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
我對旗袍的最初體驗是在20世紀80年代,當時在外交部當翻譯,出國比較多,經(jīng)常需要出席有晚禮服要求的國事活動。我在杭州出差時買過一塊雅致的紫色花紋真絲面料,在北京做了一件合身的旗袍。一次出國作為翻譯陪同領導人出席晚宴,按照請柬中著晚禮服的著裝要求,我穿了這件旗袍前往。
代表團抵達宴會地點之后,主賓一下車就要與迎在門口的對方領導人握手和交談,翻譯需要及時到位。我坐的那輛車排在比較靠后的位置,車剛停穩(wěn)我就趕緊推開車門一路小跑往前趕。這時才發(fā)現(xiàn)穿旗袍非常不合時宜,首先是根本邁不開大步子,加上需要經(jīng)過一片鵝卵石子廣場,踩在上面可以用踉踉蹌蹌來形容,不到20米的距離,對我可謂既坎坷又漫長。幸好天色已暗,我在盡可能保持姿態(tài)體面的情況下及時趕到門口,沒有影響工作。從那以后,我在當翻譯期間再也沒有穿過旗袍,這個教訓也成為同行們的共同經(jīng)驗。
再穿旗袍就是多年以后了,20世紀90年代在駐外使館工作期間,旗袍逐漸成為我出席國事和其他重要活動時的首選。旗袍莊重和典雅的效果可以很好地體現(xiàn)中國外交官的文化姿態(tài),但是,穿旗袍的優(yōu)雅是有代價的。英文形容包容度比較高的衣服用Friendly(友好型)這個詞,即中國人常說的“不挑人”。而傳統(tǒng)旗袍的款式對女士來說,不僅行動受到限制,在形體和舉止上也有近乎苛刻的要求。
首先,旗袍的美感源自領子高,而且緊扣脖頸,能夠凸顯女性的優(yōu)雅,卻也對行動造成比較大的約束,尤其是晚宴場合,低頭進餐時都需要時時稍微抬著點下頜。
其次,旗袍從腰部到肩剪裁合體,美則美矣,對體態(tài)的要求也比較高,需要保持上身筆挺板直,否則就會影響美感。如若要穿大衣,就非得有人幫忙不可了。
最后,旗袍因為臀部收得很緊,為了不影響走路,需要有比較高的開衩,因此,行走起來只能邁小步,以免有暴露過多之嫌。我經(jīng)常隨身攜帶一條圍巾,坐下來時蓋在腿上,既保暖,也能有所遮擋。旗袍能不能開衩低一些呢?問題是,那樣會更加限制行動,上下車都變得困難。
雖然旗袍有諸多“不友好”之處,但是,我作為觀念相對傳統(tǒng)的中國女性,難以駕馭西式露肩禮服,旗袍仍是我不可替代的禮服。為了克服旗袍帶來的不適感,我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在定制旗袍時會做許多改良,例如,將領子的高度減半、領圍放寬,增加舒適度;下擺不開衩,采用A字形大擺,以行動自如為準則,等等。另外,旗袍面料和顏色的選擇需要考慮環(huán)境,原則上講,晚裝場合太艷麗和大花圖案面料的服裝會不太適合。所以,關于旗袍,既然選擇了它,就要尊重其“規(guī)矩”,維護自身形象。穿上旗袍那一刻起,身板就必須保持挺拔,或行走,或坐下,都要端住旗袍的范兒,如果因為累了就松開領口的扣子或者靠墻隨意站著,不僅旗袍的美感全然丟失,形象也會受到影響。
周邊國家在傳統(tǒng)服裝上與我們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在越南領略過當?shù)嘏⒆邮侨绾闻嘤栿w態(tài)的。她們身著飄逸的白色奧黛——上裝與旗袍的緊束款式相似,從腰部開衩到底,里面搭的是藍色闊腿長褲——每個人頭上頂著一本書,款款向前走,上身又穩(wěn)又直,肩部幾乎紋絲不動,下身隨著邁開的步伐微微有些擺動,極具飄逸感。服飾是文化的外在表現(xiàn),個人對服裝的態(tài)度和選擇表達的是他/她的自我定位和內(nèi)心歸屬。而“國服”應該是國家形象的一部分,其式樣不僅要平衡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元素,也需要能夠為社會大眾所接納和欣賞。那么中山裝、唐裝和旗袍,這些現(xiàn)成的選項是否能成為“國服”呢?在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面前,什么樣的服飾才能撐得起中國國服的“品牌”呢?這個問題尚無答案,而中華文化和服飾的故事在時間的長河里將繼續(xù)被書寫著。
(摘自中信出版集團《大使衣櫥:外交禮儀之旅》)
355650033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