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倩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三蘇祠時說:“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說要堅定文化自信,中國有‘三蘇’,這就是一個重要例證?!蹦壳皩W界對蘇軾民本思想研究的成果不勝枚舉,究其原因不外乎歸結(jié)于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繼承、深厚的家風家學影響、個人性格與經(jīng)歷的磨練。蘇軾既是文人又是政治家,是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的典型代表,蘇軾光輝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就在于他的民本思想。蘇軾的民本思想不是簡單普遍的,而是豐富深厚的,它既具有傳統(tǒng)文人士大夫普遍的淑世擔當精神、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赤誠的報國情懷之共性,又具有親民而充沛以真情、近民而要身先士卒、安民而要先安己心的蘇軾式特點。
士大夫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承載者,某種意義上,宋儒塑造了一代文化。宋朝社會經(jīng)濟空前繁榮與國家形勢內(nèi)憂外患的沖突性,文人地位的提高,激發(fā)出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余英時曾指出:“宋代不但是‘士’最能自由舒展的時代,而且也是儒家的理想價值在歷史上發(fā)揮了實際影響的時代。……宋儒所倡導的新理想與新價值,確曾在各方面重新塑造了一代文化?!盵1]宋代士大夫由于封建統(tǒng)治者推行“重文抑武”政策,在政治上也相對成功地踐行儒家“學而優(yōu)則仕”的理想。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宋代士大夫地位的提高,進一步激發(fā)了他們的政治抱負、愛國熱情、責任意識、為民情懷。蘇軾民本思想的一般性,即蘇軾民本思想具有北宋士大夫在獨特的社會時代背景下呈現(xiàn)出淑世的擔當精神、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赤誠的報國情懷。
淑世精神,簡單地來講,指知其不可而為之,用個人的努力來改善這個世界。在中國的政治文化中,民本思想是士大夫人格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內(nèi)核則是為民請命、以民為本、惠利百姓。
自孔子始,儒家知識分子將這種淑世精神發(fā)揚開來。某種意義上,淑世精神也就是對民本思想的一種闡釋,北宋士大夫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就是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為天下老百姓的幸福而鞠躬盡瘁,這也是遠大政治抱負和偉大胸襟膽識的體現(xiàn)。歐陽修提出“詩窮而后工”的詩論,不僅僅是繼承司馬遷“發(fā)憤著書說”、韓愈“不平則鳴”,他更代表了儒士于逆境中努力向上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里包含著濟世濟民的厚重情懷。王安石“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句,期待新法能夠走進千家萬戶給老百姓帶來喜悅。
蘇軾的民本思想淑世精神,在他參加制舉考試中就鮮明地體現(xiàn)出來了。他在《策別訓兵旅二》中說:“民者,天下之本?!盵2]277繼承《尚書》中“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觀點。元佑六年(1091)春天,蘇軾以翰林學士承旨召京,他趁此機會取道湖州、蘇州,察訪沿路災情,進上奏狀,請求朝廷施行賑濟。他在《再乞發(fā)運司應副浙西米狀》中說:“竊以浙西二年水災,蘇、湖為甚,雖訪聞已詳,而百聞不如一見,故自下塘路由湖入蘇,目睹積水未退……鄉(xiāng)村闕食者眾……”蘇軾不辭辛勞,體恤百姓心之切。同年八月蘇軾調(diào)知穎州,歲末連日大雪,困擾饑民,蘇軾約請趙令畤商酌及時向當?shù)匕傩丈l(fā)柴米,緩解饑荒。元佑七年(1092)蘇軾知揚州,赴任途中時常支走兵卒,親自入村落,躬身訪問父老,得知老百姓因連年災荒積欠愈多,他兩次上書朝廷,請求暫緩催交積欠,“使久困之民,稍知一飽之樂?!苯B圣三年(1096)蘇軾貶居惠州,“博羅正月一日夜,忽失火,一邑皆灰燼,公私蕩然?!傩涨?,皆露宿沙灘?!碧K軾雖不在職,仍關(guān)切此事,著急致書友人協(xié)助盡快修復公宇,設(shè)置倉庫,安撫受災民眾。由此可見,蘇軾在漫長的仕途中,盡管職位不同,處境有異,但他關(guān)心民瘼、撫恤貧寒的意愿和作為,總是灼灼可見的。至于他反映百姓疾苦、同情人民艱辛的詩文,更是所在多有,真切感人。紹圣四年四月,朝廷重議蘇軾之罪,他又一次遭到遠謫。在儋州蘇軾苦熬了三個年頭。雖為罪臣身份被流放到海南,但蘇軾將自己融入人民群眾中,以平等眼光看待黎族同胞。勸人珍惜農(nóng)資耕牛,注重生產(chǎn);記錄本地藥材,推動醫(yī)療發(fā)展;尋泉鑿井,改善老百姓飲水條件; 批評男尊女卑陋習,主張男女平等; 營造讀書氛圍,指導求學讀書之人;等等。
王水照先生曾說:“蘇軾自幼所接受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礎(chǔ),充滿了‘奮厲有當世志’的淑世精神。這種儒家的人生觀,強調(diào)‘舍身報國’,即對社會、政治的奉獻。儒家的淑世精神在蘇軾的道路上雖有起伏偏頗,卻貫穿始終。”[3]可以說以民為本的淑世精神是蘇軾為官從政的初心,更是他一生光輝人格的生動寫照。
北宋士大夫民本思想的另外一個普遍體現(xiàn),就是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到陸游“位卑未敢忘國憂”,到清官包拯“國家歲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練兵選將,務實邊備”[4]等等。蘇軾同樣對家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仁宗嘉佑六年(1061),蘇軾應制科考試,進策二十五篇。他在《策斷一》中說:“國家無大兵革,幾百年矣。無不有治平之名,而無治平之實?!碧K軾希望朝廷看到國防隱患,審時度勢,有所興革,“滌蕩振刷,而卓然有所立?!薄吧w臣以為當今之患,外之可畏,西戎、北狄,而內(nèi)之可畏者,天子之民也。……內(nèi)之民實執(zhí)其存亡之權(quán)。”[2]281他在《策略》二更明確提出了“二虜之大憂未去,而天下之治終不可為?!泵鎸Ρ彼芜吘尺|、夏政權(quán)的威脅,蘇軾反對“歲出金繒數(shù)十百萬以啖二虜”的賄敵政策。在《策別安萬民》五中,蘇軾論述治平之道,應使人民熟習戰(zhàn)守,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以便加強國防,有備無患。
蘇軾對家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更體現(xiàn)在具體執(zhí)政過程中。熙寧十年(1077),蘇軾執(zhí)政徐州,帶領(lǐng)當?shù)乩习傩湛购?,洪水暫時退去后,蘇軾深謀遠慮,繼續(xù)進行圍城護堤工作,防止洪水再次襲來侵害老百姓。他在給歐陽仲純的信中就說到:“彭城最處下游,水患甲于東北?!睂Ψ毒吧接终f:“軾始到彭城,幸甚無事;而河水一至,遂有為魚之憂。近日雖已減耗,而來歲之患方未可知?!盵2]1791強烈的憂患意識建立在擔心老百姓受災受難的基礎(chǔ)上,而及早地通過努力改善條件,防備可能出現(xiàn)的風險。吳懷祺曾指出:“宋代文化精神導源于這種憂患意識,在理學、史學、文學各個領(lǐng)域內(nèi)都能看得到?!盵5]郭學信則說:“宋代之所以能在積貧積弱、困于四境的情境下得以存續(xù)和發(fā)展,應當說,宋代士大夫的體國恤民的憂患意識,是起了很大凝聚作用的?!盵6]宋儒強烈的憂患意識是農(nóng)耕文明、禮樂文化影響下的一種具有悲天憫人情懷及道德責任感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包含著濃烈的家國情懷,對于宋儒來說又體現(xiàn)一種赤誠的報國情懷。
和宋代士大夫普遍具有的報國情懷一樣,蘇軾的民本思想也充分體現(xiàn)于此。蘇軾為官從政正道直行,剛直不阿,“奮勵有當世志”[7];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他參政諫“不顧身害”[8]“盡言無隱”[9]一腔愛國深情延續(xù)到整個生命盡頭。
熙寧四年(1071)二月,36歲的蘇軾還在京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權(quán)開封府推官,他在《上皇帝書》中說:“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燈之有膏,如魚之有水,如農(nóng)夫之有田,如商賈之有財?!酥魇诵膭t亡?!盵2]730在《再上皇帝書》中又強調(diào):“自古存亡之所寄者,四人而已,一曰民,二曰軍,三曰吏,四曰士,此四人者一失其心,則足以生變?!盵2]749直到暮年,他在《東坡易傳》卷八中說:“位之存亡,寄乎民。民之死生寄乎財,故奪民財者,害其生者也;害其生者,賊其位者也甚矣!斯言之可畏也,以是亡國者多矣!”[10]
蘇軾的愛國熱情是不時流溢筆端的。他在密州帶兵出獵習武,寫有“圣朝若用西涼簿,白羽猶能效一揮”之句。同時賦《江城子》詞,有“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之吟,表達了諸人懷有效力疆場捍衛(wèi)中原的壯懷。元豐四年(1081)西夏侵擾,宋將領(lǐng)兵抗敵,大敗夏軍,當時貶居黃州的蘇軾,聞訊喜不自禁,創(chuàng)作《聞捷》詩,寫到:“聞說官軍取乞訚,將軍旗鼓捷如神。故知無定河邊柳,得共中原柳絮春?!庇衷凇堵勪鹘輬蟆泛髢陕?lián)說:“似聞指揮筑上都,已覺談笑無西戎。放臣不見天顏喜,但覺草木回春容。”蘇軾當時雖為流放之臣,仍念念關(guān)懷國事。蘇軾終其一生都在踐行這種赤誠的報國情懷。然而蘇軾的民本思想又有不同于北宋士大夫民本思想的一般特征,而具有特殊性。
蘇軾民本思想的特殊性主要是指除卻宋儒民本思想普遍具有的淑世擔當精神、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赤誠的報國情懷,而歸納總結(jié)出具有蘇軾特點的親民而充沛以真情、近民而要身先士卒、安民而要先安己心。千余年來,蘇軾這個名字已經(jīng)作為一種人格精神被符號化了,而蘇軾民本思想的特殊性,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讓蘇軾散發(fā)持久光輝的源頭活水。蘇軾民本思想的“特殊”,體現(xiàn)在他一生宦海生涯中無時無刻不在隨遇而安中以親民、近民、安民中安頓著自己和他人的心靈世界。
勤政愛民是宋儒的普遍特征,也是民本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蘇軾民本思想的特殊性首先體現(xiàn)在他親民而充沛以真情。因為在蘇軾看來,不親民何談愛民?蘇軾執(zhí)政密州,遭遇蝗災,“見民以篙蔓裹蝗蟲而埋之道左,累累相望者,二百余里?!盵11]260老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當?shù)毓賳T竟然有隱瞞災情不報,當蝗災來臨之時,“然吏皆言蝗不為災,甚者或言為民除草”[11]260。蘇軾一邊上書朝廷客觀如實反應災情,一邊開倉賑民,收養(yǎng)孤兒。密州蝗災,蘇軾設(shè)身處地,急老百姓之所急,站在老百姓立場上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親民愛民,始終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他為密州災民上書朝廷減放稅收。蘇軾在《論河北京東盜賊狀》中申訴到:
尋常檢放災傷,依法須是檢行根苗,以定所放分數(shù)。今來二麥元不曾種,即無根苗可檢,官吏守法,無緣直放。若夏稅一例不放,則人戶必至逃移。尋常逃移,猶有逐熟去處,今千里無麥,去將安往,但恐良民舉為盜矣?!蚝颖薄⒕〇|逐路選差臣僚一員,體量放稅,更不檢視。[2]754
蘇軾的親民更體現(xiàn)了他不僅僅是因為政務因為職責,而是充沛以真情。面對密州嚴重的災荒,蘇軾一方面上書朝廷尋求自上而下的政策救助,另一方面積極采取多種措施自救。如密州蝗災,蘇軾帶領(lǐng)民眾捕蝗和常山祈雨,為了鼓勵民眾滅蝗,根據(jù)民眾交給官府所捕蝗子的多少發(fā)放一定的米糧給以獎勵,即“州縣募民捕蝗,每掘得其子,以斗升計,而給民米寡有數(shù)焉”[11]100-101。降雨原本是自然現(xiàn)象,但是在封建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祈雨“雖然客觀上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結(jié)果,但當蝗災發(fā)生時,對神靈的祈禱,也就成了人們信念上的支撐,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都能在一系列的宗教活動中得到一絲慰藉,可以起到安民心、延國祚,以固根本的作用”[12],蘇軾親民的理念和行動,最直接的作用是贏得了民心,穩(wěn)定了社會。
蘇軾晚年貶至海南,曾作《游城東學舍作》詩,記錄了當?shù)貙W舍簡陋、教師忍饑、學生四散的窘?jīng)r,蘇軾對當?shù)亟逃聵I(yè)深切關(guān)注。他營建桄榔庵,在他的提倡與教導下,海南黎民愿意送兒童入學,當他聽到鄰居家有讀書之聲,遂寫下名篇《遷居之夕,聞鄰舍兒誦書,欣然而作》:
幽居亂蛙黽,生理半人禽。跫然已可喜,況聞弦誦音。兒聲自圓美,誰家兩青衿。且欣集齊咻,未敢笑越吟。九齡起韶石,姜子家日南。吾道無南北,安知不生今。海闊尚掛斗,天高欲橫參。荊榛短墻缺,燈火破屋深。引書與相和,置酒仍獨斟。可以侑我醉,瑯然如玉琴。[13]
既然親民愛民,他的所做所想對老百姓都是帶著深情的。重視教化、重視人才,蘇軾所到之處,授徒講學、傳布文化。《瓊臺記事錄》載:“宋蘇文忠公之謫儋耳,講學明道,教化日興。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盵14]蘇軾親民而充沛以真情,在他和朋友相處中也能體現(xiàn),如《和陶與殷晉安別》:“孤生知永棄,末路嗟長勤。久安儋耳陋,日與雕題親。海國經(jīng)奇土,官居我東鄰。卯酒無虛日,夜棋有達晨。小甕多自釀,一瓢時見分。仍將對床夢,伴我五更春。暫聚水上萍,忽散風中云。恐無再見日,笑談來生因??找髑逶娝停痪葰w裝貧。”[15]
當年海南有一個張中,與蘇軾相鄰為官,相聚親切,分別時蘇軾贈詩寫出了不舍別情。張中行囊簡陋,蘇軾生活也相當簡陋節(jié)儉,卻留下一段君子之交的佳話,給今人在交友上也無不帶來啟示。
親民則必須近民。蘇軾民本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就是在他從政生涯中,從未遠離老百姓,而是真正的走近走進老百姓。蘇軾的近民是飽含深情的,老百姓遇到危難,他總是沖到最前面,身先士卒。
《宋史蘇軾傳》曾記載蘇軾主政徐州期間的抗洪事跡:
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弊溟L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甭势渫匠舟五氁猿觯|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復請調(diào)來歲夫增筑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16]
蘇軾主政徐州時任太守,可以說是徐州的最高領(lǐng)導,但在抗洪斗爭中他又是最最普通的一個士兵。蘇軾吃住在城墻上,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他。古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不入,后有蘇軾徐州抗洪三過家門不入。當時抗洪,他親自請求原本由朝廷命令才能行動的禁軍幫助當?shù)匕傩找黄鹂购?,武衛(wèi)營的官兵就是完全被蘇軾在雨中足穿草鞋,衣服沾滿泥巴,完全一個普通民工的形象所感動,爽快地投入到徐州抗洪斗爭中來。
當年在密州,蘇軾就親自帶領(lǐng)軍民抗蝗災,一邊上書朝廷尋求政策援助,一邊采取各種自救,他始終沖在最前線,身先士卒。如果說主政密州、徐州蘇軾身先士卒,那么被貶謫至惠州,蘇軾實際上已無實權(quán),但是他“心則在民”(《謝晴祝文》)。惠州當年駐軍營房緊缺,部隊散居市井,時而出現(xiàn)擾民之事,蘇軾立即給任提刑的內(nèi)兄程正輔去信,呼吁修建駐軍的營房?;葜莓斈昙Z賤傷農(nóng),而官府的役錢又只收現(xiàn)款,蘇軾再次去信程正輔要保護種糧老百姓的利益,納錢還是納糧,任從民便。蘇軾協(xié)助促成官府為惠州的老百姓修橋,寫信給好友為老百姓解決飲水難的問題,親自過問暴骨無人掩埋之事……惠州任上,他廣交時賢,林行婆、瞿夫子、小巷老人、打漁舟子、寺侶游僧等,都與他有交情。
蘇軾為官從政,沒有凌駕于民的姿態(tài),而是設(shè)身處地、將心比心,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他一生輾轉(zhuǎn)大半個中國的從政經(jīng)歷,每到一處都深得當?shù)乩习傩盏恼J可。不管身居何處,始終心系百姓,他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同時更善于解決問題。遇到困難,哪怕能力有限,他也會想盡辦法去解決。蘇軾親近老百姓而總身先士卒,這也是蘇軾民本思想極為鮮明的體現(xiàn)。
為官從政者的主要責任就是安定一方、發(fā)展一方,而安定是首要的。
《宋史》曾記載蘇軾主政徐州期間抗洪先安民心的事跡:
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彬?qū)使復入。
蘇軾執(zhí)政生涯中,任職徐州的時間實際上并不長,總共不到兩年。蘇軾發(fā)動全城老百姓,趕在洪水到達徐州城之前,就修補好堤壩,準備好抗洪所需物資。從七月黃河決堤到九月下旬,洪水淹到徐州城下,水面高于城內(nèi)平地。徐州城中富人爭相出城避水,蘇軾明白,富人逃跑民心必亂,何況城外水深危險,貿(mào)然出城無疑送死。他一邊挺身救災現(xiàn)場,一邊將逃跑富人攔回城中,也就是一邊鼓舞民心一邊安民心。
蘇軾曾作于徐州一組《浣溪沙》,通過詞作對徐州農(nóng)村景物的描繪,來此安此之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來。如《浣溪沙》(徐州藏春閣園中):
慚愧今年二麥豐。千歧細浪舞晴空?;び嗔θ矩布t。歸去山翁應倒載,闌街拍手笑兒童。甚時名作錦薰籠。[17]228
該詞在為數(shù)不多的蘇軾徐州詞里顯然有“喜氣”。蘇軾一生宦海沉浮,人生如寄,臨時知徐州,于徐州之初的詞作,還有悲涼意。這一組《浣溪沙》讀起來,情緒卻陡然變得明朗愉悅起來??梢娞K軾對山翁、兒童以及百姓生活的這片土地充滿了深深的喜愛。再如《浣溪沙》(其二):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茜羅裙。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今人俞平伯《唐宋詞選釋》卷中描寫道:“(其二)上片似乎白描,亦有所出?!盵17]233不知何故,蘇軾的“醉叟臥黃昏”和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中“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钡脑~境很像。那種慵懶寧靜的農(nóng)村生活,無爭無斗,輕松自然,讀來讓人善意笑顏。蘇軾是安民先安己心,安己心之后才能有恬淡自然愉悅的心情。
蘇軾黃州任上,躬耕田間,號稱東坡居士。躬耕田間,符合中國人傳統(tǒng)的厚重安穩(wěn)性格,這里也體現(xiàn)為一種內(nèi)心的安頓。紹圣三年(1096)蘇軾貶謫惠州,作《食荔枝二首》(其二):“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睅X南兩廣一帶在北宋時期屬于蠻夷之地,罪臣多被流放于此。逐臣遷客到這里后,大多抑郁沮喪哀怨,而蘇軾到了惠州,他是融入了當?shù)氐纳?,首先安己心,隨緣自適。連他和友人對話時也用“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蘇軾這種安民先安己的民本思想同樣閃耀著他的人格光輝。
蘇軾民本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具有研究的價值,就在于它具有當下價值,即責任意識、底線思維、實踐理念,對我們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所謂的責任意識,是一種自覺意識,自覺認真地履行社會職責和參加社會活動過程中責任,并把責任轉(zhuǎn)化到行動中去的心理特征。責任意識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也是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形式,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品格。
《蘇軾資料匯編》中記載過一個很有說服力的材料:
曾旼過真州見呂吉甫(惠卿),吉甫問曰:“軾何如人也?”旼曰:“聰明人也?!奔ε唬骸八鶎W何如?”旼曰:“學孟子?!庇?愕然而立曰:“是何言歟?”旼曰:“孟子以民為重,社稷次之,此所以知學孟子也?!奔δ痪弥18]
蘇軾學孟子,孟子以民為重,蘇軾亦以民為重,以民為重就是在為官從政中要有責任意識。蘇軾《上神宗皇帝書》曰:“未論行事之是非,先觀眾心之向背”。我們今天說“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這文化傳承的脈絡(luò)是如此清晰。蘇軾的一生都是站在民眾、百姓的立場上。他認為失去民心,國家必定滅亡。在他一生的官宦生涯中,得民心是標準。今天我們敬仰蘇軾,也是在學習他的這種責任意識。不論處于哪個崗位,哪個行業(yè),都要有一種責任意識。
底線思維,是指一種思維技巧,面對事實接受可能出現(xiàn)的最壞情況,并且接受這種情況,更好地克服我們的恐懼心理,有機會擺脫內(nèi)心的焦慮,看到事物的遠景,并對下一步的行動心中有數(shù)。蘇軾在策論文章中,關(guān)于國防練兵的建議,在密州抗蝗災、徐州抗洪等,都體現(xiàn)出他的底線思維。蘇軾在徐州抗洪,洪水退去之后,他帶領(lǐng)軍民繼續(xù)加固大堤??购橹鬀]有休息,而是未雨綢繆,為了防止洪水再次到來而繼續(xù)加固大堤。中華傳統(tǒng)文化孕育著底線思維,也包含著治國理政的智慧。新中國成立之后,經(jīng)歷史和實踐證明的這種符合中國人習慣的思維方式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重要的治國理政的方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有效防范和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盵19]并把底線思維能力列為新時代領(lǐng)導干部必須掌握和提高的六大思維能力之一。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xiàn)實世界一切客觀物質(zhì)的社會性活動。實踐的基本特征是客觀性、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蘇軾一生詩詞文數(shù)量頗豐,卻不是空談文理。他為官從政一方,親民近民安民都建立在實實在在的實踐基礎(chǔ)上。抗蝗災、抗洪水、躬耕田上、修橋筑路、推動教育發(fā)展、革除地方陋習……都是親自參與,以自己的實踐活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一塊豐碑?,F(xiàn)代意義上的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固有的理論品格,在實踐基礎(chǔ)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是保持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根本途徑。在實踐的基礎(chǔ)上用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是我們在新的偉大斗爭中贏得勝利的必然要求。蘇軾的民本思想鮮明的現(xiàn)代性之一,就是具有實踐理念。實踐理念對于今天的我們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韓經(jīng)太曾從詩意生存的精神傳統(tǒng)角度,認為蘇軾是一種稀有的精神能源。蘇軾,這個名字本身早已具有了精神文化的符號意義。蘇軾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顆耀眼的巨星,然而他首先是作為一位政治家登上歷史舞臺的。無論窮達與否,無論居廟堂遠近,蘇軾都能夠憂君憂民,兼濟天下百姓。蘇軾的民本思想是學界經(jīng)久不衰的研究課題,因為這個話題本身的一般性、特殊性和現(xiàn)代性就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歷經(jīng)時間洗滌而成為自發(fā)傳承的文化精神,它的超越性在今天能夠成為一種精神動力,也能夠成為一種凝聚力。我們需要這種力量,也需要持續(xù)的探討,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發(fā)點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