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巖,劉春陽,陳 棟,孫淑霞,李 靖,涂美艷,徐子鴻,銀登貴,許紅飛,江國良*
(1.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農業(yè)農村部西南地區(qū)園藝作物生物學與種質創(chuàng)制重點實驗室, 成都 610066; 2.四川省達州市茶果技術推廣站,四川 達州 635000)
杏屬于薔薇科(Rosaceae)杏屬(Armeniaca)落葉喬木,在我國杏栽培歷史悠久[1-2],其果實營養(yǎng)豐富,風味獨特,外觀漂亮,還有著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保健功效[3-4],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四川杏種質資源豐富,但栽培面積較小,栽培品種主要是國外引進的“凱特”和“金太陽”[5],當?shù)剡x育的優(yōu)良品種少見。為選育出適應性更強、熟期配套的杏新品種,2002年以來,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持續(xù)開展杏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與利用工作,從意大利引進的杏品種資源經實生播種選育出優(yōu)良單株“CX-1”。該優(yōu)株自花結實能力強、坐果率高、極豐產,適應性強、不裂果,于2018年6月5日順利通過四川省種子站組織的果樹新品種田間技術鑒定,并最終命名為“川杏1號”?!按ㄐ?號”是四川省自主選育的首個中熟杏新品種,在成都地區(qū)成熟期比“金太陽”晚13d左右,對延長四川省杏主產區(qū)應市期和拓展杏栽培區(qū)域具有重要意義[6]。
2002年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從意大利引進一批杏品種資源,并將獲得的種子進行播種。2009年獲得優(yōu)選單株“CX-1”定植于成都市新都區(qū)泰興鎮(zhèn)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示范園內。2014年開始進行嫁接擴繁和多點試驗,通過連續(xù)4年對該品種進行樹體生長發(fā)育、開花結果習性及果實品質等情況的現(xiàn)場調查與觀測,確定其優(yōu)良性狀遺傳穩(wěn)定,與省內現(xiàn)有栽培的杏品種有明顯區(qū)別,初步命名為“川杏1號”。每年果實成熟時,邀請同行果樹專家、果樹種植大戶等相關人員進行現(xiàn)場品嘗和評價,得到了省內同行和農戶高度認可與好評,2018年6月5日順利通過四川省種子站組織的果樹新品種田間技術鑒定,最終命名為“川杏1號”。該品種極豐產、外觀商品性佳、汁多味甜,綜合性狀優(yōu)良,是一個與四川省現(xiàn)有杏品種有明顯區(qū)別的中熟杏新品種。
該品種樹勢較旺,樹姿開張,萌芽力中等、成枝率高。短、中、長果枝均結果能力強,花期抗低溫,自花結實能力強、坐果率高、極豐產,適應性強、不裂果。
該品種在成都市新都區(qū)2月上旬萌芽,2月底至3月初開花,果實5月下旬開始轉色,6月上中旬成熟(比“金太陽”成熟期晚13d左右),11月上旬落葉。1年生嫁接苗定植后第2年成花株率和坐果株率達100%,第3年平均單株產量3~5kg,第5年進入盛產期,平均單株產量39~43kg。
該品種果實圓形,平均單果重35~55g。果頂平,縫合線明顯,兩側對稱。果面光潔,底色金黃色,陽面著少量紅暈,外觀美麗。果肉橙黃色,軟熟后果實可溶性固形物13%~15%,汁多、味甜,可食率96%,粘核。
表1 “川杏1號”與“金太陽”品種物候期比較 (成都新都,2016~2018年)
表2 “川杏1號”與“金太陽”果實性狀比較(成都新都,2016~2018年)
該品種適應性強,在四川盆地及山丘區(qū)栽培,均表現(xiàn)早實、豐產,外觀商品性佳,汁多味甜,適合在四川盆地及長江中下游杏產區(qū)發(fā)展。“川杏1號”為中熟杏新品種,連續(xù)多年觀測未發(fā)生嚴重病蟲害,適應性強,不裂果。
該品種對土壤要求不嚴,宜選用山杏作砧木,以選擇土層深厚、不積水的土壤為佳。對土層淺的土壤最好改土起壟或起堆定植。土壤酸堿度以pH在6.0~7.5的微酸性至弱堿性土壤為宜,微堿性土壤亦可種植。四川省以11月至翌年3月上旬杏苗萌芽前栽植為宜。栽植密度以行距4.5~5.0m、株距2.5~4.0m,栽培密度54~75株/667m2。該品種能自花授粉,不需配置授粉樹。
該品種長勢較強旺,宜采用三主枝自然開心形或兩主枝“Y”字形等樹形,具有成形易、投產早、光照好、管理易等特點。三主枝自然開心形樹形要求樹高2.5~3.0m,主干高40~50cm,有3個勢力均衡的主枝,基部角度為50°左右,在主枝外側各留1個側枝,作為第一側枝,在第一側枝的對側選留第二側枝,使兩側枝上下交錯分布,每個主枝留3個側枝,在側枝上著生枝組和結果枝。兩主枝“Y”字形樹形要求樹高2.5m,干高40~60cm,全樹只有2個主枝,配置在相反的位置上,在距地面1m處培養(yǎng)第一側枝,第二側枝在距第一側枝40~60cm處培養(yǎng),方向與第一側枝相反。兩主枝的角度是45°,側枝的開張角度為50°,側枝與主枝的夾角保持約60°,每個主枝上有3個側枝,在主枝和側枝上配置枝組和結果枝。
該品種幼樹以中、長枝結果為主,冬季修剪宜采取長放、疏枝修剪,夏季宜采取拉枝、扭梢、摘心等修剪技術。成齡樹以花束狀短枝和中枝結果為主,冬季宜采取選留30~70cm的枝條進行長放修剪,疏除長旺枝,同時需對當年結果枝適當短剪更新,保持合理的長短枝比例。
在花期遇到連續(xù)低溫和陰雨天氣,開花前后葉面噴施0.3%硼砂、0.2%尿素及0.3%磷酸二氫鉀混合液2~3次?;ū9T撈贩N長勢旺,謝花后應及時控梢,防止梢果矛盾引起幼果脫落,推遲疏果時間10~15d,幼旺樹選留弱枝結果,適量多留果。
杏園行間可間種白三葉、紫花苜蓿、菊苣等綠肥作物和牧草,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和增加土壤有機質。樹盤采用稻草、秸稈、綠肥、地布等材料覆蓋,有利于保持樹盤水分穩(wěn)定,培肥地力。清耕果園每年9~10月份結合秋施基肥深翻擴穴,夏季適時進行中耕除草、松土。
幼樹施肥以薄施勤施為原則,從發(fā)芽前至7月,每2個月施肥1次,以速效氮肥為主,結合有機肥和磷肥施用。9~10月施基肥1次,以有機肥為主,配施磷肥。成年樹須氮、磷、鉀配合施用,由于該品種長勢旺,低氮、高磷鉀。在9~10月落葉前施基肥,占全年60%,以有機肥為主,施人畜糞水(糞∶水=1∶4)2000~3000kg/667m2,過磷酸鈣60kg/667m2。在謝花后(4月初)施春肥,占全年15%左右,株施氮磷鉀均衡性復混肥(15-15-15)1~2kg。在5月中下旬施果實膨大肥,占全年25%左右,株施高鉀果樹復合肥(15-10-20)2kg。增施有機肥,在果實膨大期增施鉀肥,多次根外追施微肥,均可提高果實品質。在萌芽開花前、謝花后及果實膨大期等關鍵時期,若干旱則應及時灌水,有利于促進果實生長發(fā)育、增加單果重和提高產量,雨季應提前做好排水防澇工作。
該品種應重點加強蚜蟲、綠葉蟬、梨小食心蟲、潛葉蛾、螨類及縮葉病、炭疽病、褐腐病等病蟲害的防治。宜采用頻振式殺蟲燈、性引誘劑、黃板、糖醋液等物理防治手段進行預測預報與綜合防控,同時在關鍵時期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和礦物源、植物源、微生物等農藥進行防治。通常在冬季進行清園,噴1次5波美度石硫合劑,此外在萌芽開花前花蕾露紅時、謝花后幼果期、果實膨大期前后、采果后等關鍵時期進行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