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顓頊后代的孫女女脩[xiū]在織布時,有一只玄(黑色)鳥生了一個蛋掉在她面前,女脩吞了蛋后生下了一個兒子叫“大業(yè)”。大業(yè)的兒子大費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又幫助舜訓(xùn)練鳥獸、掌管牲畜,因此獲得封地,舜賜他姓“嬴”。周朝周孝王打算討伐犬戎,可是卻缺乏戰(zhàn)馬,正在這個時候,有人向周孝王推薦大費的后裔嬴非子。嬴非子擅長養(yǎng)馬和各種牲畜,幫助秦孝王養(yǎng)馬后幾年,馬匹的數(shù)量大大增加。周孝王就把秦地封給了嬴非子,號稱“秦嬴”,秦國自此建立。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前,各國的文字都有自己的寫法,即使在同一國同一字也會有幾種寫法。統(tǒng)一六國后,文字的不同影響了法令的推行。于是,秦始皇下令丞相李斯進行文字的整理統(tǒng)一,這叫“書同文”。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chǔ),創(chuàng)造了一種形體勻圓整齊、筆畫較為簡略的新文字,作為官方的規(guī)范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小篆的象形意味削弱,文字更加符號化。小篆字成長方形,上緊下松,垂腳拉長占整個字的三分之一??臻g分割均衡對稱,不僅左右和上下對稱,圓弧形的筆畫左右傾斜的角度也對稱。小篆又叫“玉箸篆”,“箸”是筷子,“玉箸”是用玉石做成的筷子。小篆筆畫粗細基本相同,線條細長圓潤而有力道,如玉般堅硬潤澤、如筷子般細而挺拔。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七次出巡各地,巡視疆域邊境,安撫原屬六國地區(qū)的百姓,宣揚法制。為歌頌秦始皇的功績,在七個地方刻石紀錄,均由李斯用小篆撰寫,李斯也是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書法家。七個刻石分別是: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瑯琊刻石、會稽刻石、芝罘[fú]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稱“秦七刻石”。
《泰山刻石》是泰山上的摩崖石刻(直接刻在山崖石壁上),書法上中鋒用筆,力道遒勁骨肉均勻,行筆不緊不慢,不偏不倚,粗細始終如一,圓轉(zhuǎn)沉著。以強勁平穩(wěn)的骨力,寫出飛動流走的生機——“畫如鐵石,字若飛動”。整體古茂莊嚴,有山岳廟堂的宏大氣魄。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國后,曾遷都到瑯琊,并在瑯琊筑建高臺。秦始皇東巡登上瑯琊臺,并在瑯琊臺上刻石,歌頌秦的功德,稱作《瑯琊刻石》?!冬樼鹂淌返木€條粗細均勻、圓渾厚重,字的結(jié)構(gòu)法度謹嚴、雍容典雅?,F(xiàn)在《瑯琊刻石》只有一塊殘石。
秦七刻石中屬于秦代原刻的只有《泰山刻石》和《瑯琊刻石》殘石,其它的石刻已損毀無存?!稁F山刻石》是摩崖石刻,毀于南北朝時期,宋代和元代分別摹刻成碑?,F(xiàn)存的《嶧山碑》中鋒圓筆,線條渾勁有強烈的質(zhì)感,有“書如鐵石”“千鈞強弩”的贊譽。比之《泰山刻石》弧形轉(zhuǎn)處更為圓潤,整體宏大華美。
《會稽刻石》又叫“李斯碑”,是秦始皇出巡到古越國(今浙江紹興市)時,登上會稽山祭祀大禹心生感慨,便命李斯刻石立碑。原刻石已經(jīng)損毀,現(xiàn)存的是由清代劉征摹刻的碑。《會稽刻石》線條均勻細瘦,法度嚴謹,略顯刻板。
秦始皇曾兩次登上芝罘島(在今煙臺市區(qū))。立《芝罘刻石》后,秦始皇在芝罘島上向東到了東觀,又刻了《東觀刻石》,漢代以后人稱這兩個刻石為“芝罘二碑”,兩個刻石已經(jīng)損毀。秦始皇第四次出巡,目的地是碣石和北方邊塞,到達碣石后刻了《碣石刻石》。
秦代刻石開辟了中國歷史上“刻石記功”的先河,也是秦朝大一統(tǒng)之后“書同文”的重要標志。秦代刻石還為漢代以后的碑刻文化興起奠定了基礎(chǔ)。
“秦”的甲骨文中,上面是雙手持杵狀農(nóng)具,舂禾谷把谷物的殼打掉的樣子,下面的兩個“禾”表示縱橫成行的五谷?!扒亍钡某跏家馑际谴蚬让摿!?/p>
311750021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