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舒雅
(西南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都 611130)
為了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順應時代發(fā)展,提升其教學質量與水平,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供給側改革已然迫在眉睫。從實踐層面而言,從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再到新時代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改革,可見,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程度正不斷提高。從研究方面而言,有學者以增強教育對象的獲得感為切入點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及內容;[1]也有學者主張通過創(chuàng)新供給內容的方式來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供給;[2]強調通過分析供給側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關系而實現二者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3]總言之,如何順應學生發(fā)展要求的同時,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相關研究仍是現階段學界探究的重點,在此背景下,探究供給側改革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性顯得尤為重要。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后,供給側結構改革逐漸成為熱點話題,其旨在通過提升供給質量,化解因供給與需求不協(xié)調而產生的結構性失衡,進而推動經濟社會平穩(wěn)發(fā)展。伴隨著我國社會矛盾的轉化,供給側改革也被賦予了深層次的內涵,在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背景下,供給側改革同樣適用于教育教學領域。
高校積極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將供給側改革的概念類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領域中,供給端則多是指教師依托于課程教學,將國家和社會發(fā)展所要求的內容轉化為課程知識的教育活動;需求端則指學生為了滿足社會與個人發(fā)展而提出的內在要求,或是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理論的接受程度。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供給側改革是優(yōu)化課程體系的重要舉措,有助于提升課程吸引力,推動合理供需關系的構建,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
新時代大學生在思維模式、認知觀念上都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所以如何給予學生“新”的東西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問題?,F階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層面缺乏供給端與需求端的良性互動,供需方面的失衡問題制約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一是教學內容與學生發(fā)展間的不對等。從小學的《思想品德》,到中學的《道德與法治》,再到高中的《思想政治》,直到大學的《思想道德與法治》等思想政治類課程,部分學生認為各階段的政治類課程內容大體一致,無重復學習的必要,這類觀念直接導致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需求程度低。二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內容面臨著活動單一化與學生實際需求的多樣化的矛盾。開展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內容的重要補充。但是現階段大部分的活動多而不精,且活動覆蓋面較窄,易流于形式,未挖掘活動背后所體現的深層次內涵,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具體體現在教育者和教育對象思想和行為之中,受教育者對象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直接影響著該群體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接受程度。據相關調查顯示,00后大學生創(chuàng)新性強、思維活躍,且獨立思考能力及批判能力增強。因而,大學生思想特點決定了其更熱衷于選擇新潮的內容,而非政治類的理論教育,乏味教條式的教學易導致大學生難以將所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轉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
教學方法與學生能動性的不對等是忽視學生主動性的主要表現。抬頭率低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主要難題,其反映了學生對課程理論的認同及滿意度低。現階段,“傳統(tǒng)的獨立專斷的教學模式仍占據著重要地位”,[4]教條式說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導致學生陷入排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惡性循環(huán),形成了供需間的錯位。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接受程度低,學生不想聽、不去聽課程內容,主客觀的雙重原因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低。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隊伍素質是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因素,直接關系到課程教學效果。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供給端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師理論功底薄弱。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并沒有專業(yè)學科背景,其理論知識較為匱乏,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暴露了這一劣勢,對教學內容理解淺顯,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難以進行學術層面的解答;二是教學能力欠缺。部分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課堂設計“花哨”,雖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卻并未講解實質性課程內容,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而難以感悟活動背后所傳達的精神價值;三是教師精力不足。大多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主體為年輕教師,其往往肩負著輔導員、班主任等多重職務,且承擔著相應的科研任務,其精力有限,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從而影響教學的實際效果。
供給側改革最初提出旨在解決經濟面臨的難題,隨著學界對這一理論的深入探究,學者對高校教育中的供給側改革研究逐漸升溫,以供給側改革為切入點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2021年,《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5]這充分表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也進一步說明高校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緊迫性,從優(yōu)化供給內容、提升供給主體能力等方面入手,以適應學生多樣化的發(fā)展需求和期待,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明確了方向,有助于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目前,國家正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但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著理想信念淡薄、輕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與成效又直接關系著學生發(fā)展。有鑒于此,在分析好供需關系的基礎上,了解供需矛盾的表現形式,才能明白青年群體更適合何種類型思想政治教學產品,從而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取向,使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優(yōu)越性,培養(yǎng)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以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正如學者王學儉、杜敏所說:“只有得到質量和有效性的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斷前進,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水平?!保?]由此可見,供需間的矛盾直接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與有效性?;诖?,通過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與需求的分析,明白了是何種原因造成了供需間的不對等,才能更好對癥下藥,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資源的合理配置,多措并舉推動供需關系走向平衡,推動師生互動呈現出多樣化、平等化的態(tài)勢,從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實施精準思政中的重要內容。首先,要清楚學生所感、所想、所講。教師要以學生的需求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調整的依據,通過明晰學生的核心需求,創(chuàng)新溝通與教學方式,力求做到有效性與真實性共存,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其次,實現共享與個性的二者統(tǒng)一。在互聯(lián)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視頻微課、教學課件等教育資源的共享逐漸成為了常態(tài),為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提供了便捷渠道。此外,學生可在眾多資源中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任意板塊,系統(tǒng)會根據學生情況實現精準推送,實現精準供給下的個性發(fā)展。最后,利用大數據等相關技術,全面掌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動態(tài),實施精準教學。教育目標的統(tǒng)一化和標準化難以滿足學生豐富化、個性化的需求,這也必然導致了需求端與供給端的不匹配。因而,通過對社交軟件等平臺上的相關信息加以整理分析,把握學生間的差異性是必不可少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不變的情況下,對部分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時效性。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供給端,要在做到能“教”與會“教”二者相統(tǒng)一的基礎上提高供給質量,以達成教學目的。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明確自我定位。教師要在承擔糾偏任務的同時,要有積極的教學態(tài)度、過硬的素質能力,明確其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性地位,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落在實處。其次,要提高教師的理論修養(yǎng),加強知識厚度。高校教師必須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的學習,實現“徹底說服人”的目的。教師只有了解馬克思主義原理等相關理論的深層內涵,才能成為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引領者,[7]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引導學生認同馬克思主義。最后,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馬克思曾指出,“各個人的過去和現在始終是從自己出發(fā)的”,只有從個人實際情況出發(fā)才更利于行為的開展。教學亦是如此,了解教育對象的特點并有策略地實施教學是教學過程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在于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出發(fā),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并以理論為基礎,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解釋,切實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同感。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關鍵是實現資源的有效供給,堅持以學生發(fā)展作為根本供給標準,豐富供給內容。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要供給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首要任務是堅持政治性。只有講好理論,才能把握方向,堅定立場,馬克思主義蘊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要深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以此作為鮮活的素材運用于教學中,實現供給內容的優(yōu)化。其次,結合本地區(qū)的文化資源,形成具有區(qū)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運用當地文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將宏觀理論以具體化的形式呈現。最后,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深化實踐活動內涵。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是一個綜合體系,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各內容的銜接,而實踐教學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應開展真正符合學生需求的活動,只有讓學生成為思想政治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局中人”,才更有利于其以自身的視角理解思想政治理論,從而實現對思想政治理論的淺層認識向深層認知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