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宏,王 龍
(遼寧科技學院 人文藝術學院,遼寧 本溪 117004 )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使得我國的發(fā)展地位融入到了世界的舞臺中來,縮小了國與國之間發(fā)展上的差距,推動了國際與地區(qū)合作,化解了沖突與矛盾,達到了共贏的局面[1]。遼寧科技學院作為應用型大學也加入了“一帶一路”的行列中來。先后招收來自索馬里、蘇丹、也門、肯尼亞、坦桑尼亞、尼日利亞、加納、俄羅斯等國家的留學生,不斷拓寬了學校教育國際化辦學。
2019年,我校非洲留學生的語言教學課程在“一平三端”泛雅網絡教學平臺上線運行,同時與線下課堂教學相結合,開展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改革實踐。從教學效果和評價來看,線下教學模式對于留學生的語言學習更為適合?,F將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做法和思考加以總結,希望能夠對留學生語言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起到促進作用。
秉承自身獨有的樂觀和自信,非洲非學歷留學生對漢語、漢文化學習的困難估計不足,學習動機和興趣很容易隨著學習內容和學習興趣的情感發(fā)生波動。眾所周知,非洲的語言十分復雜,大體上可分為蘇丹語、班圖語、閃含語,而且大多又沒有文字記載,因此造就了非洲留學生初期階段對漢語學習無所畏懼,欲欲躍試。剛剛學會幾句簡單的日常用語,便迫不及待地與人對話,同時又被中國學生善意的回應和鼓勵,喜形于色,這與非洲留學生的性格密切相關,性格外揚,表現欲強。同時他們在目的語環(huán)境感受到了異樣的文化存在,生活中的刀、叉,被筷子取代;面包、三明治被油條、饅頭、餃子取代;酒吧、夜店,變成了茶館,棋牌室。這些全新的文化模式,讓他們感到新奇,樂于探索。但是隨著學習的日益深入,他們在與漢語、漢文化接觸的初期表現活躍、興奮就會越來越少,一旦遇到挫折的時候,就顯示了內心膽怯脆弱的一面。隨之而來的易怒、驚慌、氣惱、悲傷、思鄉(xiāng)、渾身不自在等“挫折感”,也會不同程度地發(fā)生。再加上留學生的后勤管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和疏導,思想障礙的發(fā)生將不可避免。其具體表現為“疲倦”“懈怠”、拒絕吸收甚至融入漢文化的相關信息。
語言交流成了留學生最大也是最難克服的困難。蹩腳的語言交流不僅阻礙了來華留學生的學習、生活、文化等方面的適應過程,也會影響他們學習漢語言的積極性。
遼寧科技學院從2019年的秋天開始招收非洲學歷和非學歷的留學生,他們漢語言水平參差不齊。有的只掌握簡單詞匯,能用漢語進行日常生活的簡單溝通;有的漢語水平已經達到母語的程度,工作、學習沒有問題。
遼科的留學生普遍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參與度比較高,當然這也有待于教師的積極介入、帶動,從而更好地適應漢文化的學習生活。整體來看,遼寧科技學院的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濃烈,來華留學經歷必將會對他們的人生以及日后的職業(yè)發(fā)展,產生積極的正能量,但同時也反映出來一些問題。
遼寧科技學院的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程度,分成不同的班型,旨在夯實留學生的語言基礎,中英語言交替使用,英語講解,漢語交流,打造了全新的語言文化課堂,讓留學生多角度、多渠道了解漢文化。
“抖音”是今日頭條旗下一款音樂創(chuàng)意短視頻社交軟件,于2016年9月上線,視屏呈現時間短,15秒時間的內容豐富多彩,深受年輕人的喜愛,特別是專注年輕人的15秒的音樂短視頻社區(qū)。使用者可以通過背景音樂選擇、動作編排和特效加工,創(chuàng)作自己的短視頻,也可以在一個有限的時間內拍攝一個同款視頻,呈現出來[2]。留學生利用短視頻拍攝自己的日常生活場景,例如:做飯、娛樂、甚至搞笑的視頻更是受到留學生的歡迎。
“抖音”短視頻中,漢語言的知識以及文化的講解,在較為合適的音樂伴奏下,既有莊重沉穩(wěn)的內容,也有幽默風趣的內容,讓留學生受益匪淺。
以HSK5中的一篇文章《子路背米》為例,搜索“子路背米”四字,可看到有《子路背米的故事視頻》《子路背米的故事》《子路背米簡筆畫》《子路買米》《子路從遠方背米回家》《子路背米故事》六個小視頻的內容,豐富多彩,生動有趣。同樣,以HSK5中的一篇文章《子路背米》為例,搜索“子路背米”四字,可看到《孝德故事—子路背米》《白話歷史故事—子路負米》《民間故事—子路負米》《子路介紹》等,從聲音到圖像,從視頻到故事,應有盡有。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詮釋了《子路背米》的故事。
遼寧科技學院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fā)展的省屬普通本科院校。近幾年,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發(fā)展,國內對非學歷留學生的漢語水平測試主要以新HSK和“漢語綜合統(tǒng)一考試”為主。新HSK雖然包含著筆試和單獨的口語考試,但由于疫情的原因,我校非學歷留學生主要在網上參加筆試,以便日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所謂遷移,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闡述知識概念,并與其他已有概念建立某種聯系,用新的概念解釋新的情境或新的問題。通過實踐練習,學生從中可以加深或拓展對概念的理解,獲得更多的信息和技能。 首先,在留學生漢文化的教學過程中,留學生更傾向于了解中國文化以及探討與本國文化之間的異同,也愿意感受甚至學習中國文化,接受中國文化的價值觀,但是對觸及本國宗教信仰的內容則保持消極態(tài)度。因此,在課堂上,借助手機短視頻方式進行教學,能夠成功遷移漢文化的知識,有助于提升留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中國農歷節(jié)日主要有春節(jié)(正月初一)、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jié)(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jié)(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jié)(農歷九月九)、冬至、除夕(年尾最后一天)等,其中慶祝形式最隆重的當屬春節(jié)和元宵節(jié)了。另外,二十四節(jié)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jié)氣點也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清明、冬至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
這些節(jié)日的學習,可以遷移到本國的固有節(jié)日或者是習俗,從中探討出兩國文化的不同,求同存異,達成共識,再加上教師惟妙惟肖的講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效。
下面以HSK5標準教程中有一篇文章《除夕的味道》為例,進行遷移。
第一步,教師在教授讀寫之后,可將有關風俗如“夕”“年”“歲”等相關詞匯,與“除夕”“過年”“守歲”“壓歲錢”等搭配詞組予以“預熱”。
第二步,教師有組織地帶領留學生體驗短視頻里的“過年情景”。短視頻呈現的內容不同,教師就要一點一點耐心地進行講解。例如“放鞭炮”的畫面,“包餃子”的畫面,“逛廟會”的畫面,“看舞龍”的畫面,“舞獅子”的畫面等。
第三步,讓留學生了解這些詞匯的適用場合,并有可能進行現場情景操練。
第四步,進行話題討論:題目是《我知道的有關中國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教師提示要點:首先,有關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你比較了解的是什么?其次,你是怎么知道這些情況的?你感興趣的地方(或原因)是什么?最后,如果你能在中國過春節(jié)的話,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第五步,也是難度較大的一步,命題寫作《我眼中的中國春節(jié)》,寫一段話,字數不少于100字。
找準契機,遷移漢文化要注意以下事項:
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岸兑簟被蛘摺翱焓帧倍桃曨l的內容,由于所在省區(qū)、市區(qū)等不同,會呈現不一樣的文化習俗、地方特色。留學生利用課堂上所學到的詞語,借助短視頻的畫面內容,情景再現某一場景,主要解決的是文化吸引和文化鼓勵問題,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內在涵義自會通過日后的慢慢融入,形成深刻印象。如,“進了臘月就是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日。臘月二十四,北方稱“掃房”日,南方叫“撣塵”日。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日。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日。此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適當遷移,點到為止,不可過度講解,以免沖淡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課堂上,隨著留學生掌握詞語數量的增多,教師相應的擴展性詞匯的攝入也漸漸多起來。例如,“對聯”中的“上聯”“下聯”“橫批”是必須要掌握的重點詞語和內容,至于對聯的淵源、中國最早的一副對聯,最長的一副對聯等等內容,則不要過度地遷移,盡量做到“見好就收”。否則,留學生的隨意性會無限制地發(fā)揮,有可能將課外所接觸的文化現象帶到課堂上來,從而干擾課堂教學的原有計劃。
教師講授法在課堂上,依舊是一種直接、方便、快速的教學方法。而小組討論的開展通常安排在教師講授之后或者教師提出問題之后,這樣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
相對于傳統(tǒng)的漢文化學習,采用短視頻的學習方式,借助小組之間的討論,可以有效地緩解留學生的焦慮情緒,有效地避免因為短視頻的播放速度快,聽不懂或者不會說帶來的壓力,為學生營造一種相對輕松的學習氛圍。 短視頻的漢文化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能解決授課內容的難點和重點問題。以《別樣魯迅》為例,小組可以選取“我喜歡的名人”為小組討論話題,從“你喜歡的這位名人是誰?為什么?”“你如何評價他?”“你喜歡他的理由是什么?”“你覺得他對你有什么影響?”等內容展開討論,以此更好地理解課文,明白漢文化的內涵。 在“抖音”或者“快手”的短視頻平臺上,關于魯迅的作品,被拍成電影或電視劇的,能查到的有《阿Q正傳》《藥》《祝?!贰秱拧贰惰T劍》,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反映了魯迅的思想。教師在課堂上也要注意適當遷移,不宜過多。單純地介紹魯迅的“別樣”特點就好。
首先,魯迅對美食的熱愛,算是一個地道的行家,不但會吃,還會親自動手做,對許多美食都有獨特的見解。此時重點介紹魯迅最愛吃的稻香村點心?!岸兑簟鄙希斎搿暗鞠愦濉比?,出現了“稻香村點心”“稻香村好吃的點心排名”“稻香村必買的10個點心”等十多個視頻。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感受,介紹“牛舌餅、雪花酥、山楂鍋盔、 小金豬、 肉松卷”等食品,借助視頻的圖文,生動形象。
其次,魯迅也會叫外賣。魯迅愛好交際,大方好客,有時候會直接讓廣和居送外賣到家里,在家招待朋友。此時借助短視頻,就會出現“廣和居”這個有著傳統(tǒng)美食的著名飯店。 教師的認知程度、文化底蘊,往往會影響留學生的漢文化的情感培育和維持,而大多數留學生的心理承接和表現出來的興趣也會驗證教師為此所付出的努力。教師短視頻的插入教學,教師的關愛和文化感染力都能促使他們的話題增多,直接給課堂帶來活力。但教師也要了解留學生對某一種話題感興趣的程度如何,并以此為參照組織其后的短視頻“體驗環(huán)節(jié)”,同時還要短視頻里面所涉及的漢語詞匯的多少,留學生現場言語表現的能力如何,其目的就是讓留學生始終處于一個興奮之中。
最后,完成一個話題的總結,魯迅的“別樣特點”概括。
教師還要注意隨時調整教學和短視頻播放的次數和節(jié)奏,以大多數的感受為準。對個別留學生的質疑和不感興趣,可以私下征求其想法意見。
當然,就目前的課程內容來看,短視頻仍舊處于一種輔助地位。從當前主流短視頻內容來看,短視頻仍主要集中在泛娛樂內容,而且無論是“抖音”“快手”還是其他,視頻的頁面基本相同,橫向頁面頂端都有“同城”“關注”“發(fā)現”“首播”以及搜索的標志符號??v向頁面右側,都有“紅心、分享、收藏”等符號標志。這些內容,簡單易學,使用方便,深受留學生的歡迎。 語言交際模式理論的特點就是強調真實性,有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在來華留學生的漢文化學習過程中,開發(fā)并建立了“短視頻語料庫”,為課堂教學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短視頻語料庫”中的用詞應該具有廣泛性、時代性,而非生僻詞語或者脫離時代的用語。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短視頻語料庫”加入亞歐文化、非洲文化、南美文化等文化內容,并不是學生學習的首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逐步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影視作品,融入“語料庫”中。如,波蘭電影《平安夜》、俄羅斯影片《心律失?!?、印尼電影《亦真亦幻》等影片,都有著很好的現實性和完美度,給來華留學生留下來一種親切、溫暖的感受。反過來,對漢文化的深刻理解,也鼓勵了他們到沿線國家留學或者工作,利用這一契機,很好地將“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文化融入課堂任務中,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3]。“一帶一路”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fā)展一定要具有特色的教學改革,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發(fā)掘適合留學生的漢文化學習新內容,在博大精深的漢文化教學中,思于繁、行于簡,尋找出屬于適合自己的教學規(guī)律,培養(yǎng)出能夠適應多元文化環(huán)境,講好中國故事的跨文化交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