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頑 梅
(西藏民族大學 文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王小忠是一位見識獨到的藏族作家,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一方面關注甘南大地的歷史文化與現(xiàn)實處境,關注甘南民眾在社會變遷中的悲歡離合;另一方面,他更注重于民族精神層面的思考,把細膩的筆觸伸向了人的精神世界,探究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甘南大地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以及由此所帶來的人的精神蛻變。在人類精神向度下行的今天,王小忠滿懷憂慮與悲憫之心,以超拔的態(tài)度去重新認識、思考甘南大地的現(xiàn)實問題,既呈現(xiàn)出一位作家的真誠自省,又體現(xiàn)了作家勇于介入現(xiàn)實的責任感與擔當精神。
王小忠對甘南這片廣闊土地的觀照,既與很多現(xiàn)代知識分子對故鄉(xiāng)的觀照類似,又有不同之處。王小忠是甘南臨潭人,臨潭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是牧區(qū)與農(nóng)區(qū)、藏區(qū)與漢地的結合地帶,屬多民族聚居地。由于從小耳濡目染,王小忠非常熟悉這片土地上的游牧與農(nóng)耕生活。他對甘南大地的情感不同于普通人,他出生、成長于草原家族,而又未能長久地停留于草原,但他的靈魂卻在草原上落地生根了。對草原,他始終懷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向往和愛戀。因而,也許只有他才能感悟草原上原始生命的自由與奔放,只有他才能切身體悟草原生活的艱辛、酸楚與滄桑,也只有他才能洞悉甘南草原的一切細微變化。而且,這些獨特的體悟從來就只屬于他自己。
王小忠對甘南草原與洮河沿岸民生狀態(tài)的書寫源于對生養(yǎng)自己的這片土地的深沉之愛。在“離去—歸來—再離去”這樣不斷往復的生活模式中,王小忠發(fā)現(xiàn)生養(yǎng)自己的土地已經(jīng)與記憶或者說想象中的那片土地完全不同了。到底是現(xiàn)實發(fā)生了太多的變化?還是王小忠對故鄉(xiāng)抱有太多的理想?是現(xiàn)實過于沉重,還是他對熟悉的土地有了疏離和排斥感?帶著這些疑問,王小忠深入甘南草原,行走洮河沿岸,一方面是要探尋久遠年代里家族的生活狀態(tài);另一方面,也想探尋另一種生活的真相?!饵S河源筆記》與《洮河源筆記》是他深入甘南草原、行走洮河沿岸的收獲,是忠實于內(nèi)心的寫作?!饵S河源筆記》旨在“敘寫黃河源頭草原生態(tài)及民生狀態(tài)的真實”,“為我們還原了真實的甘南草原,也由此揭示了草原人民的處境和命運”[1];《洮河源筆記》通過觀察、叩問與反思,敘寫了洮河沿岸的世態(tài)民生。誠如王小忠在《有關兄弟的話(創(chuàng)作談)》中所談: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農(nóng)牧業(yè)結合地帶,隸屬于歷史上的安多藏區(qū)。就在這片高海拔地區(qū),我的祖祖輩輩艱難地生活著,他們談論著人生無常,敘述著命途多舛。這塊貧瘠的土地養(yǎng)育著成千上萬的民眾,可在社會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當下,大家拼命掙扎的同時,也漸而迷失了方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觀念的更新,加之外來人口的遷移和融合,以及旅游大力開發(fā)的今天,使這片土地原有的游牧文化在不斷喪失的同時,漸而多出了形同城市的文明,以及文明掩蓋下的難以說清的復雜與頹敗[2]。
這段創(chuàng)作談可以看作王小忠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調(diào)?!饵S河源筆記》中,草原不再是藍天白云碧草和天馬行空的自由;不再是令人心馳神往的美麗風景與浪漫情懷。即使在草原最美的時節(jié),王小忠看到的也只是癩頭瘡一般的草原,植被稀疏,沙丘連片。最讓人們困惑的是,黃河源頭的草原,因為缺水,成片成片地變成了黑土灘,難以繼續(xù)放牧。草原沙化一年比一年嚴重,沙塵暴愈來愈頻繁,持續(xù)的周期也越來越長。朔風一起,黃沙漫天。
草原發(fā)生了悄然的變化,所有關乎草原的人、事、物也在悄悄發(fā)生變化。草原上的藏獒越來越少,也早已失去了往昔的烈性脾氣,失去了護衛(wèi)家園和主人的能力,變成了溫順的小狗;草原上的領地狗被販賣之后,沒有了生存領地,也逐漸喪失了領地意識,無異于絕種。王小忠以細膩的心思和敏銳的洞察力發(fā)現(xiàn),當現(xiàn)代文明入侵草原,草原上的生物驚恐萬分:
這時候,我聽到從天空的某個遙遠的深處,突然傳來刺耳的喇叭聲。接著便是與其呼應的嘈雜聲,穿過迷霧,撒滿草原的整個空間。那些草原鼴鼠,上天雀,還有正在拔節(jié)生長欲將開放的獨一味,甚至在草尖上忙碌的螞蟻,它們統(tǒng)統(tǒng)躲藏起來,然后在某一處靜靜觀察著,直到恐懼的全新的一天到來……[1]40
隨之而來,草原上很多美麗的傳說以及神秘而有趣的故事漸漸失去了趣味,草原精神也逐漸喪失?,F(xiàn)代文明進入草原以來,不僅改變了自然環(huán)境,改變了動物,也改變了人類自身。這一場社會巨變會將人類推向何種境地,卻沒有人能夠靜下心來思考。當人們終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試圖遏制草原沙化,退牧還草,卻已非常困難,生態(tài)惡化的趨勢似乎很難改變。
從表面看,草原沙化的原因有過度放牧、挖蟲草與藥材等,但在王小忠看來,草原遭到毀壞的最根本原因是時代所迫,人心變異?,F(xiàn)代文明刺激了人的貪欲,在這些欲念以及欲念引起的矛盾沖突的驅(qū)逐下,人性之惡被激發(fā),并被無限放大。自從潘多拉的盒子被打開,人們就再也無法停止對富裕的追求以及對金錢的渴望。當追名逐利、爾虞我詐、相互攀比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動力,人心便失去了本真與純粹。《黃河源筆記》通過田野調(diào)查展現(xiàn)了“社會惡性發(fā)展對人類精神和情感的破壞;世界觀的偏離對人類倫理道德的沖擊;大環(huán)境下的經(jīng)濟競爭帶來的非常規(guī)手段的博弈;大眾化民生本態(tài)與小眾化生存狀態(tài)之差異等”[1]。
當然,在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過程中,政府為改善民生做出了巨大努力,也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如《浮生九記》中,在共同富裕信念的支撐下,政府下大力氣改變草原的落后面目,當曾經(jīng)的紅磚小瓦房改變?yōu)檎臉影骞こ獭咴AХ繒r,王小忠卻并未因此而受到鼓舞,他考慮的是草原牧民的長遠發(fā)展,高原小鎮(zhèn)并未如想象中一樣繁華與熱鬧,那么,牧民的出路在何方?“如何解決牧民千百年來逐水草而居的生產(chǎn)方式、簡單自然的生活方式與突然的定居、城鎮(zhèn)化生活之間的矛盾?如何協(xié)調(diào)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沖動、創(chuàng)業(yè)熱情與市場供需之間的關系?如何保護他們可貴的人生信念和淳樸的人性不被嚴酷的市場經(jīng)濟所污染、所異化?這一切可能是更需要我們關注和解決的主要問題。”[3]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貧政策,減少草原畜載量,甚至禁止放牧,又如何解決政府的大力幫扶與部分牧民的等、靠、要消極思想呢?
又如《洮河源筆記》中,由于政府的引洮工程,有才一家不得不易地搬遷。搬遷之前,有才已經(jīng)受到了巨大的生活打擊——他的弟弟有福在采洮河硯時不幸遇難。搬遷之后,有才又遭受了一系列沉重的生活打擊,年近五十的有才經(jīng)不起太多的生活變動,在艱難無望的生活重負之下,他殺死了自己的傻哥哥與患抑郁癥的母親,然后自殺身亡。顯然,王小忠不僅關注社會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更關注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普通人的命運遭際。
現(xiàn)代文明對洮河兩岸千百年來傳統(tǒng)生活方式帶來巨大沖擊。牧業(yè)因為草原的毀壞與縮小銳減,傳統(tǒng)的種植業(yè)已被人們放棄,手工業(yè)更是被機器工業(yè)所取代……隨著現(xiàn)代文明進程的發(fā)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習俗也逐漸簡化甚至消失。祛魅之后,洮河沿岸人們的世界觀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工具理性思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金錢成為主宰一切的力量。王小忠對工具理性思維方式懷有本能的警惕,因為“人在利益的驅(qū)使下,往往會失去對是非的判斷。這樣最容易破壞原有的鄉(xiāng)村倫理道德和生活方式,這種方式一旦被打破,鄉(xiāng)村就會陷入名利場。我在鄉(xiāng)村生長了四十多年,對此十分了解”[4]。然而,社會的現(xiàn)代化進程卻勢不可擋,王小忠只能無奈地發(fā)出這樣的感嘆:“……我只是想說,所有人變壞了……我無法相信這就是養(yǎng)育我的那片土地……”[4]71
現(xiàn)代文明會將人類帶向何方?這是作家的憂慮與困惑?,F(xiàn)代人對生活寄予了無限的希望,在貪欲的驅(qū)動下,也給自己制造出了無限煩惱,也使現(xiàn)代人的努力似乎走向了它的背面——隱藏在利益背后的災難。在追求富裕的道路上,現(xiàn)代人留下了太多的悖論?!懊利愃坪醪淮嬖诹?,多出的卻是令人不安的擔憂?!盵1]82在王小忠看來,草原之所以發(fā)生了毀滅性的變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的貪欲在作祟,如果大地上的眾生能夠遏制內(nèi)心的欲望與貪念,那么,內(nèi)心的平靜,安穩(wěn)的草原生活指日可待。
王小忠的非虛構文學與虛構文學有一個共同的主題,人性的淳樸、善良與人心的貪婪之間的二元對立。如果說散文集《黃河源筆記》《靜靜守望太陽神:行走甘南》呈現(xiàn)了甘南草原的變化,那么,散文集《浮生九記》《洮河源筆記》與小說集《五只羊》則主要描寫了現(xiàn)代以來,人們?nèi)绾伪桓鞣N貪欲所牽引,過著一種虛浮的生活,為讀者赤裸裸地呈現(xiàn)了人心的蛻變。
小說《虛勞》與《貢巴旅社》呈現(xiàn)了時代變遷中人的金錢欲與精神追求之間的劇烈沖突?!短搫凇分校欠裼小胺鹁墶卑讶宋锓殖闪藘深?,阿媽與不枯都是相信佛緣之人,特別是阿媽,一心向善,與寺廟里的智慧長老以及不枯的師兄弟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雖然不枯時時牽念著身患嚴重風濕病的阿媽,無法了斷塵緣,但他安貧樂道,淡泊持守,也因此獲得了心靈的安穩(wěn)。智慧長老與師兄弟們早已失去了心靈的清凈,變著法兒撈錢成為他們追求的目標。遠在貓城的張老板也不例外,在向外擴張的人生中遭遇煩惱與痛苦時,他不反思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卻試圖以念經(jīng)化解人生的煩惱與怨恨,實屬徒勞。張老板的人生是向外、向物質(zhì)界擴張的,誠如錢穆先生所言:“生命自我之支撐點,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內(nèi),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這就造成了這一種人生一項不可救藥的致命傷?!盵5]佛學知識淵博、醫(yī)術高超的不枯成了張老板、智慧長老與師兄弟們的圍追堵截的對象,他不是被當成賺錢的工具,就是被當成解決煩惱的神僧。不枯的清凈心被攪亂了,無休止地念經(jīng)與看病使他心力交瘁。雖然他在貓城念經(jīng)、看病賺了很多錢,可是,他的煩惱卻也與日俱增,精氣神嚴重受損。不枯既無法醫(yī)治張老板的致命傷,也無法滿足智慧長老對金錢的貪欲以及師兄弟們對金錢的覬覦,離開天倫寺也許是他最好的選擇。
在一個被金錢所左右的時代里,人們已經(jīng)很難停下腳步探尋自己的內(nèi)心,探尋精神性的存在了?!敦暟吐蒙纭分械漠嫾蚁胪ㄟ^畫作確認自己的內(nèi)心,可是,他的妻子卻抱怨他浪費時間,賺錢才是第一位的。一個人要逃避外界的喧囂,確認自己的內(nèi)心,當然不是一件易事,因而也才有了快要被刮破的畫布和他想要抓住的精髓,這個尋覓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畫家想要確認的,不過是一種人之為人的精神與尊嚴。
在王小忠的筆下,金錢儼然成了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主導力量,誠如德國猶太裔著名社會學家、哲學家西美爾的研究所得:“……金錢變成了這種不受條件限制的目標,從原則上講人們?nèi)魏螘r候都能追求這個目標,這與許多人們始終渴求的目標大相徑庭。對于許多這樣的目標來說,人們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期望或者追求它們的。這一結果就給現(xiàn)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持續(xù)不斷的刺激,現(xiàn)在他有了一個目標,一旦其他目標給它空間,它就會像電阻部件(Piece de resistance)一樣出現(xiàn),而且這個目標一直以潛在的方式存在在那里。貨幣給現(xiàn)代生活裝上了一個無法停轉(zhuǎn)的輪子,它使生活這架機器成為一部‘永動機’,由此就產(chǎn)生了現(xiàn)代生活常見的騷動不安和狂熱不休?!盵6]金錢在現(xiàn)代人生活中具有統(tǒng)一世界萬物和矛盾的功能,“金錢越來越成為所有價值的絕對充分的表現(xiàn)形式和等價物,它超越客觀事物的多樣性達到一個完全抽象的高度”[6]13,致使人們相信金錢的萬能。王小忠敏銳地感受到金錢或者說貨幣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所具有的主導性力量以及它所帶來的損害,因而,他把自己的觀察與感受寫進了文學作品。
《夜如鉛》《金手指》《五只羊》《兇手》等小說都描寫了與金錢往來相關的事件或細節(jié),以揭示人們的金錢欲望?!兑谷玢U》與《金手指》中的主人公都經(jīng)歷了“離鄉(xiāng)—回鄉(xiāng)”模式。桑吉在羚城,深感金錢對生命的重要,有錢的日子才能過得舒心。城市刺激了他對金錢與女人的貪念。他未曾想到,在羚城做生意,他根本不是別人的對手;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從小的朋友楊繼榮竟然會設計欺騙他,賣牛羊得來的十幾萬元輕易就打了水漂。萬般無奈的桑吉最終以宗教情懷原諒了楊繼榮,重新回到草原。《金手指》中,一次偶然的足浴改變了拉加才讓對生活的理解,也催生了他對另一種生活的向往——當足浴店的老板。他聽信足浴技師萍萍的話,以為只要準備十幾萬元的資金,就可以開個足浴店當老板。金牦牛足浴店的一場意外死亡事件,讓拉加才讓避免了失敗的悲劇,也讓他重新回到了班瑪草原。《五只羊》中,為了方便運輸物資,更好地堅守草原,主人公刀智次旦賣掉了家中最肥大的五只羊,買了一輛拖拉機。熟人張三坤知道之后,請他用拖拉機拉羊去小鎮(zhèn)上賣,就為了多賺點錢。刀智次旦很爽快地答應了,每次用拖拉機拉五只羊??墒牵朗码y料,這一次,雨后道路泥濘,又是夜間行車,拖拉機從一個很大的泥坑沖了過去,坐在車廂里的張三坤被甩在不遠處的碎石堆上,搶救無效死亡。為此,刀智次旦又賣掉了五只羊,作為張三坤的喪葬費??墒牵虑檫h遠沒有結束,張三坤的家人又來索要命價。當生命也可以兌換成金錢,這個世界上就幾乎沒有什么東西不能兌換成金錢。在索賠未成功的情況下,他們把刀智次旦告上了法庭,刀智次旦被警察帶走。為了讓他早點出獄,母親又賣掉了多半牛羊。一年之后,刀智次旦回到了草原,受到道吉草和他阿嘎的鼓勵,他重新燃起了對新生活的希望,開始期待牛羊逐漸多起來的日子。
為時代潮流所裹挾,草原上的牧民急于走出草原,但是,他們很難適應都市的坑蒙拐騙,爾虞我詐,走出草原注定了難以逃脫的劫難。而且,這些劫難,大部分來自于他們最信任的朋友或者熟人。如《兇手》中,一個好端端的獸醫(yī),莫名其妙就變成了屠殺上百頭牛的兇手,十幾年來一直在逃生,他沒想到,真正的兇手卻是與他有著生死之交的朋友,也是他的領導。正是通過這些故事,作家揭示了在貪欲與金錢的驅(qū)使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社會現(xiàn)實。對于這些劫難,他們只能以宿命的方式默默承受。所以,牧民們既走不出草原,卻也難以安于草原生活,這是他們的困境。
《缸里的羊皮》《羊皮圍裙》《誰厲害》等小說則彰顯了老一輩草原人的執(zhí)著匠心以及這種傳統(tǒng)精神的逐漸失傳?!陡桌锏难蚱ぁ分?,勞改犯班瑪次力出獄后,帶回了制作羊皮襖的機器,從此,皮匠愣木代就淪為渾身沾滿絨毛和曲麩的泡皮子小工,他作為皮匠的手藝再也派不上用場。很快,大機器生產(chǎn)時代來臨,人們完全忘記了曾經(jīng)的皮匠愣木代。機器工業(yè)不僅讓精神傳統(tǒng)漸行漸遠,而且讓人與人之間變得陌生與冷漠??枴ぱ潘关愃乖凇稌r代的精神狀況》中說:“由于那提供人的生活的基本必需品的龐大機器把個人變成單純的功能,它就解除了個人遵循傳統(tǒng)準則的義務,這些舊時的傳統(tǒng)準則曾經(jīng)使社會得以鞏固。”[7]當個人遵循傳統(tǒng)準則的義務被解除之后,人們就變成了一盤散沙,也逐漸喪失了人之為人的精神力量,人的無意義感也就增強了。
《羊皮圍裙》中,阿爸作為一個銀匠,最關心的事就是為自己這門手藝尋找一個可靠的傳人。在機器時代,想找一個純粹靠手工打制銀器的徒弟純屬幻想,但阿爸不肯服輸。在阿爸的眼里,“打做佛像才是一個匠人真正的手藝,它不但包含著虔敬,而且還有善良和慈愛。當你真正成為一個手藝人之后,面對那些無論慈祥或是猙獰的佛像的時候,你都會聽見他們在說話,他們都在說世界上最善良的話”[8]。阿爸終于收小銀匠為徒弟了,可是,當機器聲震耳欲聾地響在小鎮(zhèn)上時,小鎮(zhèn)再也無法守護人心的變幻——小銀匠變了,他忘了自己曾經(jīng)說過的話,他的心思也不在手藝上了,已為金錢所充斥,為別的女人所吸引,為大城市所誘惑。作為丈夫,小銀匠不但沒有照顧好“我”,反而在小鎮(zhèn)建好之后回來爭奪家產(chǎn)。
老銀匠非??粗厥炙嚕驗槭炙嚾嗽谧约菏诸^的活計里傾注了心血,投入感情,每完成一件藝術品,手藝人的內(nèi)心是非常自豪的。老銀匠打制的首飾是精神產(chǎn)品,就像擁措精心編織的圍巾,帶著她溫暖的體溫,這是機器工業(yè)產(chǎn)品無法比擬的。然而,這樣一個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也已經(jīng)被人們遺忘了?!拔摇敝荒軒е钌畹膽涯?,珍藏著阿爸留給“我”的羊皮圍裙,這件羊皮圍裙上書寫著過去歲月的點點滴滴。時代變了,老銀匠想找一個合乎心意的繼承人已經(jīng)不可能了。人類一些精神性的傳承或許注定了要失傳吧?!同樣,《誰厲害》中,嘉措的爺爺對自己作為一個木匠充滿了自豪與驕傲,他說起鋸子、鑿子、尺子、刨子錛子之類的工具時,總是滿臉驕傲,可是,作為一個木匠,爺爺不得不面臨山上沒有樹木以及手藝失傳的困境。同樣,散文《洮河源筆記》中,“我”的鐵匠朋友雖然在農(nóng)耕文明的傳承過程中與時俱進,卻也難逃被機器工業(yè)取代的命運,在未到知天命之年,他已成了被社會淘汰的過時鐵匠。
在社會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過程中,草原民族遭遇了各種現(xiàn)實沖擊,對此,他們只能被動接受,并歸結為罪孽、因果,以從中獲得心理安慰。人們也因為各種雜念和貪欲而忽略了人生中最本真的東西,在王小忠看來,這就是人性的迷失。
散文《大棚蔬菜》與《風過車巴河》則揭示了工具理性已經(jīng)主導了洮河沿岸的年輕一代。在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對勞動的付出從不計算成本,可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要進行投入成本核算,以理性計算的方式達到預期的目標。特別是年輕一代人,他們認為傳統(tǒng)社會中不計成本的勞動付出是不理性的,也是不可取的,以至于洮河沿岸的好多川地都荒蕪了,至于情感,人們對土地已經(jīng)沒有多少情感了?!讹L過車巴河》中,“養(yǎng)兒防老”傳統(tǒng)觀念在太太保的眼里已經(jīng)變成了交易。現(xiàn)代社會的工具理性讓一切都變成算計,金錢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恰如西美爾的觀點:“金錢是‘低俗’的,因為它是一切的等價物,任何東西的等價物。只有個別的才是高貴;對許多人來說是相同的東西,即使對這些人中最低水平的人也一樣,因此也把最高的東西拉到最低的水平上?!@樣,當千差萬別的因素都一樣能兌換成金錢,事物最特有的價值就受到了損害……”[6]9太太保認為,根本沒有什么所謂母愛的偉大,水磨房的老太太收留他,他為老太太養(yǎng)老送終,繼承遺產(chǎn),這就是交易。
《浮生九記》也真實記錄了甘南農(nóng)村在時代浪潮的沖擊下,田地日益荒蕪,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徹底崩潰,親兄弟各奔東西,親情逐漸冷漠的社會現(xiàn)實。在以金錢為主導力量的農(nóng)村,農(nóng)民的本分喪失殆盡,親情不再,善良與淳樸亦然,繼之而起的是追求富裕的雄心壯志,一時間攀比、嫉妒、猜忌、仇富、怨恨、相互詆毀、相互攻擊等各種情感糾纏在一起,難以厘清。傳統(tǒng)的價值觀、道德觀、禮治被破壞掉之后,鄉(xiāng)村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塵世的生活太紛繁蕪雜了,當人們都忙著追逐金錢與利益,忙著貪圖舒服與享樂之時,王小忠卻以父親喝茶的故事,讓讀者體味到,人生的真義是平靜與淡然,而不是耀武揚威地去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譬如,以金錢為目標的出人頭地。當人們都愿意躋身于虛空與浮夸的爭斗之中時,只有王小忠將心思投入到了身邊的美景之中,去領悟和發(fā)現(xiàn)生活的真義;只有王小忠將心思投入到舊的故事中,去探尋舊故事中的信仰與精神意義。
王小忠的文學創(chuàng)作是關注靈魂的寫作,作品中充滿了精神氣象。在他看來,所謂的植樹造林、退牧還草以及為改變牧民生活條件的政府樣板工程等等,都未能解決最根本的問題——人心的變異。錢穆先生在《人生三路向》這篇文章中認為,任何一個人的人生都是有向往的。對人生的向往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對精神界的向往;二是對物質(zhì)界的向往;三是中立的態(tài)度,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內(nèi)。王小忠的人生向往顯然是對精神界的向往,可以說趨向于人生之內(nèi)部,這與他“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有關,也與藏傳佛教文化精神的影響有關。因而,在他的筆下,人對精神與內(nèi)心的堅守就有了特殊的意義。
第一,對信仰的堅守?!皭郏融H,心安,沒有一件不是不重要的?!盵3]50《虛勞》中,不枯的阿媽相信佛緣,她對佛緣的認識很簡單——心靈的善良與慈悲。她無欲無求,勞動賺來的錢悉數(shù)捐獻給了寺廟。阿媽雖然沒有進入寺廟修行,但是,比起寺廟的智慧長老及不枯的師兄弟們,阿媽擁有至高無上的精神境界,因為她的心里沒有任何雜念,一心向善。當人對世界滿懷善念之時,他的內(nèi)心一定是寧靜、祥和的?!叭诵运械膼航詠碜载澯叛龅拇缺『靡种屏诵撵`的邪惡。”[3]96甘南草原上的老一輩牧民總是將靈魂皈依于神圣的信仰之中,王小忠在《喂魚記》中就記錄了一個關于救贖的故事,阿克達吉在生活艱難時期為了隊里人及自己的生存,屠宰了不少牛羊,受佛教不殺生觀念的影響,他內(nèi)心非常煎熬,身陷恐懼之中。后來,他聽取活佛的教誨,念經(jīng)、喂魚,終于獲得了內(nèi)心的安靜與平靜。
人需要神性精神,需要有所敬畏,才能斷除貪念,才能回歸人類世界最初的平靜,也才能回到一種和諧自然的狀態(tài)。當人心中滿懷善念與慈悲時,才能抵御塵世的誘惑,才能成就生命的圣境。就像那些趕往經(jīng)堂的僧人,那些一圈又一圈地轉(zhuǎn)經(jīng)的老人,他們的目光是拒絕俗世的,是目空一切的。在王小忠的筆下,尕海湖拒絕世俗的繁華與嘈雜,它是寂靜的,也是自由的。他筆下的雄鷹,眼里會布滿柔情和慈悲。王小忠筆下,自然界也具有鮮明的人格特征與濃郁的宗教氣息,因為草原上的藏族人感恩自然,忠誠而又虔敬地守護著自然,與草原上的眾神、一切生靈和諧相處,他們懂得彼此間的關愛和幫助,也懂得愛與慈悲的力量,這是內(nèi)心被私欲和貪念蒙蔽的人所看不見的。
第二,對草原、土地以及條件艱苦的工作崗位的堅守。王小忠更向往有理想、有信念并且能夠堅守理想和信念的生活。在甘南草原、洮河沿岸,他的祖輩們就過著這樣簡單而純粹的生活。人們在堅守信念的同時,守護著草原、土地與河流,也“使自己的人生世界在無盡廣大的天宇之下不斷完善更新”。
草原上的牧民,起早貪黑,常年勞作,即使在生存條件非常惡劣的情況下,也從未放棄他們的堅守。為了更好地生存,他們甚至將自己的耐力與精神發(fā)揮到了極致,這種精神難道不可貴?不崇高?他們出生于草原,生活于草原,靈魂也將安葬于草原,他們的這種堅守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作家寫到了草原上的一個小賣鋪。這個小賣鋪曾經(jīng)救過幾個深入草原的背包客,他們饑渴難耐之時,小賣鋪讓他們絕處逢生。此后,小賣鋪的主人就雷打不動地堅守草原,從不因為環(huán)境的艱苦與氣候的惡劣而放棄。正如作家所言:“我對佛的世界知之甚少,但我能感到他存在的意義。在綠茵無邊的草原上,飄動的經(jīng)幡引領著人心,于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便有了一種精神的空間。那是一種力量,一種足以使內(nèi)心安穩(wěn)的力量。也只有這樣的力量和這種堅守,草原才有了新生的意義?!盵3]130~131
在我們國家,城市的生活條件往往好于基層,如果有機會調(diào)到城市去工作,人們一般都不會輕易放過?!饵S河源筆記》中,“我”的朋友索南甘愿守在條件艱苦的齊哈瑪牧區(qū),多次放棄調(diào)到縣城工作的機會,為改善基層牧民的生存狀況貢獻著自己的力量??諘绲牟菰c金錢、榮譽、掌聲無關,只有生存重壓之下精神的可貴與崇高。
在《洮河源筆記》中,王小忠在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蔬菜長勢喜人的情形之后,借助人物貢姆草之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可是,脫離了土地,不種莊稼的日子,心里卻空落落的。土地依舊是土地,只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變了,變得復雜而又精于算計。王小忠對土地的熱愛依舊,他要持守內(nèi)心,用簡單淳樸的詞語,表達自己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第三,人對精神世界與內(nèi)心的堅守。甘南農(nóng)牧區(qū)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民族文化與民族傳統(tǒng)正在不斷逝去,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未能得到很好的傳承與保護,王小忠對此非常痛心,在他看來,一個民族的強大,在于這個民族個體內(nèi)心的強大與韌性。他從藏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習俗中看到了一個民族的心靈生活,看到了一個民族的強悍和自信,看到了一個民族的虔誠,看到了他們精神世界的充實與強大,也看到了一個民族對幸福的向往與追尋。王小忠雖然離開了曾經(jīng)任教的歐拉秀瑪學校,他的朋友卻堅守在這里,教書育人,樂此不疲。重走草原,王小忠深深認識到了堅守的意義。
在現(xiàn)代文明大潮的沖擊下,王小忠能夠做到不隨波逐流,對生活中的一切得失寵辱不驚,保持了一位作家應有的獨立思考精神,守住了一顆堅定的心。正是在這種堅守中,王小忠以自己的文本,留下了這個世界古老而又純真的色彩,留下了彼時代與此時代的記憶,為歲月的變動留下了證詞,也從中尋找到了一個作家的尊嚴與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