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葉湘瓊
摘要:十三行是中國重要的商人群體,在中國對外貿易上曾發(fā)揮重要作用,然而關于十三行的研究及文學創(chuàng)作卻不多見。如今,譚元亨同時推出的史著《十三行史稿》與長篇小說《十三行世家》是對十三行研究與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妒惺犯濉放c《十三行世家》體現了歷史研究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融合,歷史理性與文學精神的交融,兩部作品不只是向世人展示了一個真實又完整的十三行歷史,也展示了生動、豐滿、立體的十三行行商形象,更為重要的是揭示了十三行悲劇命運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十三行史稿》;《十三行世家》;十三行;開放;悲劇
明清十三行,與廣州、澳門及香港密切相關,而這三個地方,如今是粵港澳大灣區(qū)的核心城市。當年的十三行,在對外開放、海上貿易上,一度風生水起,成為今日擴大開放的一面鏡子??墒?,十三行卻曾在中國人民生活與記憶中消失得無影無蹤,300年歷史幾乎是一個空白。即便在地方史,如《廣東通史》中,也只是寥寥幾筆帶過,語焉不詳,或分割于外貿史、經濟史中——即便這樣,還被污名化、妖魔化。如今,譚元亨同時推出史著《十三行史稿》與長篇歷史小說《十三行世家》,以歷史研究與文學創(chuàng)作兩種方式再現十三行歷史,有助于人們了解完整且真實的十三行,同時對于今天全面擴大開放,推進粵港澳大灣區(qū)、“一帶一路”建設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十三行史稿》:以歷史探尋人性
譚元亨百萬言的《十三行史稿》無疑是一部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著作。這部史著是對明清300年的十三行的一個“全息攝影”,是中外迄今第一部十三行的全史。之所以能對十三行進行“全息攝影”,一定程度上在于今天信息發(fā)達的時代,作者相對于前人,更易于獲取中外史料,使得《十三行史稿》的內容要豐富厚重得多,作者稱之為“史稿”,自有充分的底氣。不過,《十三行史稿》對300年的十三行的“全息攝影”,并非簡單的史料堆砌與鋪陳,而是有所取舍與編排。
作者研究十三行,并非只是簡單地陳述十三行的歷史故事,而是強調“以人為本”,通過對十三行歷史的“全息攝影”,展現歷史上鮮活、真實的十三行行商。常言道,文學即人學。其實,歷史亦是人學,因為“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1]。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從事具體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吧鐣峭ㄟ^人的實踐活動形成的,人的實踐活動是在歷史中展開的,是歷史的活動,是由歷史決定的活動”[2]。立足于歷史中進行社會實踐的具體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歷史,把握歷史。因此,將歷史還原為“人的歷史”,實則是對歷史本質的回歸,而這正是作者的“史觀”。作者在《十三行史稿》中直言:“賦歷史予人性,視歷史為人的科學,把人及生活的場景尤其是時空上一切盤根錯節(jié)地緊密聯結在一起,使之無以分割,抓住真正推動歷史前進的人的力量?!彼?,閱讀《十三行史稿》,不僅是看到一幕幕十三行歷史故事,更看到故事背后血肉豐滿的、生動的、富有人性的行商。
將十三行歷史還原為十三行行商的歷史,自是與作者身為十三行行商后裔,具有了解之同情(陳寅恪語)的優(yōu)勢不無關聯;但同為重要的是,作者的作家身份,使得其在撰寫史稿時自然地以“藝術家的眼光”審視十三行歷史,更為敏感地捕捉到歷史背后的豐富人性。最為典型的莫過于,作者在史稿中揭示了不同于既有研究中對于十三行行商本性定論的看法。在十三行研究中,行商的性質一直被認為是官商。比如明清之交的大學者、《廣東新語》的作者屈大均,就有“洋船爭出是官商”一詩。中外有關著作,也大都認為他們是官商。康熙“開?!?,你方唱罷我登臺的,便是有總督、巡撫、將軍、藩王乃至皇太子背景的商人,最后一位王商洪順官,背景則是三藩之一尚可信。而中后期的行商,更是一個個有“頂子”,要么是紅寶石頂子,要么是藍寶石頂子,高至五——從二品,所以,十三行行商是“官商”論可謂定位不移?!妒惺犯濉穮s反其道而行之,詳細地分析了行商從官商到民商的歷史演變。其“以官制商,以商治夷”,商畢竟是相對獨立的,開始的如總督商人,自然秉承的是總督的意志,隨著王商的退出,行商須有一定身家,交納入行的數萬甚至上十萬銀兩才能“入行”,那么之前,其身份就已非官商了。至中后期,乾隆因財政拮據,賣官鬻爵,也盯上了行商,行商才被迫去買“頂子”以自保,所以,與“官商”更不是一回事。其間,行商已經完全成為民商了??v然從文化角度上可稱他們是儒商,潘振承把西方的契約精神比喻為中國的“太古純風”,可他們實際上已經是有獨立身份的資本家、實業(yè)家及金融家了。
除了介紹行商由官商到民商的歷史演變之外,《十三行史稿》中還在具體的細節(jié)中凸顯行商的民商本性。固然《十三行史稿》是以經濟史為主線,但從著作本身來看,并未局限于經濟史,實際上我們還可以看到文化史、制度史、社會史甚至民俗史等方面的內容。這是因為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并非僅僅局限于十三行的商貿活動,同時也涉及十三行的日常生活。最典型的表現就是,作者強調“以詩證史”。全書中引用的詩文,如十三行時期的譚湘、譚瑩、羅天尺等人的詩,鴉片戰(zhàn)爭時的三元里詩文,張維屏的名詩,甚至包括民俗“火燒十三行,愈燒愈排場”“一船蠶絲去,一船白銀回”……都生動地展現出了當時經濟生活的瑰麗畫面,揭示出其后面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思想內容。而在這些詩文引用中,有來自十三行行商的創(chuàng)作,比如譚家的譚湘、譚瑩,葉家的葉廷勛等。史稿指出琴棋書畫實則是十三行行商的生活喜好,這一喜好間接性地表現行商的民商本性。行商的民商本性突出表現在對朝廷并非言聽計從,而是有自己的主見和判斷。畢竟,行商是最早走出去,看世界的一批人,他們思想進步,追求自由、平等、公平。琴棋書畫的生活喜好正體現了行商這樣的性格,畢竟琴棋書畫是超功利性的審美活動。在進行琴棋書畫的審美活動中,行商的目的不是從實體上去占有或擁有對象,而只是單純地投入于琴棋書畫過程中所帶來的審美享受,超越了物質功利性的束縛,回歸自身的本色,不用周旋于與官場打交道,毋須低頭頷首看臉色。所以,在進行琴棋書畫的審美活動中,行商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史稿在解釋葉氏家族為何在事業(yè)達到頂峰之際能全身而退時,特意引用了葉廷勛詩文《于役澳門紀事十五首》之十作為論證。從詩詞的曠達與灑脫折射行商本身的豁達與灑脫,擁有沒有被財物所束縛的自由,所以葉家在事業(yè)頂峰之際全身而退,自當不足為怪。
誠然行商是《十三行史稿》的主角,但對人性豐富的探尋,作者并未限于此,同時兼顧十三行時代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的幾代帝王及封疆大吏。事實上,行商的人生悲歡與幾代帝王及封疆大吏有著密切關系??滴踉缒晷鄄糯舐?,才“開海”以接軌大航海時代,可晚年昏聵,聽信讒言,竟又“禁洋”。乾隆登基,少年意氣,即廢除了“加一征收”的靠岸稅,可20多年后,卻由于洋大班“挑釁”,封疆大吏的食古不化,終于來了個“一口通商”,逆轉了200年的開放,埋下了幾十年后的禍根。然而,清朝在對外貿易上的這種變化,并非單純帝王單方面的作用,三代封疆大吏楊宗仁、楊文乾、楊應琚各自對“限關”也產生重大影響。十三行期間,各類官吏,如清廉有見識的唐英、阮元有之,而貪墨者文乾、佶山有之。但在根本上影響大清帝國重走“鎖國”政策的家族,非楊氏三代人矣?!耙u三代”是清制中對功臣、寵臣的賞賜。楊宗仁無疑是康熙的重臣,對“禁洋”不遺余力。楊文乾在史書上一直被視為能臣,制訂“加一征收”是其能力的表現,而他的理論,不動公帑則不算貪墨,迄今仍為一代一代的貪官視為圭臬。楊應琚則在乾隆猶豫不決之際,明確提出只留下廣州一個口岸,連他這位閩浙總督都這么主張,乾隆也就下決心“一口通商”了。從瀚海般的官場中,揪出這么個官宦家族,一反過去的歷史定論,不可不謂獨具慧眼。這也是在十三行研究中難得的一項成果。
毋庸置疑,《十三行史稿》是一部史學著作,但是由于作者的作家身份,賦予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史學著作以新鮮感。文學性的敘述手法,使得史稿不僅呈現出一絲詩意,更是增加了可讀性,當然更主要的是生動地再現十三行的歷史。不過,對于十三行歷史的探尋,作者并未滿足于歷史研究,在進行歷史研究的同時,又拿起另一幅筆墨,進行長篇歷史小說《十三行世家》的創(chuàng)作,用文學的方式與歷史對話。
二、《十三行世家》:用文學書寫歷史
十三行的300年可以說是大起大落、大開大闔、大悲大喜的300年。這300年當中的精彩故事自然是很好的藝術創(chuàng)作素材。然而從文學,或者虛構類作品而言,迄今十三行小說,不見標志性的作品。但借十三行之殼,寫妻妾成群,寫一擲千金,寫富可敵國的,還真不少,且大都著眼于行商奢侈、炫富,而看不到行商在艱難、逼狹的生存環(huán)境中的忍辱負重、絕地求生。如今,晉商(如《喬家大院》)、徽商以及浙商的成功作品已不少見,并大都上了銀幕,可十三行的成功之作,卻幾近于無。南方的急功近利、短平快,對這一題材的傷害顯而易見。在這一情狀下,《十三行世家》的歷史深度、藝術視角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
《十三行世家》古代卷是作者在完成百萬言的《十三行史稿》之際產出,無疑是對《十三行史稿》的形象化注釋,豐富了史稿的內容;反過來,由于有了《十三行史稿》對十三行歷史的“全息攝影”,使得作者對于十三行的理解不是浮于十三行的富有表象,而是深入內里,看到輝煌背后的艱難??梢哉f正是有了歷史研究的理性思考加持,使得《十三行世家》彰顯歷史厚度?!妒惺犯濉放c《十三行世家》,歷史研究與藝術創(chuàng)作可謂相得益彰。但“立象以盡意”,小說當比史稿更能為讀者提供鮮活的東西,包括思想、人物、社會種種。不過,小說畢竟不是史著,不可能全面地展現十三行300年的歷史演變,但選取其中哪一節(jié),這就需要獨到的藝術與歷史眼光。
《十三行世家》寫的是從雍正開洋,歷乾隆廢除惡稅,“哥德堡號”幾經曲折終于抵達廣州的故事——這都發(fā)生在“一口通商”之前,可以說,那正是十三行的上升時期,而“上升”每每是歷史演變的本質體現。十三行的本質正是開放。從開海、開洋到廢除惡稅,正是十三行時期,大清帝國開啟了梯度開放的政策,盡管這種梯度開放,各有各的考究,或為國計民生著想,或為河清海晏努力,或為“懷柔遠人”顯示大國風度——但不管怎樣,這都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十三行主要是廣府人,這是一個具有兩千年歷史的藍色族群——2000年海上絲路賦予了它大海的色彩。這樣的特殊性,使得這個族群血液里孕育著開放、追求獨立的基因。“馬死落地行”——這一廣府人的民諺,就充分體現了這樣的現代思想理念:這“馬”,不僅僅是工具,是活化的商船,更是制度,也包括朝廷即封建王朝,商人爭取自己獨立、自主的權利。
十三行的開放本質可以說是小說《十三行世家》的一個核心思想,其中最精彩的體現莫過于對商戰(zhàn)的扣人心弦描述。我們常說商場如戰(zhàn)場,其殘酷性,以十三行為甚。對于世界而言,英法之間在十三行期間發(fā)生了多次戰(zhàn)爭,海上的商船深受其害,如巴達維亞的紅溪事件,荷蘭殖民者對華商大開殺戒,血流成河。之前,馬尼拉也發(fā)生過同樣的事件。殖民者為獨占貿易,霸占市場,對中國商人的虐殺,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這與其說是商戰(zhàn),還不如說是西方殖民者的貪得無厭的掠奪。而純粹的“商戰(zhàn)”在十三行中有幾許?早年官商大行其道,權勢為上。后來行商“內斗”,卻每每一方有海關背景,如雍正十年,皇帝接連頒布幾道圣旨,也稱自己受騙上當,作孽的一方是惡人先告狀——《十三行世家》濃墨重彩寫了此番云雨翻轉的故事。末了,自以為得計的陳壽官與海關監(jiān)督祖秉圭鋃鐺入獄,蒙冤的陳芳觀放逐后被暗算但還是平了反。雍正十年此番“內斗”,已開始有了商戰(zhàn)的色彩。
其實,商戰(zhàn)這一理論,是由十三行后人,中國早期的啟蒙思想家鄭觀應提出來的。他還曾專門指出,官非但不能護商,而只能病商。本來,他們更是代表歷史進步的新生階級。他們有的能成巨商,也是歷史使然,不少行商對國際大勢看得很清楚,畢竟他們是中國最早一批“睜眼看世界”的先知先覺者——這卻是鴉片戰(zhàn)爭之前100多年。鄭觀應提出商戰(zhàn)理論,便是這百年啟示。
《十三行世家》還通過塑造獨立性格的典型人物形象彰顯十三行的開放本質。比如十三行的駱官,作為客家人,偶爾意外發(fā)跡,卻最終對“惟利是視”的商人觀念格格不入,每每在官商勾結之際,“慢一拍”而弄得灰頭土臉,最終謀了個芝麻官,并以此為借口辭去了行商的職務,末了,芝麻官也沒到任,以“丁憂”為由退隱山野。又如,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譚元亨筆下的女性,歷來塑造得頗見功力,她們不僅僅是這些男性主角的背景或配角,而是有獨立的人格,更有自己的故事?!逗笾唷づ匀壳返摹叭辈豁氄f了,《客家魂》中的十二金釵無一不以鮮明的個性、獨有的命運令讀者永遠牽掛。而在《十三行世家》中,她們各自的自主、自強、自立更讓人留有深刻的印象。彩繪女紫屏在海外被涂得一身漆黑當聽話的黑奴販賣;女伶紫荺不惜遠涉重洋,在“紅溪慘案”后尋找下南洋的父母;還有知書識禮、見識過人的西關三姨太,都在男人中心的社會中額外矚目,神采飛揚。這些鮮活的人物形象實則都傳遞這樣一個思想,要開放,要走出去,要抓住世界給我們的機會,要同先進的市場機制接軌——而這也就帶來了人的自由,人的獨立性。
與《十三行史稿》一樣,《十三行世家》亦是百萬字的構架,如何以高強的能力進行藝術駕馭,如何以健全的理性精神構建一部規(guī)模宏大、事件眾多、人物繁雜的長篇小說,無疑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不過得益于作者早期近10年的專業(yè)編劇經歷,戲劇創(chuàng)作所強調的故事性、劇情發(fā)展、起承轉合等等,他爛熟于心,即便是寫小說,其編故事的技巧亦是顯而易見。整部小說情節(jié)性強、人物個性凸出,扣人心弦,再加上作者歷來的文學激情,分外能吸引讀者。全書近百個有名有姓的人物,變換了無數的歷史與地域的場景,卻惜墨如金,微言大旨。雖以“世家”為題,但奉獻的不是幾個“世家”,而是整整一個民族有可能脫胎換骨的命運。出于對文學的熱愛,對人性、人道主義的尊崇,作者在作品中體現出鮮明的大悲憫、大情懷。當年,評論家稱他的《客家魂》“有楚人、湘人熱烈奔放、敏感,我本楚狂人,字里行間跳動很快,節(jié)奏很快,文不加點,噴薄欲出,敘述明快、舒朗……”,而到了《十三行世家》,則多了幾分艱澀、苦吟與困頓。這或許是因務實、低調的廣府族群本身的秉性所決定?!妒惺兰摇芬怎r活的文學描述,為《十三行史稿》補充了不少細節(jié),更貼近生活現實,強化了歷史真實性?!妒惺兰摇氛宫F了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的交互輝映,較之同類小說,高下立見。
三、十三行悲劇的雙重反思
十三行作為曾經無比輝煌的商業(yè)群體,富可敵國,但最后卻暗淡收場,或為商欠者、破產者,或為流亡與夭亡者。可以說,失敗構成了行商歷史的主線,而失敗是他們悲劇命運的具體寫照。從開洋、限關到一口通商,十三行在國際大航海時代獨領風騷,對中國經濟影響甚巨。由于早早遠航到巴達維亞、到歐洲大陸,諳熟上升時期西方的商業(yè)觀念、市場意識,以及由此萌生的啟蒙思想,他們當中不乏目光遠大、思想開放者。然而,彼時中國落后的封建專制并未能包容十三行的進步理念,二者形成劇烈沖突。與此同時,外商對市場規(guī)則的無視和資本的貪婪,成為對行商另一股壓迫勢力。在這雙重壓力下,富可敵國的官商,實則是夾縫中生存,倍受歧視的民商。他們受到嚴苛的限制,還得承擔巨額的苛捐雜稅,并且要承擔一切經濟活動與涉外貿易的風險,以及賠償其他同行破產給當局與外商帶來的損失。十三行時代可謂一個悲劇的時代。
不論《十三行史稿》還是《十三行世家》,都鮮明地展現了十三行的悲劇命運。不過,《十三行史稿》是以歷史理性的姿態(tài),向讀者們嚴肅地訴說行商艱難的生活處境,展示行商的悲劇命運。史稿中指出,十三行行商的悲劇在于,當他們以“隱身”的銀行家身份投資于英國、美國,促成或推動了工業(yè)革命的進步,可他們在自己的國家卻無用武之地,除了被敲詐、勒索外,甚至難以引進大量的先進工業(yè)技術——盡管他們也努力過,引進了包括現代武器如兵水雷、洋槍洋炮之類,卻無力挽回中國封建社會的頹敗、淪落,更打不破清政府閉關鎖國的既定國策。更為悲劇的是,當他們?yōu)橛墓I(yè)革命出資之際,英國卻因銀圓外流,竟用最不道德的手段,以販賣鴉片來完成銀圓外流的逆轉,哪怕他們把鴉片戰(zhàn)爭美化為貿易戰(zhàn)爭,也都改變不了他們當日作為侵略者的險惡用心。而長篇小說《十三行世家》,則是以文學敘事方式,將行商與帝王、封疆大吏、外商等之間的矛盾沖突,戲劇性地刻畫出來。比如敘述了譚康官為了抗拒“加一征收”,三進三出大牢的故事。又如描寫了“禮儀之爭”。當譚康官在曉喻法商取消“加一征收”后,勸洋商無須向督巡跪拜?!妒惺犯濉放c《十三行世家》,理性與感性的雙重交錯,為世人展現了一個更為豐滿、立體的十三行悲劇。
然而,行商的失敗,不只是十三行自身的悲劇,也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悲劇。明清十三行的300年史,若依冷熱武器為分界,從一開始,就應屬于近代史了。而按中國傳統(tǒng)分界,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才進入近代。兩種劃分,恰巧差距就在十三行這300年。從這來看,十三行正是生活于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重要轉折期。十三行的對外貿易,使明代的糧本位改變?yōu)殂y本位制,令中國金融發(fā)生重大變化,明末的資本主義萌芽,在東南沿海得以發(fā)生。這無疑是中國發(fā)展的一個機會。然而,清中葉,大量銀圓的流入產生的順差,卻生生被鴉片貿易所逆轉,機遇轉為危情。而另一邊,世界卻把握住了這一機會。西方國家依賴于十三行的三大商品(絲綢、茶葉、瓷器)的交易,完成其資本的原始積累,為其工業(yè)革命奠定了基礎。沒有以十三行為中心的全球貿易網絡,西方在大航海時代就無以加速其資本的流轉,第三階級的成熟與城市化進程。無疑,十三行是財藪之地,世界從中任意支取其殷實的資本,而大清王朝也對十三行誅求無已,索取不盡,但結果卻恰恰相反。十三行改變了世界,卻改變不了中國。世界因十三行而富強了起來,可中國卻沒能因為有了個十三行而與世界同步。對此,小說《十三行世家》中有精彩體現——行商陳芳觀曾因“禁洋”滯留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時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十三行,給了世界一個機會,他們抓住了,但機會也是對等的,中國自己卻抓不住……——這可謂小說的點穴之處。然而,中國為何沒有抓住機會?《十三行史稿》 300年的歷史展示,回答了陳芳觀錘心之問。
十三行的確給了世界很大的機會。如前所述,大英帝國的資本原始積累,第三階級的產生——當年洪仁輝斗膽闖到中國的天子腳下,正是受了第三階級崛起的鼓舞,獲得了日益增大的話語權,可洪仁輝誤判了大清帝國,這里不可能給第三階級多少生長土壤,去開放更多的口岸,反被在澳門“圈養(yǎng)三年”。于是,茶葉、絲綢、瓷器貿易,為股份制的東印度公司積累了豐厚的財富,讓商人走上了政治舞臺,這才有了光榮革命、工業(yè)革命,從而成就了一個“日不落帝國”,殖民全球。瑞典在“北方戰(zhàn)爭”中大敗,國家陷入幾近一窮二白之中,可他們發(fā)憤造船,瑞典眾多的海舶中,幾乎百分之百有十三行行商的投資,百分之八十的船大股東為中國行商。所以,瑞典國王才把行商潘振承視為座上賓——至今,兩人洽談甚歡的油畫仍掛在瑞典的王宮里?!妒惺兰摇返谌韺懥烁绲卤あ裉栐诎瓦_維亞的蒙難,在珠江口的阻截,當然,也寫到了返航后離目的地僅咫尺之遙的沉沒。2006年,瑞典國王與哥德堡Ⅲ號重抵廣州,當是感恩之旅。同樣,波士頓茶案最終推動了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而在獨立戰(zhàn)爭勝利后,英國殖民者對新建立的美國處處設卡。正是為了打破殖民者的封鎖,中國皇后號首航中國,而后,大土耳其號等也接踵而來。正是中國十三行的商品,為剛獨立的美國打破英殖民者的鉗制做出了重大貢獻。迄今,塞拉姆的內港,仍停泊著當年的大土耳其號以作紀念。然而,伍沛官巨額投資落在美國的太平洋鐵路——年利可達20萬銀圓,潘家有巨股拯救了幾近敗亡的瑞典,可十三行的金融,在自己的國家卻找不到出路,只能藏著掖著,擔心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皇帝的獅子大開口……中國不是抓不住機會,而是無視世界市場的規(guī)則,無視世界的發(fā)展,仍舊是封閉的自然經濟的體系,故步自封。而這在十三行之后仍無法打破,才有后來洋務運動的失敗、戊戌變法的流血犧牲。概言之,彼時中國沒有做好準備。
如今,十三行早已退出歷史舞臺,雖然其最后的結局慘淡不堪,但是其悲劇命運對于后世而言卻意義重大。十三行的悲劇固然表現為失敗與毀滅,但其失敗與毀滅的背后體現的是十三行追求發(fā)展進步的抗爭與拼搏,毀滅不過是彰顯這一價值的方式,如同魯迅所言,“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3]。十三行作為新生力量,代表的是進步、正義,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力量卻是弱小的。當與強大的落后舊勢力對抗與沖突時,必然導致失敗與犧牲的悲劇命運,因為“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4]。但是十三行代表的是社會發(fā)展的趨勢,所以盡管他們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歷史發(fā)展的車輪并沒有因此而停止。今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這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順勢而為,是歷史的延續(xù)。而作為國家經濟發(fā)展重鎮(zhèn)的廣東也再一次被命運女神所選中。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為今天廣東改革開放再出發(fā)提供了重大機遇。面對時代的使命,廣東理應有這樣的信心和底氣。畢竟廣州這個千年商都,擁有厚重的歷史沉淀。
總而言之,今天我們重新審視十三行歷史,重新了解與認識十三行,不是為了同情或憐憫這個歷史中的悲劇角色,而是從這段歷史中,汲取前行的積極力量,堅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的信心,積極推動“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qū)的建設。這也正是作者進行十三行歷史研究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心聲,正如作者在《十三行世家》跋中所言“其拳拳之心,愿為世人所知”。
余論
歷史研究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融合,可以說是譚元亨一直以來的特點與追求。在幾近40年前,名噪一時的《無效護照》被雷達、白燁收入文選時,他們就稱譚元亨“大雙棲(教學與研究),小雙棲(理論與創(chuàng)作)”都游刃有余。而今《十三行史稿》與《十三行世家》這兩部著作,更充分地展現出他在這兩“雙棲”上駕輕就熟的能力及能量。不難體會,在時間維度上,這組理論與創(chuàng)作雙枝并秀的十三行作品,秉承了《客家魂》的千年景深、百年展示、十年聚焦的時間觀。在《十三行世家》的古代卷,講的是清代對外開放的70年,展示的是康熙開海、雍正開洋到“一口通商”逆轉前的40年,寫到了黎啟官的沉沒、潘啟官的升起及其間譚康官的幾起幾落,十三行行商的奮斗與犧牲?!妒惺犯濉穭t是對明清十三行300年歷史的完整重現,追述了十三行的對外貿易、離岸金融,還有西方啟蒙主義思想的傳入,于今天不無啟迪意義,更成為現實的觀照。作者雖無意于史詩的構建,卻以《十三行史稿》的300年來了個現代寓言的尋味;而三卷本的長河小說《十三行世家》,講述出來的則是《十三行史稿》的未盡之言?!妒惺犯濉返纳羁膛c《十三行世家》的開闊相映生輝。一個300年與一個70年,令時間成了哲學家,不僅是理性的拷問,更有歲月肌理的血與肉。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9頁。
[2] 朱立元等:《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頁。
[3]《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297頁。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43頁。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