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偉
老舍的《貓城記》是一部帶有寓言性質和科幻色彩的諷刺小說,1932年發(fā)表在施蟄存主編的《現代》雜志上。小說講述“我”因飛機失事滯留火星,被火星上的貓國大地主大蝎俘獲,因“外國人”身份被大蝎雇傭保護迷林。隨后,“我”來到貓城,結識了大蝎的兒子小蝎、公使夫人、迷、大鷹等人,通過觀察及與貓人對話,全方位揭示了貓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腐朽落后與無可救藥,親眼見證了貓國因外國入侵而亡國滅種的悲劇命運。
《貓城記》一出版就引發(fā)了激烈的爭論。贊譽者稱其為“近年來極難得的佳構”①,批評者指斥其“涂滿了悲觀的色調”②。值得玩味的是,老舍本人對《貓城記》的評價前后不一。在初版自序中,他自夸“寫得不錯”,“二姐和外甥都向我伸出了大拇指”③。1935年自評作品時他卻說《貓城記》是一部“失敗的作品”,“它毫不留情地顯示出我有塊多么平凡的腦子”④。1947年改訂本新序言中,老舍甚至貶稱《貓城記》為其十來本長篇小說中“最‘軟’的一本”⑤。新中國成立后,國內學術界對《貓城記》基本持否定和批判態(tài)度,老舍本人也因此屢遭批判。在國外,《貓城記》卻有著截然相反的命運。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短短二十年間,《貓城記》不僅被譯成“五種語言、八個譯本”出版,在歐美及日本廣為流傳,還得到國外評論界的高度評價。在蘇聯,《貓城記》甚至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yōu)秀的諷刺作品之一”⑥。
改革開放后,國內學術界開始重新評價《貓城記》。目前對《貓城記》的研究多體現在營構烏托邦或反烏托邦形象、文化批判、寓言性與社會性、藝術特色與文體特征、悲劇意識、古今中外類似作品之間的比較等方面,鮮有從作品本身對民族國家觀念建構的角度認識《貓城記》的思想和文化價值。既有研究雖注意到《貓城記》中國家主權、人格即國格、知識救國、感時憂國、戰(zhàn)爭衛(wèi)國等意識的表達⑦,但未能深入文本結構辨析《貓城記》中民族國家觀念的生成過程,對其內在的動因也缺乏深入探討。《貓城記》充分展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真實圖景,在文化批判的背后寄寓著作者的文化民族主義觀念,根植于民族情感之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建立獨立、民主、富強、文明的現代民族國家的美好祈愿,同時也為日后老舍創(chuàng)作充滿民族主義和愛國熱情的《四世同堂》《誰先到了重慶》等一系列作品作了準備和鋪墊。
科幻類小說作為“國家想象的產物”⑧,往往指向真實的現實世界,或者說是現實世界扭曲變形后的文學再現。《貓城記》中的貓國與舊中國,貓國人與外國人的關系同舊中國與外國的關系,具有明顯的對應關系。小說中的貓國社會,儼然是半殖民中國的真實再現。半殖民中國主要指殖民勢力對中國的入侵和擴張,以及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有限性和非自主性⑨?!敦埑怯洝窂念^至尾充斥著貓人與外國人、貓國與外國的喻指關系,小說表面講述的是發(fā)生在貓國的虛擬故事,實則諷喻的是半殖民中國面對殖民入侵時的諸多亂象,以及對“國將不國”的憂慮和悲哀。
首先,小說以迷葉喻指鴉片,以貓國人吃迷葉、種迷樹、請外國人保護迷林,指代鴉片戰(zhàn)爭以來列強扶持鴉片貿易、施行經濟掠奪、劃分勢力范圍,實現中國的殖民地化。小說中被貓國定為“國食”、帶有麻醉性質的迷葉,是外國人帶入貓國的,并導致貓人食用成癮,身體素質下降,厭惡勞動,越吃越懶。這與十九世紀歐洲列強通過鴉片貿易掠奪中國財富,摧殘國人體格之間的相似性,是不言自明的。列強不僅倚仗船堅炮利強行打開國門,還借助鴉片來削弱、奴役中國。作為中國殖民地化的象征物,鴉片不斷以武力為自己開辟銷售渠道,以經濟入侵的方式,一步步打開了中國殖民地化的大門。小說以迷葉喻指鴉片,滑稽搞笑的表象之下,潛藏著深刻的諷刺意味,既批判了吸鴉片煙的墮落國民,也表達了對西方列強將鴉片輸入中國的憤恨?!敦埑怯洝分胸垏袷秤妹匀~,迷葉由此成為權力的象征物,擁有迷林就等于掌握了權力。貓人不種迷樹,就會失去一切權勢。政治上需要迷葉,不然皇帝的面都見不到;軍事上需要迷葉,因為它是軍餉;藝術上需要迷葉,因為它能讓人做白日夢??傊匀~在貓國是萬能的,“有了它便可以橫行一世”。迷葉嚴重破壞了貓國既有的社會秩序,貓兵勇于內斗而懼洋如虎,“外國人咳嗽一聲,嚇倒貓國五百兵”,于是貓國大地主們不得不將保護迷林的任務交給外國人。在貓國,“每個地主必須養(yǎng)著幾個外國人作保護者”,因為“敬畏外國人”是他們的天性,他們勇于自相殘殺而完全忘掉了打外國人,不經過外國人之手,“他們的皇帝連迷葉也吃不到”??梢?,小說中的貓國早已成了外國人控制下的半殖民地,貓國大地主的“迷林”成了外國人的勢力范圍。這與清末及民國時期,列強劃分勢力范圍、干預內政,中國人崇洋媚外、畏洋如虎的情形何其相似。
其次,《貓城記》以外國人在貓國可以肆意犯法,所有外國人共享同等特權并集中居住在外國城,指代近代以來外國人在中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秉持利益均沾原則,強行劃分通商口岸和租界地,以喪失主權和領土完整來喻指舊中國的半殖民地性質。小說中的貓國,外國人可隨意殺人,不必接受懲罰,本國大地主打死人,也只消賠幾片迷葉,就可了事?!坝忻匀~,打死人也不算一回事。你打死人,沒人管,貓國的法律管不著外國人,連一個迷葉也不用費;我自恨不是個外國人?!睆拇笮脑挷浑y看出,在半殖民中國,外國人因享有治外法權可以在中國逍遙法外,本國封建大地主草菅人命之后,亦可以不受法律制裁,只需賠錢了事。大地主們甚至對外國人身份充滿欣羨,以及為自己不是外國人而深感懊悔。在貓人眼中,外國人和外國人“都是朋友”,所有外國人不分國籍都共享外國人身份及其特權。在大蝎收完迷葉回貓城的路上,大蝎帶著自己的兵去搶別的地主的迷葉,遇到兩個白貓外國人,這時的情形是雙方講和,罰了大蝎六包迷葉給兩個白貓人還有作為敘述者的“我”。在貓人看來,他們“是打不過外人的”,外國人自相攻伐是他們唯一的希望,但是外國人對此心知肚明,他們雖有利益沖突,但“他們絕不肯互相攻擊”便宜貓國。這恰恰又與當時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秉持利益均沾的原則,合力剝削、壓榨中國人民的行為高度吻合。此外,為貓國地主看守迷林的外國人并不住在貓城,而是所有外國人不分國籍都住在貓城西邊的外國城,大蝎也認為“我”住在貓城有失外國人的身份。外國城不像貓城那樣污濁不堪,連醫(yī)生都沒有,且城里人不吃迷葉。從居住空間的分而置之,不難聯想到舊中國的租界。當時的租界不僅提供了一種與傳統中國城市灰暗、破敗截然不同的現代性構想,同時又是帝國主義鉗制半殖民中國的橋頭堡,近距離壓制、威脅著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
再次,《貓城記》以矮子兵入侵致使貓國亡國滅種,喻指以日本帝國主義為首的殖民勢力的武裝入侵,以遭遇暴力殖民和亡國危機表征舊中國的半殖民性質。小說末尾,無可救藥的貓國,在外國矮子兵的入侵之下亡國滅種。無論是作為覺醒者的大鷹,還是愛國者的小蝎、迷,抑或封建頑固勢力的代表大蝎,他們都在強大的殖民力量面前被毀滅。這與老舍寫作《貓城記》的時代,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侵占東北三省,中華民族面臨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無疑具有一種不言自明的指涉關系。老舍本人曾說:“反封建使我體會到人的尊嚴,人不該作禮教的奴隸;反帝國主義使我感到中國人的尊嚴,中國人不該再作洋奴。這兩種認識就是我后來寫作的基本思想與情感?!卑胫趁竦匕敕饨ㄖ袊闹饕苁堑蹏髁x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如何解除殖民危機,擺脫傳統禮教的壓迫,建立現代民族國家,就自然成為《貓城記》應有的題中之義。
總之,《貓城記》充斥著大量貓國與半殖民中國的指涉關系。迷葉之于鴉片貿易,保護迷林、合力壓迫之于勢力范圍,肆意犯法之于領事裁判權,外國城之于租界,矮子兵之于日本兵……種種喻指關系將小說中的貓國與半殖民地性質的舊中國畫上了等號,小說中貓國面臨的社會問題和亡國危機,無疑也是現實中舊中國所要面臨的問題和危機。小說在結構上建立的喻指體系,無形中也暗示了小說的主題所在,揭示半殖民中國的種種問題、批判國民的劣根性是一方面,如何解除殖民危機、救國保種、建設富強的現代民族國家是另一方面。
與問題小說多“只問病源,不開藥方”不同,《貓城記》既探查社會弊病的根源所在,又提出相應的解決之道。小說既通過對貓人社會進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轉喻對舊中國國民劣根性的批判,又通過對文化中心觀和文化民族主義的提倡,試圖修復國民的民族認同和國家意識,以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方式解除殖民危機,挽救國家危亡。
首先,小說以貓人喻指半封建性中國人,通過諷刺、批判貓人的劣根性,深刻批判了舊中國的國民劣根性?!敦埑怯洝返臅r代環(huán)境是半殖民性的,但貓國人的個體屬性是半封建性的。半封建意味著在外來勢力的干預下,人們無法全然按照傳統的方式維系既有秩序,但過往秩序沒有全然崩塌。小說在火星構建了一個由貓人組成的反面烏托邦,老舍對生活其中的貓人民族性格中的崇洋媚外、欺軟怕硬、虛偽冷漠、自私自利、自相殘殺、無勇氣無血性、無價值無操守,進行了不遺余力的諷刺和批評,這實質上是對半封建中國愚昧麻木的國民劣根性的諷刺和批判。
在“我”身陷貓國之初,大蝎原本是想請“我”這個外國人作保護者的。一開始他們十分害怕,可是一見“我”那么老實,便決定由“請”改成“捉”了。貓人貴族所代表的封建地主階級的狡黠可見一斑。在收獲迷葉時,下屬偷吃一片迷葉梗,大蝎都要用棍子將其打死,這顯然暗示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暴。當大蝎減少了“我”的晚飯供應,“我”把飯和家伙全摔了,“第二天我的飯食又照常豐滿了”。作為貓國地主代表的大蝎在外國人面前欺軟怕硬,也諷喻了中國舊統治階級面對外國勢力時的曲意逢迎與奴顏婢膝。大蝎在收完迷葉回貓城的路上,事先派人寫滿給自己歌功頌德的標語,半路瞧見其他地主的迷林,就來和“我”商議搶劫一番,回到貓城后對“我”不聞不問。這無疑充分體現了舊中國大資本家和封建地主的虛偽好名、貪婪無度、自私自利、冷酷無情。
來到貓城后,“我”的第一感覺是“這個文明快要滅絕了”。這里只有污濁、丑陋、缺乏色彩、四面高墻沒有門窗的房屋;只有老實愚笨、貧苦可憐、隨遇而安的民眾;只有欺軟怕硬,強搶迷葉和婦女的士兵;只有自私自利,對社會漠不關心的政客。在貓城,青年沒有血性;女人忙著擦粉;舊人物忙著納妾,新人物忙著娶妻;沒有教育,卻有著上一天學就畢業(yè)的火星上最多的大學生;沒有醫(yī)院和外交;學校發(fā)不出工資,于是倒賣校產;國家沒有經濟收入,于是賣光博物館里的古物;外國入侵后,軍隊不抵抗,皇帝帶頭逃亡,大地主們搶著投降……種種光怪陸離的景象都烘托出了舊中國各行各業(yè)、形形色色的人在民族性格上的低劣,敘事者對此進行了強烈的諷刺和批判。
其次,小說具有極鮮明的文化民主主義觀念,認為知識和文化不僅是救國的有效手段,也是建構現代民族國家的重要途徑?!皾岱x,疾病,亂七八糟,糊涂,黑暗”是小說中貓國文明的特征。老舍對貓人社會所象征的半封建中國的諷刺和批判是直白的。但作者并未一味對毫無希望的社會進行鞭撻和批駁,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為什么要教育?救國。怎樣救國,知識與人格?!痹诶仙峥磥?,教育的目的是拯救國家的危亡,而實現的路徑是讓國民擁有知識和人格。可見,老舍將中華文明再造的希望,寄托于通過教育傳遞知識與文化上,并未將希望寄托給階級斗爭和暴力革命。老舍本人曾說:“沒有‘五四’,我不可能變成一個作家?!笨梢娫凇敦埑怯洝分校仙嵫永m(xù)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啟蒙主義傳統,體現了他知識救國的文化民族主義立場。
文化主義自古以來就是華夏文明根深蒂固的一種傳統,“夷夏之辨”也并未將焦點關注于人種的差別和有無共同血緣的民族差異上,其辨別的依據和標準是文明的先進性和文化的發(fā)展程度。章太炎曾說,中華這一名詞,并不是國名和種名的統稱,而是“文化之族名”,“中國可以退為夷狄,夷狄可以進為中國”。威爾·金利卡也認為,文化認同給予了人們“清晰明了的選擇背景”,提供了“可靠的認同和歸屬意識”,當人們遇到問題時可以調用這種意識??梢娢幕粌H提供了一種有別于種族、血緣乃至地域的身份認同,還揭示了中國自古以來作為事實上的多民族國家的聚合體,其內在凝聚力是基于共同文化的一種想象,而這與近代民族國家運動的觀念不謀而合。這里所謂的共同,不是所有民族都擁有同一種文化,而是不同民族在同一種文化的影響下,共享同樣的文化身份。文化認同與國家觀念的緊密聯系,在老舍身上十分明顯,從《茶館》中常四爺發(fā)出歇斯底里的吶喊“旗人也是中國人”即可看出,老舍眼里的中國與中國人越過了血緣和族裔的界限,成為同一文化之國與共享同一文化身份之族群的代稱。
在此,《貓城記》的歷史遺留問題,諸如是否用采用“大家夫斯基”“馬祖大仙”“紅繩軍”等諷刺革命,就容易理解了。在老舍眼中意識形態(tài)似乎不那么重要,某種意義上是文化決定著國家的生死存亡。這或許一方面顯示出老舍相對缺乏政治敏銳度和革命意識,一方面恰恰說明老舍始終秉持傳統的文化中心觀。他始終希冀通過文化復興的方式,完成對舊中國的拯救和重構。老舍小說中的文化批判只是一種顯在的表象,其真正期望的乃是對墮落的舊中國進行文化重塑,締造以文化身份為紐帶的現代民族國家。
總之,《貓城記》在建構半殖民中國的隱射關系之后,對半封建中國的國民劣根性進行了強烈的批判,殖民列強的侵略和國民性的喪失導致了近現代中國的生靈涂炭與亡國危機,而拯救民族危亡的途徑是以知識和人格為基礎重構國民性,通過文化認同和文化民族主義的提倡,強化國民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
《貓城記》在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上具有豐富而深刻的表述,作者不僅強調了民族認同對個體的重要性,也強調了國家觀念對個體的極大影響,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將民族認同和國家觀念結合起來,而這就觸及了現代民族國家作為“想象的共同體”的內在實質。在中國,民族認同是基于文化民族主義的一種潛在心理,而民族國家觀念則建構在共同心理基礎之上。
首先,《貓城記》中充斥著許多與民族認同有關的內容,這與作品創(chuàng)作的外部環(huán)境正值現代民族國家運動此起彼伏的時代有關,面對殖民入侵和亡國危機,民族主義精神在國家和種族對抗中被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摧毀了歐洲的德意志、奧地利、沙皇俄國這三大帝國,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亦遭到削弱,殖民體系遭遇嚴峻挑戰(zhàn),世界范圍內陸續(xù)有新興民族國家誕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將舊殖民帝國幾乎徹底瓦解。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世界范圍內民族獨立運動風起云涌,并最終建立了許多民族自決的獨立國家。故埃里克·霍布斯鮑姆稱1918—1950年期間為世界范圍內民族主義的最高峰。這一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新的世界體系將民族國家視為主權的唯一合法的表述形式。杜贊奇認為:“民族主義獨特和新穎的地方不在于認同形式或意識形態(tài)等認識論的范疇,而在于全球性的體制革命。此種革命產生出極強有力的國家表述?!薄敦埑怯洝返膭?chuàng)作時間恰恰處于民族主義甚囂塵上的年代,既是以國家和社會為對象的諷刺小說,自然與時代環(huán)境緊密聯系的民族國家運動有關??梢哉f,老舍在《貓城記》中完成貓國與半殖民中國的指涉,試圖通過文化民族主義來完成對國民人格的重塑后,進一步要表達的,難以脫離當時在世界范圍內正風起云涌的民族國家運動。戴維·米勒認為:“民族認同經常形成于與其他某個特定民族的對抗之中,那個民族被視為提出了威脅,其性質與自己國家的性質全然對立。”小說中,大蝎組織貓人貴族參觀“我”洗澡時,他表現出不怕“我”的樣子,并示意“我”往河里跳,這樣他在同胞面前就會大有面子;“我”對此的感受是“我不能受這個,我生平最恨假外人勢力而欺侮自家人的”。顯然,在敘述者眼中大蝎應該與自己的同胞有同屬一個民族的認同感,對于敘述者來說也有著自家人和外人之間的區(qū)分,在外人與自家人的對抗當中,民族認同就自然得到生發(fā)。文中“我”與小蝎談論“馬祖大仙”與革命時,小蝎認為,經濟、政治、教育、軍事等方面的缺陷足以導致亡國,但“大家糊涂足以亡種”,“世界上沒有人以人對待糊涂像畜類的人的”。這里,糊涂成了貓人的一種低劣的族性特征,人和糊涂像畜類的人形成了一種對立,并引發(fā)了各自的身份歸屬和行為選擇。貓國滅亡后,迷和小蝎自殺。對于迷的死,“我”的感觸是“民族的罪惡懲罰到他們的姊妹妻母”,就算身為上帝,“我”也后悔“為這不爭氣的民族造了女子”。作為敘述者的“我”不留情面地對貓民族的劣根性進行了批判,并將災難的降臨歸結為民族的罪惡。此外,作者塑造的貓國唯一的悲劇英雄大鷹,覺醒又無可奈何的小蝎、迷等人,在面對矮子兵入侵時試圖喚醒貓人的民族意識,進行武力抵抗,均表現出對貓民族身份的認同感,而這實際象喻的無疑是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不斷激化。
其次,小說還用十分濃厚的筆調描摹了十分清晰的國家觀念,這主要體現在愛國精神與國民意識上。如矮子兵入侵貓國時,大鷹打算舍身報國,小蝎問大鷹兒子怎么辦時,大鷹表示“國家將亡,還顧得兒子”?!拔摇焙托⌒谡務摷t繩軍及貓國的希望時,小蝎認為狡猾可以得政權,卻不一定能強國,“真正愛國的是向敵人灑熱血的”,就充分體現了貓國覺醒者誠摯的愛國精神??梢詾樽鎳鴴侇^顱、灑熱血,沒有國哪有家,不正是愛國精神的集中體現么?然而,徒有愛國精神、一腔熱血,或可以救國,卻并不能保證國家的獨立富強與長治久安,如若外部威脅消失,人民身陷柴米油鹽的生存困境,愛國精神就難以為繼,這時就不得不借助國民意識的塑造。文中“我”身陷火星,即將被貓人捕獲的時候,“我落下淚來,不是怕,是想起故鄉(xiāng)。光明的中國,偉大的中國”。雖然“光明”“偉大”可能與當時的民國政治極不協調,但“我”在遭遇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故鄉(xiāng)和國家,無疑是家國情懷的真實體現。在貓城,外國白貓人說:“國民失了人格,國便慢慢失去國格。沒有人愿意與沒有國格的國合作的?!边@里,作者強調了國民的人格對國家的重要性,擁有國民意識并保證人格的光輝,方能為祖國在世界大國之林中贏得一席之地。此外,“我”在貓城大街上看到貓人男女學生傲慢得意,“我”的感受是他們“絲毫沒覺到他們的國家是世界上最丟臉的國家”。作家想表明一國之民,應當有自尊心,國家的形象往往通過個體形象直觀呈現,不能做有損國家形象的事。種種跡象都表明了作者對愛國精神與國民意識的倡導。
再次,《貓城記》綜合了民族認同和國家觀念,將二者混而為一,從而具有深刻、鮮明的民族國家觀念的表達。貓國滅亡前夕,“我”的感受是在亡國之時,才能體會到“一個‘人’與一個‘國民’相互的關系是多么重大”,“國家滅亡是民族愚鈍的結果”。在此,作者將個人與國民并提,將滅國與民族愚鈍相聯系,充分體現了民族與國家的結合,才是新的歷史主體的現代民族國家觀念。此外,對小蝎堅持與國家共存亡,“我”的感受是“民族與國家,在這個世界上,還有管轄生命的力量。這個力量的消失便是死亡”。這深刻說明了民族國家對個體生命的重大意義,國家和民族存在一天,這種深埋心中的身份認同和群體意識,就永不磨滅。在論及矮子與貓人文化上的差距時,“我”認為矮子與貓人相比文化要高一點,矮子有一定的國家觀念,雖然“國家觀念不過是擴大的自私,可是它到底是‘擴大’的,貓人只知道自己”。作者不厭其煩地強調了民族國家觀念對個人的重要性,并以幻想的方式為貓國勾勒出一幅與故事結局截然相反的美好圖景。小說結尾,“我”幻想貓城改建成一座花園城市,充滿“音樂、雕刻、讀書聲,花,鳥,秩序,清潔,美麗……”在此,構建現代民族國家是不是作者借由小說所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最高理想,就不言自明了。
總之,《貓城記》充斥著民族國家觀念的表達,小說試圖通過民族與國家的結合,挽救因殖民入侵和國民性喪失帶來的亡國危機。這種深嵌入故事結構和文章主旨的觀念表達不全是以對白、敘述為主的口號式的說教,而是與小說整個的故事結構、隱射關系、敘事聲音結合在一起的。民族認同興盛于殖民危機到來的時代,個體命運與國家存亡緊緊維系在一起。只有個人轉變?yōu)閲?,并深刻認識到國家和民族之于個體的意義,不斷去自立、自強,國家才能由毀滅的邊緣走向再次偉大。
與老舍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在現代文學史上聲譽卓著的作品相比,《貓城記》作為一部“失敗的作品”,長期為國內學術界所忽視。但該小說藝術性的欠缺,并不能掩蓋其思想性的深邃與豐足。作為一部具有濃厚寓言性質和科幻色彩的諷刺小說,《貓城記》深刻表達了老舍對半殖民中國生存困境與亡國危機的關注和擔憂,凸顯了他希望通過知識啟蒙、文化復興的方式,來完成對墮落朽壞國民性的改塑,宣告了他的愛國熱誠及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祈愿。該小說熾熱的愛國情懷和真誠的民族主義思想值得肯定,盡管因種種原因老舍并未及時認清革命的歷史貢獻,但《貓城記》仍不失為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難得的長篇諷刺小說,其思想價值和文化意義,值得進一步探討與重評。
注釋:
①諧庭:《貓城記》,《文學周刊》1933年第43期。
②王淑明:《貓城記》,《現代》1934年第4卷第3期。
③老舍:《貓城記》,《老舍全集》第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41頁。以下有關《貓城記》的引文,都見此版本,不再一一標注。
④老舍:《我怎樣寫貓城記》,《宇宙風》1935年第1期。
⑤老舍:《貓城記新序》,《老舍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1頁。
⑥A.A.安基波夫斯基著,宋永毅譯:《老舍早期創(chuàng)作與中國社會》,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7頁。
⑦范慶超:《老舍〈貓城記〉的民族國家意識》,《牡丹江大學學報》2020年第2期。
⑧張鴻聲:《文學中的上海想象》,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頁。
⑨李永東:《半殖民與解殖民的現代中國文學》,《天津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
⑨曾廣燦、吳懷斌:《老舍研究資料》(上卷),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