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志芳
(江蘇省蘇州市碧波中學,江蘇 蘇州 215128)
文言文是語文教學中一塊相當難啃的骨頭,很多時候只能嗅得其味,卻難以咀嚼。我們可以看到文言文教學課堂上,教師教法單一、機械,往往是先釋詞釋句,疏通文意,再講解內容,相當于把一篇文辭雋永、內涵深刻的妙文變成白話文再讓學生理解,割裂了“文”與“言”的統(tǒng)一,有違文言文教學的初衷。而作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接觸的文言文較少,對這些遠離他們時代、生活的文章的遣詞用句、章法結構和思想感情都比較陌生,學習起來十分吃力。再加上課堂上教師的獨白式教學,缺少師生互動、生生交流,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體現(xiàn),久而久之,會使學生興味索然,甚至產(chǎn)生厭煩、抵觸心理,文言課堂就真的成了一潭死水。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還是因為教師忽略了學生才是課堂主體的基本意識。王榮生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是組織“學的活動”》一文中指出:教師往往以自己“教的活動”來代替學生“學的活動”,教師的整個備課活動乃至課堂教學,是站在“教”的立場來確定、設計的。打破這一困局的途徑是轉向“以學的活動為基點”,在選擇、確定教學內容時,著重考慮學生需要學什么;在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時,著重考慮學生怎樣學才能學得好。
筆者在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不斷嘗試,認真設計課堂活動,努力讓文言教學課堂不那么千人一面。以下是我的幾點嘗試:
學生懼怕文言文,首先是文言之“言”與現(xiàn)代漢語有兩個不同的語法體系,學生無法自如地在兩個體系中來回切換,在表達時顯得捉襟見肘。所以,要打破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藩籬”,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就必須朗讀。朗讀,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生在感知語言聲音形態(tài)的同時,實現(xiàn)對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南宋理學家朱熹曾言:“須是沉潛諷詠,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p>
很多教師也很注意文言文課堂上的朗讀,有配樂朗讀、教師范讀、學生齊讀、男女分讀……這些名目繁多的活動,看似豐富,細究起來不難發(fā)現(xiàn),都處于同一個層次,是在同一個平面滑行。余映潮老師認為:“朗讀,是以理解文學作品的意義為目的的一種出聲的閱讀方法,是一種綜合性的閱讀活動?!绷饔跍\表的朗讀,課堂上看似書聲瑯瑯,實則對理解文學作品的意義沒有實質性作用。
筆者在執(zhí)教《誡子書》時,設計了四次朗讀活動:1.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流利響亮。2.讀通文氣,讀出文中多組對偶句的氣勢,正說反說的曲折。3.對比讀,將原句改成“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學以廣才,志以成學”,再和原文對比,感受原文語氣的不容置疑。4.重點譯讀,以“孩子啊,你如果不能 ,就會 ”,通過對最后一句話的反復譯讀,讓學生體會作者的諄諄教導,殷殷期盼。這樣,前一次的讀是后一次讀的鋪墊,后一次讀又是前一次讀的深化。這四次“讀”的活動,因為手法的變化,著力點的不同,在層次上就呈現(xiàn)出“螺旋式上升”的態(tài)勢,既有維度,又有梯度,以維度促梯度,不僅符合學生對文本的認知規(guī)律,也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層遞式思維能力。
這種朗讀方法,適用于情節(jié)曲折、故事性強或人物形象鮮明的文章。例如《賣油翁》,我在教學時,設計了“以朗讀傳神”這一活動:1.以神態(tài)傳神。學生一邊讀一邊做表情,理解了“睨”“微頷”“忿然”等詞的含義,感知到了人物心理活動。2.以聲音傳神。兩位同學分角色讀陳康肅公與賣油翁的對話,通過語氣感受到兩者性格氣質的不同:一個自矜驕橫,一個氣定神閑。3.以動作傳神。以一系列動詞,欣賞賣油翁動作的一氣呵成,感受他的沉穩(wěn)從容。
又如《唐雎不辱使命》,此文是體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縱橫家風采的代表作,場面簡單,情節(jié)清晰,矛盾集中,人物形象鮮明,所以我在設計朗讀活動時,去掉了敘述語言,只剩下秦王與唐雎的對話,這樣能使節(jié)奏更緊湊,場面沖突更尖銳。要求學生兩兩對讀,把握節(jié)奏、語氣,體會文字背后的潛臺詞。然后請兩組同學上臺朗讀,朗讀的同時可以加入動作。臺下的同學認真傾聽,然后點評:1.秦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要讀出一種滿不在乎、理所當然、盛氣凌人的上揚語調?!疤熳又偃f,流血千里”,要讀出威脅、恐嚇的霸道。最后一句讀出秦王的無可奈何的屈服。這樣,秦王的情緒經(jīng)歷了“傲氣—霸氣—泄氣”的變化。2.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百里哉”,要讀出沉著鎮(zhèn)定、不卑不亢的語氣。“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要搶讀、快讀,讀出針鋒相對的語氣。全文的高潮即唐雎洋洋灑灑的那一段話:“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要讀出語氣、情緒的變化:由一開始的冷靜,變得越來越亢奮,越來越激動,最后情緒爆發(fā),要讀出一種視死如歸的勇氣。這樣,唐雎“不卑不亢—針鋒相對—綿里藏針—大義凜然”的情緒變化軌跡通過朗讀清晰地體現(xiàn)出來了,人物個性的層次也就豐滿了。
這種方法符合首都師范大學劉占泉教師提出的“仿真”型文言教學的理念:將學生的文言學習活動設置在特定的語言交流情境里,通過使用或者部分使用文言來完成聽說讀寫的交流過程。給學生設置一個文言情境,從心理上淡化了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讓學生覺得文言也是可把控的,也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和認知需求。
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詞匯和語法方面,當教師努力落實文言知識時,就容易上成語法分析課;當教師極力關注文本價值觀取向時,教學又有脫離文本之嫌,極易陷入“死于章句,廢于清議”的困局。要避免這樣的局面,還是要從學情出發(fā),找到某一類文章對學生的吸引力之所在,組織有效活動。例如有些課文,我們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教讀。
《河中石獸》,是一篇生動的筆記小說,故事很吸引人。可以這樣設計:1.同桌之間相互講故事,互相提醒、糾正,營造熱鬧的學習氣氛。2.教師講故事,提前預設好錯誤,讓學生發(fā)現(xiàn)。例如我故意把“是非”“物理”講成現(xiàn)代文中的意思,敏銳的學生馬上發(fā)現(xiàn)我的錯誤。這樣,通過講故事,不僅完成了對詞句的疏通,而且讓學生從全局上把握了文章結構、故事內容。
蒲松齡的《狼》,我是這樣設計的:1.讓學生分別從“屠戶”的角度和“狼”的角度講述“異”的故事,講述中注意通過語氣和適當?shù)膭幼鞒尸F(xiàn)屠戶和狼的心理活動。2.請其他學生從故事完整度、角色心理、“異”的表現(xiàn)等角度給予評價。這樣操作,不但疏通了文意,還使學生感受到了情境的緊張和人物心理的變化。
再看《河中石獸》,主題是鮮明的,但如何呈現(xiàn)呢?是教師強勢地告知還是由學生討論之后交流得出呢?似乎都不夠水到渠成。我還是通過講故事的活動來完成。1.找到石獸的消息傳到了僧人、講學家、老河兵的耳中,他們三人會怎么想呢?請為他們分別設計一段心理活動,用相應的語氣讀出來。2.找到石獸的僧人由衷地發(fā)出了一聲感慨,請講一講“感慨”的內容。學生在講到講學家時,有了分歧和爭議,有的同學認為他會心服口服,感嘆自己不能靈活變通;有的同學基于他“講學家”的身份,說他面對找到石獸的事實,冥頑不靈,認為只是巧合而已。這些活動,都能豐富故事,凸顯主題,還能呈現(xiàn)文本主題的多樣性。
文言文課堂上,組織豐富熱鬧的朗讀、講故事等活動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淡化與經(jīng)典的隔膜,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課堂一味地追求熱鬧,會消磨學生慢慢欣賞的興趣,使學生失去深度思考的機會,所以,也需要留出時間,讓學生靜靜思考,動筆寫作。這里所謂的“讀寫結合”,不是簡單的概念疊加,而是相互作用,相融共生的。
在執(zhí)教《愛蓮說》一文時,我準備了空白書簽,讓學生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三組語句中選一則,根據(jù)意思,想象畫面,畫一幅荷的簡筆畫,把所選語句寫上去,再結合自身的想法寫一段話來勉勵自己。這樣的方法,適合那些文質兼美、凝練含蓄、耐人咀嚼的文言經(jīng)典散文中。教讀這一類托物言志的文章,需要教師設計有效的活動,讓學生表達出言外之意。
不過,教材中有一些文章并不是經(jīng)典之作,這些文章,語言淺顯,中心也未必深刻,與其淺文淺教,不如挖掘其在寫作訓練上的價值。例如《孫權勸學》一文,我就“孫權的溝通藝術”這一教學點,讓學生模仿寫一個父母與自己溝通的片段,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靈活使用了孫權“尊重對方,挖掘對方需求,給予對方目標,讓對方看到好處,不輕易進行道德評價”的溝通藝術,設想了一對理想中的父母,頗有生活氣息。這樣做,營造了一種文言文的應用場景,學生不僅是在學文言文,還在用文言文,能夠學以致用了。
以寫帶讀,教學的重心落在“讀”上,“寫”是閱讀活動的橋梁,是一種策略。例如《〈論語〉十二章》,是語錄體,原本是一種看起來十分單調的文本形式,也很少有教師關注到它的存在價值;文本內容大多是講道理,很難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我在課堂活動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補全人物對話,補充人物說話時的神態(tài)、動作。還原了對話者當時的情境,讓學生穿過兩千多年的時間帷幕,窺見了古代先哲的形象。他們是親切、睿智的謙謙君子,是自律自省、安貧樂道的圣人先哲。在此記錄一則學生的作品:
子路問:“夫子,人的一生應當怎樣度過???”
孔子回憶往事,遙想未來,振衣冠,危坐,朗聲道:“吾十又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樣的活動,打通了教與學的藩籬,“古今言殊”的隔膜感徹底消除,文本煥發(fā)了活力,學生不再畏懼文言文的晦澀,勇于創(chuàng)作,勇于表達,也讓教師體驗到了潤物無聲的教學喜悅。
再如《答謝中書書》,這篇駢散結合、模山范水的尺牘小品文,對學生而言,猶如一處未領略過的風景名勝。教師如何做一個高明的導游,帶領學生徜徉在美妙的文字中,是考驗教師教學能力的一個難點。我設計了“佳句賞評”的寫作活動:第一層,對所描繪的內容進行再描繪;第二層,評贊這個句子寫出了什么,其字、句、手法好在哪里。讓學生安安靜靜地寫五分鐘。請看一則學生的作品: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作者仰視天空,太陽快要落山了,俯視水面,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坝弊钟玫煤?,寫出了太陽對大地的依戀,是靜態(tài);“競”字寫出了魚兒爭先恐后的活躍狀態(tài),是動態(tài)。俯仰結合,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和諧而優(yōu)美的畫面,可見作者心情的悠游。
在這個讀寫活動中,因為要形成文字,所以逼著同學們讀得細致,讓他們在文本語言里來來回回穿行;因為要表達出美感,所以學生要以美的文字來寫作,在組織、表達語言的過程中了解了晉人以審美的眼光對山水的清賞、妙賞。
可見,“讀”與“寫”的關系,并不是涇渭分明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讀的過程中,增加一些寫的活動,能讓學生平靜下來,有充足的時間思考,有助于閱讀的深入。在寫的過程中,不斷借助讀的經(jīng)驗和感悟,有助于更縝密的文字的形成。
課堂是最能體現(xiàn)教師價值的場所,教師對理想課堂的追求應是永無止境的。我們應本著創(chuàng)新的理念,有走出舒適區(qū)的勇氣,“以學的活動為基點”,充分考慮學情,努力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在實際課堂中,相機而行,讓學生愛上文言文,在一種生動、優(yōu)美、高雅的語境中感受自然的美好、先圣的哲理、民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