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耀晨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2)
啟蒙,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qǐ méng。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第一,開發(fā)蒙昧無知,使人明白事理。特指少年兒童階段的教育思想啟蒙,使年幼初學者獲得基本的入門級知識。第二,普及宣傳新知識與新技能,使社會大眾接受新事物,擺脫愚昧和迷信。愛國主義教育,以小學生啟蒙為始,而小學語文課文在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啟蒙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讀書學習為了什么?為了光宗耀祖,為了前程富貴,還是為了開闊眼界?一百多年前,一位偉人給出了鏗鏘有力、認真而堅決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個偉人就是這篇課文的主人公——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課文多角度展現(xiàn)了周恩來少年時期的關輝形象,不是為家人、為富貴、為光耀門楣、為自己,而是為中華崛起,是將國家的前途命運、生死存亡和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中,是胸懷天下蒼生的大情懷。通過課文啟蒙小學生的愛國思想,使小學生意識到“請黨放心,強國有我”,進一步揭示小學語文課文教學在愛國主義教育啟蒙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整篇課文結構環(huán)環(huán)相扣、首尾呼應、層次清晰。全文一共由三個小故事構成:首先,文章開頭以“新學年開始的一堂修身課”切入,魏校長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為什么讀書?少年周恩來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其次,課文第二部分簡單介紹周恩來的基本情況,并通過伯父告誡周恩來不要去外國的租借地玩兒,少年周恩來第一次聽到“中華不振”;最后,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呼應開篇、升華主題。少年周恩來背著伯父去外國的租借地玩兒,親眼看見中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撞死卻反遭訓斥,明明自己是受害者,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當時的中國人完全沒有社會地位,得不到應有的權力和基本的尊重?!爸腥A不振”的國情現(xiàn)狀,中國人民遭受巨大欺辱和人民悲苦的遭遇,促使少年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
課文通過“夾敘夾議”的寫作方法,講述周恩來從小就立下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遠大志向,通過塑造少年周恩來擁有抱負、志向高遠、愛國愛民、擁有救亡圖存之心的光輝形象,使其成為榜樣激勵學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完善自身綜合素質,長大后為祖國的建設發(fā)展貢獻力量[1]。這篇課文可以使學生通過周恩來總理年少時的偉大志向,體會到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感受國立才能民強的道理。課文中的三個小故事從不同角度給予學生和教師三個不同的啟示:第一個小故事,通過魏校長提問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給教學管理者、教師很大的啟發(fā)與思考,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學環(huán)節(jié)等都對學生教育啟蒙有著重要影響;第二個小故事,伯父對少年周恩來的告誡,體現(xiàn)出家庭教育中父母以及親人對少年兒童的言傳身教,有著不可替代的教育與培育作用;第三個小故事,周恩來親眼目睹中國人在遭遇洋人欺負時悲慘屈辱的經歷,周圍的中國人只能用言語安慰受害者,起不到實際保護作用,這讓學生深刻理解“中華不振”的深刻含義。
這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講述了周恩來總理少年時期親眼目睹租界內中國人受欺凌,從而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作為一篇四年級的語文課文,此時的小學生處于小學的中高階段,已經相對具備了較強的自主預習能力,他們對于簡單的字詞認識、理解已經不是難點[2]。難點與重點轉移到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感悟上。因此,通過小學語文課文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啟蒙是非常重要的。通過課文講授使小學生既能通過閱讀課文掌握包括“字詞句段篇章”在內的語文基礎知識,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啟蒙與熏陶[3]。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啟蒙特別要注重發(fā)揮語文課文教學的作用,小學語文學習是對母語系統(tǒng)化與規(guī)范化初次接觸與學習的重要階段,許多課文都體現(xiàn)家國情懷,肩負著愛國主義教育啟蒙的任務。小學語文教材中豐富多樣的課文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啟蒙的重要載體,優(yōu)質的課文講授也是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得以啟蒙的重要保證[1]。例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文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這樣說:“年僅十二歲的周恩來目睹了中國人因為國家積貧積弱受到洋人欺凌的屈辱社會現(xiàn)實之后,他立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表現(xiàn)了他博大的胸襟、遠大的志向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我們的祖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盛世如周總理所愿,我們再也不會受到他人無理地欺負與指責,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的接班人,難道我們不應該繼續(xù)努力學習,為建設一個更加繁榮富強美麗的祖國而努力奮斗嗎?”通過這樣極具號召力和感染力的講解,讓學生深刻融入課程教學中去,與偉人產生共鳴,深切體會到偉人內心堅定的決心,正是因為看到祖國的現(xiàn)實,帶著熱愛祖國的滿腔熱情,投身于報效祖國的洪流中去,才創(chuàng)造了如今美好的生活。以此,通過課程教育有效啟蒙小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才能激發(fā)他們愛國的熱情,進而將這種精神代代傳承。
1.在語文課文學習過程中了解祖國的歷史
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首先,要讓學生了解自己國家的現(xiàn)狀,而了解自己的國家可以從國家的歷史文化等方面入手,這也是我國古代教育中的教學方式,在《三字經》中就有關于祖國歷史的描述[4]。其次,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授課前,可以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課前搜集資料,了解“中華不振”的時代背景,從而理解周恩來許下宏偉志向的緣由。再次,在講授過程中,進一步厘清文章思路,感受少年周恩來從認識“少年不振”到立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情感態(tài)度變化。最后,在講授課文結束后,組織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對比少年周恩來讀書目的和其他同學的讀書目的,從而感受他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此外,可以通過布置小作文作業(yè)的方式促使學生進一步思考,提升愛國情懷。例如:以“盛世如您所愿”為主題寫一段話,向周總理匯報當今國家的繁榮景象;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通過提問學生為什么讀書,讓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通過課堂提問與集體討論的方式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起到愛國主義教育啟蒙的作用。
2.在課文教學過程中學習偉人的高尚愛國情懷與遠大志向
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文中,圍繞少年周恩來、魏校長、同學、伯父、婦女、巡警、洋人等多個人物進行描寫敘述,對比襯托出少年周恩來的獨特人物形象。課文多次出現(xiàn)一個詞“中華不振”,而這個詞正是周恩來少年立宏志的重要緣由?!爸腥A不振”這個詞語是在當時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的,通過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不難看出少年周恩來立志報國的原因。課文一開頭提到了“奉天東關模范學校”,“奉天”指現(xiàn)在的沈陽,周恩來年少時的東北,是帝國主義列強爭相掠奪的焦點,東北的黑土地,土壤肥沃,物產極其豐富,環(huán)境優(yōu)良,地理位置至關重要。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軟弱,使得帝國主義列強有了可乘之機,掠奪更加變本加厲、肆無忌憚,被外國人占據的地方,儼然成了他們的地盤,洋人在中國的土地上作威作福,老百姓過著屈辱的生活。年僅十二歲的周恩來親眼目睹到人民群眾的悲慘境地,中國積貧積弱的社會現(xiàn)狀,激發(fā)其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通過對歷史背景的了解,學習課文內容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也能學到一些英雄人物愛國主義事跡,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經過這樣的熏陶,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與理解偉人的高尚愛國情懷與遠大志向[4]。
3.課后通過課外閱讀與實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語文時不能拘泥于教材課文,應利用語文課文舉一反三,將相關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在學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課文后,還可以閱讀周恩來總理的文學作品,充分感悟他的個人魅力與報國情懷。周恩來總理,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文學功底深厚,熱愛寫作,早年有感而發(fā),寫過一些詩。教師可以借用周恩來的詩來講述年少時期周總理的偉大志向。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p>
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是“通過努力讀書,從而為祖國和人民做一番大事,即使理想難以實現(xiàn),投海殉國也是英雄?!痹谛W階段正是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教師可以向家長推薦優(yōu)秀書籍,家校共同培育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經典名著閱讀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紅色教育實踐基地、歷史博物館、抗戰(zhàn)紀念館等,讓學生實地了解英雄前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主義胸懷與愛國情懷。周恩來十二歲便離開家鄉(xiāng)跟隨伯父來到東北,伯父的言傳身教是他少年得以立大志的重要影響因素,可見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是終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應該從日常小事開始,有“小愛”才會有“大愛”,只有對家庭、對父母充滿愛,才會延伸到對祖國這個大家庭的愛。因此,愛國主義教育啟蒙應該從培養(yǎng)小學生的愛心做起,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家庭,愛自己的故鄉(xiāng),才能愛自己的祖國,才能為祖國作貢獻。一個缺少愛心與憐憫之心的人,怎么能指望他為國家貢獻力量[3]?
4.小學語文教育促進家風、校風、學風同頻共振
小學語文教育不僅要教授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小學生未來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構成當今教育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仿佛是一個扁擔的兩端,正確的家校溝通與交流則是這個扁擔的支點,構成家庭與學校協(xié)同教育的一個整體。但是,目前很多富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在面對自信、個性張揚的“10后”小學生時,在管理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而教學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在面對學歷和綜合素質越來越高的家長群體,也難免出現(xiàn)“畏難”情緒。因此,構建完善的家校協(xié)同育人機制,顯得尤為重要而迫切[5]。營造良好的家風、校風、學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激發(fā)其學習主動性,對學生、家庭以及學校的未來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通過學習語文,把朦朧的感悟變?yōu)榍逦乃枷?,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yōu)橛袟l有理的表述。其次,語文是交際、溝通的基本工具,學好語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交際才會更加順暢和得體。最后,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例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伯父對周恩來的告誡,充分體現(xiàn)出家庭教育對少年兒童的言傳身教,有著不可替代的教育與培育作用。家長是孩子的首要啟蒙教師,其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的行為習慣。家長不僅要成為家庭中學習的主體,主動學習,而且要陪伴孩子一起學習、閱讀書籍,以培養(yǎng)孩子的語文學習興趣。早在北齊年間,文學家顏之推所著的《顏氏家訓》闡述了親子關系是決定家庭教育效果的重要方面,必須形成和諧的親子關系,提倡尊重信任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家訓體現(xiàn)的是家庭教育的管理方式,對個人的教養(yǎng)、原則都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家長在教育孩子后,要總結家訓,并在家訓的指引下不斷向前,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在家庭教育方面,還應回歸傳統(tǒng)的紙質信件,家長定期給孩子寫信,以文字的形式激勵孩子努力學習,形成良好的家風,從而為人生的長遠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家風、校風、學風三者協(xié)同過程中,家長能夠參與到學校教育教學,學習教育基本理論常識,深化家庭教育實踐養(yǎng)成良好家風;學校教師獲得教學經驗、職業(yè)技能增長,能夠更好地投身到教書育人中去;學生豐富了知識,身心健康得到保障,綜合素質得以提升[6]。此外,語文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組織班級同學之間定期分享各自的家訓與家風,將其貫穿至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形成良好的班級學習氛圍,使得家風、校風、學風達到同頻共振,協(xié)同發(fā)展。
回望古今中外的教育歷史,課程無不圍繞著培養(yǎng)目標設計。例如,中國古代把“成人”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這個教育目標有兩層含義:一是“德才兼?zhèn)洹背墒斓娜?;二是成就人。此外,中國古代“六藝”課程中的“禮”與“書”都與語文相關,可見古代就把語文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
面對當時“中華不振”的社會現(xiàn)狀,少年周恩來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志向,如今,他的愿望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早已從“不振”走向“全面振興”。中國早已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國,今天的中國國泰民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藍圖變?yōu)楝F(xiàn)實,人民過上了幸福美滿的高品質生活,這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激勵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孫中山說,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樣愛國。愛國主義是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思想信念、推動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愛國主義教育既需要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基礎,其本身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愛國主義教育啟蒙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這種愛心的形成需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在語文教學中要抓住每一篇課文來促進這一思想的啟蒙與形成。愛國主義教育啟蒙關系到學生長遠發(fā)展、關系到國家人才建設,需要教育工作者從點滴做起,從講好每一篇愛國主義課文做起,以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