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華
(江蘇省清浦中學, 江蘇 淮安 223002)
“美在意象”[1]57。美學家葉朗說,“意象,情景交融,是一個完整的、充滿意蘊的、充滿情趣的感性世界。”[1]61林庚先生的《說“木葉”》[2]61中的“木葉”便是文學感性世界里的完整的、充滿意蘊、充滿情趣的一個顯例。這飄落了千年的“木葉”,從難以數(shù)計的雅士的眼前掠過,賡續(xù)了難以數(shù)計的文人的綿綿情思。
在現(xiàn)實學習中,不少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還欠缺,如對《說“木葉”》這樣深奧點的文本,心存膽怯、望而生畏,不愿讀而不識其味;或難以理解、領會要旨,不會讀而不得其法不知其妙。針對這種情況,本文試圖從該文本富含獨特的審美意蘊入手,實施教學路徑,以此來開拓學生閱讀視野,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體會和把握科學與文化論著表達的特點,提高閱讀、理解科學與文化論著的能力”[3]25,獲得閱讀方法,培養(yǎng)閱讀習慣,在《唐詩綜論》整本書閱讀方面有心得有收獲。
詩歌是最純粹最精煉的語言藝術,《九歌》本身就是極富詩意美的。公元前318年孟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在《楚辭·九歌·湘夫人》中唱出了“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4]“木葉”這極為普通的意象一旦置于“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獨特語言體系中,天才的語言創(chuàng)造讓“木葉”獲得最鮮活、最豐富、最無盡的文學生命,“木葉”藝術地把詩人的心境色彩外化為外界的自然情致?!澳救~”從此就成為最容易喚起共鳴的最敏感的詞語、最美的旋律、最美的畫面、最動感的鏡頭,由此變得新鮮動人,經(jīng)久不息地散發(fā)出無窮無盡詩意美的魔力?!澳救~”從此就一直在中國文學的天空中,在中國文化的版圖中,在敏感的中國詩人筆下,永恒地飄啊飄,從未凋零過。
《滄浪詩話》云:“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然悟有淺深、有分限、有透徹之悟?!盵5]林庚先生在《盛唐氣象》一文中說“盛唐則是認識到捕逐而且達于深入淺出的造詣,所以是‘透徹之悟’。”[6]46林庚先生說“木葉”,實可謂“透徹之悟”。這透徹之悟就是鑒賞力,就是深入淺出。作者作硬性的一般概念的界定,更不是一般意義上泛泛而談,而是突破了一般概念的局限,具有開闊的視野,翱翔于一首首“木葉”感性交織的天地,通過眾多的比較,突顯了“木”的兩個藝術特征本質,深入淺出、直截了當?shù)剡_到了透徹之悟。
全文似乎只是討論一個“木”字的意義與用法,細微得似乎讓人不屑,事例詳實得似乎令人感覺瑣碎。作者拾取眼前的景色,差異中尋共性,相似處找區(qū)別。飽滿綠意的“樹葉”、柔美飄零的“落葉”、殘敗枯槁的“黃葉”。在疏朗清秋的季節(jié)里,那飽含眷念不舍、纏綿余情的微黃“木葉”正在從干燥單純的枝頭上、在蕭瑟的西風中的翩然飄零的神態(tài)情狀,繪形繪色繪聲,可觸可感可見?!澳救~”一下子就在湘夫人對于湘君那樣鐘情執(zhí)著中有別于他者而突顯起來。
但“木葉”其實只是一個由頭,一個觸發(fā)點,不是就事論事,而是順勢利導從“木”的藝術特征這個獨特角度,對“木葉”這一個具體問題進行小題大做,直指詩歌語言“木葉”更深層次的情感表達、形象的外顯等最內在的特質,以小見大。正如一片小小的木葉,也韻味十足地彌漫了整個清秋的氣息。言在此意在彼,藝術領域的一字千金,揭示了詩歌鑒賞時遇到的普遍性、代表性問題,形象易懂而且意味深長,水到渠成,瓜落蒂熟,寫法具有獨創(chuàng)性,更具典范性。
可見,林庚先生將學術論文藝術化了,實際上探究了詩歌乃至文學的規(guī)律性,這是詩歌藝術創(chuàng)作與鑒賞的宏大問題。先生啟發(fā)我們今后再讀熟悉的古詩詞時候要思索:這些詩詞好在哪里,有哪些基本特質,會引發(fā)我們哪些聯(lián)想。一個物象是如何借助某一方面的特點而構成不同的意象,字詞是如何借助巧妙的排列組合以達成不同的意味,最終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讀詩詞時,能否得到易懂而且意味深長的透徹之悟?
大自然的景物往往是詩人捕捉的對象,從而成為詩的形象,構成詩的原質,“木葉”就是被詩人樂此不疲地捕捉了千年卻依然“如旦晚才脫筆硯的新鮮”[7]的原質。這原質“木葉”能流傳千年,本身就說明“木葉”二字就是被濃縮的一首詩,由感性和意趣飛躍性交織而成的,凝聚并足以表現(xiàn)人們的感情。
林庚先生是以現(xiàn)代派詩歌聞名,又以古典詩歌(尤其是楚辭與唐詩)研究立身的詩人、理論家、鑒賞家,他以詩人的悟性去研究中國古典詩歌,以創(chuàng)作者視角去直指文學本心,有其獨特的感悟,因而在論述時經(jīng)常夾進感性的筆法,讀來新鮮活潑,充滿“理趣”。“所謂‘理趣’就是說理和發(fā)議論又是通過形象的思維表達出來。”[6]365他對于“木葉”的論述,感性又富于理趣,將學術散文化、詩化了。
通過“意蘊美”“藝術美”“理趣美”的發(fā)掘,讓我們看到了《說“木葉”》一文的獨特之處與獨特價值,便于學生“深度學習”和“高階思維學習”。
資料顯示:(1)作者簡介:林庚(1910—2006),福建閩侯人。1928年即18歲考取清華大學物理系,據(jù)說是在二年級看豐子愷漫畫被唐詩宋詞意境所吸引而改入中文系,1933年畢業(yè)留校,任朱自清助教。1952年院系調整,改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夫子自道:課文中“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盵2]63“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可謂“夫子自道也”[8]。(3)林庚先生的學生北大教授葛曉音評價:“在當今的古代文學研究界,林庚先生是以著名詩人兼學者的身份獨樹一幟的。盡管本世紀不乏兼?zhèn)湓姴藕蛯W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這樣能使詩性和理性交互滲透在創(chuàng)作和學問之中、并形成鮮明特色的大家卻很罕見。”[9](4)林庚先生大學同學李長之評價其“有美的閑雅的中國氣息的詩人”[10],在此文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教師補充:林庚先生的父親林志鈞,早年留學日本,是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著名詩人、書畫家、學者。金岳霖先生說林宰平是他遇見的儒者或儒人[11]。
林庚家學淵源深厚,自小濡染沉浸于古典文學,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啟蒙下成長起來的詩人。從1932年以詩集《夜》作為大學畢業(yè)論文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達70年之久,詩歌理論素養(yǎng)深厚,詩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豐富,深諳詩歌創(chuàng)作鑒賞之道。因而他能對詩“不隔”而心領神會、體驗真切;他心性敏感、藝術直覺強、想象力新鮮豐富、審美敏銳細膩獨特,常常能發(fā)人所未發(fā),且一語中的、新穎別致、見解犀利;他有兒童一樣的天真,是詩人的思維方式;有著獨特的生命意識與超高的文學修養(yǎng)、極強的藝術感悟,有獨特的學術風格。
將教材上第三單元四篇課文進行比較閱讀,分別為屠呦呦《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加來道雄《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林庚《說“木葉”》。
結合單元導語可知四篇課文屬于知識性讀物,《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原為作者2011年接受拉斯克獎時演講稿與同年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整合而成,屬于自然科學;《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是科學家的個人傳記介紹科普知識,屬于自然科學;《中國建筑的特征》是科技論文,屬于自然科學;《說“木葉”》是學術隨筆,屬于社會科學。
對于社會科學論文,《課程標準》確定的學習目標是“學習體驗概括、歸納、推理、實證等思維方法,把握其觀點明確、邏輯嚴密、語言準確精煉等特點”[3]25。圍繞此學習目標開展學習。
引導學生逐一對文本研讀,圈劃、梳理、概括、歸納、推理、鑒賞。
第1節(jié)文本開頭交代“木葉”的源頭,抓取了讓人馳神遙望、惆悵纏綿的《九歌》中的動人詩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例舉后人受此啟發(fā)影響的詩句,明確指出“木葉”突出地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至此,開啟飄落在千年文學天空中的“木葉”美的巡禮探秘。
第2節(jié)以“‘木葉’是什么呢”的設問開頭,引人入勝。接下來再設疑:可是問題卻在于“很少看見用‘樹葉’”,可是“為什么單單‘樹葉’就不常見”了呢?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問津呢”,一步步地將讀者引入深度思考。通過含有“樹”“葉”“木葉”“落木”字眼的詩句的對比,以杜甫“落木”為創(chuàng)造杰作,再設疑“這道理究竟是為什么呢?”引導讀者對美的思考——“落木”一詞確乎并非偶然了。在此感性認識基礎上又水到渠成地理性歸納出,這是古代詩人善于學習從而創(chuàng)造出的豐富多彩語言中的“小小一例”。
第3節(jié)交代“木葉”到“落木”,關鍵點在“木”字。闡發(fā)“原來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這一詩歌語言的特殊性、重要性,突出佐證了詩歌“一個字的出入,往往便高下懸殊”“然則這一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則勢必“不得不先來分析一下‘木’字”,承上啟下,追本溯源。
第4節(jié)以“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設問開頭,指出以秋天為場合才用到“木”字。辨析“高木”“高樹”各自的妙處及不同點,而“木”更顯單純,進而概括出“含有落葉的因素”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第5節(jié)設疑“何以會有這個特征”,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指出詩歌鑒賞時的一個注意點:“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辈⒈嫖觥澳救~”“樹葉”,以“這里又需要說道‘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引出下文。
第6節(jié)開頭承上啟下,指出“木”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明確“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是“木葉”的第二藝術特征。再通過辨析“木葉”“落葉”“黃葉”“落木”等意象,進一步強化了“木葉”是屬于“典型的清秋的性格”。再次說明“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妙美之處。
全文步步設疑,又漸行漸釋,美不勝收。讀者不知不覺、情隨所愿、趣味盎然地跟隨林庚先生穿越千年,在曼妙的文學時空中,走完這看似散亂無跡、卻曲徑通幽、處處皆可打卡的神奇奧妙的“木葉”之美的旅程。
作者林庚先生考察“木葉”這一具體的語言形象發(fā)展的歷史軌跡,“木葉”之所以能取代“樹葉”成為詩人鐘情的寵兒,在概念上本無不同,但在藝術形象領域就幾乎是一字千金。抉幽發(fā)微地闡述眾多詩人在語言形象化方面的創(chuàng)造,精細入微地說明了詩歌語言不能單憑概念,而要有借助于感性因素、暗示性等超越概念的豐富意蘊。他舉重若輕、精當微妙地形成了自己個體的言語經(jīng)驗與個性化的表達特色,把玩出潛在的暗示性、言外義、深層義、情韻義等多義性。他把看似微觀的“木葉”語言形象的詩化與從戰(zhàn)國到唐宋的宏觀歷史演進打通,從而使之變得豐富多彩。
“暗示性”是核心概念、關鍵概念,可以利用教材上“學習提示”附錄知識支架——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片段,再結合教材上“單元學習任務”來實證、體驗這個概念。教師補充林庚《漫談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借鑒》論文與相關詩句[2]67。如“昔我往矣,揚柳依依?!?《詩經(jīng)·采薇》);“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許渾《咸陽城西樓晚眺》);“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鄭谷《淮上與友人別》);“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晏幾道《清平樂》);“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周邦彥《蘭陵王》);“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歐陽修《蝶戀花》);探究“柳”出現(xiàn)在什么樣的場景中,能引起哪些聯(lián)想,具有怎樣的暗示性,帶有哪些特定的意蘊,等等。
凡是美都要經(jīng)過心靈的淬煉。耳熟能詳、文質兼美的名詩名句本身就是一種美,當美的詩歌與詩人讀者才情互相激蕩,達到心靈的契合,詩人讀者與詩中的詩人精神共鳴共振而眉飛色舞,口吐蓮花、妙語連珠。作者將自己的性情和所感觸的“木葉”的美,用落處微眇的筆力寫將出來,最終成就這具有獨特才情的經(jīng)典名篇。我們都沉浸在詩人營造的美的感性世界里,驚嘆流連忘返。
這篇文章,作者為了一心一意鐘情“木葉”而貶低“樹葉”,我的眼中只有你、沒有她,難免有偏激之語。如文章開頭說“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就難免絕對化、擴大化了。第二節(jié)中“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問津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chǎn)生過精彩的詩句?!盵2]62就有人統(tǒng)計考證:《全唐詩》中“木葉”出現(xiàn)73次,“樹葉”28次,而《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枝葉繁茂的樹,“病樹前頭萬木春”中“木”就是茂盛而非疏朗之意了。
但也正如林庚先生在《談詩稿·青青子衿》中所說“不求其解原是藝術的態(tài)度,因為一切藝術的語言原不是邏輯的語言所能盡的,藝術把人帶到原始的渾然的境界,才與生命本身更為接近。我們如果用尺子去量一個美人的身體,便必失去了對美人的欣賞,何況有些還非尺子所能量的呢?!盵6]327
我們還可以將課文與原文對比閱讀,體悟編者刪節(jié)意圖;可以繪制思維導圖,明晰思路文脈;可以開展《唐詩綜論》《唐詩雜論》整本書閱讀比較,撰寫內容提要、閱讀心得、學術小論文,可以配以《閱讀力:我們?yōu)槭裁匆x書》《閱讀力決定學習力》等介紹閱讀方法的書籍來指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