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霞
自2019年秋季起,全國語文教材更改為教育部統(tǒng)一的部編版,與以往教材相比,它更注重語文知識的實踐應用價值,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積累,部編版總主編溫儒敏先生曾談道:“語文高考改革,就是要讓15%的學生答不完題?!庇纱丝梢?,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積累知識的學生將在語文高考中占據(jù)一定優(yōu)勢。農村教學條件不同于城市,很多學校并沒有設置獨立的圖書館,不具備圖書開放借閱的能力,這就限制了學生的知識拓展;此外,受教育理念的影響,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在教學中教師以經(jīng)驗輸送與解題方法講解為主,這就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降低了學生課堂教學的互動頻率,讓師生之間的溝通出現(xiàn)隔閡,增加了教學難度,為此農村初中語文教師要直面問題,尋求“破題之策”,深入推進語文教學工作。
一、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難點分析
1.教研活動主題性不強,形式化現(xiàn)象較為嚴重
教研活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課堂教學來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然而,在農村多地初中學校的語文教研活動中,學校通常以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技能為主導,鼓勵教師間相互交流溝通,彼此分享教學經(jīng)驗,實現(xiàn)共同進步。同樣的課堂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有著不同的教學策略,在“各有千秋”的前提下,彼此交流,就很難保證所有人處于“同一個頻道”之上,教研活動結束,大家都覺得彼此非常優(yōu)秀,但在研討中獲取的可供實踐的知識與經(jīng)驗明顯不足,無法直接應用于教學中。如果在學術研討前,學校不能設置校驗活動的主題,無法給出一個具體的點引導大家討論,那么教研活動就很難形成凝聚力,最終流于形式化,失去教研活動的應有價值。
2.學生的學習驅動力有待提高
盡管部分農村家長始終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要求子女努力學習,可是其實踐價值很難達到預期,原因就在于學生的學習驅動力不足。多數(shù)農村學生并沒有把學習視為一項使命,而將其列為輔助性的知識接收手段,在他們看來,即便學習成績不夠優(yōu)秀,也可以通過打工或創(chuàng)業(yè)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們之所以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顯然是受到父母的影響,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同樣憑借自己的努力維持生計。努力的方向不同,結果必然不同,學習不可能一夜暴富,但一定會受益終生,如果學生的學習驅動力不能提速,那么初中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將于師生之間產(chǎn)生鴻溝,造成一定的教學難度。
3.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普遍較差
閱讀與寫作占據(jù)初中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在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水平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甚至沒有達到新課標設定的標準化水平。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較差的原因是多維度的,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知識輸入嚴重不足,導致沒有東西可輸出,因此“讀不懂、寫不清”的問題頻繁出現(xiàn)。學生知識輸入嚴重不足的責任人并不應該局限在本人,教師也存在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受傳統(tǒng)理念的影響,農村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重點在于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對“知識點”與“技法”的投入較多,而忽視了對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沒有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閱讀就無法獲取語文知識,語文知識儲備匱乏,自然就無法寫出好文章。
二、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策略
1.層次化教學,切實做到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在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等諸方面都存在著差異,教師要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反復地鉆研教材,認真地研究每個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都堅持分層次教學,才能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學習水平上有所發(fā)展并提高。農村學生同樣存在著客觀的差異性,有些學生語文基本功扎實,對語文學習始終保持著強烈的興趣,而有些學生基本知識薄弱,學習興趣不高,在這樣的教學條件下,如果教師采取標準化的教學策略,必然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就要采取層次化教學的策略,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程度靈活地設定教學目標,切實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學習朱自清《背影》時,教師就可以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對于基本功扎實的學生,就可以在課堂學習完成以后,留出短暫的時間,讓學生運用“白描”的寫作方法,談談自己的父親;對于基礎知識較為薄弱的學生,只需要引導其理解文章大致內容,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要求即可。
2.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興趣即興致,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濃厚興趣,才會“學之有趣,學之有方,鍥而不舍”。所以說我們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活潑的環(huán)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去“學”。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合理地的運用信息技術。比起傳統(tǒng)教學,信息技術可以把抽象的知識內容具體化,降低學生的認知成本,同時還可以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起到思維引導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最后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給學生呈現(xiàn)出一組圖片,內容分別為小弗朗士遲到后走進教室,韓麥爾先生要求小弗朗士背誦課文和韓麥爾先生在黑板上寫出“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時雙手用力支撐無助的身體。在文章學習之前,教師就可以從這三張圖片切入,先給學生介紹普法戰(zhàn)爭的背景,了解到《最后一課》所處的時代背景,然后要求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分別概述這些圖片表達的具體意思,并試著探析圖片背后蘊含的某種情感。先讓學生想,營造出某種情境,然后保持這種教學情境,讓文章內容與學生的想象力接軌,在文章中尋找答案。
3.采取翻轉課堂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
翻轉課堂(也作“顛倒課堂”),指的是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交給學生。在該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寶貴的課堂上能夠更專注于主動的學習,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師不再占用課堂的時間來講授知識,這些知識需要學生在課前完成自主學習,他們可以看視頻講座、聽播客、閱讀功能增強的電子書,還能在網(wǎng)絡上與別的同學討論,能在任何時候去查閱需要的材料。教師也能有更多的時間與每個人交流。在課后,學生自主規(guī)劃學習內容、學習節(jié)奏、風格和呈現(xiàn)知識的方式,教師則采用講授法和協(xié)作法來滿足學生的需要和促成他們的個性化學習,其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實踐獲得更真實的學習。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相比,翻轉課堂完全建立在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之上,其教學主體就是學生,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學生研究與探索的過程。通過翻轉課堂的教學策略,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目標。比如在學習蒲松齡《狼》一文時,教師就可以采取翻轉課堂的教學策略,通過微課的形式,給學生布置課下學習任務,讓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分析狼的性格特點,然后在課堂教學時,就學生課下的學習內容進行討論,盡可能地讓更多的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營造出“各抒己見”的教學效果,在“各抒己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文言文學習其實“很簡單”,而“很簡單”的原因就在于趣味的引導。
4.注重生成性評價,激發(fā)學生自信心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只要合理的引導,學生可以向著教師預期的目標發(fā)展,這對于農村學生而言至關重要。教師要合理地運用評價方式,注重生成性評價,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比如在學習《背影》時,有學生在課堂教學時指出父親翻越站臺,為“我”買橘子,是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太危險。教師不能把學生的質疑視為“搗亂”,而要將其視為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問題,采取生成性評價的方式回應學生,保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他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朱自清先生為我們營造出“父親”買橘子時的感人畫面并不是為了說明交通規(guī)則問題,而是表達濃厚的父愛,父親本就腿腳有問題,他蹣跚著腳步,做出一系列高難度的動作,就是為了“我”能吃上橘子,我們要系統(tǒng)地看待父親的行為,尋找父親行為的動機,而不能從某個細節(jié)入手,用批判的眼光審視這位慈祥的父親。當然,結合當前的交通法規(guī),“父親”的行為確實存在交通違法的行為,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切不可模仿。提出質疑的學生會因為教師的解答而感到滿意,他的自尊心受到教師的保護,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也會顯著提高。
盡管農村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些難點,可是難點畢竟不是終點,而是我們破解問題的重點,教師要迎難而上,主動地解決問題,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此來全面提高農村初中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