。又《休寧胡云保等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八月)》記錄賣主為胡云保、胡留保和胡福保,買主為汪猷觀;而《休寧縣胡留保等賣田赤契(明永樂元年)》記錄賣主為胡留保、胡福保和嫂程氏,買主為汪猷干;兩契賣主皆為胡留保戶,而買主則分別記錄為汪猷觀和汪猷干,此則說明汪猷觀和汪猷干應(yīng)為同一人。故而上述諸契中汪猷、汪猷干、汪猷觀及汪猷官當(dāng)為同一人,但買主真實姓名究竟是汪猷,還是汪猷觀,抑或汪猷干,僅從契約本身難以判斷。如果能找到買主家譜,則買主姓名問題應(yīng)會迎刃而解。如果要查找買主家譜,就必須厘清買主籍貫。

買主籍貫。根據(jù)現(xiàn)存徽州文書就可以推定買主籍貫。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休寧縣發(fā)給汪猷干買田土契稅文憑(明永樂三年)》載:“直隸徽州休寧縣□□□□□拾貳都汪猷干用價谷同都胡童等田土。” [4]720可知買主汪猷干為休寧十二都人。明代休寧十二都共有一、三兩圖。買主究竟屬于哪一圖,根據(jù)該契稅文憑尚難斷定。又,《休寧縣朱勝右賣田赤契(明洪武二十九年)》載,“太平里十二都三圖朱勝右,本戶下有田二坵,系十保體字五百一號田,……出賣與同里汪猷名下”??芍u主朱勝右和買主汪猷兩人同圖,皆為休寧十二都三圖人。同樣,《休寧縣胡周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一年)》也載,“太平里十二都三圖住人胡周,承父戶下有田二號,系九保乙字一千七十二號田,內(nèi)取五分二厘一毫……盡行立契出賣與同里人汪猷干名下”??芍I主汪猷干為休寧十二都三圖人。兩契來看,汪猷(干)(觀)籍貫休寧十二都三圖。休寧十二都三圖在明代轄雙溪口和渠口兩村。買主汪猷(干)(觀)究竟屬于哪一村,僅憑上述資料仍難確定。不過據(jù)有關(guān)資料所載,兩村中渠口主要為汪氏住居,則汪猷(干)(觀)可能為渠口人。

渠口汪氏在明代屬于徽州名族之一,《新安名族志》和《休寧名族志》都有記載,而且兩志所記內(nèi)容基本相同。其中《新安名族志》載道:

宣議公宗智子遹,宋政和初自方塘遷渠口,宣和七年授迪功郎,后從徽、欽北行,卒死于難……八世曰德馨,穎敏超邁,五歲知學(xué),受業(yè)陳定宇,與朱楓林、倪道川友善,以文行鳴于時,有司禮辟,就試江浙,中漕舉,授蒙古學(xué)錄,義不仕元,以母老辭歸,隱于眉山,學(xué)者稱“谷隱先生”,著有《谷隱文集》,宗先達(dá)仲魯銘其墓。曰相隱,元季輸粟賑邊,封萬戶。九世曰光祖,仕主簿;曰軫,號復(fù)齋,九歲失怙,穎敏嗜學(xué),與陳自新、汪蓉峰、朱禮侍為友,事母盡孝,建樹萱堂以奉晨昏,著有《履齋集》。十世曰省心,永樂四年貢,初授陜西西安府檢校,秩滿課最,選留內(nèi)府六科,與給事中分掌機務(wù)三載,時皇上北狩,留皇太子監(jiān)南都,凡政令之出,一以上聞,省心以才略堪任,兩差捧命赴行在,所奏對詳雅,繼升南京戶部照磨,祖母李與母朱早失所夭,誓志守節(jié),省心事之盡孝,先達(dá)詹孟舉扁其堂曰“雙貞”;曰猷,以才能任邵武府照磨,有廉能聲;曰赍,性孝友,早卒,妻朱氏秉節(jié)撫孤璉俊,太守彭公聞而賢之,書“冰月”二字以顏其居。十一世曰武琳,為郡庫生,將應(yīng)貢,居憂,哀毀逾禮,遂成疾,卒。[5]前卷《汪·方塘渠濱南溪》

據(jù)其記載,渠口汪氏第10世有汪猷,則契主汪猷(干)(觀)極可能為明代渠口人。

買主真實姓名。雖然渠口汪氏家譜一時難以檢閱,但可以通過汪氏統(tǒng)宗譜查找汪猷(干)(觀)資料?,F(xiàn)存乾隆《汪氏通宗世譜》記載了渠口汪氏世系和部分人物傳記。據(jù)其所載,渠口汪氏第10世汪猷,“字汝嘉,領(lǐng)薦辟,仕邵武照磨”。祖父德馨,字叔明,浙漕舉,仕學(xué)錄,著有《谷隱文集》。父軫,字彥輪,號履齋,著有《履齋文集》。弟賚,字汝弼;斗,字汝明;添長,字汝初。子武琨,字希美。孫齊鐘,字士熙;齊鑾,字士端;齊銳,字士鋼。1經(jīng)比對,可以斷定家譜中的汪猷就是數(shù)件土地買賣契約的買主。由此可知,安徽師范大學(xué)藏《休寧汪汝嘉兄弟四人賣山地契約(明永樂三年三月二十一日)》《休寧李志真賣田赤契(明宣德二年四月初七日)》《休寧汪汝初賣田赤契(明宣德四年四月十五日)》,安徽省博物館藏《休寧縣汪已千賣田赤契(明宣德二年)》《休寧縣汪汝初賣田赤契(明宣德二年)》《休寧縣汪汝名賣田赤契(明宣德三年)》《休寧縣汪義清賣田赤契(明宣德九年)》《休寧縣汪存義賣田赤契(明正統(tǒng)四年)》,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藏《永樂元年休寧縣汪汝嘉、汪汝名對換魚池文書》和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所藏《休寧汪汝初賣田赤契(明宣德二年)》《陳信賣田赤契(明宣德二年)》《休寧汪汝初賣田赤契(明宣德四年)》《休寧縣汪思和賣田赤契(明正統(tǒng)四年四月)》屬于休寧渠口汪猷歸戶文書。

巖井茂樹所言的建文三年數(shù)件土地買賣契約買主為休寧十二都三圖渠口汪猷。契約中汪猷干、汪猷觀、汪猷官實非真實姓名。至于契主汪猷為什么在契約中記錄為汪猷干、汪猷觀、汪猷官,甚至在契稅憑證也記錄為汪猷干,原因不明。至于汪猷生卒,家譜沒有明確記載,但從其父汪軫至正二十四年“受室”來看,其長子汪猷可能生于元明鼎革之際。

二、村落宗族格局

建文三年數(shù)件土地買賣契約中載有汪氏、李氏、朱氏和胡氏等多位人物,以及朱勝右和胡圣右兩位族長,此即說明明代前期渠口為多姓多族聚居村落。

多姓聚居。渠口位于齊云山南麓、紫溪北岸。至于渠口何時成村,現(xiàn)難以考證。不過,約在北宋中期,休寧方塘汪氏在此開設(shè)典鋪。這說明在北宋中期渠口業(yè)已成村,而且是個頗具規(guī)模的村莊,否則方塘汪氏不會在此開設(shè)典鋪。至于北宋中期渠口由何人居住,現(xiàn)在也難以考證。至明代前期,渠口至少為汪、李、朱、胡、吳、張和倪等多姓聚居的村落。

明代前期,渠口居住汪、李、朱和胡等四姓。《休寧縣李生遠(yuǎn)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載有“出產(chǎn)人李生遠(yuǎn)、見證人胡羊”,《休寧縣汪午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載有“出產(chǎn)人汪午、依口代書人李生遠(yuǎn)”,《休寧縣胡真保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載有“領(lǐng)價銀胡真保、男胡談、見人胡得”,《休寧胡云保等賣田赤契(建文三年八月)》載有“出產(chǎn)人胡云保、胡留保、胡福保、母親汪氏,見人胡重”,《休寧胡學(xué)賣田赤契(建文三年八月)》載有“出賣人胡學(xué)、見人朱勝右、胡留堡[保],依口代書人李資袞”,《休寧胡社賣田赤契(建文三年八月)》載有“出產(chǎn)人胡社,妻母李氏,見人胡云保,依口代書人朱隆堡”,《祁門縣朱安壽等賣田白契(明建文三年八月)》載有“出產(chǎn)人朱安壽、朱九、母親胡氏,領(lǐng)價銀人女婿胡重”。數(shù)件土地買賣契約載有“汪猷、汪午、李資袞、李生遠(yuǎn)、朱安壽、朱九、朱勝右、朱隆堡、胡真保、胡談、胡云保、胡留保、胡福保、胡學(xué)、胡得、胡社、胡重、胡羊”等近20位汪、李、朱、胡四姓人物。

又,從遺存徽州文書來看,明代前期渠口還有吳張兩姓居住。《休寧縣吳碧湖賣田赤契(明建文二年)》載吳碧湖為“十二都九保住人”,《休寧縣吳名賣田赤契(明永樂十九年)》載吳名為“十二都九保住人”,《休寧縣張奉賣田赤契(明洪武二十七)》載張奉為“十二都九?!?。 據(jù)上所述,“十二都九?!睂儆谇冢瑒t吳碧湖、吳名和張奉為渠口人。同時,汪猷買土地契還載有吳祖龍、吳志高、吳周乙和張奇德、張興、張鼎義等人,此即說明明初渠口吳氏和張氏均有數(shù)戶人家。至于渠口吳氏和張氏由何人何時遷來,由于史料缺乏,難以明確。

另,汪猷購買土地的契約中還載有倪、金、王、江、潘和程等姓人物。安徽省博物館藏《休寧縣李資袞賣田赤契(明洪武二十六年)》載有“倪?!保缎輰幙h朱勝右賣田赤契(明洪武二十九年)》載有“王貴遠(yuǎn)”,《休寧縣汪阿宋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年)》載有“王季遠(yuǎn)”、“見人程有”,《休寧縣汪午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一年)》載有“依口代書程馬得”,《休寧縣朱勝右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一年)》載有“程仲芳”,《休寧縣汪汝名賣田赤契(明宣德三年)》載有“見人程支”,《休寧縣方添福賣田赤契(明永樂二年)》載有“見人江舟”,《休寧縣吳名賣田赤契(明永樂十九年)》載有“依口代書人潘鼎新”;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所藏宣德二年《休寧汪汝初賣田赤契》載有“見人金守道”。至清康乾年間,渠口除汪、李、朱、胡等姓外,至少還有倪、方兩姓。1由此來看,明代前期,渠口極可能存在倪姓。至于明代前期渠口是否存在金、王、江、潘和程等姓人物,由于史料的缺乏,難以明確。

多族聚居。明代前期,多姓聚居的渠口至少形成了汪氏、李氏、朱氏和胡氏等宗族。

趙華富認(rèn)為有一定的組織管理形式是徽州宗族的基本特征之一[6]。就是說,如果沒有建立組織,就不是宗族,或者說只是形成中的宗族?;罩葑谧褰M織究竟形成于何時,目前也沒有專題論述。不過,從數(shù)件土地買賣契約來看,明代洪武年間徽州宗族組織已經(jīng)建立?!缎輰幙h朱宋壽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年)》載有“保名族長朱勝右”。這說明洪武年間渠口朱氏已經(jīng)建立了宗族組織,并設(shè)置了族長。又《休寧縣胡周印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年)》載有“主盟族長胡圣右?!边@同樣說明洪武年間休寧渠口胡氏也建立宗族組織,并設(shè)置了族長。

明代前期,渠口宗族并不局限于朱胡兩族。渠口李氏也建立了宗族。渠口李氏為祁門孚溪李氏遷徙而來。南宋初年,祁門孚溪李宥遷至渠口。南宋孝宗年間,祁門孚溪李希通又遷至渠口。“二公居渠口之時,纘緒樹業(yè),丕振一時。自后子孫蕃衍,散居渠之源頭,時稱源頭李家,矧建濟橋,設(shè)義學(xué)賢聲奕奕。其址基薄書載列廬舍。若李家橋頭,若學(xué)前,若橋東,若橋西,皆李氏族居,編氓不下數(shù)十戶,則富庶足長雄一鄉(xiāng)矣?!?2元季時,希通支“族雖寖繁,多所他徙。且惟知耕賈,不知詩書。”3明代前期,渠口李氏主要為李宥后裔。至于渠口李氏是否建立宗族組織雖無明確記載,但其母族祁門孚溪李氏至少于永樂年間建立宗族組織,并設(shè)置了族長,其時族長為李可大。4由此推知,渠口李氏應(yīng)該建立了自己的宗族組織。而渠口汪氏,“遹公由方塘遷居渠濱,開基衍派稱巨族焉。遹生四子之節(jié)、之純、之德、之欽。今地著渠濱者,皆長君之節(jié)后裔也。之節(jié)五傳仲生德秀、德馨。德秀居下門,德馨居上門,二支并傳而上門支庶為尤盛,迄今詩書繼起,衣冠濟美,聲名文物,蓋將克振家聲?!?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明代前期渠口汪氏勢力與李氏相當(dāng),明顯超過朱氏和胡氏,而朱氏和胡氏皆建立自己的宗族組織,則汪氏也應(yīng)該建立了自己的宗族組織。

宗族勢力消長。明代前期,渠口各姓各族勢力不等,而且處于不斷分化消長之中。

汪氏。如上所述,明代前期,渠口汪氏“稱巨族”。從家譜記載來看,汪氏第8世德馨,即汪猷祖父,生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卒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汪氏第8世共有21人,第9世共有18人,10世共有11人。明代前期,汪氏主要為第九世人,同時包括部分第八世和第十世。由此來看,明代前期,汪氏約20戶人家。宋至明代前期,汪氏科宦不斷。汪惟熙中淳祐七年進士; 汪省心中永樂四年舉人,并擔(dān)任南京戶部照磨。明代以后,由于外遷和乏嗣,渠口汪氏主要為第7世仲兩子德秀和德馨子孫。

李氏。南宋李宥和李希通遷至渠口后,人口不斷繁衍。從家譜記載來看,李宥派下第21世長房政德生于元至順元年(1330年)、卒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該派第20世5人,21世6人,第22世5人。明代前期,李宥派下主要為第21世人,同時包括部分第20世和第22世人,由此看來,明代前期李宥派下約10戶人家。明代前期,希通派下主要為第21世人,同時包括部分第20世和第22世人,希通派下第20世7人,第21世8人,第22世10人。由此看來,明代前期希通派下約10戶人家。明代前期,渠口李氏約20戶人家。1宋至明代前期,李姓也是科宦不斷,18世元之,國學(xué)上舍。19世曰初月,至順元年進士,任翰林侍講。李聲遠(yuǎn),“明永樂戊子(六年,1408年),應(yīng)薦辟而升蒲輪,動天曹而授美秩。辛卯(九年,1411年)卒于京師崇禮街?!?

朱氏。數(shù)件土地買賣契約中載有“朱安壽、朱九、朱勝右、朱隆堡”等數(shù)位朱姓人物。其中,朱安壽、朱九、朱勝右為休寧“十二都第三圖住人”,但是否為渠口人不明。不過,從遺存徽州文書來看,渠口至少有朱宋壽、朱懸祖和朱舟保等朱姓人物。《朱宋壽賣田赤契(明洪武二十六年)》和《休寧縣朱宋壽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年)》皆載朱宋壽為“十二都九保住人”,可見朱宋壽為渠口人。又《休寧縣朱懸祖賣田赤契(明永樂二年)》也載朱懸祖為“十二都九保住人”,可知朱懸祖也為渠口人。同樣《休寧縣朱舟保賣田赤契(明永樂二年)》載朱舟保為“十二都十保住人”,也知朱舟保為渠口人。又朱宋壽和朱安壽兩人名字相似,極可能為同一人。如果為同一人,則朱安壽當(dāng)為渠口人。此外,汪猷所購?fù)恋仄跫s,還載有朱鐵千、朱勝右、朱德、朱德林、朱得樵、朱雙、朱真德、朱春壽、朱文禮和朱暄等10余人。他們基本也為渠口人。由此來看,明代前期渠口朱氏約10戶人家,且多為自耕農(nóng),有時不得不出賣土地。

胡氏。數(shù)件土地買賣契約中,載有“胡羊、胡真保、胡談、胡得、胡云保、胡留保、胡福保、胡重、胡學(xué)和胡社”等十位胡姓人物。其中胡真保、胡談為“十二都十保人”,胡社、胡得為太平里十二都十保住人,胡云保、胡留保、胡福保為“十二都第三圖住人”“十二都九保住人”,可知諸人皆為渠口人。又胡學(xué)為“十二都第三圖住人”,為渠口人可能性極大。此外,渠口胡氏至少有胡高、胡四、胡右、胡蔭和胡童等人?!镀铋T縣胡高賣田白契(明洪武二十五年)》胡高為“太平里十二都九保住人”,《休寧縣胡四賣田赤契(明建文二年)》載胡四為“十二都九保住人”,《休寧縣胡右賣田赤契(明建文四年)》《休寧胡蔭賣田赤契(明建文二年)》和《休寧胡童賣田赤契(明永樂二年)》分別記載胡右、胡蔭和胡童等為“十二都十保人”。在明代前期汪猷購買土地的契約中,尚有胡辰保、胡驢、胡兆新、胡真、胡圣右、胡延壽、胡周印、胡得、胡帥、胡原壽、胡周、胡隆周、胡右、胡初、胡舟帥、胡蔭、胡祖壽、胡隆舟、胡童、胡真得、胡祖、胡佛壽、胡兼美、胡能右、胡彥祥和胡高等20余人。他們也多為渠口人。這說明明代前期渠口胡氏應(yīng)有20戶30余人,部分為自耕農(nóng),有時不得不出賣土地;部分為佃農(nóng),不得不租佃他人土地。但渠口胡氏由何人何時遷來,由于史料缺乏,難以明確。

南宋時期,渠口已有汪、李兩姓居住。元代,渠口至少有汪、李、胡、朱四姓居住。明代前期,渠口為汪、李、朱、胡、張、吳和倪等姓居住,且各姓勢力不等,汪、李兩姓勢力最大,人口、科宦和經(jīng)濟地位相當(dāng);其次是朱、胡兩姓,其他吳、張等姓氏勢單力薄。明代中后期,汪姓勢力進一步增強,李姓勢力進一步減弱,朱胡兩姓更是衰落。這從清代“胡一案”可以看出。誠如許承堯所言:“邑俗舊重宗法,聚族而居。每一村一姓或數(shù)姓,……支分派別?!?而趙吉士所謂“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絕無一雜姓攙人者。其風(fēng)最可近古”“千丁之族,未嘗散處”[7] 卷11《乏葉寄·故老記》并不完全符合實際。

三、基層組織經(jīng)費

如前所述,巖井茂樹認(rèn)為數(shù)件契約特別之處之一在于立契原因為缺少解運稅糧費用。具體而言,就是缺少盤纏或缺少津貼。數(shù)件契約中,《休寧胡云保等賣田赤契(明代建文三年八月)》和《休寧胡學(xué)賣田赤契(明代建文三年八月)》為“攢運糧儲,缺少盤纏”,《休寧縣李生遠(yuǎn)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七月)》為“攢運糧儲,缺少盤纏支用”,《休寧縣汪午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八月)》為“攢運糧儲,缺少盤纏用度”?!缎輰幒缳u田赤契(明建文三年八月)》為“攢運糧儲,缺物津貼”,《休寧縣胡真保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八月)》為“攢運糧儲事,缺少津貼盤纏”,《祁門縣朱安壽等賣田白契(明建文三年八月)》為“攢[趲]運糧儲,缺少盤纏津貼”。所謂“攢運糧儲盤纏”,即指運糧夫運糧費用。所謂“攢運糧儲津貼”,即指非運糧夫?qū)\糧夫費用的補助。不論是攢運糧儲盤纏,還是攢運糧儲盤纏津貼,反映的是明代基層組織經(jīng)費運行狀況。從中可以看出,基層組織經(jīng)費運行狀況有兩種:一是組織經(jīng)費來源于基層社會而非官府;二是基層賦役非承充者需要津貼承充者。

基層組織經(jīng)費來源。明代基層組織以里甲制為基礎(chǔ),另設(shè)糧長、總甲、保甲、鄉(xiāng)飲賓和鄉(xiāng)約加以輔助,承擔(dān)基層賦役、治安和教化功能?;鶎咏M織經(jīng)費是基層組織運行的基礎(chǔ)。明代前期,基層組織經(jīng)費由基層社會而非官府承擔(dān)。

如前所述,稅糧解運費用由基層組織承擔(dān)。對此,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確規(guī)定:“催糧之時,其納戶人等,糧少者或百戶、或十戶、或三五戶,自備盤纏,水覓船只,旱覓車輛,于中議讓幾人總領(lǐng)根隨糧長赴合該倉分交納,就鄉(xiāng)里加三起程,其糧長并不許起立諸等名色,取要錢物。其議讓領(lǐng)糧交納人,既是加三領(lǐng)行,毋得破調(diào)不敷?!?按此而言,稅糧解費由全體納稅戶按照一定比例承擔(dān),具體是在定額之上加增三成稅糧[1]169。正因為如此,糧長在征解稅糧時往往耗費諸多。如洪武年間休寧率東程維宗被僉充糧長,“稅糧進納,先期辦集,舡車之費,為民代備。”前后費銀不下3 000余兩。3又歙縣汪山童,“永樂中以賦稅近上簽,充大通驛水夫及營造百長,又充本區(qū)糧長,及辦納顏料大戶,一十五年間所費不貲。”4又明代前期無錫安陽楊氏因充當(dāng)糧長所費過多而不得不出賣田地,“一除田四頃三十二畝,已故綱因當(dāng)糧長年遠(yuǎn)賠貼各費,變賣彌補訖。一除田二頃,今約充當(dāng)糧長賠費,與伊賣補訖?!?

又,明代前期解軍費用也由基層組織承擔(dān)。如萬歷年間,休寧九都一圖西館程世隆管解該圖犯人姚盛赴太倉衛(wèi)永遠(yuǎn)充軍,“盤纏、使費、掛號各項,蓋是十家均出銀兩”。1可見,該圖解軍費用由該圖里甲戶共同承擔(dān)。一些解戶因自備費用而不得不出賣田地。如洪武十九年,休寧縣十六都范和忠和范致忠兄弟兩人,因“戶門充當(dāng)弓兵,蒙本司差本家管解軍人,前往松江府,缺欠盤纏”,[2]300將土名文溪源及理黃沙等處山場出賣給同都汪丙之。

同樣,明代土地清丈經(jīng)費由基層組織自行承擔(dān)。萬歷九年(1581年),祁門縣三四都二圖清丈規(guī)定,“各排年并各甲下每糧一石,出紋銀三錢,的于二月初四日,一齊付出貯匣眼同,暫于開丈支費”。2可見,該圖清丈費用按照稅糧數(shù)進行分?jǐn)?。又萬歷九年,休寧九都一圖清丈規(guī)定,“其一切造冊、各項使費,十排俱已定議,照田畝派出?!星逭芍貏?wù)乃朝廷之大典,若不合議出費,付承役之人應(yīng)公,誠恐誤事不便。切有府縣往來盤纏之費及料理冊務(wù),眾議本戶每年照畝派出,不得推諉延捱,負(fù)累承役之人誤事。”3可見,該圖清丈經(jīng)費按照田畝進行分派。一些里甲戶因清丈費用而不得不出賣田地。如萬歷十二年(1584年),休寧縣十二都人汪相、晃等,“因本甲下管業(yè)絕軍戶吳安民,在戶有稅無產(chǎn),虛糧一石五斗有零,幸遇清丈,具呈分豁,缺少盤費,將土名方丘塢山地立契出賣給汪社祠?!盵2]244

基層組織經(jīng)費津貼制?;鶎咏M織經(jīng)費雖由基層社會承擔(dān),但基層徭役采取輪充制,分為現(xiàn)年和排年,排年當(dāng)年不承擔(dān)徭役,需要對現(xiàn)年進行津貼。如前述解運糧儲和土地清丈即是如此。又明代解軍由各圖負(fù)責(zé),按戶輪充,排年解戶對現(xiàn)年解戶進行津貼。對此,明代休寧九都一圖規(guī)定,“每一名[軍犯],議著排年二名管解,并鬮填在后,輪流承解,無得混亂。所有新安近衛(wèi)軍,十家均出盤纏均解,著見年名字,亦不在解軍次數(shù)。其余解軍盤纏,俱照遠(yuǎn)近程途津貼銀兩,注定在后。又有移文,挨查軍伍,一二甲挨過,今當(dāng)三甲挨起,遠(yuǎn)近津貼盤纏亦定在后……其貼解銀兩,候奉府縣領(lǐng)文出,即便付其與管解之人,毋得違誤?!本褪钦f,解充軍犯時,排年解戶對現(xiàn)年解戶津貼盤纏。4

明代基層組織經(jīng)費由基層自己承擔(dān),按照田畝或稅糧分?jǐn)傇瓌t,表面上看起來公正公平,但基層組織中糧長、里長等充當(dāng)官府和鄉(xiāng)民的中間方,對于鄉(xiāng)民而言,代表著官方,并掌握一定的權(quán)力,故而里長、糧長往往利用手中職權(quán)而魚肉鄉(xiāng)民。如洪武年間,嘉定縣糧長金仲芳等人利用手中職權(quán),科斂人戶,巧立名色,設(shè)有“定船錢、包納運頭米、臨運錢、造冊錢、車腳錢、使用錢、絡(luò)麻錢、銕碳錢、申明旌善亭錢、修理倉廒錢、點船錢、館驛房舍錢、供狀戶口錢、認(rèn)役錢、黃糧錢、修墩錢、鹽票錢、出由子錢” 5等不合理收費達(dá)28種之多。

四、靖難濟寧之役

如前所述,巖井茂樹認(rèn)為數(shù)件契約特別之處之二在于立契時間為明初建文年間。其中,《休寧縣李生遠(yuǎn)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立契于建文三年七月,《休寧縣汪午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立契于建文三年八月初五日,《休寧縣胡真保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立契于建文三年八月十三日,《休寧胡云保等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八月)》立契于建文三年八月初六日,《休寧胡學(xué)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八月)》立契于建文三年八月初六日,《休寧胡社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八月)》立契于建文三年八月初九日和《祁門縣朱安壽等賣田白契(明建文三年八月)》立契于建文三年八月初九日。可知,數(shù)件契約立契時間均為建文三年,準(zhǔn)確說來為該年七月或八月。對此,是不是建文年間立契原因為“缺少盤纏”或“缺少盤纏津貼”,是不是明代各年份七月或八月立契原因為“缺少盤纏”或“缺少盤纏津貼”。通過對明代田地買賣契約考察發(fā)現(xiàn),事實并非如此。

并非建文年間田地買賣契約原因為“缺少盤纏”或“缺少盤纏津貼”。對此,有關(guān)契約明確記載。安徽省博物館藏《休寧縣胡四賣田赤契(明建文二年)》立契時間為該年九月,原因為“缺谷支用”;《休寧縣胡右賣田赤契(明建文四年)》立契時間為該年六月,原因為“缺物用度”;《休寧縣程原得賣田赤契(明建文四年)》立契時間為該年十月,原因為“缺物支用”。[2]10,12,13又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所藏《休寧胡蔭賣田赤契(明建文二年)》立契時間為該年九月,原因為“無谷支用”;《休寧胡得等賣田赤契(明建文三年)》立契時間為該年十二月,原因為“無物用度”,《休寧胡四賣田赤契(明建文四年)》立契時間為該年八月,原因為“戶役缺少銀鈔支用”和《胡兼美賣山白契(明建文三年)》立契時間為該年十二月,原因為“缺銀用度”[3]19 - 22,422,以及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祁門縣謝阿汪賣山地紅契(明建文三年)》[4]715立契時間為該年閏三月,原因為“門戶無鈔支用”。諸契立契雖然為建文年間,但立契原因為“缺物支用”“缺銀用度”和“缺谷支用”等,而非“缺少盤纏”或“缺少盤纏津貼”。

同樣,并非各年七月或八月立契原因為“缺少盤纏”或“缺少盤纏津貼”。對此,有關(guān)契約也有明確記載。安徽博物館《休寧縣汪阿宋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年)》和《休寧縣朱勝右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一年)》立契時間為該年八月,原因為“日食不給”;《休寧縣胡周賣田赤契(明洪武三十一年)》立契時間為該年八月,原因為“日食不給”;《休寧縣胡留保等賣田赤契(明永樂元年)》[2]4,6,7,13,24等立契時間為該年八月二十七日,原因為“無谷支用”。又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所《謝得祥賣田白契(明宣德十年)》立契時間為該年八月十二日,原因為“無錢支用”;《休寧胡武寧等賣田赤契(明景泰六年)》立契時間為該年八月二十日,原因為“缺物支用”;《陳宇安等賣田白契(明弘治四年)》立契時間為該年八月二十一日,原因為“無錢用度”。[3]31,38,41又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祁門縣宋宗蔭賣山契(明洪武二十三年)》立契時間為該年七月二十日,原因為“充當(dāng)巡攔,經(jīng)涉國課,無可措辦”;《休寧縣汪社富賣田契(明永樂十五年)》立契時間為該年八月十五日,原因為“門戶無鈔用度”。[4]704,739諸契立契時間均為各年七月或八月,但立契原因均非“缺少盤纏”或“缺少盤纏津貼”。

即使立契時間為建文年間七月或八月,其原因也不完全為“缺少盤纏”或“缺少盤纏津貼”。如安徽博物館《休寧縣汪得厚賣田赤契(明建文元年)》立契時間為該年八月初二日,原因為“缺少鈔物用度”;《休寧縣朱勝祐賣田赤契(明建文元年)》立契時間為該年八月二十五日,原因為“缺物支用”;《休寧縣吳碧湖賣田赤契(明建文二年)》立契時間為該年七月,原因為“缺鈔用度”;《休寧縣凌勝孫賣田赤契(明建文二年)》立契時間為該年八月十八日,原因為“缺物支用”。[2]7,8,9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所《休寧胡四賣田赤契(明建文四年)》立契時間為該年八月十五日,原因為“戶役缺少銀鈔支用”。[2]22,23

建文年間土地買賣契約原因并非皆為“缺少盤纏”或“缺少盤纏津貼”,各年七月或八月賣土地契約原因也非皆為“缺少盤纏”或“缺少盤纏津貼”。由此看來,因攢運糧儲“缺少盤纏”或“缺少盤纏津貼”立契賣產(chǎn)僅為數(shù)件建文三年七月或八月土地買賣契約??梢姅?shù)件建文三年土地買賣契約確有特別之處。其特別之處當(dāng)與建文三年六月濟寧之役有關(guān)。建文三年六月,燕軍攻破濟寧,下沛縣,焚燒建文軍隊百萬糧草。文獻載:

[六月]辛酉,燕兵破濟寧,掠沙河、沛縣,焚其資糧數(shù)百萬。先是,北兵獲諜者言武勝下獄,燕王大怒。謂諸將曰:“自古敵國征來,理無執(zhí)使,今若此,我必滅之。彼軍駐徳州,資糧所給,皆道徐沛,宜調(diào)輕騎數(shù)千,燒彼糧船,則德州饋餉不給,眾必瓦解?!彼烨财涠贾笓]李遠(yuǎn)等率騎兵六千,擾其糧道。遠(yuǎn)等至濟寧谷亭盡焚軍興以來儲積。出《革除備遺錄》……

壬申,丘福、薛祿合兵攻濟寧州,塞濠登陴,破其城,遂潛兵掠沙河,進至沛縣,南軍不之覺也,糧船數(shù)萬艘,糧數(shù)百萬石,悉為所焚,軍資器械俱為煨燼,河水盡,魚鱉皆浮,漕運軍士盡散走歸,京師大震,德州糧運遂艱,南軍自此益不振矣。出《革除備遺錄》。1

明朝規(guī)定,田賦分夏秋兩季征收。夏糧限當(dāng)年七月納完,秋糧限當(dāng)年十一月交清[8]。顯然,建文三年攢運糧儲應(yīng)為秋糧。對于秋糧,洪武二十六年規(guī)定:“該設(shè)糧長去處,委官一員,率領(lǐng)該設(shè)糧長正身,務(wù)要齊足,定限七月二十日以里,赴京面聽宣諭,關(guān)領(lǐng)勘合,回還辦糧?!?按康熙年間婺源詹元相從慶源到南京共用14天來計算,徽州糧長自七月二十日從徽州動身到南京,返回徽州至少在八月下旬。而建文三年攢運糧儲時間為該年七月至八月上中旬,表明該年七月稅糧已經(jīng)征收完畢,明顯與秋糧解納時間不一致。此即說明,建文三年攢運糧儲,不合常規(guī),當(dāng)有別因。所攢運糧儲既非夏糧,也非秋糧,極可能屬于臨時征解。其臨時征解當(dāng)與建文軍隊糧草被焚有關(guān)。從時間上看,兩者也相當(dāng)吻合。建文三年六月,建文軍隊糧草被焚后,攢運糧儲成為建文朝重大事情。為此,建文朝禮部尚書陳迪曾奉命攢運稅糧。文獻載:

陳迪,字景道,寧國宣城人,……靖難師逼,與黃子澄等上疏陳論大計,迪受命攢運糧儲于外,過家未嘗入,聞變即赴京師。3

陳廸,洪武初為訓(xùn)導(dǎo),嘗代郡草萬壽表,高皇覽而異之。近臣以通經(jīng)薦,召為編修,升侍講,轉(zhuǎn)山東參政,晉云南布政。建文初改官制,定六部一品,征廸為禮部尚書……靖難兵起,與齊泰、黃子澄上疏陳大計,極論李景隆奸邪不可任軍權(quán),恐損國威。時受命督軍儲于外,過家不入,聞變即赴京師。文皇即位,召廸責(zé)問之。4

兩條史料說明,作為禮部尚書陳迪在外征集軍糧,說明其時建文軍隊糧儲缺乏嚴(yán)重。又陳迪在外征集軍糧時間雖然沒有明確說明,但在燕軍進入南京之前,當(dāng)然是在沛縣糧草被焚之后。建文三年休寧渠口人戶所攢運糧儲雖無明確記載與該年六月濟寧之役建文軍隊糧草被焚相關(guān),但從時間來看,當(dāng)有相當(dāng)關(guān)聯(lián)。

五、結(jié)論

休寧渠口汪氏是明代徽州名族之一?;罩菸臅校糸鄳暨z存土地買賣契約、奴仆婚書和訴訟案卷達(dá)百余份。其中,數(shù)件建文三年賣產(chǎn)原由為“攢運糧儲盤纏”或“攢運糧儲盤纏津貼”、立契時間為該年七月或八月汪猷買田契,立契時間和賣產(chǎn)原因有別于一般土地買賣契約,具有特別之處,對于研究明代徽州宗族、基層組織和靖難之役有著相當(dāng)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其背后體現(xiàn)宗族、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含義。

兩宋時期,徽州村落大多形成。至明代前期,一些村落多為姓多族聚居。多姓多族聚居村落中,各姓各族勢力不等,有大姓和小姓之分;隨著時間推移,不同族姓之間,勢力不斷分化。明代前期,徽州宗族建立了自己的宗族組織,并設(shè)置了族長?;罩葑谧褰M織化在明代前期已經(jīng)開始,而非始于明代中后期。明代基層組織經(jīng)費由基層社會而非官府承擔(dān),由基層人戶,按照田畝或稅糧進行分?jǐn)??;鶎淤x役采取人戶輪充制,排年對現(xiàn)年進行津貼。賦役津貼制在明代前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同時,基層組織中里長、糧長往往利用手中職權(quán)科斂鄉(xiāng)民。從時間來看,建文三年渠口人戶攢運糧儲當(dāng)與該年六月濟寧之役建文軍隊糧草被焚相關(guān)。這可能就是數(shù)件汪猷買田契特別之處所在。

順便提及的是,巖井茂樹雖然指出明代建文三年數(shù)件汪猷買田契特別之處,但沒有深入剖析其背后含義。周紹泉認(rèn)為“雙溪口的名族朱氏,在明中葉以后就有些人遷至交通比較便利的渠口?!蓖瑫r又認(rèn)為珰坑街汪氏,“到明中葉,似尚不繁盛,連進學(xué)的也不多。此后不久,汪氏不僅在珰坑[街]仍為首戶,還在渠口得以發(fā)展,到萬歷年間,到官府頒給之帖文,在渠口穩(wěn)穩(wěn)地站穩(wěn)了腳跟,”并成為“勢焰熾盛的縉紳地主”。[9]顯然,認(rèn)為渠口朱氏為明中葉以后自雙溪口遷來、汪氏由珰坑街遷來不符合歷史事實。

參考文獻

[1]? 森正夫,等.明清時代史的基本問題[M].周紹泉,欒成顯,等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3:169.

[2]? 安徽省博物館.明清徽州社會經(jīng)濟資料叢編(第一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8.

[3]?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明清徽州社會經(jīng)濟資料叢編(第二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0.

[4]? 張傳璽.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5.

[5]? 戴廷明,程尚寬,等.新安名族志[M].朱萬曙,王平,等,點校.合肥:黃山書社,2004:204 - 206.

[6]? 趙華富.從徽州宗族資料看宗族的基本特征[J]//譜牒學(xué)研究(第4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256.

[7]? 趙吉士.寄園寄所寄[M].合肥:黃山書社,2008:872.

[8]? 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91:53.

[9]? 周紹泉.清康熙休寧“胡一案”中的農(nóng)村社會和農(nóng)民[J]//95國際徽學(xué)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1997:94 - 115.

[責(zé)任編輯:吳才茂]

石首市| 米易县| 石门县| 南江县| 海口市| 防城港市| 新乡市| 东丽区| 安阳县| 开江县| 柏乡县| 同江市| 大新县| 三原县| 泸西县| 云南省| 普兰县| 沙河市| 宁武县| 兰坪| 五常市| 伊宁市| 资讯 | 定兴县| 安义县| 芜湖市| 铁岭县| 庆阳市| 思南县| 定兴县| 盈江县| 星子县| 宾川县| 崇文区| 唐河县| 镇康县| 木兰县| 闽侯县| 黄冈市| 凭祥市| 靖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