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喬
(永靖縣劉家峽中學 甘肅 永靖 731600)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生活化教學理念逐步滲透到學科教學過程之中。生活化教學是指以生活為依托,在教學活動中融入生活場景、生活實踐、生活資源等,讓學生從中獲得真切的生活體驗,由此推動他們探索知識、熏陶思想、提升能力的教學方式。就初中學生而言,以生活化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是符合他們成長需求的。而道德與法治學科能夠促進學生道德觀念和法治思想的形成,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深遠,而與此同時它也是來源于生活的學科,所以將生活化教學應用于課堂就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目前需要探索的重要課題。
道德與法治知識是產生于人們的生產與生活之中,隨著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而就學科本身而言,它偏向理論性,不易于理解和記憶,學生在學習時容易陷入枯燥、排斥的境地,所以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必須尋找一種契合學生需求以及學科特點的教學方式。而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聚焦生活,以生活的眼光去認知知識、理解知識,這無疑增加了學科教學的有效性,所以結合實踐,我們發(fā)現生活化教學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十分關鍵的意義:
首先,生活化教學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促進深入探究。生活化教學在課堂中引入了很多與生活相關的內容,而生活對于學生而言是具有吸引力的,他們渴望探索生活、體驗生活,由此,就使得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更具趣味性,學生能夠有效融入,繼而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
其次,生活化教學能夠熏陶學生思想,引導良好行為。生活中充滿著豐富的思想和情感,是熏陶學生良好德行的最佳媒介。將生活化的內容引入初中課堂,學生不僅在課堂上能有效接受道德思想和法治意識的熏陶,還能夠聯系生活,落實優(yōu)良思想下的有效行為,提升行為能力。
最后,生活化教學能夠拓寬學生視野,促成學科能力。生活絢麗多彩,其間充滿了豐富的可供學習的素材,是道德與法治知識應用的廣闊平臺,利用生活化教學,學生就能從更廣闊的角度理解知識,從多樣而深入的層次看待問題,由此拓寬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更具多元思維,從而推動學科素養(yǎng)和能力的有效形成。
初中階段是學生發(fā)展的關鍵期,是他們成長的重要轉折點,此時良好的引導對于他們的未來發(fā)展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道德與法治課堂本身就具有了良好的與育人意義,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當結合學生的成長需求,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激活課堂,帶領學生共同探秘道德與法治的內涵,提升相應的道德與法治行為能力。
道德與法治知識本就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它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既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又能夠幫助學生適應生活,所以道德與法治課堂是不能與生活割裂的。由此可見,在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就需要用多彩的生活元素來輔助教學。而生活是廣袤的,可供教育的資源豐富多彩,教師要嘗試去挖掘不同的生活資源,用多樣的生活資源裝點課堂,于是學生就可以充分感受到學科知識的趣味性,從而更好地融入其中。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命的思考》教學為例,生命是從哪里來的?它存在的價值是什么?這些都是有關生命的一些議題,而對于這樣的議題,初中學生常常感到困惑。教師就可以從生活入手,挖掘多樣的生活資源去引導學生理解。比如利用大自然的素材,為學生演示植物、動物的生長過程,又或者是生命起源的傳說及探索內容等,讓學生從自然科學的角度更清晰地了解什么是生命。而后再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真實事件,引導學生理解生命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歷程,如人的出生、人類在自然災害、人為災害中顯示出的生命的脆弱以及克服或戰(zhàn)勝困難時體現出的生命的堅韌等等。通過多樣的生活資源的補充,課堂就變得更加趣味,學生也就能夠積極地融入,有效地吸收。
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同時注重理解性與應用性的學科,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時不僅要能夠有效地理解知識的內涵,同時還要在生活中有效地應用,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這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最重要的目標。而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所接觸的生活事件少,生活經歷較為單一,所以要想讓他們從根本上理解知識并應用知識,就需要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體驗環(huán)境,引導他們從中獲得真實的體驗。所以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元素,創(chuàng)設具有多樣生活元素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借助情境深入理解和思考,發(fā)掘其中的知識內涵,理解生活中的情感元素,從而推動自身情感的塑造,建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以七年級下冊《在集體中成長》教學為例,班集體是學生生活的“大家庭”,對于學生來說,集體應當是他們需要共同為之努力的目標。而在集體中,難免會有摩擦、有矛盾,同時也會有互助與共勉,這是引導學生發(fā)展社會性、提升集體道德品質的重要契機。所以教師可以聯系生活中的不同場景,讓學生在情境中相互換位思考,體會不同立場的想法,從而獲得良好的情感理解能力。比如以班級舞蹈表演排練為情境主題,學生需要去模擬班級排練的合理安排及最終排練目標的達成。而這個過程中往往會因為站位或者出場順序等原因而產生意見分歧與想法沖突,此時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分別從組織者、參與者的角度去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在這樣的體驗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學會換位思考,同時還能夠理解不同角度所體現出的思想情感,繼而就能夠獲得更加全面的認知,理解集體活動的不易,從而從大局考慮合理地解決問題,并且以此塑造謙讓、溫和的行為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過程具有較明顯的特點,他們排斥傳統(tǒng)的灌輸或者填鴨式的學習方式,而是更加傾向于自主的、開放的、靈活的學習方式,只有在這樣的方式下,他們才能有效發(fā)揮自己的潛力,培養(yǎng)自己獨特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在學科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自主空間,推動他們自主吸收和接納。尤其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而言,它理論性強,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的方式已然不適應,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利用自身的動力去開展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一定的反思活動,在學習過程中融入為題激發(fā)有效的反思,這樣既能幫助他們深入地吸收和理解知識,也能夠助力他們內心思想意識的有效提升。
以八年級上冊《做守法的公民》教學為例,法律是全社會都需要共同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中學生也不例外。那么就初中學生而言,什么行為是違反法律的呢?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其與社會道德聯系起來教學,利用一定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反思。比如教師提出問題:“有學生在操場撿到一塊手表,等了很久也沒有人來尋找,于是自己留用,他的行為對嗎?違反了什么規(guī)則呢?如果他撿到手表后,失主要求其歸還他拒絕,那么此時他的行為又違反了什么規(guī)則呢?”針對這樣的問題,學生會積極開展反思,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行為的對與錯,并衡量出行為所違反的具體規(guī)則層面,由此,學生不僅深化了道德規(guī)范與法律規(guī)范的內容,同時也從這樣的行為中收獲了思想的提升。
如果說課堂是學生思想發(fā)展的主陣地,那么生活實踐活動就是學生綜合能力形成的核心場,多樣的理論知識或者思想意識需要借助實踐活動來內化與吸收,繼而才能夠有效地轉化為學生自身的、踐行道德思想與法治意識的行為能力。也就是說,在初中教學中,教師還應當組織學生開展多樣的生活實踐活動,依托生活實際,利用體驗生活的契機,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內化課堂知識,實踐道德思想,感悟法治力量,從而不斷地提升道德情操和法治觀念,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守法能力。
以八年級上冊《永擔社會責任》教學為例,承擔社會責任對于初中學生而言看似較為遙遠,但實則與他們息息相關。那么在了解了什么是學生自身的責任后,教師應當積極組織生活實踐活動,帶領他們在生活中體驗真實的責任。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去到養(yǎng)老院,嘗試去關愛和幫助老人,讓他們理解尊老的責任。還可以組織他們參與社區(qū)服務活動,幫助調研或者解決居民的困難,維護公共秩序,讓他們理解生活的責任。也可以引導學生參與環(huán)境保護義務活動,讓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保護環(huán)境的責任。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學生就能夠從身邊的事情著眼,去理解如何實施自己肩負的責任,繼而逐步積累,由小見大,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最終內化思想,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初中階段的關鍵課程,它關系著學生價值觀念的有效形成,影響著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所以不容忽視。雖然對于學生而言,道德與法治知識較為枯燥,有時也較難理解,但如果教師能夠采取合適的方法,用生動的形式去呈現知識,那么知識也就會變得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必須要從符合學生需求的生活化角度入手,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件、案例或者生活思想、情感,引發(fā)他們反思,使得他們可以真正在生活中有所收獲、有所提升,繼而促進道德與法治觀念及行為能力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