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瑞燦 李敏
[摘? ?要] 《農民》報是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中科學走向農村的重要媒介之一。通過對該報的常識欄目進行內容分析,發(fā)現(xiàn)其在深入農村的知識分子的不斷改良下成為科普的利器,在科普實踐過程中呈現(xiàn)出鮮明特點:關注農民需要、追求通俗易懂、培養(yǎng)主動需求?!掇r民》報打破了以往科學只在知識分子間流動的局面,成為農民獲取科學信息的重要渠道,促進了農民對科學的態(tài)度由冷漠、排斥逐漸向關心、接受轉變,培養(yǎng)了農民科學種田、講求衛(wèi)生等生產生活的能力,對新時代農民科普的發(fā)展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農民科普? ?《農民》報? ?鄉(xiāng)村建設運動
[中圖分類號] N4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2.01.009
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fā),西方科學知識逐漸深入上層社會與知識分子之中,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一些人開始關注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基層民眾,尤其是占人口總數(shù)80%以上的農民的科學素質。以中華平民教育促進總會(以下簡稱平教會)、 山東鄉(xiāng)村建設研究院、中華職業(yè)教育社等為代表的一些教育機構和社會團體,為實現(xiàn)“民族再造”,在中國農村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鄉(xiāng)村建設運動,“試圖對舊有的農村政治、農業(yè)經濟和農民素質進行具有一定現(xiàn)代化性質的改造”[1]。促進農民素質的知識化和科學化,是鄉(xiāng)村建設運動的重要內容。各地的平民教育機構積極利用學校、報刊、廣播、演講等形式開展鄉(xiāng)村教育,希望通過科普 “改造農民”,進而使其走上覺醒之路。因此,從傳播學的角度著眼,鄉(xiāng)村建設運動就是當時面向農民的科普。
平教會開展的定縣實驗既是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中的典型代表,也是近代科普的重要案例。歷史學家蔣廷黻稱:“平教會的實在貢獻,在把科學和農村連合起來!”[2]1925年3月1日,平教會鄉(xiāng)村教育部編輯并出版了農村教育報紙——《農民》報(創(chuàng)刊號見圖1)。它經歷了北京時期(1925年3月1日—1929年2月28日)、定縣時期(1929年3月1日遷往定縣到1938年8月24日)、長沙時期(1938年8月25日遷往長沙到停刊)三個歷史階段。
作為中國第一份以“農民”命名的報紙,《農民》報創(chuàng)辦初期便將自身定位為知識和文字的介紹人,要為“中國三萬萬兩千余萬農民介紹實用必須的知識”[4]。從始至終,它一直針對農民群體進行科普,核心目的在于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學會科學種田、講求衛(wèi)生,進而改善農村生活。在科學氛圍極淡的鄉(xiāng)村中,《農民》報作為平教會面向農民群體進行高效科普的途徑之一,受到了各地鄉(xiāng)村建設人員和農民的關注,銷量逐年增多,“第三年銷量便達到四千五百份,較第一年增長了十倍”[5],成為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媒介。有研究注意到,《農民》報具有農民良友的功能和勸民覺悟的作用,并勾勒出了當時的鄉(xiāng)村建設媒介場景[6]。作為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中專注知識介紹、持續(xù)時間長久、發(fā)行范圍廣泛的報紙,目前對《農民》報的研究中缺少從科普視角的考察,多為宏觀層面的探討,眾多歷史細節(jié)尚未得到呈現(xiàn)。
基于此,本文將著重探討以下問題。首先,在鄉(xiāng)村建設的特定語境中,以《農民》報常識欄目為內容分析的對象,探討其對農民科普的特點。其次,圍繞常識欄目,結合《農民》報的編輯自評和讀者反饋,進一步考察歷史語境下的科普效果。最后,目前農村科學普及的程度依舊遠落后于城市,農村科普是打造高素質農民隊伍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推進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必經之路,探討《農民》報的實踐經驗對于新時代農民科普具有借鑒意義。
1 《農民》報進行科普的背景
1.1 定縣鄉(xiāng)村建設運動
時任平教會總干事的晏陽初于1929—1937年在河北省定縣農村開展了鄉(xiāng)村建設的實驗,主張科學應該成為農民的知識和技能?!翱茖W在農村的實驗,終于結晶為‘農民科學化,科學簡單化的簡易目標”[7]?!稗r民科學化”是指培養(yǎng)農民的科學頭腦,用科學改善農民的生活,目的在于探索農村的發(fā)展,促進社會的進步,意味著平教會相信民眾的教化性和發(fā)展的可能性?!翱茖W簡單化”是指將科學簡明扼要地傳遞給農民,是在農村普及科學技術的必要手段。
通過對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進行長期的科學調查和搜尋取材,晏陽初總結了中國人“愚、貧、弱、私”四大“病癥”,指出要進行“文藝、生計、衛(wèi)生、公民”四大教育,即以文藝教育攻愚,以生計教育攻貧,以衛(wèi)生教育攻弱,以公民教育攻私。其中,生計教育和衛(wèi)生教育是科普活動的直接表現(xiàn),也是《農民》報的重點科普內容,即通過普及農業(yè)知識和技能,提高生產力,解決生計困難;通過普及衛(wèi)生知識,培養(yǎng)衛(wèi)生習慣,提高農民的身體素質。
1.2 《農民》報的發(fā)行情況
《農民》報針對的發(fā)行對象是農民群體,“是農民的老朋友”[8]。最初,《農民》報的讀者范圍相對較小,只針對“讀了千字課”的鄉(xiāng)村平民學校學生,是“平民學校學生的補充讀物、平校畢業(yè)農民的繼續(xù)讀物、識字農民增進知識的讀物”[4]。為了保障發(fā)行,經營者還對各地平民學校和民眾教育館實施折扣優(yōu)惠。隨著普通鄉(xiāng)間農民訂閱數(shù)量的增加,《農民》報“一變而為鄉(xiāng)村平民社會式教育的報紙”[5]。報刊的發(fā)行對象也由鄉(xiāng)村學校的農民轉為鄉(xiāng)村社會的農民。
就發(fā)行價格而言,編輯直言:“我們的定價是沒有道理的便宜,外埠連郵費每年只有四角,本地每份只有一個大子?!盵9]經過計算,《農民》報是虧本發(fā)行,它是站在為農村謀發(fā)展的高度上創(chuàng)辦的,即便沒有經濟效益也堅持了數(shù)十年。“一千份《農民》報每期售完可得銅元二千枚,約計四元余。與血本十三元余相較,每期賠本九元”[10]??紤]到農民的消費能力,報紙始終堅持低價銷售,《農民》報逐漸成為當時“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獨一無二的報紙”[5]。
就發(fā)行量而言,第五卷刊登的《四周紀念的談話》中指出,該報創(chuàng)辦第一年銷量四五百份,第四年銷量已經達到5 000余份。同時,《農民》報的推廣地域范圍較廣,除了中國鄉(xiāng)村,還包括歐美和南洋華僑居住地,影響在逐年擴大[11]。到了第七卷,訂戶穩(wěn)定在1 000份左右,其中包括各民眾教育館。在定縣實驗區(qū)的472個村內,基本可以達到每村有1~2份報紙。《申報》稱其“出版以來,頗多受社會所歡迎,銷行其廣,惟恐聞見未周”[12]。
1.3 編輯們的“科學下鄉(xiāng)”運動
隨著鄉(xiāng)村運動的發(fā)展,晏陽初等人意識到“改造農民”的前提是接觸農民、了解農民、融入農民。晏陽初一再指出,“我們欲化農民,我們需先農民化”[13]。在晏陽初的倡議與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學者、留學生等知識分子開展鄉(xiāng)村建設,他們放棄了原本優(yōu)越的工作與城市生活,進入了定縣農村。一時間,“科學下鄉(xiāng)”成為文學界、科學界中眾人關注的熱點話題。
《農民》報的發(fā)展離不開深入鄉(xiāng)村的知識分子。當時的編輯和撰稿人員可謂人才薈萃,大多是從事鄉(xiāng)村建設工作的專家學者和社會人士?!掇r民》報的第一任主編孫伏園是大名鼎鼎的民國“副刊大王”,曾任《北京晨報》副刊、《京報》副刊和《中央日報》副刊的編輯。他在晏陽初精神的感召下,加入下鄉(xiāng)的隊伍,出任河北省定縣平教會文學部主任。撰稿人中更是出現(xiàn)了大量的高級知識分子,如美國康奈爾大學教育學博士傅葆琛、康奈爾大學農業(yè)經濟學博士馮銳、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農學碩士姚石庵、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碩士李景漢等。
這些編輯和撰稿人想方設法和農民打成一片,“還常在鄉(xiāng)間考察實地的經驗和農民的生活,收集材料”[14]。隨著對農村和農民狀況的深入了解,他們開始在撰寫、編輯的過程中向農民靠攏。編輯曾解釋說:“我們因為不是真正的農民,所以編輯的時候,一大半功夫花在找尋容易認識的字兒,容易懂得的句子?!盵15]編輯們通過鄉(xiāng)間實驗隨時調整改良,使文字、語句等更加契合農民的文化素養(yǎng)。在這些編輯和撰稿人員的努力和帶動下,《農民》報不斷改良與更新,成為科普的利器,呈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征。
2 本土化實踐:《農民》報對農民科普的特點
本文采用內容分析的方法,選取《農民》報第五卷和第六卷的常識欄目為研究對象,對其科普的特點進行總結。1929年3月,《農民》報進入定縣階段,即將開始第五卷的發(fā)行,內容版塊基本穩(wěn)定下來,其刊發(fā)內容主要包括農藝、衛(wèi)生、家庭、交通、生活、地理等,共出刊71期,共計343條內容。通過對常識欄目的內容主題、編輯方針、傳播策略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報紙在本土化實踐過程中的特點。
2.1 主題選擇:以農民需要為科普價值導向
農村科普資源有限,需要突出重點,契合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中“農民科學化”的目標。農民報刊首先要關注農民的需求,當時農民需要的是眼前觸手可及的利益,實際利益的大小成為農民評判及接受報刊內容的關鍵。晏陽初曾指出,農民的想法是“現(xiàn)在我已經能夠讀書了,但是讀書對我自己的生活來說能帶來些什么?”[16]在為生活奔波的時代背景下,農民只有真切地在生活中看到科學的力量,才能持續(xù)相信科學知識并采取行動。
那么,《農民》報的內容編輯是圍繞農民生活展開的嗎?經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公民教育和生計教育均屬于常識類版塊,內容包羅萬象,涉及農業(yè)、衛(wèi)生、家庭、兒童、交通、地理、反迷信等生活常識。其中農業(yè)類知識有159條,主要為農學常識和農業(yè)技術,如“北方施用肥料應注意的幾點”“莊稼下種應注意的幾點”等。日常生活類知識有75條,如“我們?yōu)槭裁醋鰤簟薄跋磧舾魑锏姆椒ā薄氨5安粔姆ā薄败嚨琅c便道”等。衛(wèi)生類知識有73條,主要包括個人衛(wèi)生、疾病預防、身體構造等,如“誤吃了有毒的食物急救法”“流行感冒的預防”“人體的構造與生理”等。反迷信類知識有13條,如“鄉(xiāng)間婦女界的兩件壞迷信”“揭破迷信:風水?”“定縣的風俗(迷信)”等。
農村科普應以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為目標。從常識類型及數(shù)量可以看出,《農民》報作為一份以傳播科學知識為主的報紙,在議題選擇中緊緊圍繞農村生活編輯科學內容。孫伏園稱《農民》報為“一展卷準保聞到稻麥香!”[15]對于大多數(shù)農民而言,他們更關心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知識,包括衣物清潔、飲食衛(wèi)生、家畜喂養(yǎng)、蝗蟲治理等?!掇r民》報的常識版塊恰好提供了這些生活上的科學內容,用科學理論解讀日常生活、改善農業(yè)生產,使科學觸手可及,提升了科普的廣泛性與適用性。編輯們在選題過程中以農民需要為原則,“除了新聞是帶有時間的性質外,其余各欄所登載的,都是討論農民生活和農業(yè)改良的問題,都是莊稼人應當要知道的”[17]。只有聚焦農民生活的科普內容,才能讓普通農民接受,也使科學的媒介論域由上層社會延伸至農村。
2.2 編輯標準:根據(jù)讀者素質,追求通俗易懂
對于大批處于“文盲”“科盲”狀態(tài)的農民而言,通俗易懂的科學文章是滿足他們需 求、實現(xiàn)科普效果最大化的最佳選擇,因此,“科學簡單化”是《農民》報編輯過程中一直貫徹的原則。編輯張鐵錚提到:“《農民》報之特點,在于用淺白易曉之文字,供應農夫日常生活之需要,注重灌輸實用之知識,以裨益民生之發(fā)展?!盵18]為了增強可讀性,報紙從標題到話語體系、呈現(xiàn)形式等都體現(xiàn)出通俗易懂的特點。標題往往使用簡潔明了的文字對文章進行概括,讓讀者一目了然,如《免去莊稼病蟲害的根本辦法》《保存蒜薹法》《治牙疼妙方》等。
同時,報紙一直采取白話文的形式,并對稍難的文字和名詞添加注解,方便農民理解。為了使文字風格更加契合農民讀者的水平,《農民》報設置了農民編輯(農閑的時候幫助進行編輯),為同仁撰述的稿件斟酌字句。在呈現(xiàn)形式上,《農民》報吸取“千字課”的經驗,強調“字大、圖畫多”,從第六卷開始,“從前用五號字,現(xiàn)一律改用三號字”,并特地增加了直觀可感的圖畫(見圖2),強調要“輔助文字之不及,使閱者易于領悟”[19]。
在面向農民進行科普時,編輯不僅考慮形式上的便利,還利用自身語言和技巧對科學內容進行“去專業(yè)化”的表述和加工,將專業(yè)知識轉變?yōu)楹唵我锥男畔?,進而增強可讀性,方便農民對科學信息的理解和接受。以往的《農商報》《農業(yè)周刊》《種樹學》等涉農讀物空談的多,實用的少,其中許多“化學名詞”“西洋藥品”更是讓農民費解?!掇r民》報采用簡單明了的知識幫助農民解決問題,它會告訴農民用“苦樹皮”驅除白菜上的小黑牛(蟲子),用稀粥小麥等吸引小蟲子供雞食用。編輯們剔除專業(yè)的、不適配的科學技術文章,不強調理性嚴謹?shù)倪壿嫼驮捳Z體系,在直觀、易感知乃至簡便的基礎之上突出實際科普效果的最大化。
2.3 參與式傳播策略:培養(yǎng)農民的主動需求
鄉(xiāng)村的建設與發(fā)展需要激活農民的力量,提高農民的積極性。農村科普也應該站在農民的立場上,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掇r民》報的發(fā)展與完善離不開參與式的傳播策略,即對農民賦權,加強農民的參與,為農民提供一定的話語權。它的內生性驅動是農民本位,編輯過程中以農民為中心,尤其注重與當時農民群體的生活與心理相契合,適應農村的文化環(huán)境,與農民積極溝通交流,進而培養(yǎng)農民的主動需求。
“如何使農民參加活動”是編輯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科普過程中,《農民》報不局限于單純勸說或教導農民,而是致力于引導農民自主學習和意見表達,讓農民有辦報的興趣。一方面,讀者投稿是《農民》報最便利、最常見的互動途徑,是走近農民的重要手段,是增加農民參與度的有效辦法?!掇r民》報設置了“模范書信”等投稿欄目,經常向讀者征求農村里常用的文件、文藝素材,如房契、借據(jù)、當票、喜帖、對聯(lián)、鄉(xiāng)間故事等。它也會在啟示中以贈送報紙等形式,鼓勵讀者參與各類征文、猜謎等活動,如第三卷啟示中提到,“每期登載謎語五個,歡迎看報的人猜測,按時猜對者,除了宣布姓名外,還要贈送本報三份”[21]。
另一方面,編輯們有意提升農民的主體地位,幫助農民自己創(chuàng)辦報紙,增強農村內的水平傳播和互動傳播。孫伏園指出:“一個最好的農民機關報,應該是由農民自己辦的。由農民自己發(fā)起,自己集股,自己編輯,自己發(fā)行的?!盵10]平教會曾于1932年將《農民》報???,幫助創(chuàng)立《同學會周刊》,希望真正實現(xiàn)農民自主辦報。農民的投稿積極性的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農民自身素養(yǎng)問題,文章的科學性有所下降?!锻瑢W會周刊》可以說是《農民》報的一個特殊階段,也是平教會幫助農民自主辦報的一次實驗,雖然最終由于經費、農民科學素養(yǎng)有限等問題停刊,但是不失為農民自主辦報的一次積極嘗試,也標志著科普交流體系的初步探索。
3? 《農民》報對農民科普的效果
科普效果自然要回歸到具體的歷史語境中去觀察和探析,它既體現(xiàn)在辦報人的觀察與總結中,也體現(xiàn)在讀者閱讀的體會和意見里?!掇r民》報設置了各種投稿欄目和讀者短評,呈現(xiàn)農民最真實的意見和想法。本文以《農民》報中記錄的讀者反饋為主體,結合辦報人的經驗體會,綜合考察《農民》報在當時的科普效果。
3.1 建構對農民科普的路徑,幫助科學“飛入尋常百姓家”
晏陽初指出:“現(xiàn)在最寶貴的,能夠建設新中國、新世界的,就是科學。科學不應是少數(shù)人享受的,而應是全世界勞苦大眾都應享受的?!盵22]當時動蕩的社會中存在科學的無限應用和掌握人群的范圍有限間的矛盾,大眾媒體則是突破這個矛盾、實現(xiàn)科學走向廣大民眾的重要載體。《農民》報通過刊載科學性內容,成為信息的匯集點,搭建起科普信息網絡,助力農民接觸并了解科學知識。
為了推動報紙在農民群體中的擴散,《農民》報將視角對準農村的人際傳播,在實踐過程中頗有成效。中國農村一直存在鄉(xiāng)土社會特有的人際關系網絡,彼此的交流有利于報紙的擴散和知名度的提升。農村地區(qū)的平民學校作為天然的交流場所,很多都將《農民》報視為拓展讀物,定期訂購供學生翻閱交流,“《農民》報每來之時,敝校平民學生索閱者,定有數(shù)十人”[23]。除此之外,可共享、可驗證的科學知識賦予了農民話語權和內在的推廣動力,使《農民》報成為分享知識、展現(xiàn)才能的工具,如操志將《農民》報比作“農家百科全書”,把報紙上的農業(yè)知識講給朋友聽,并將該報介紹給農民,且常常被問“《農民》報來了沒有”[24]。
《農民》報作為獲得科學信息的重要渠道,受到讀者的歡迎和喜愛?!掇r民》報經常征集讀者的意見,并刊登在報紙讀者評語版塊(見圖3)。本文對69條讀者短評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①,評論均為正向態(tài)度,13人指出行文淺白,20人指出有趣味性,34人指出內容豐富,48人認為增長了知識、受益匪淺。由此可見,在讀者眼中,《農民》報搭建了一個雅俗共賞、簡單實用的科學信息平臺。很多農民朋友收到報紙后愛不釋手,周秀夅在投稿中感嘆道:“每讀報時,爭奪搶閱,例如內中有珍饈美味在焉,恨不能都搶到自己手內爭讀的狀況,好像如饑似渴一樣?!盵23]
在科普事業(yè)發(fā)展中,大眾傳媒一直是公眾接觸科學信息和獲取科學技術知識的重要途徑。但在科學信息難以向下流通的民國初期,《農民》報的傳播意味著面向農民的科學普及受到社會的重視,科普在本土化背景下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掇r民》報是科學的破圈實踐,在空間上建立起服務于農民且受歡迎的科普網絡,打破了以往科學只在知識分子間流動的單一封閉局面,使得科學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3.2 抵制封建迷信,傳輸科學觀念
《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中總結了當時農村里農事、躲避災害與危險、喪事、婚事、仙鬼等方面的迷信情況[25]。當時科學氛圍極淡,知識的普及可以加強農民抵御封建迷信的能力。科普展示因果現(xiàn)象,幫助農民打破固有的觀念,建立新的文化觀念,形成新的社會態(tài)度與行為。
科普的內容不僅包括科學知識,還包括科學思想文化的傳播。在“吾之良友矣”“必歡欣爭閱之”“誠難與之相離也”等評論中不難看出農民對《農民》報的認可與信任。只有承載科學思想文化的載體得到信任,其中蘊含的科學思想才能最大化地改變農民的思想與行為。
《農民》報對迷信的消除程度是檢驗科普成效的試金石,其效果在農民來稿中可見一斑。定縣小西漲村的農民李新年寫了《我國的壞習慣》一文,指出“我國吸食白面的人太多,敗產為小,壞身為重,現(xiàn)在被白面害的人不計其數(shù)”[26]。定縣總司屯村的農民孫玉芝刊登了《說迷信》,認識到“巫婆看病”“算卦求神”等迷信的害處[26]。這些是由農民獨立寫作并投稿、修改較少的文章。由此可見,鄉(xiāng)村教育和《農民》報的科普確實培養(yǎng)了很多農民的科學思想。
科普有助于引導農民理解科學,促進農民對科學技術態(tài)度的積極性轉變。以往農民遇到問題,往往是憑借習慣或民俗進行處理,對科學缺乏了解,更不用提尋求科學的幫助。然而一旦科學知識發(fā)揮作用,農民便能夠逐漸意識到科學對生產、生活的價值,強化自身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意愿,化被動接受為主動尋求幫助。在《閱讀本報的評語》中,一位農民說道:“自從看了一年《農民》報,才知道選種和莊稼的好壞,有很大的關系,所以每份《農民》報送到時,我必須看完。”[27]思想的改變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農民》報持續(xù)的信息流形式是改變農民看待科學態(tài)度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xiàn)農民思想科學化的重要方法。
3.3 培養(yǎng)科學實踐,改善農民實際生活
從農民視角來看,學習科學知識絕不能只在腦海中了解有效的科學理論,還要在實踐中懂得解決現(xiàn)實生活問題的特定方法。尤其是對于生活水平較低的農民而言,實踐性科學知識無疑更有建設性和吸引力,它所帶來的利益更直觀可感,體現(xiàn)出來的科普效果更為明顯。
平教會力圖培養(yǎng)出有知識力、有強健力、有生產力、有團結力的“四有新民”。理論來自實踐又指導實踐,《農民》報不僅關注科學知識的普及,還注重培養(yǎng)農民的科學實踐能力。通過閱讀科學知識,農民們可以了解農藝知識,改良農業(yè)生產,為自身生產力賦能。農民張永慶明白了選種在農業(yè)實踐中的重要性,農民鄧潤華希望多收糧食,“在田里進行各種工作時,都要用《農民》報進行參考”[27],還有一些農民接觸到新的農業(yè)技術,提升了生產效率??破沾龠M了農業(yè)最新技術成果的轉化,將最新實踐研究成果和最適合的科學知識傳遞給農民。通過《農民》報的傳播,鄉(xiāng)村實驗研發(fā)的農業(yè)技術更快地擴散并通過實踐轉化為生產力。
在衛(wèi)生領域,《農民》報科普了衛(wèi)生健康知識,有助于農民強健力的提升。朱允宗在來稿中指出:“衛(wèi)生學是預防疾病維護健康和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掇r民》報的衛(wèi)生寶庫欄,使人看了曉得達到健康的途徑,享無盡的幸福。”[28]科學知識與技術屬于潛在的知識形態(tài),農業(yè)知識只有通過與生產力要素的結合,才能轉變?yōu)閷嶋H的生產力;衛(wèi)生知識只有通過與生活習慣的結合,才能發(fā)揮實際的強身效果。
抽象概念和理論邏輯處于認知的階段。對于接觸科學知識較少的農民而言,科普不應該脫離實際的經驗,一定要回歸到身體力行的實踐??破盏哪繕擞绊懼茖W改造社會的方向,只有在實踐層面發(fā)揮科學的力量,農民才能實打實地改善生活,農村才能獲得持續(xù)性的發(fā)展。《農民》報賦予了農民主體性地位,考慮到農民的實際需求,致力于打造“四有新民”,引導農民的實踐活動向推動社會發(fā)展方向轉變。
4 對新時代農村科普的啟示
鄉(xiāng)村建設運動的進展受到了社會動蕩和經濟蕭條等因素的阻礙,其科普的范圍和效果也大打折扣。晏陽初等人沒有認識到中國社會問題的根源——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腐朽,最終使實驗治標不治本,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但實驗工作的部分內容,如農民刊物、衛(wèi)生制度等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有借鑒意義?!掇r民》報在當時承擔起將科學傳向農村的責任,使“科學之風”吹向了農村,成為打破圈層桎梏的“領頭軍”。
農民是《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guī)劃綱要(2021—2035年)》所設置的重點人群之一。農民科普是提升農民科學素質、加快推進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手段?!掇r民》報的科普實踐在今天依然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義,為新時代農村科普工作帶來三點啟示。
第一,農村科普工作者需要充分了解農民和農村生活,增強作品的貼近性?!翱茖W下鄉(xiāng)”風潮與當下“科技下鄉(xiāng)助力鄉(xiāng)村振興”如出一轍??茖W家作為科學信息生產的主要人群,是最權威、最專業(yè)的科學信息發(fā)布者,然而現(xiàn)在很多科學家對農村科普的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足。一方面,政府應該完善科普激勵機制,積極組建科普宣講團隊,吸引相關學者到農村開展科普活動,激活科學家的科普行動力;另一方面,科普從業(yè)者、專家應有使命感與責任感,主動加入農村科普隊伍,進行實地調查與走訪,開展科技示范,為鄉(xiāng)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
第二,農村科普要契合農民認知能力,奉行簡單實用的原則,從而實現(xiàn)科普效果的最大化??紤]到農民群體的知識水平有限,新時代的農村科普要創(chuàng)新科普手段與方式,不必追求技術的高超,而要努力降低農民的閱讀成本,積極利用短視頻、動漫等形式,創(chuàng)作出契合農民認知能力的新型科學作品。豐富且有效的形式使得知識更為生動和直觀,減少審美疲勞,提高農民的接受度與認可度。
第三,農村科普需要突出農民的聲音,激發(fā)農民的自主性,激活鄉(xiāng)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農民有決定自己生活的權利,有自主接受科學知識和采取科學行為的能力,新時代的農村科普要學會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立足農村,打造科普的最優(yōu)適配場景,利用可及的條件開展科普活動,大力活躍農村群眾文化,鼓勵農民廣泛地參與到科學中來。科普一定要走出自上而下的說教宣傳圈,構建平等互動的科普形式,使科學真正地融入農村。同時,農民自主性的激發(fā)有利于本土科普人才的培養(yǎng),可以促進科普工作常態(tài)化、長效化發(fā)展,真正地為提升農民科學素質、促進農村現(xiàn)代化發(fā)展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虞和平.民國時期鄉(xiāng)村建設運動的農村改造模式[J].近代史研究,2006(4):95-110.
蔣廷黻.平教會的實在貢獻[N].興華,1934-05-13(11).
創(chuàng)刊號首頁[N].農民,1925-03-01(1).
本報的宗旨與目的[N].農民,1925-03-01(1).
今后農民報的職責與希望[N].農民,1928-03-01(3).
曹立新.化農民與農民化:鄉(xiāng)村建設運動中大眾傳媒的功能與策略分析——以《農民》報為中心[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4(3):36-43,95.
宋恩榮.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晏陽初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6.
介紹農民報[N].合作訊,1926-05-10(8).
七年的試驗[N].農民,1932-06-18(1).
孫伏園.十年來的農民報(二)[N].民間,1936-04-10(4).
四周紀念的談話[N].農民,1929-06-01(3).
蘇教廳令贈閱平民新報及農民報[N].申報,1925-07-20(9).
宋恩榮.晏陽初全集:第1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221.
馮銳.編著農藝一年的回想和今年的辦法[N].農民,1927-03-01(7).
孫伏園.十年來的農民報(一)[N].民間,1936-03-25(1-4).
宋恩榮.晏陽初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86.
本報第五年合訂本出來了[N].農民,1931-08-11(1).
農民報第四年合訂本序[N].農民,1929-06-01(1).
本報編輯改良[N].農民,1931-03-21(1).
劭青.我們怎樣造成良好的種子[N].農民,1931-04-12(5).
本報啟示二[N].農民,1927-03-01(23).
宋恩榮.晏陽初全集:第3卷[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526.
本報讀者的評語[N].農民,1928-03-01(13-16).
操志.你最喜歡農民報的哪一欄?為什么呢?[N].農民,1928-02-21(13).
李景漢. 定縣社會概況調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84-391.
書報評論與介紹:農民周刊[N].民間(北平),1925-02-10(23-27).
閱讀本報的評語[N].農民,1929-06-01(14).
朱允宗.你最喜歡讀農民報的哪一欄?為什么呢?[N].農民,1928-02-01(10).
(編輯? 袁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