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的一個錄音棚里,保羅掃撥著吉他,喬治打著哈欠,林戈無精打采地在一邊看著,約翰一如往常遲到了。突然間,魔法顯現(xiàn)了。旋律開始成形,喬治的吉他加入了進來,林戈打出了一個節(jié)拍。等約翰到達時,披頭士的下一首單曲《歸來》(Get Back)已經(jīng)差不多就是你熟悉的樣子了,讓人不禁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紀錄片《歸來》記錄了披頭士成員在1969年1月一起為新專輯寫歌和錄音的時光。高管們也該看看這部片子。管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內(nèi)容就是如何能讓一個團隊精彩合奏,而這部關(guān)于披頭士的紀錄片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讓人觀察一支真正的世界級團隊是怎么工作的。
以林戈這個角色為例。當這名樂隊鼓手并沒在演奏時,他大部分時間要么在睡覺。不經(jīng)意間看到此情此景的人可能會覺得這個人可有可無。但從音樂的角度看,沒他什么都做不成;而作為團隊成員,他緩和了沖突,彌合了分歧。
團隊若要配合默契,心理構(gòu)成很重要。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發(fā)現(xiàn),團隊的表現(xiàn)與成員的平均智力水平無關(guān),而是與其他特征相關(guān),如敏感度,以及是否能讓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機會。林戈提供了支撐,如果沒有他,樂隊的凝聚力就會減弱。
這部影片還強化了另一個原則:要四處尋找靈感。麥肯錫的一項研究請5000多名高管描述他們作為團隊一分子的最佳體驗是發(fā)生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其中之一是“更新”這一習慣的重要性,即通過冒險、向他人學習和創(chuàng)新來避免陳腐僵化。
《歸來》展示了一支超級巨星團隊是如何積極踐行上述理念的:他們播放其他樂隊的歌曲,不拘一格地捕捉創(chuàng)意,欣然接受外人的建議和幫助。直到鋼琴家比利·普雷斯頓加入進來,錄音才真正開始有了起色。
影片傳遞的另一個信息是關(guān)于如何順其自然。在2016年一個名為“亞里士多德計劃”的項目中,谷歌試圖找出自己最富成效的那些團隊具有什么特征。它的發(fā)現(xiàn)之一是工作目標應該“具體、有挑戰(zhàn)性和可實現(xiàn)”。
1969年1月2日樂隊第一次為新專輯碰頭時,擺在它面前的任務恰好符合上述標準:在幾天內(nèi)寫出一整張專輯的新歌,并在一檔電視特別節(jié)目中表演。但是具體如何完成在很大程度上由他們自己拿主意。這種方式并不總是行得通。保羅一度渴望有一個“老爸式的核心人物”來直接告訴他們該怎么安排日程。但是最后期限和自主性相結(jié)合產(chǎn)生了顯著的效果。
能從《歸來》中學到的東西也是有限的。披頭士成員也不總是相互支持——喬治覺得約翰和保羅輕視了自己,短暫地退出了樂隊。雖然技術(shù)能力不是成功的唯一決定因素,但純粹的天賦很有用。任何樂隊有了列儂、麥卡特尼和哈里森這般人物都會技高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