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戴著鐐銬跳舞”再思考
——兼及翻譯比喻之分類

2022-03-17 15:19張德福
江蘇理工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鐐銬比喻原文

張德福

(江蘇理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1)

翻譯比喻是翻譯教學和翻譯研究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既涉及到具體的翻譯概念,也涵蓋翻譯現(xiàn)象中的其他因素(如譯者和讀者)。豐富多彩的翻譯比喻能夠從特定視角形象地描述有關翻譯現(xiàn)象的特點,有助于翻譯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認識翻譯及其相關研究。作為一個形象比喻,“戴著鐐銬跳舞”在漢語中的使用范圍非常廣泛,尤其在翻譯研究領域更是廣為引用。就其作為翻譯比喻而言,學者劉愛蘭[1]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析,讓人頗為受益,卻也存在言之欠詳令人意猶未盡之感。故此,本文從考察“戴著鐐銬跳舞”的使用情況入手,通過追根溯源,分析目前運用該語作為翻譯比喻的可能誤區(qū),并嘗試對翻譯比喻重新思考和分類,以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翻譯比喻。

一、“戴著鐐銬跳舞”之考察

在通過各種途徑搜集相關文獻資料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戴著鐐銬跳舞”一語的使用頻率以及應用范圍甚廣。僅以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的統(tǒng)計為例(截至2020年底),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包含“戴著鐐銬跳舞”一語的各類論文共計3 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1 100多篇),甚至標題中包含該語的論文超過50篇,涉及文學、語言、哲學、歷史、經(jīng)濟、教育、法律等學科,其中文學、語言和教育三個領域的論文最多。經(jīng)過文獻梳理表明,國內(nèi)早期使用“戴著鐐銬跳舞”一語的領域并非翻譯研究,而是出現(xiàn)于文學尤其詩歌創(chuàng)作領域,來源大都模糊不明,且措辭也存在些微差異(如“帶”和“戴”),如例(1)和例(2),這或許是早期學術論文的一個普遍特征。

(1)《女神》與同一時期的詩風也大不一樣。在當時的詩作中……有的雖同情人民的苦難,卻不過是人道主義的憐憫。雖號召戰(zhàn)斗,卻不知如何戰(zhàn)斗。雖描繪光明,卻又十分朦朧;雖向往未來,卻又脫離現(xiàn)實基礎。雖大膽探求新詩形式,卻又不免帶著鐐銬跳舞。[2]40

(2)如果我們不是在思想上來個大解放,就會把“四人幫”的那套貨色誤認為四項基本原則,頭腦被禁錮,手腳被束縛,盡管空喊百花齊放,到頭來還是戴著鐐銬跳舞,永遠也不會有真正的百花齊放。[3]32

(3)雖然他(引者注:指聞一多)所提倡的新格律詩,還不是人們所理想的新詩體,但是,新詩“要戴著鐐銬跳舞”的意見,還是相當深刻的。[4]39-40

目前,筆者所能找到明確告訴讀者該語出處的最早線索是孫大雨于1957年發(fā)表在《復旦學報》(人文科學)的《詩歌底格律(續(xù))》一文,表明該語更早為聞一多先生所使用,該文的注解中有如下文字:

(4)聞一多先生曾經(jīng)說過詩人們應當戴了腳鐐跳舞;這個說法雖然是答復反格律論者的,可是也是不適當?shù)?,能引起絕大的誤會,因為格律之于詩歌并不等于腳鐐之于人。[5]27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用的是“戴了腳鐐跳舞”。進一步查證發(fā)現(xiàn),“戴著腳鐐跳舞”(而非上文中的“戴了腳鐐跳舞”)首先由聞一多在《詩的格律》(1926)一文中最先使用:

(5)這樣看來,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著腳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會跳舞的才怪腳鐐礙事,只有不會做詩的才感覺得格律的縛束。[6]

筆者細讀該文,又在文章首段發(fā)現(xiàn)了新的線索:

(6)難怪這年頭兒的新詩“比雨后的春筍還多些”。我知道這些話準有人不愿意聽。但是Bliss Perry教授的話來得更古板。他說“差不多沒有詩人承認他們真正給格律縛束住了。他們樂意戴著腳鐐跳舞,并且要戴別個詩人的腳鐐”。[6]

由于原文沒有給出“Bliss Perry教授的話”的明確出處,筆者幾經(jīng)探賾找到“教授的話”源自時任哈佛大學英國文學教授的Bliss Perry(1860—1954)所撰學術專著《詩歌研究》(A Studyof Poetry)第六章“韻,詩節(jié)和自由詩”(Rhyme,Stanza and Free Verse)關于“詩節(jié)”的討論,原文如下:

(7)And few poets,furthermore,will admit that they are really in bondage to their stanzas.They love to dance in these fetters,and even when wearing the same fetters as another poet,they nevertheless invent movements of their own,so that Mr.Masefield's"Chaucerian"stanzas are really not so much Chaucer's as Masefield's.[7]202

試譯:此外,很少有詩人會承認他們真的受到詩節(jié)的束縛。他們喜歡帶著腳鐐跳舞,即便帶著另一位詩人的腳鐐,他們也會編創(chuàng)自己的舞步,因此梅斯菲爾德先生所作的“喬叟式”詩節(jié)確實與其說屬于喬叟的不如說是梅斯菲爾德本人的。

至此,我們可以就“戴著鐐銬跳舞”一語的使用情況初步總結(jié)如下:國內(nèi)學界所使用的“戴著鐐銬跳舞”是由“戴著腳鐐跳舞”衍變而來,最初由聞一多引述外國學者的話并加以化用,用來形容自己關于格律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思想。進一步抽樣分析“戴著鐐銬跳舞”一語的用法,筆者發(fā)現(xiàn)其主要語用涵義可以歸納為兩大類:第一類與聞先生原初使用的本義一致,尤其從近20年的使用來看占絕大多數(shù),如上文例(3)強調(diào)從事類似格律詩創(chuàng)作的工作,既要發(fā)揮人的創(chuàng)造性,又要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另一類則屬于一種爭議性“變體”,往往對該語原初意義持否定或批評態(tài)度,如上文例(1)和例(2)。那么,翻譯比喻“戴著鐐銬跳舞”的使用情況又如何呢?

二、翻譯比喻“戴著鐐銬跳舞”之溯源

作為翻譯比喻,“戴著鐐銬跳舞”在翻譯研究領域的使用明顯晚于其用來形象描述格律詩的創(chuàng)作特點。文獻梳理表明,該翻譯比喻最早出現(xiàn)在1982年發(fā)表的兩篇翻譯研究論文。其中,許淵沖在《如何翻譯詩詞——〈唐宋詞選〉英、法譯本代序》一文中多處提到“鐐銬”這一形象,值得注意的有3處。

(8)還有一個自由詩論者說:譯詩押韻,“恐怕最終會證明此路不同”,“象一個人戴著手銬腳鐐跳舞,效果總不理想”。[8]18

這一引文讓我們追溯到“戴著鐐銬跳舞”的前身——所謂“自由詩論者”的“戴著腳鐐跳舞”:“總之,譯詩時要能達意傳神……否則,輕重倒置,正如有的同志說的,象一個人戴著腳鐐跳舞,效果總不理想,那又何必呢?”[9]59此處“有的同志”是誰呢?遺憾的是,原文沒有注解,令人難以查證。

(9)聞一多先生也說過:“戴著鐐銬跳舞,跳得好才算真好。”[8]18

該處文字轉(zhuǎn)引自1977年臧克家發(fā)表于《光明日報》的文章《新詩形式管見》:“他(引者注:指聞一多)卓然獨立,頗著功效與成績。他的嚴格的格律論,使他發(fā)出戴著鐐銬跳舞,跳得好才算真好的驚時之論?!盵10]這里間接表明“戴著鐐銬跳舞”一語出自聞一多之口。第三處引文則是作者本人對“戴著鐐銬跳舞”這一翻譯比喻的解讀和積極評價:

(10)我翻譯的《唐宋詩詞》就是戴著鐐銬跳舞的一次嘗試,也許不免會栽幾個跟斗……而故步自封的人,卻是永遠也不會“離天三尺三”的。[8]18

另一篇文章是《喜讀拜倫〈哀希臘〉新譯》,作者范德一在使用翻譯比喻“戴著鐐銬跳舞”時,也持肯定的態(tài)度,但并未告訴讀者該語的具體出處,有關表述如下:

(11)筆者用他(引者注:指楊德豫)的翻譯實踐在一些前輩譯詩家之后再次證明:用移植原詩形式的方法譯詩,曾被人喻為戴著鐐銬跳舞的,并不必然會損害忠實、達意、傳神這些譯詩的基本要求。這里需要的是駕馭語言的功力,純熟的譯詩技巧,和嘔心漚血的勞動![11]94

筆者通過搜索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發(fā)現(xiàn),翻譯比喻“戴著鐐銬跳舞”的使用頻率相當高,僅近十年就有逾百篇翻譯研究論文加以引用,且喻義基本一致、較為積極肯定,即好的翻譯既需要譯者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又要同時受制于原文、讀者等因素,也反映出譯者的兩難境況,與聞一多最初使用該語形象描述格律詩創(chuàng)作的本義基本一致。至于該翻譯比喻用于論文標題,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是關于第22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競賽,周小進撰寫并刊載于2010年第6期《中國翻譯》的參賽譯文評析文章的題目即為《戴著鐐銬跳舞》(副標題為:第二十二屆韓素音青年翻譯獎競賽英譯漢參賽譯文評析),而該賽事是目前中國翻譯界組織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翻譯大賽,該翻譯比喻在譯界的影響之深由此可見一斑。無獨有偶,曹明倫發(fā)表于2017年第1期《中國翻譯》關于“翻譯導讀”的文章,其篇名《翻譯還是要堅持“戴著鐐銬跳舞”》亦使用了該語。結(jié)合進一步的文獻考察和抽樣分析,關于翻譯比喻“戴著鐐銬跳舞”的用法似乎可以歸納如下:翻譯比喻“戴著鐐銬跳舞”在國內(nèi)翻譯研究領域的使用,含義較為肯定、積極,同樣源自聞一多1926年形容自己格律詩創(chuàng)作的表述,而聞先生最初的使用又是對外國學者話語加以化用的結(jié)果。

翻譯比喻“戴著鐐銬跳舞”往往被英譯為諸如dance/dancing with fetters等類似表達,筆者通過查詢EBSCO、Springer LINK等英文數(shù)據(jù)庫(包括Babel、Meta等國際翻譯權(quán)威期刊),卻未能發(fā)現(xiàn)國外學者在英文學術期刊論文(含翻譯研究領域)中使用dance/dancing with fetters一語以及類似表達(包括dance with fettered legs)。這究竟是何原因呢?筆者在研讀西方譯學原著時有了如下發(fā)現(xiàn):

(12)'Tis much like dancing on ropes with fettered legs:a man may shun a fall by using caution;but the gracefulness of motion is not to be expected:and when we have said the best of it,'tis but a foolish task;for no sober man would put himself into a danger for the applause of escaping without breaking his neck.[12]172

試譯:這就好像戴著腳鐐在繩索上跳舞,舞者小心翼翼以免跌落,卻難以指望其舞姿優(yōu)美。該做法充其量也非明智之舉,因為神志清醒之人絕不會冒著折脖斷頸之險而去贏得別人的掌聲。

以上文字源自17世紀英國翻譯家德萊頓(John Dryden)為其譯作《奧維德詩簡》(Ovid’s Epistles)所作的“序言”(Preface)。在這篇著名的序言中,德萊頓突破傳統(tǒng)翻譯二分法(即直譯和意譯),將翻譯分為三類:字譯(metaphrase)、釋譯(paraphrase)和擬譯(imitation)。字譯強調(diào)譯文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突出譯文和原文之間的字字、句句對應;釋譯被其認為是翻譯的理想選擇,譯者可以擺脫原文文字形式的限制,側(cè)重意義的靈活轉(zhuǎn)換;擬譯作為字譯的另一個極端,完全脫離了原文和原作者,譯文變成了譯者的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而以上引文正是對此種字譯的形象描述[12]172-173。顯然,遠在三百多年前,德萊頓使用dancing on ropes with fettered legs是用來尖銳批評翻譯中那種極度生硬、機械字詞對應的譯文,并認為本·瓊生(Ben Jonson)對古羅馬詩人賀拉斯(Horace)著作《詩藝》(Art of Poetry)的翻譯即為此類翻譯的典型代表[12]172。

綜上可見,漢語翻譯比喻“戴著鐐銬跳舞”(包括“戴著腳鐐跳舞”等)和英語中的翻譯比喻dancing(on ropes)with fettered legs貌似實非,兩者在用法上大相徑庭:前者是對成功翻譯的必然要求,意味著譯者既要發(fā)揮與創(chuàng)造又要受到約束與限制,喻義較為積極肯定;后者則是對機械僵化翻譯的刻畫,更是對此類拙劣翻譯的批判,涵義具有批評性。因此,國內(nèi)學者在從事翻譯研究時,一旦使用dance/dancing with fettered legs抑或dance/dancing with fetters/fettered legs等來英譯漢語翻譯比喻“戴著鐐銬跳舞”,并以之與國外譯界學者進行交流和對話,勢必會造成不良后果。這也很大程度上表明,較之于漢語中喻義豐富、化用積極的翻譯比喻“戴著鐐銬跳舞”(更何況還有源自漢語比喻“戴著鐐銬跳舞”在其他領域廣泛使用的間接影響),dancing(on ropes)with fettered legs在西方翻譯史上僅僅作為一個曾經(jīng)存在的、針對拙劣翻譯進行批評的比喻,其影響之微和使用之罕也就可以理解了。

為了中外譯學界更好地溝通、交流和對話,我們?nèi)绾斡行П苊庹`解,正確使用包括此類貌似實非的翻譯比喻呢?對翻譯比喻嘗試進行有效的重新分類,明確其使用特點,或許不失為一種較為可行的解決途徑。

三、翻譯比喻之分類

關于翻譯比喻,國內(nèi)已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其加以分類,尤其結(jié)合翻譯研究經(jīng)典文獻中的例證,讓人透過不同比喻表象對翻譯現(xiàn)象乃至翻譯研究的本質(zhì)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何剛強[13]將眾多的翻譯比喻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對翻譯或者翻譯者總體的比喻;第二類則側(cè)重于對翻譯操作過程的想象描述?!弊T載喜[14]將中外的翻譯比喻大致分為10類,包括繪畫、雕刻類,音樂、表演類,橋梁、媒婆類,奴隸、鐐銬類等,其中關于文學翻譯的比喻約占總數(shù)的90%。而邊立紅[15]84-88則從倫理關系的視角,把翻譯比喻分為五個范疇:君臣關系/主仆關系、父子關系、男女/夫妻/戀愛關系、兄弟關系和朋友/競爭對手關系,并對翻譯倫理隱喻加以深層解讀。為了更深入地詮釋翻譯比喻的內(nèi)涵,筆者基于語義內(nèi)涵和語體色彩的差異將翻譯比喻大致分為三大類,并結(jié)合典型例證加以比較和評析。

(一)批判性翻譯比喻

批判性翻譯比喻指的是那些對翻譯或翻譯現(xiàn)象持有類似否定態(tài)度的、摒除異見的甚或帶有個人偏見的形象性表達。此類翻譯比喻使用較為廣泛,如上文德萊頓用來批評生硬字譯的表述dancing on ropes with fettered legs即為此類翻譯比喻的典型代表。再如:

(13)諸出為秦言,便約不煩者,皆葡萄酒之被水者也。[16]28

(14)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穢也。[16]34

(15)譯詩不是鸚鵡學話,不是沐猴而冠。[16]405

(16)(引者注:德·阿布朗古爾的譯作)“使我聯(lián)想起一位我在圖爾時曾經(jīng)愛戀過的女人,她很美,但不忠。”[17]88

(17)Those expert translations that compete with the original actually only serve as entertainment for scholarly circles.[12]222

(18)Better a live sparrow than a stuffed eagle.[12]249

例(13)和例(14)皆為關于佛經(jīng)翻譯的比喻,雖然也講出梵文迻譯為漢語之艱難,但給人留下更多的是一種消極的甚至“不可譯”的論調(diào);例(15)是對機械生硬翻譯詩歌的批評,也頗具代表性地間接反映了郭沫若一貫標舉的翻譯觀:翻譯即創(chuàng)作;例(16)是17世紀法國譯評家梅納日(Gilles Ménage)用來批評德·阿布朗古爾(d’ Ablancourt)譯筆相當自由的翻譯作品,將其譏諷為“美而不忠的女人”(les belles infidéles)[12]156,成為翻譯“美而不忠”論之源頭;例(17)為德國作家歌德積極評價類似馬丁·路德的《圣經(jīng)》翻譯即“淺顯翻譯”(simple translation)后,對所謂的expert translation做出的否定性評判(例句試譯:那些與原作媲美的嫻熟翻譯其實僅能供學界娛樂而已);而例(18)則是19世紀英國翻譯家菲茨杰拉德(E.FitzGerald)在“Letter to E.B.Cowell”(1859)中,談論自己翻譯波斯作品《魯拜集》(Rubaiyat)時所追求的“寧愿活麻雀而非死鷹”的翻譯準則,后來他在“Letter to J.R.Lowell”(1878)里,又進而堅持“活犬勝死獅”(the live dog better than the dead lion)的翻譯思想。顯然,批判性翻譯比喻多為翻譯批評用語,盡管有一定的道理,但多少帶有偏激或極端化的特點,故時而會以點代面,有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之嫌。

(二)中立性翻譯比喻

所謂中立性翻譯比喻通常指能夠從某一維度對翻譯或翻譯現(xiàn)象作出較為客觀公允、不偏不倚的形象性表達。這類翻譯比喻使用最為廣泛,出現(xiàn)頻率也最高,像上文論及的漢語翻譯比喻“戴著鐐銬跳舞”較為客觀而形象地描繪了翻譯實踐的兩難情形,即屬于此類。又如:

(19)(夫翻譯者,謂翻梵天之語轉(zhuǎn)成漢地之言。音雖似別,義則大同。)宋僧傳云:如翻錦繡,兩面俱華,但左右不同耳。[16]94

(20)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易所無也。譬諸枳桔焉,由易土而殖,桔化為枳,桔枳之呼雖殊,而辛芳干葉無異。[18]169

(21)不過它原是洋鬼子,當然誰也看不慣,為比較的順眼起見,只能改換他的衣裳,卻不該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16]373

(22)一杯伏特卡酒不能換成一杯白開水,總要還他一杯汾酒或茅臺,才算盡了責。假使變成一杯白開水,里面還要夾雜些泥沙,那就不行了。[16]561-562

(23)我喜歡把原作想象成一塊方方正正的冰。翻譯的過程就是這塊冰溶化的過程。待到變成了液體狀態(tài)時,每個分子都變換了位置,沒有一個分子與其他的分子再保留著原來的關系。它們開始了在第二種語言里形成作品的過程。分子有逃逸掉的,新的分子涌了進來填補空缺,但是這種成形和修補的軌跡完全是隱性的。在第二語言里確立起來的譯品是一塊新的方方正正的冰塊,它雖與原來冰塊不同,然而外表看上去卻是一模一樣的。[13]

(24)(Translation is)a game(of chess)with complete information...a game in which every succeeding move is influenced by the knowledge of previous decisions.[19]1172

例(19)和例(20)分別用“如翻錦繡”之喻和(贊寧的)“枳桔”之辨較為客觀而辯證地說明了佛經(jīng)翻譯的基本要求以及譯文和源文之間的同中存異現(xiàn)象,而例(19)括號內(nèi)的引文也很有意義:它是中國有史可考的第一個(由宋僧法云)給翻譯所下的定義;例(21)和例(22)較為形象地表明魯迅和郭沫若兩人對于翻譯現(xiàn)象的不同認識和見解;例(23)是美國翻譯家瑪格麗特·佩登(Margaret S.Peden)將翻譯過程比作一塊冰從溶化到再結(jié)成冰,表面悄無聲息,其間“傷筋動骨”,也客觀反映出作為語言轉(zhuǎn)換的翻譯過程充滿了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例(24)以下棋喻翻譯,生動地體現(xiàn)出捷克譯論家列維有關翻譯研究的一種全局觀思想,強調(diào)翻譯過程乃是譯者不斷努力做出正確抉擇的過程??梢姡辛⑿苑g比喻一般較為客觀合理,能夠從一定層面對翻譯現(xiàn)象進行中肯的描述,給人以啟迪和思考,有助于人們對翻譯現(xiàn)象的正確理解和認識,但鮮有下文褒新性翻譯比喻所蘊涵的譯學研究新思想。

(三)褒新性翻譯比喻

褒新性翻譯比喻是對優(yōu)秀甚至理想化的翻譯或翻譯現(xiàn)象所進行的積極評價和肯定解讀,是有關創(chuàng)新式翻譯觀念的一種形象表達。此類翻譯比喻雖然較為鮮見,但基本上都揭示出翻譯史上那些意義非凡、影響深遠的翻譯革新思想。

(25)十七世紀有人贊美這種造詣的翻譯,比為原作的“投胎轉(zhuǎn)世”(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s),軀殼換了一個,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16]774

(26)以效果而論,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16]623

(27)而中外翻譯則是把作者的思想從一種文字轉(zhuǎn)化為另一種文字。既然兩種文字都在表達作者的思想,那就有一個高下之分,這就是兩種文字在競賽了。[20]4

(28)A translation issues from the original—not so much from its life as from its afterlife.[21]16

(29)Translation(as a symbolic and respectful devouring of the source text)is no longer a one-way flow from the source to the target culture,but a twoway transcultural enterprise.[22]69

(30)I would not have our paraphrase to be a mere interpretation,but an effort to vie with and rival our original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ame thoughts.[23]20

例(25)、例(26)和例(27)分別呈現(xiàn)了20世紀中葉以降在中國三種頗有代表性且具革新意義的翻譯思想:“化境論”、“神似說”和“優(yōu)勢競賽論”;例(28)是德國哲學家本雅明的重要翻譯思想:譯文是原文的“來生”(afterlife),該思想后來經(jīng)過法國哲學家德里達的詮釋直接影響了解構(gòu)主義翻譯觀的誕生;例(29)反映的是翻譯研究領域源于巴西學者的“食人主義”理論(cannibalistic theory),強調(diào)譯者就像吞噬原文的“野人”,將原文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能量,然后創(chuàng)作自己的譯文,是對翻譯意味著殖民征服觀念的一種抗爭;例(30)是古羅馬學者昆體良關于翻譯就是與原文“競賽”的翻譯觀,這與例(27)所反映的我國翻譯家許淵沖所倡導的“優(yōu)勢競賽論”頗具相似性。故此,褒新性翻譯比喻多代表一種翻譯研究領域的創(chuàng)見,反映出不同于傳統(tǒng)翻譯思想的新翻譯觀。此類翻譯比喻常常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變革思想,有利于引領譯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發(fā)展,尤其值得人們關注和思考。

四、結(jié)語

翻譯比喻在表現(xiàn)形式上多姿多彩,內(nèi)涵豐厚而雋永,在翻譯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和價值。通過溯源性考察及比較研究表明,漢英翻譯比喻“戴著鐐銬跳舞”和dancing(on ropes)with fettered legs貌似實非,語義內(nèi)涵以及具體使用大相徑庭,而基于語義內(nèi)涵和語體色彩的差異對翻譯比喻的重新分類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認識和使用豐富多樣的翻譯比喻。同時,整個探究過程也讓我們更加認識到研讀譯學原著的重要性,因為“通過二手資料學習不容易深刻理解外國翻譯理論中的有些關鍵術語”,也“容易造成對于外國翻譯理論不求甚解”[24]72,當然也包括對諸如dance(on ropes)with fettered legs等翻譯比喻可能存在的誤讀和誤用①。

注釋:

①中國學者誤讀德萊頓(John Dryden)這一翻譯比喻的現(xiàn)象目前依然存在,如胡顯耀、李力主編全國翻譯碩士專業(yè)學位(MTI)系列教材《高級文學翻譯》居然就出現(xiàn):“正如英國詩人德萊頓所比喻的那樣,文學翻譯是‘帶著鐐銬的舞蹈’”[25]6;學者賀顯斌亦云:“John Dryden's metaphor of'dancing on ropes with fettered legs'refers to the constraints imposed by the source text and by the linguistic-cultural ethos of the potential or intended target text as well as to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norms on translation.”(詳見:“Translation Norms and the Translator's Agency”by He Xianbin:http://www.skase.sk/Volumes/JTI02/pdf_doc/3.pdf,2020-01-12)等。

猜你喜歡
鐐銬比喻原文
比喻
買櫝dú還珠
在渣滓洞看一副副鐐銬
墓志銘
“鐐銬”辯
再析比喻義的“像……似的”
“戴著舊鐐銬怎能舞出新姿”: 晚清文學改良運動新論
和田县| 东阿县| 布拖县| 凭祥市| 阿克苏市| 万安县| 曲靖市| 汪清县| 布拖县| 紫金县| 嘉义县| 子长县| 井陉县| 大城县| 吉木萨尔县| 涟水县| 淄博市| 玉环县| 扎赉特旗| 兴安盟| 清苑县| 祁东县| 阿瓦提县| 百色市| 文成县| 延安市| 宿迁市| 双柏县| 开原市| 鲁山县| 越西县| 拜城县| 鸡东县| 德庆县| 孟连| 沙田区| 棋牌| 和政县| 梁平县| 桂东县| 鄂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