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昌,阮朝宇
(云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廣大青年要愛國愛民,從黨史學習中激發(fā)信仰、獲得啟發(fā)、汲取力量,不斷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永久奮斗、赤誠奉獻的堅定理想。”[1]青年一代作為最富活力與朝氣的群體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歷史關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就決定了黨和國家事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對青年群體的關注。鄧小平十分重視青年教育,尤其首次提出要用黨的歷史教育青年,并對此項工作的開展作出了許多重要的論述。當前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關鍵時期,凝練鄧小平關于青年黨史教育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對于運用黨的歷史教育新時代的青年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啟示。
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yè)革命的飛速發(fā)展,世界進入了快速發(fā)展的新階段。各國立足于本國國情加快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各領域的發(fā)展步伐,相互之間形成新的競爭態(tài)勢。為順應人民的要求,趕上時代的步伐,我國于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開始逐步融入世界發(fā)展的潮流。面對這樣的形勢,鄧小平提出:“現(xiàn)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fā)展問題”[2]105。在和平因素增長明顯高于戰(zhàn)爭因素增長的前提下,“和平與發(fā)展”取代了“戰(zhàn)爭與革命”成為了新的時代主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之間的競爭轉為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文化實力的較量。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人的因素,青年一代是擔負這一使命任務的重要群體。在世界加緊以綜合實力為主全面競爭的背景下,各國越來越重視對青年的培養(yǎng)和使用,尤其重視對青年精神方面的培養(yǎng)。雖然物質決定精神,但精神對物質也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在一定條件下精神力量也可以轉化成為物質力量,“強大的精神力量不僅可以促進物質技術力量的發(fā)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質技術力量的發(fā)展發(fā)揮出更好更大的作用?!盵3]精神力量的鑄就主要靠的是教育,因此,通過教育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牢固樹立遠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匯集起青年一代筑就輝煌未來的強大精神力量,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時代的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由原來封閉半封閉的狀態(tài)轉變?yōu)橹鲃用嫦蚴澜?、融入世界發(fā)展的新局面。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我國加快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我國逐漸走向了市場化經濟發(fā)展的模式。我國在不斷擴大與世界各國聯(lián)系的過程中,人們消費資料呈現(xiàn)日益多元化、個性化趨勢,逐漸引起了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改革開放以前,由于受到“左”的思想的束縛,人們的集體觀念十分強烈,重視集體利益,而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往往被看成“洪水猛獸”,這樣就造成人們在吃、穿、住、用等方面都追求一致性、單一化。但改革開放之后,經過幾次思想解放的“啟蒙”以及同世界的聯(lián)系加強,特別是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滿足了包括青年在內人們的多樣化生活需求,正如鄧小平所說:“人民有自己的切身經歷,眼睛是雪亮的。過去吃不飽,穿不暖,現(xiàn)在不僅吃飽穿暖,而且有現(xiàn)代化生活用品,人民是高興的?!盵2]235黨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的巨大財富使得人民群眾深受裨益,極大地增強了包括青年在內的每一個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極大地鼓舞了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與決心。我國發(fā)展所取得的成績自然成為對青年一代進行教育的生動而鮮活的教材。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對我國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產生了深刻變化。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推進,引發(fā)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沖突,引起了人們對歷史的反思,社會上出現(xiàn)了“新啟蒙主義”的思潮;人們在快速發(fā)展的變化中感受到,需要建起與之相適應的新的思想文化以適應客觀現(xiàn)實的需要,由此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熱”的現(xiàn)象;加之,隨著進一步對外開放,不僅西方的資金、技術、管理等進入中國,伴隨而來的還有西方的價值觀念、人文社會科學思想等,在中國掀起了“西方文化熱”。在同一時期各種社會思潮同時出現(xiàn),它們相互交流、相互激蕩,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學術爭鳴奇景,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青年群體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是,良莠不齊的社會思潮存在著先進與落后、精華與糟粕并存的現(xiàn)象。這些思想在我國傳播的過程中,不乏被心懷不軌的人所利用,他們打著學術交流、文學創(chuàng)作的幌子,大搞“精神污染”,其實質就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腐朽落后的思想,散布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yè)和對于共產黨領導的不信任情緒”[2]40,甚至一度出現(xiàn)否定四項基本原則、宣揚政治多元化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這些思潮的產生對青年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響,動搖了他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對滿心向往的共產主義產生了懷疑。面對這樣情形,黨和國家強力進行干涉,維護了馬克思主義在青年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為青年堅定走社會主義的提供了正確的方向引導。
鄧小平在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期間,長期從事青年工作,對我國青年事業(yè)的發(fā)展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關心、關愛、關注青年,在教育青年方面旗幟鮮明地首次提出要用黨的歷史教育青年,他說:“要學點歷史。青年人不知道我們的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史、中國共產黨的歷史”[4]304,要讓青年了解我們黨、我們國家的歷史,因為“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fā)展的一個精神動力”[2]358。
青年是充滿生機、富有朝氣,勇于上進心的群體。鄧小平曾高度稱贊廣大青少年所具有的蓬勃朝氣,以及他們身上所展現(xiàn)的一往無前的奮斗精神,這些特點都是青少年的獨特優(yōu)勢,這些“闖勁”“干勁”都是他們寶貴的精神財富。1955年9月,鄧小平就指出:“無數(shù)事實表明了新中國的青年是敢于向前看的,是生機勃勃的,是對社會主義抱有無限熱情的,是有強烈的上進心的?!盵5]在鄧小平看來,青年一代是富有生機、勤學向上、自信可為的。但青年的身上也存在弱點。在和平安寧的環(huán)境下,青少年享受著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無限關懷而得以健康、幸福地茁壯成長,但過分優(yōu)渥、舒適的環(huán)境也不可避免地使得一部分青年養(yǎng)成安于享受、追求物質、生活奢侈等不良習性。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鄧小平就曾指出:“在革命勝利以后的環(huán)境中生長起來的一代,他們中間不少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往往害怕困難,不愿吃苦耐勞,或者在改善物質條件方面提出過高過急的要求?!盵6]278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雖然是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部分青年養(yǎng)成安于現(xiàn)狀、消極懈怠的生活態(tài)度。因此,在價值觀方面需要對他們進行積極地引導,要從黨的艱辛奮斗歷程中找到他們易于接受、可親可近的生動事例來教育引導他們,不論我們生活條件如何改善,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優(yōu)秀美德不能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品質仍需很好地加以傳承。
崇高的革命精神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青年一代應該傳承與學習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戰(zhàn)爭年代,人民軍隊在戰(zhàn)爭中培育、發(fā)展起的革命精神成為喚起了中國人民同仇敵愾的勇氣、團結一致的精神、奮發(fā)圖強的志氣的強大精神動力。這些革命精神包括,“革命和拼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4]368等等。正是靠著這些精神的傳承與發(fā)揚,一批批革命先烈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奔赴戰(zhàn)場慷慨赴死,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這樣的精神歷久彌新、價值永存,不僅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需要,在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同樣需要不斷繼承和發(fā)揚。因此,鄧小平說:“我們要大聲疾呼和以身作則地把這些精神推廣到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中間去,使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柱?!盵4]368
青年一代就是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主力軍和突擊隊,團結青年、依靠青年能為黨的事業(yè)發(fā)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在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就曾指出:“青年——是我們的未來,我們一切事業(yè)的繼承者?!盵6]254他對青年寄予了厚望,用“繼承者”的身份賦予了青年一代崇高的社會地位,同時也寄托著黨和國家對青年一代的殷切期盼。由于青年群體的身份和地位特殊,必然會成為各方面勢力爭奪的對象。在“南方談話”途中鄧小平就強調:“帝國主義搞和平演變,把希望寄托在我們以后的幾代人身上……所以要把共產黨員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盵2]380鄧小平的講話高屋建瓴、意味深長,他洞悉到青年群體在國家和民族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告誡全黨要保護好青年,嚴防境外勢力對我國青年一代的毒害。這樣發(fā)人深省的講話即便是在當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隨著社會思潮的多元化,社會上存在著不少負面的信息,如渲染歷史虛無主義、刻意攻擊抹黑黨和政府,混淆青年的視聽。面對這樣的情況,在加大政府部門監(jiān)管力度的同時必須加強對青年的黨史教育,幫助青年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增強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使青年在思想上更加堅定共產主義信仰,在行動上增強他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要從黨的歷史中通過比較和鑒別社會道路的選擇,堅定青年一代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鄧小平在談及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發(fā)展進程時,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國和國民黨統(tǒng)治進行了縱向比較,得出了“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后來發(fā)展起來的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中國繼續(xù)貧困下去”[2]206的結論;在將西方資本主義和蘇維埃俄國進行橫向比較的時候,得出要“‘以俄為師’,學習十月革命后的俄國,開始國共合作”[2]205-206的結論。無論是縱向還是橫向的比較,鄧小平始終認為:“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xiàn)‘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盵2]206所以,他強調:“了解自己的歷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這些歷史,我們就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盵2]206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針對有些人對我們黨實行的政策妄加揣測,鄧小平又強調:“中國搞現(xiàn)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歷史上有人想在中國搞資本主義,總是行不通。對青年來說,右的東西值得警惕,特別是他們不知道什么是資本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因此要對他們進行教育?!盵2]229因此,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需要讓青年一代有正確的歷史觀、黨史觀,對青年加強黨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可見一斑。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與擔當,青年一代也毫不例外,始終肩負著一定的歷史使命。在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進程中,青年群體不是旁觀者而應該勇做參與者、奉獻者、奮斗者,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必然要求。1957年5月鄧小平就指出,青年一代“是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急先鋒,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6]276-277。青年一代是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重要力量,不論是在革命、建設還是改革時期,他們都用自己的辛勤與汗水為社會主義祖國的發(fā)展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廣大青年熱情奉獻,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洪流之中。實現(xiàn)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是我國發(fā)展戰(zhàn)略布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科技要發(fā)展,希望在青年。鄧小平曾經指出:“科學的未來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長,正是我們事業(yè)必定要興旺發(fā)達的希望所在。”[4]95彼時的青年一代勇?lián)鷷r代重任,刻苦努力學習,把大量的時間和汗水投入到潛心科研當中。雖然當時的物質條件有限,但他們憑借頑強的意志努力克服各種困難,虛心求學、大膽創(chuàng)新,最終在我國高科技領域取得一項項卓越的成就,如在90年代我國相繼實施的“863”計劃、“973”計劃,我國在載人航天技術、高性能計算機技術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很大一部分來源于當時的青年一代勇?lián)鷼v史責任,為國家為民族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青年一代要能擔負起、實現(xiàn)好時代賦予的使命,本身就應具備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新中國的建立標志著受苦難壓迫上百年的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面對幾代人為之不懈奮斗的夙愿得以實現(xiàn)時,鄧小平深情地說道:“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一個多世紀里,外國人看不起中國人,侮辱中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改變了中國的形象。中國今天的形象,不是晚清政府、不是北洋軍閥、也不是蔣氏父子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改變了中國的形象。凡是中華兒女,不管穿什么服裝,不管是什么立場,起碼都有中華民族的自豪感?!盵2]60黨經過持續(xù)奮斗建立了新中國,改變了人民的命運、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捍衛(wèi)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尊嚴,挽回中華民族的聲望,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增強了信心和勇氣。黨的艱辛奮斗留給我們的偉大成就是每一代青年的信心和底氣,是他們走向未來的強大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信心比黃金還重要,自尊是立身成事之本。所以,從黨史學習中增強青年一代自尊心和自信心,是鼓舞青年干事創(chuàng)業(yè)、勇?lián)鷷r代重任的強大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我們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fā)揚好?!盵7]鄧小平關于青年黨史教育的重要論述,給新時代青年一代進行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重要啟示,也為青年群體更好地做到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指明了方向。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起,我們黨為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進行了前赴后繼地斗爭,這是我們黨的歷史的主流與主線,也是我們黨取得一系列輝煌成就的實踐基礎。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立足中國的革命實踐,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在喚起工農千百萬磅礴力量的基礎上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國民黨的統(tǒng)治,建立起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建設實踐結合起來,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造道路,實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最為深遠的社會變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中國人民從此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歷史的關鍵時刻順應時代潮流、順乎人民意愿,大膽解放思想,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領導人民開啟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道路,中國人民從此富起來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正確分析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科學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引領時代之變,推動“中國號”巨輪揚帆遠航,開啟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中國人民迎來了強起來的偉大時代。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充滿了艱辛與坎坷,但最終取得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我們黨取得一個個勝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崇高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忠誠信念,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心。新時代的青年一代,要從黨的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中看到,正是在黨的領導下找到了一條適合國情的發(fā)展道路,有科學理論的武裝指導,有一整套不斷發(fā)展完善的制度保障,有蘊含歷史厚度與時代精神的文化滋養(yǎng),我們的事業(yè)才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面向未來,青年一代要更加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是我們青年開創(chuàng)未來、創(chuàng)造輝煌未來的底氣和信心。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起,我們黨為挽救民族危亡、建設新中國、實現(xiàn)民族復興,一批批中國共產黨人慷慨赴死、傾情奉獻、報效祖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用自己的鮮血、汗水和淚水,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從建黨之初到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無數(shù)的革命英烈為戰(zhàn)勝強敵、建立新中國,先后形成了“五四精神”“井岡山精神”“東北抗聯(lián)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zhàn)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紅巖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等。在社會主義探索建設時期,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為了建設社會主義,人們熱情似火、無私奉獻,形成了“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精神”“‘兩路’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等。自改革開放以來,為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實現(xiàn)人民的幸福生活,在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形成了“特區(qū)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等。在不同時期鍛造的精神具有不同的內涵,但在同一時期形成的精神都具有相同的時代意蘊,都是那個時代人們精神上的精華,鐫刻著時代的烙印,都成為那個時代激勵人、鼓舞人的強大精神動力。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都是在苦難中求生存,在斗爭中謀發(fā)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鮮花遍地。處于這樣的境地,我們黨從不退卻、從不懈怠,用事實證明了:“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前進?!盵8]當前,立足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黨和國家事業(yè)的發(fā)展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進行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時代的青年一代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需要從黨的奮斗歷程中繼承與弘揚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內涵與價值,汲取奮斗的力量,鼓起邁向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
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起,我們黨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在此后的征途中孜孜以求奮力實現(xiàn)這一崇高的追求。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感獲得了極大的提升。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擺脫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受剝削、受奴役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人民真正成為了國家的主人,獲得了前所未有自尊自信。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人民逐漸擺脫了缺吃少穿的貧困日子,經過四十多年的發(fā)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開展的脫貧攻堅,使我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在共同富裕的路上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進入新時代,隨著經濟發(fā)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穩(wěn)定、生態(tài)改善,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對現(xiàn)實幸福美滿的生活更加熱愛,從心底里感恩黨感恩祖國感恩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指明了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正確道路。中國共產黨誕生于民族危難之時,但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負起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在探索中我們黨找到了符合國情的革命道路,沿著這一正確的道路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并建立了新中國,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站起來的偉大飛躍。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并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為新時期新道路的開辟積累了的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進行了改革開放,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銳意進取,戰(zhàn)勝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為人民服務中彰顯初心,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中踐行使命,強烈的擔當精神鑄就了一項項歷史偉業(y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帶領人民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描繪了中國未來的發(fā)展藍圖,明確了我們的前進方向。新時代的青年一代,要繼承黨的初心和使命,強化自身的使命擔當,爭做時代的弄潮兒。要把自我的發(fā)展融入時代的潮流中去,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yè)中去,在勇于擔當、善于作為的生動實踐中書寫更加輝煌的人生華章。
總而言之,鄧小平關于黨史教育的重要論述,對新時代青年進行黨史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新時代的青年要繼承黨的初心和使命,強化自身的使命擔當,努力學習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奮斗歷史并從中汲取精神和力量,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作出青年一代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