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1108),初名黻,字元章,時人號“海岳外史、襄陽漫仕”,自號“鹿門居士”。北宋著名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襄陽(今屬湖北)人,后遷居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曾任校書郎、書畫學(xué)博士、禮部員外郎,故人稱“米南宮”。米芾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世號“米顛”。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且精于鑒別,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dá)到亂真程度,書畫自成一家。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并稱“宋四家”。
《篋中帖》(又稱《致景文 公閣下尺牘》《天機(jī)筆妙帖》) 行草書。紙本。此為致景文信札一則。約書于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v28.4厘米,橫39.5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芾篋中懷素帖如何 乃長安李氏之物 王起部薛道祖一見便
驚云自李歸黃氏者也芾 購于任道家一年揚(yáng)州送 酒百余尊其他不論帖 公亦嘗見也如許即併馳
上研山明日歸也更乞 一言芾頓首再拜 景文 公閣下
“南”字上縱下橫?!笆辈空L,橫短而上仰,豎長而曲,有撇意。下部勢橫,左右兩豎相向,左收右放,中豎較直,與上豎對正。中間兩點相接,兩短橫收緊,使左右留白較多,形成疏密變化。
“宮”字上能覆下,上橫下縱。寶蓋頭勢寬以蓋下,兩點筆斷意連,上側(cè)左縱,三筆雖離,筆意相連。下部兩“口”小而略扁,縱向排列。五個橫向筆畫間距宜勻。
“天”字上小下大,兩橫一平一仰,形態(tài)短小,收筆右齊,起筆下橫偏左,撇從下橫中部穿過,孤度較大,收筆向左,意向右回寫捺,行筆取直勢,波折不應(yīng)太明顯,收筆含蓄。
“機(jī)”字左正右斜,上合下開。左部取縱勢,橫斜豎直。右部畫多緊密,撇折連寫,右邊省減帶下,與橫相連,橫折鉤出鉤含蓄,呈收縮之勢。斜鉤較直,出鉤含蓄,末撇遠(yuǎn)離。左收右放,中間緊密。
“筆”字縱橫交錯。上部先豎后橫再撇,細(xì)絲連貫?!绊病辈课鍣M長短、俯仰、平斜各不相同,對比明顯,第二橫最長且斜,左邊尤伸。末豎居中,粗壯下伸。
“妙”字左高右低,左右相連。左部上開下合,三筆相交一處,疏密對比明顯。右部四筆連寫,中間收而上下放,又與左部形成避讓關(guān)系,留出空間。
“芾”字用筆粗細(xì)對比強(qiáng)烈,空間分布有對比,兩橫兩豎形成橫勢分布,下部三豎一橫形成縱勢空間分割,橫有長短之變,豎有正斜開合變化。
“篋”字上縱下橫,竹字頭左正右斜,左低右高,形成動態(tài)美感。下部寬博,長撇起筆上昂,上穿兩個部件之間,使字形緊密。
“中”字起筆承上字末橫之筆意,左豎有較大孤度,向右下斜,橫折短小緊湊,中豎直且長伸,遒勁有力,留出大片空白。
“懷”字用草法,左低右高,左實右虛。兩點粗短相連,呈上合下開之勢。豎畫直中帶曲,收筆牽絲向右上與橫連寫,連筆再寫豎、橫、撇,呈俯仰之勢,豎提形短而收,撇重捺放,字形外展。
“素”字上縱下橫,三橫上疏不密,下部用草法,出鉤平拖與左點相接搭,兩點左低右高,中宮留白。
“帖”字左低右高,重心偏左下,左收右放。左部用筆呈上輕下重的特征,右部上橫左插,與右相搭接,中間留白,兩豎連寫成一長豎,右下“口”呈上開下合之勢,使右部上重下輕,與左部遙相呼應(yīng)。
“如何”兩字草法相連。一筆而成,“如”字撇折省減為一筆,收筆用牽絲與第二撇相連,撇則用弧筆,實連接寫橫畫,橫取下俯之勢,收筆實連接右部“口”的草法,再連下一個字首筆?!昂巍弊謫稳伺圆莘閮蓚€斜筆相連,收筆相疊后上引寫右部橫畫,“可”草法呈環(huán)狀折返后寫豎鉤,鉤出鋒向右下。兩字上密下疏,上收下放。
“乃”字撇畫挺直,收筆回鋒向上,橫折折折鉤省減,后面形態(tài)改為彎鉤,使右上部緊密而下部寬舒,有較大的空間分割對比。
“長”字為草法,一筆寫成,撇橫之間折筆轉(zhuǎn)向,橫與豎之間用“迂法”相連,豎折撇的形態(tài)較長,上橫斜,下橫平,形成左合右開之勢。
“安”字一筆而成,首點取縱勢,橫鉤較短,橫細(xì)鉤粗,折上連點,點撇連寫,取縱勢,形態(tài)較長,折筆上挑后寫撇,角度較平,橫畫相交于另兩個筆畫的交叉點,收筆加弧勢下帶。
“李”字取縱勢,用筆粗壯,形成塊面感。橫畫起重收輕,豎畫有弧度,撇捺形短相連,呈收縮狀,捺為反捺,收筆下帶與橫撇連寫?!白印币还P寫成,以孤行為主,筆畫呈相疊狀,但筆意清晰。
“氏”字重心向右下偏斜,左收右放。首撇逆行筆,似上仰短橫,模末接寫豎提,豎斜提仰,縮豎伸提,提的收筆上鉤接寫短橫,斜鉤形長勢足,出鉤向右平拖。
“之”字畫細(xì)形大,追求虛白。點取橫勢,橫撇富有動感,起筆輕而呈上仰之勢,行筆輕盈上提,轉(zhuǎn)而又下俯寫撇,橫伸撇縮,與捺相離較遠(yuǎn),捺平且呈上斜之勢,捺腳含蓄。
“物”字左右穿插,左部上大下小,右部則上小下大,形成互補(bǔ)?!芭!辈科矙M連寫,橫畫伸屐,以補(bǔ)右上空疏,豎畫呈向勢,與右部呼應(yīng)。豎畫收筆帶鉤,以牽絲與下筆相連,下橫似提似撇,有較大弧度,收筆牽絲與右部相連。由于上橫伸展,下部留白較多,用兩段牽絲,使之茂密。右部三撇角度不一,呈右上合左下開,出鉤平拖下包。
金海東(浙江杭州)曾獲第十三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特等獎
丁國東(江西九江)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一等獎
陳亞東(江蘇鹽城)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二等獎
蔣明剛(福建廈門)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二等獎
王宗山(山東青島)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二等獎
吳玉霞(湖南衡陽)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占亞雄(湖北黃石)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陳川生(四川都江堰)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王 莉(遼寧本溪)
馬宏明(甘肅天水)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三等獎
張 剛(廣東深圳)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徐建光(安徽池州)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黃德山(廣東東莞)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黃學(xué)武(安徽淮南)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張思勇(貴州黃平)曾獲第13屆中國鋼筆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
馮才權(quán)(廣東湛江)
張治富(江蘇昆山)
李炳生(吉林長春)
胡友琴(安徽淮南)
趙燕鵬(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