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雁
(青海大學,青海 西寧 810016)
互聯(lián)網技術基礎上形成的新媒體環(huán)境正在逐漸改變我們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作為信息傳播的新載體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新手段已經引發(fā)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和產業(yè)革命,同時也引發(fā)了教育方式的革命,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以及高校教師必須關注高等教育如何在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的情況下有效利用新媒體,使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傳統(tǒng)教育教學方法有機結合,有效對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作為高校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主要內容,結合大學生思政課這個主渠道和主陣地,借助新媒體技術實現(xiàn)教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由于民族文化、地域環(huán)境、宗教信仰的差異,加之媒體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復雜化的影響,青海省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過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隨著社會發(fā)展,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也不斷變化,需要隨時關心他們的思政教育狀況,并探尋適合新時代思政教育的特點及規(guī)律。
針對這個課題,目前國內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研究:
第一,在思政課堂上使用新媒體技術:(1)將微信、QQ等工具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利用微信提供的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語音提醒、群聊等功能來促進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形成開放活潑的課堂氛圍(楊艷,2016);(2)充分發(fā)揮“慕課”大規(guī)模性、無時空限制性、開放性和可重復性等優(yōu)勢建設高質量的在線課程,共享優(yōu)質課程資源,建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郭云、白琳,2014);(3)自媒體平臺具有多樣化、貧民化、普及化的特點,學生在利用自媒體的信息資源同時,易受不良言論和價值觀的影響,所以高校自身的自媒體教育體系不斷構建過程中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馬增敏,2018);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積極面對挑戰(zhàn),探索新媒體技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途徑,以創(chuàng)新新媒體環(huán)境下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姬立玲,2016)。
第二,借助新媒體平臺創(chuàng)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式,必須健全新媒體監(jiān)管機制以及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來引導大學生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在網絡和數(shù)字化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努力營造一種適合當代大學生學習習慣的新媒體教學環(huán)境,在網絡平臺建設中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隱性宣傳,提升價值觀自信(韓文乾,2015);(2)借助新媒體平臺創(chuàng)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式,必須健全新媒體監(jiān)管機制以及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來引導大學生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唐平秋、盧尚月,2015)。
新媒體是利用數(shù)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shù)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從空間上來看,“新媒體”特指當下與“傳統(tǒng)媒體”相對應的,以數(shù)字壓縮和無線網絡技術為支撐,利用其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xiàn)全球化的媒體。
高校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使用較多的新媒體平臺主要是手機媒體和互聯(lián)網,手機媒體是借助手機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隨著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與普及,手機已逐漸成為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電腦。手機媒體是網絡媒體的延伸,它除了具有網絡媒體的優(yōu)勢之外,還具有攜帶方便的特點。
新媒體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新媒體技術信息量龐大,學生在收集信息的過程會接觸到一些負面的信息,一旦處理不當,就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達不到效果。
新媒體包含大量信息,并通過即時互動吸引了大學生的注意,并且新媒體的很多新功能在無形之中都對當代的大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邏輯思維能力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第一,使用新媒體加強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的優(yōu)勢。
新媒體技術擁有適應時代發(fā)展的特點,這一特點可以很好地促進信息的溝通和交流。并且,新媒體技術不存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的使用,有效保證了資源共享的及時性。根據這個特點,一方面,高??梢越Y合自身所在地區(qū)和本校的文化,充分利用線上平臺來進行一個快速的交流和溝通,進一步加快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高校在進行四史學習和黨信息的傳達時,可以采用新媒體技術,開通網上交流渠道,有效保證了大學黨組織的活動是跟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所貼近的。這樣也可以更好地讓學生之間進行經驗交流,對互聯(lián)網的有效利用可以大大提高高校的黨建工作的效率和有效性,也擴大了四史學習的影響。
第二,利用新媒體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教學。
在傳統(tǒng)的學校學習中,學生只可以通過教師的課堂和學校提供的書籍上進行知識的學習和參考,但是這很容易受到時間和地域的影響,導致學生們的學習效率很低。但是當引進了新媒體技術以后,學校可以將全部的學習資料通過網絡發(fā)表,這樣學生就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lián)網來查閱自己所需要的學習資料,這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資料信息的共享程度。在互聯(lián)網上,當學生自由閱讀以后,還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或者是與別的同學進行交流學習。當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有更高的參與度以后,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程度,保證學生的每一次學習都是有收獲的。
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其最顯著的特點是用數(shù)據說話,即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將教育全要素具體指標化,并依據屬性、類別、效用等因素進行分類處理,從而獲取對教育對象的行為變化、思想動態(tài)等方面的精準認知,并以此為客觀依據來預測教育對象在心理、行為以及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變化趨勢。這樣,高校價值觀教育逐漸擺脫了過去那種對教育對象的感性直觀的認識,以及對教育方法的盲目選擇,從而設定科學、完善的價值觀教育體系,規(guī)劃具體、合理的教育內容,選取適時、有效的教育方法。
首先,新媒體技術促進對教育主客體精準價值的認知。教育主客體,即整個教育活動的施教者與受教者,是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兩大關鍵要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既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活動,同時也是一個由人來組織、主導的“對象化”過程。因此,對于“主體的”“人”的認識成為推動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關鍵。
其次,新媒體技術開拓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新場域。新媒體技術實現(xiàn)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向網絡信息領域的拓展,提升了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廣度與深度。以過去開展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來看,由于理論的抽象性與現(xiàn)實生活需求之間的矛盾,雖然我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三個層面、十二對范疇進行了抽象概述與高度凝練,并付諸正統(tǒng)的、嚴肅的理論灌輸來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實踐,但成效遠低于預期。而依托新媒體技術,我們可以打破因固化的教育模式與滯后的教育理念而形成的單向教育模式,使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客體雙方形成雙向互動的教學關系。MOOC教學、網易公開課及“雨課堂”等就是借助大數(shù)據收集、分析、掌握教育主客體在對理論的認知、內涵實質把握等方面的信息,做好前期準備工作,而施教者在大數(shù)據的教學平臺上與學生共享教學資源、開展教學實踐,學生則通過移動終端來自主學習與及時互動,以此來提高教學成效。
新媒體技術擁有豐厚的教學資源,這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龐大的信息源,促使學生獲取信息趨于多元化。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育資源的傳播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信息傳播更加便捷。有時,會出現(xiàn)一些比較低俗甚至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息,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發(fā)布觀點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使學生形成自由散漫的思想,忽視了紀律性;新媒體技術為學生觀點提供了多樣化的價值觀,不論觀點是否正確,每個學生獲得的信息不同,這一自由主義傾向,忽視了新媒體技術真正的作用。另外,部分大學生存在曠課、作息不規(guī)律等一些不好的習慣,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價值。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有些學生過度依賴線上交流,導致獨立思考能力低下,阻礙了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青海大學在利用新媒體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并建設“大思政”的教育模式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一方面利用清華大學的遠程教育資源,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慕課資源結合小班授課的實踐進行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青海大學由教務處主導進行了“大思政”的全課程教學競賽,不同專業(yè)領域的課程都嘗試將專業(yè)知識與品德教育結合起來;青海大學團委還利用公眾號這樣的網絡平臺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宣傳先進教師和優(yōu)秀大學生的事跡,組織主題健康陽光的學生活動,建立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這些都對高校的思政教育形成了良好的促進和幫助。
存在的問題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管理難度大,教學目標模糊。使用多媒體工具參與教學,最大的難度就在于線上線下的配合監(jiān)督機制的建立。網絡課程的學習學要學生的高度自覺,教師的監(jiān)督實施較為困難,學習效果必須依靠線下討論課和傳統(tǒng)考核方式來進行評測。第二,教學保障不到位,實踐途徑單調。目前慕課等網絡課程的拍攝制作成本高昂,時間周期長。對于教育投入有限的西部高校而言會形成較大負擔。而此類課程的普及和實踐需要非常好的網絡基礎設施支撐,對于部分高校而言,存在較大難度。
青海大學THEOL在線教育綜合平臺為在更大范圍內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共享,支持教師、學生及教育教學專家間的交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以各學校的網絡教學平臺中的課程為基礎,搭建校際以課程為核心的共享與交流的平臺。網絡課程教學過程就是課程資源制作過程,減輕教師工作量的同時保證資源內容不斷更新;同步共享課程教學資源與教學活動;搭建校際教師、學生、專家交流橋梁;尊重教師自主知識產權與資源版權,主講教師掌控課程資源開放與共享決定權;課程資源篩選機制多樣化,保障資源共享質量;以課程所屬專業(yè)為主線索,多種方式支持課程資源個性化檢索;集成于學校原有網絡教學平臺,數(shù)據共享,統(tǒng)一用戶、統(tǒng)一空間、統(tǒng)一界面風格。
這一課程聯(lián)盟包括精品課程,全球開放課程,公開視頻課程,MOOC,微課程,專題庫幾個大板塊。其中精品課程合作高校包括:清華、北大、北師大、南開、浙大、武大;全球開放課程可以看到MIT,耶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斯坦福、UT、塔夫茨大學、香港公開大學、臺灣交通大學等世界知名高校的公開課課程資源;同時和愛課程、網易公開課、優(yōu)酷視頻公開課、新浪公開課等平臺合作;微課程種類涉及生活休閑、文學藝術、歷史文化、經濟管理、教育體育、科學技術、政治法律和哲學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課程聯(lián)盟主要在醫(yī)學類課程、農林類課程,文體類課程、綜合類課程,綜合類課程中包括思想品德與法律基礎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課程資源,與南京理工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海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二十幾所高校共享思政課教學資源,校內訪問量最高達到5萬多人次。
這些措施以“匯聚一流科研團隊、依托教育理論研究,加速技術平臺研發(fā),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為宗旨,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升青海大學混合教學改革。
慕課課程數(shù)量大、課程注冊人數(shù)龐大以及課程活動覆蓋面極廣,由于無時空限制性。在一定程度上等于取消了大學的校門,不只是大學注冊的校門,更重要的是時空隔絕的校門,慕課作為大規(guī)模在線公開課程,顛覆了傳統(tǒng)學習模式,創(chuàng)造了時間無限制、地點無要求的跨時空獲取知識的方式。慕課尊崇創(chuàng)用共享協(xié)議,7×24小時全天開放,凡是想學習的,都可以隨時隨地進來學。慕課作為網絡在線課程,只要注冊,所有的課程都可以重復學習、重新體驗,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選擇回放或快進。慕課提供客觀、自動化的線上學習評價系統(tǒng)、如隨堂測驗考試等,而且還能運用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網絡來處理大眾的互動和回應。這樣學習者就可以自我管理學習進度,可以自動批改、相互批改或小組合作,從而保證教學互動。慕課的視頻課程通常被切割成10分鐘或者更小的微課程,由很多小問題穿插其中,就像游戲的通關設置,只有答對過關才能繼續(xù)聽課,不少學生為此上癮,欲罷不能。2020至2021年特殊時期,學生無法返校,為了保證正常的教學秩序,青海大學與武漢大學合作,所有二年級學生都進入武漢大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堂,與武大學生共同學習,同時,青海大學馬院的老師以每周一次的頻率,通過騰訊會議、雨課堂進行線上答疑,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并進行隨堂測試,形成了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效果很好。
微信以其現(xiàn)代化和服務性在思政課教學中更貼近學生,“00后”學生主體更具有自己獨特的思考能力,喜歡推陳出新,是使用新媒體最前沿、利用率最高的群體。所以,結合新媒體“及時性、平等性、交互性”三大特性,開通思政課的微信公共平臺,更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更容易讓“00后”學生群體接受,有助于改變其認為思政課就是“滿堂灌”、思政課教師就是“老古董”的傳統(tǒng)看法。微信以現(xiàn)代性和服務性更貼近年輕學生的特點,從他們心理年齡的角度去引導,去拓展渠道,從而達到貼近學生、服務學生、影響學生的目的。
青海大學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平臺的成熟設計與日常教學緊密聯(lián)系,其中雨課堂和微助教的應用最具代表性,雨課堂具有的課件上傳、實時彈幕、公告發(fā)布、課程錄音、課程簽到點名、練習題發(fā)布等方法,全面拓寬和豐富的傳統(tǒng)教學,即便在之后全面轉向線下教學中,仍有多數(shù)教師利用雨課堂,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
微助教在創(chuàng)新考核方式這一點的設計很有優(yōu)勢,尤其是客觀題考試,梅花題序的設計方法保證了考試的公平性,杜絕作弊現(xiàn)象,很受學生歡迎。
身處新媒體時代,創(chuàng)新的網絡信息技術以及便捷高效的大數(shù)據平臺為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帶來契機,“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思政課教師是教師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力軍,他們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精神和人格,而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所以不僅要著眼于學生信仰的確立、價值觀的塑造,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精神成長;不能囿于學校教育,必須密切聯(lián)系社會時代的變化。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不斷完善、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對于思政課教師尤其重要,是他們做好教學工作的前提。首先要不斷完善的現(xiàn)在教育觀念,在現(xiàn)代人才培養(yǎng)中,尤其注重品德,塑造增強個體自律意識明辨是非、趨善抑惡,自覺維護新媒體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良好運行。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師要轉變教與學的觀念,改變過去教師滿堂灌的單向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利用新媒體技術圖文并茂的特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利用現(xiàn)代信息傳播快速交流便捷的特點,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獲取信息的主動性、自主性、與參與性,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順應時代發(fā)展,樹立新型師生觀,倡導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共同發(fā)展,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關注他們的個體差異,滿足他們的不同需要,放低姿態(tài),平等交流,正面引導,全方位溝通。不過,與專業(yè)課學習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特殊性。在這一領域中,思政教育者是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與引路人。在師生關系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仍不能忽視。
其次,要打造一支與新媒體技術發(fā)展相適應的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這支隊伍需要具備的素質之一,是能較好掌握新媒體技術。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包括新媒介的基礎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術,了解并熟練使用各種新媒體設備,以及熟練掌握操作各種新媒介的相關軟件技術,對于手機等新生代的移動電設備及其應用技術有所了解或能熟練使用。
第三,思政課教師還應具備全面的新媒體信息利用能力。為滿足職業(yè)需求,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者,還應具有結合專業(yè)理論知識來分析相關信息的素質與能力。同時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分析能力,教會他們用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來批判抉擇媒體信息,督促他們通過信息分析,進而形成批判性思維,養(yǎng)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引導學生塑造健康人格的同時,規(guī)范網絡行為,增強信息道德意識,恰當?shù)乩妹襟w來發(fā)展自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策略包括開展培訓活動,開展科學研究,促進成果推廣與資源共享,開展新媒體技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綜合研究;建立評價體系引導規(guī)范媒介素質教育。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教學管理和評價需要加入對教師信息能力媒介素養(yǎng)的管理評價,形成一套完善的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媒介素養(yǎng)評價體系。學校要規(guī)劃投入建設,新媒體技術環(huán)境,包括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如提供功能齊全,技術先進,充分滿足課堂教學需求的多媒體網絡教室,網絡教學平臺等等,學校還應通過科研立項,教學評價等手段,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利用新技術進行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的探索建設,開發(fā)編寫相關的資源庫與教材創(chuàng)設應用,使新媒體技術作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推手。
總之,提升教師的媒介素養(yǎng)已經成為現(xiàn)階段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其意義在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媒介素養(yǎng)如何,他們實施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效果如何都具有相當?shù)挠绊懸饬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