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艷萍
詩人韓東的詩集《奇跡》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他的詩,極具個人辨識度,不只語言成熟,表現(xiàn)手法嫻熟,最為重要的是他慣從日常的生活中萃取物象,“用心表淺”,有一種別人難以企及的平民主義情懷,“語淡而味終不薄”,達到了意與象的完美融合。
先來看他的《看霧的女人》:
她立在窗邊看霧
什么也看不見
于是就一動不動,使勁地看。
而我看著她,努力去想這里面的緣由。
遠處大廈的燈光從明亮到模糊到徹底消失
難道她要看的就是這些?
當窗戶像被從外面拉上了窗簾
她也沒有離開。背對沒有開燈的房間
也許有影子落在那片白亮的霧上。
她看得很興奮,甚至顫抖
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剛剛失去父親的女人。
大約只有霧知道。
我們看這首詩他寫的是什么?“也許有影子落在那片白亮的霧上”這是意象。這種影子是影影綽綽的,“她看得很興奮,甚至顫抖,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剛剛失去父親的女人,大約只有霧知道?!?/p>
這首詩就是通過物象,通過霧的影影綽綽,霧中景物的模糊,通過一個女人一夜沒睡,讓人去想“她”不睡的原因是什么,交代出她父親過世,她對生命的思考。她看的是霧,迷蒙一片,也就是她的前景,她生存的惶惑和前途的迷茫。
這首詩語言和詩藝都很成熟。通過一個女人在窗前看霧,一直到天明,窗上結(jié)滿冰花,用詩象的特性,象征性地表達她的情緒。
我們再看他的《一家美術(shù)館》:
這家國立美術(shù)館
只有一間很小的展廳
重復(fù)播放一部黑白電影
講述它所在的建筑不平凡的歷史。
從圖紙到施工,從混亂的工地
到落成剪彩,再到大刀闊斧
具有天才創(chuàng)意的改造。
明星政要閃耀其間
影像也從單色轉(zhuǎn)為彩色……
其他什么都沒有。
沒有展覽,沒有活動,沒有咖啡館。
畫外音如模糊的自語回蕩于光潔的四壁:
我回憶,我經(jīng)歷,我活著,我矗立
并為此而永遠存在。
這首詩也是非常成功的,言淺意深,冷靜中有反諷,舒緩里含嘲弄,用具體的內(nèi)容去表達詩人的理念?!爱嬐庖羧缒:淖哉Z,沒有展覽,沒有活動,沒有咖啡館?!边@是一個徒有其名的美術(shù)館。
“我回憶,我經(jīng)歷,我活著,我矗立,并為此而永遠存在。”這個“我”并不僅僅是作者自己,他是指代一個社會群體。他所觀照的也并不僅僅是這家美術(shù)館,他表達的是相類似的,只有空洞色彩而沒有具體內(nèi)容的設(shè)置。
但是,每一個人呢,經(jīng)歷著,活著,為此而永遠存在。一種多么辛辣的諷刺!他諷刺一類被掏空了思想能力的盲目追隨者和麻木看客。他在含蓄地用刻刀般的意象去批判,我們能感受到詩人語言和心靈的冷,如一個冷峻的雕刻師,但見木花飛濺,不聞片言只語。
《遺忘之島》:
做夢我也不會去這個地方
但是我去了。
情景非常真實
我們放電影、走路、購物
游覽當?shù)氐拿佬g(shù)館和動物園。
直到第三天我想起一個人
最后她去的就是這里
給我的最后一封信是從這兒寄出的。
我在她的校園散步
和更年輕的一代交談
看見新奇的植物、建筑
垂涎不已。
由于過分美麗
這是一座遺忘之島。
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描寫的就是自己昔日痛失的愛情。他把自己美好的愛之記憶比喻為遺忘之島。為什么名為遺忘之島?我們可以去體會他的潛臺詞:因為太愛一個人,所以輕易不去想;不去想,就會漸漸地歸于遺忘。但是在夢中,他去了這個遺忘之島,他雖然為了躲避痛苦不去想,但是,因為銘刻于心,他沒法阻止自己夢到她。
《殯儀館記事》:
很多次去過那里
但無法寫好它
心里面有一種回避
不是恐懼也不是悲傷
只是無聊。
所有的事都變得沒有意義。
一切都是大理石的
貼在墻上或鋪在地上。
盒子也是大理石的質(zhì)材。
如此莊重,但如此寒酸。
萬物的里面都沒有東西
一切所見都不是其自身。
當我哭著走下臺階
碰見一個女人也在哭泣
我們淚眼相望,彼此
似乎懷有深情。
但這不過是一個誤會。
她遞過來一塊手帕——這太過分了!
那里的手帕也不是手帕
只是事實的一片灰燼。
這首詩是冷抒情的筆法,通過對大理石材質(zhì)的反復(fù)重復(fù),去表現(xiàn)殯儀館的特殊哲學屬性:萬物的里面都沒有東西。死亡是所有個體的前景,死亡使個體的前景喪失。而后半部分是一種幻想,幻想的對象,可能就是他死去的妻子,或者是他死去的母親。具體動作是:她遞過來一塊手帕——這太過分了!“那里的手帕也不是手帕,只是事實的一片灰燼。”營造幻景又突然點破,令人悚然而驚,把讀者帶入身處殯儀館時,極致頹廢絕望的情緒,具有極強的表現(xiàn)力。
《買鹽路上的隨想》:
這個地方已不再陌生
我穿行在夜晚的小雨中
那么有把握
去門口的超市買一包鹽。
我離開的地方擁擠、灰暗
熟悉使那兒更顯局促。
我離開了一個洞穴
得到一片荒蕪。現(xiàn)在
這片荒蕪在我每天的行走中
變得井然有序。
我不會再次離開
直到我被囚禁于殘破的身體。
我將搬遷到死亡之地
得到一片荒蕪。
永恒的陌生和驚恐
或漸漸舒適。
當我厭倦了不死的我
一個人或三個人或一只鷺鷥
將會出生。
我去門口買一包鹽。
“我去買一包鹽”,這是一個敘事的場景,它表達的是什么?它表達的就是在利益主宰的社會境況中,人們靈魂的空虛。
“我”眼前一片荒蕪,“我”住的地方像一個破敗的洞穴,“我”就是一個底層人,“我”走進這個荒蕪的、殘敗的景物之中,就像走進了自己殘敗的身體;“我”的病態(tài)的靈魂,住在殘敗的軀體里邊。這個殘敗的軀體,象征的就是“我”生活的窘困,“我”是一個感覺自己半死不活的底層人。鷺鷥是吃死人尸體的,它暗示在利益主宰的社會環(huán)境中,底層人生活的無奈,精神的無依,處境的艱難。
韓東是一個有良心的,對社會底層充滿偉大悲憫情懷的詩人,他時刻有詩人的警醒,有自己獨特的認知,能如實地表達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他批判畸形發(fā)展的利益主宰社會下秩序的殘破及其缺陷和無情,他呼喚的是什么?在警醒之余讀者自能體悟。
韓東的詩從《大雁塔》的反詩意的哲學尋真,到如今更加寬闊的社會內(nèi)容尋真過程,體現(xiàn)著他一貫冷峻嚴謹?shù)脑娦宰非?。特別是他如今切入社會內(nèi)容的眾多作品中,時刻閃現(xiàn)著他作為一個詩人的良心和社會責任感,閃爍著耀目的人文光輝,這也是我特別敬重他,認真解讀和推介他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