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
摘 要:帶鉤,自誕生之初起便成為古代服飾文化的一部分,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實用裝飾品。文章運用考古類型學的研究方法對關中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琵琶形帶鉤進行研究。
關鍵詞:關中地區(qū);戰(zhàn)國;帶鉤;琵琶形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2.044
關于帶鉤的起源,王仁湘先生曾言“東周時期帶鉤的起源只能在中國本土尋找”①。帶鉤除卻本身所具有的實用功能外,因其材質(zhì)不同、形制多樣,可體現(xiàn)當時人們的社會習俗和審美觀念,且各種帶鉤的細部紋飾和工藝水平更顯現(xiàn)出多元化的思想,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所以,即使帶鉤很小,但可以和其他類器物一樣展現(xiàn)出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東周時期是其繁榮興旺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帶鉤以周王畿和三晉故地為主要范圍的中原地區(qū)多見。關中地區(qū)作為戰(zhàn)國時期秦文化的主要所在地,近幾十年考古發(fā)掘有數(shù)量龐大的戰(zhàn)國秦墓,但是缺乏對出土帶鉤的系統(tǒng)性研究,本文通過收集資料選取部分帶鉤作為標本對關中地區(qū)該時期的琵琶形帶鉤進行類型學研究。
1 類型學研究
琵琶形帶鉤,顧名思義,帶鉤鉤身整體呈琵琶形,橫斷面呈長方形、圓形、菱形或梯形,鉤首多為獸頭形或水禽形,鉤頸較細長且略微彎曲,大小長短不一②。關中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墓葬中出土的帶鉤材質(zhì)多樣,有銅質(zhì)、鐵質(zhì)、玉質(zhì)和骨質(zhì),但所搜集到的琵琶形帶鉤材質(zhì)為銅與鐵兩種,且鐵質(zhì)帶鉤大多銹蝕嚴重,數(shù)量較少,所以本文重點對銅帶鉤進行研究。首先按照制作工藝的不同將搜集到的琵琶形帶鉤分為鑲嵌類、錯金銀類、錯銀類、普通類共四種,其次對每一類別下的帶鉤根據(jù)形態(tài)變化和紋飾進行更為詳細的型式劃分。
1.1 鑲嵌類帶鉤
鑲嵌類帶鉤鉤面均有鑲嵌槽,僅有一件出土于黃家溝戰(zhàn)國秦墓的帶鉤鑲嵌物保存完好,其余帶鉤鑲嵌物雖已脫落,但從殘存的鑲嵌物來看,是以綠松石制品進行鑲嵌的。根據(jù)其鉤體大小可分為2個亞型。
Aa型:鉤體短小,紋飾為桃形、圓形和三角形組成的幾何圖案構成。
西安南郊茅坡郵電學院秦墓M84∶1③,保存完整,獸形鉤首,橫斷面為半圓形,鉤紐位于尾部,鑲嵌物在桃形槽內(nèi)有殘留,通長5厘米。咸陽西耳村秦墓M5∶3④,鉤首殘缺,鉤體短小,鉤紐近中部,鑲嵌物已脫落。
Ab型:鉤體較細長,紋飾為長條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組成的幾何圖案構成。
西安南郊茅坡郵電學院秦墓M12∶1⑤,鉤首和鉤尾均殘缺,橫斷面為半圓形,鑲嵌物已脫落,據(jù)鑲嵌凹槽可知,為長條形、長方形、三角形和梯形構成的幾何圖案,殘長9.5厘米。黃家溝戰(zhàn)國秦墓Ⅱ區(qū)M19∶8⑥,鉤首殘缺,鉤體呈扁圓形,鉤尾圓舌形,菌狀紐,正面以綠松石作菱形方格,以白玉石鑲嵌其中。
1.2 錯金銀類帶鉤
錯金銀類琵琶形帶鉤由于數(shù)量少,且大小形制相似,便不再進行細分。塔爾坡秦墓24230∶1⑦,鉤首已殘,鉤面的橫線和邊框線以錯銀和連弧紋裝飾,并飾以云紋錯金,鉤體的其余部位錯金點。西安張家堡長慶鹽巖M63∶8⑧,鉤首殘缺,體厚重,圓形尾,圓紐位于尾部,正面有渦紋及卷云紋。西安張家堡10中登花園M166∶3⑨,蛇頭形鉤首,體厚重,腹部橫斷面為半圓形,圓紐位于腹部,正面及紐面有錯金銀紋飾,多脫落。腹部由卷云紋、渦紋等組成。紐面飾近似于柿楴圖案紋。
1.3 錯銀類帶鉤
依據(jù)其鉤體的大小和紋飾內(nèi)容可分為3個亞型。
Aa型:鉤體短小,長度4~6厘米,且鉤體紋飾簡單。
咸陽西耳村秦墓M38∶4⑩,琵琶形,鴨頭形鉤首做回首狀,鉤體較短,鉤尾較寬,為圓弧形尖尾,紐近尾部,圓扣形紐較大,紐柱細長,鉤面左右四個半圓內(nèi)用銀點裝飾,通長4.6厘米。西安南郊茅坡郵電學院秦墓M49∶4k,鉤體較短小,蛇頭形鉤首,鉤面用兩道銀線錯以連續(xù)的“8”字形圖案,銀線以內(nèi)裝飾點紋和渦紋。塔爾坡秦墓47288∶3l,鵝頭形鉤首,鉤面用簡單的云紋裝飾并且錯有少量銀點,通長5.2厘米。西安南郊茅坡光華膠鞋廠秦墓M80∶1m,鉤首殘缺,橢圓形紐,鉤身有錯銀弧線紋飾。
Ab型:鉤體較長,長度5~8厘米,體較粗,紋飾內(nèi)容較繁雜。
咸陽西耳村秦墓M19B∶6n,獸頭形鉤首,鉤首有錯銀紋飾,鉤面較寬,鉤背較彎曲,尾呈圓弧狀,圓形紐較大近腹中部,鉤腹用“H”與“?”形圖案重疊錯銀裝飾,并由銀點裝飾填充,通長7.8厘米。塔爾坡秦墓48293∶1o,鉤首殘缺,鉤背飾以錯銀水滴紋,鉤面用銀線錯以卷云紋、幾何條紋、渦紋和χ紋,鉤紐紐面正中也用銀線錯以圓圈紋,殘長7.7厘米。西安尤家莊秦墓00明珠13#M35∶4p,鳥頭形鉤首,斷面呈半圓形,鉤腹有錯銀卷云紋、圓點紋及弦紋裝飾,通長5.5厘米。
Ac型;鉤體細長,長度8厘米以上,紋飾繁雜。
西安南郊茅坡郵電學院秦墓M77∶5q,鉤首殘缺,鉤面四周邊框錯以銀線,邊框內(nèi)用寬帶狀銀線組成連續(xù)“8”字形圖案,再錯以圓圈紋和渦紋,殘長15.5厘米。塔爾坡秦墓34234∶1r,蛇頭形鉤首,鉤面用銀線錯以邊框,邊框內(nèi)部又錯云紋、連弧紋、圓點紋和蔓草紋,鉤背近尾部陰刻一字。西安潘家莊世家星城秦墓M185∶3s,龍形鉤首,鉤面用兩道錯銀橫帶隔開,上部素面,下部錯銀連弧紋,連弧紋中間飾四葉花紋,連弧外側(cè)加飾圓點紋。
1.4 普通類帶鉤
依據(jù)其體形及紋飾特點可分為5個亞型。
Aa型:共13件。鉤體較長,長度為5~9厘米,鉤腹寬大,尖圓形鉤尾。
咸陽西耳村秦墓M35∶1t,獸頭形鉤首,鉤腹較寬,鉤尾尖圓,圓形紐較大且靠近鉤尾偏中,鉤面四周飾以一圈細小凹弦紋。咸陽尹王村秦墓M168∶3u,鴨頭形鉤首,鉤頸呈“S”形,鉤腹有一道凸脊,腹尾稍寬,背彎曲,紐柱短粗,扁圓形扣紐。任家咀秦墓M93∶1,獸頭形鉤首,長鉤頸,鉤體略寬于鉤頸,尖圓形鉤尾且變薄,圓紐,面澆鑄卷云紋。西安南郊茅坡光華膠鞋廠秦墓M16∶1v,鉤首稍殘,腹中部有一圓形紐,素面。華縣東陽秦墓M45:1,蛇形鉤首,橫斷面近三棱形,鉤體略彎曲,鉤尾稍粗,橢圓形紐近鉤尾。
Ab型:鉤體短小,長度為3~7厘米鉤腹近橢圓形或圓形,鉤尾呈圓弧狀。
標本任家咀秦墓M11∶4w,鴨頭形鉤首,鉤頸長,橫截面為圓形,鉤體近橢圓形,鉤背彎曲,圓紐,鉤面用卷云紋和菱形紋澆鑄。咸陽尹王村秦墓M157∶1x,鉤首殘缺,鉤體短小,細長頸,腹部較窄,圓弧狀尾,鉤背彎曲,紐近尾部,紐柱較長,圓形紐扣內(nèi)凹,正面腹部有左右對稱的細小八字紋。秦都咸陽第二號宮殿遺址XYNⅡT17④∶9y,鉤體短小,鉤腹寬且呈圓形,鉤背較彎曲,鉤身一端分別飾單龍和兩相對稱四條蟠龍紋。黃家溝戰(zhàn)國秦墓Ⅰ區(qū)M37:2z,鉤首殘缺,正面飾對稱交叉S紋,鉤背彎曲,圓紐近中部。塔爾坡秦墓12001∶1,鴨頭形鉤首,鉤體短小,頸斷面為半圓形,鉤背較平,圓紐,紐面陰刻“工”字。
Ac型,鉤體窄長,長度為9厘米以上。從鉤頸至鉤尾處緩緩變寬,近長方形。依紋飾形狀又可分為3式。
Ⅰ式,鉤面飾帶狀紋或長條形紋等幾何形紋飾。
任家咀秦墓M33∶4,鴨頭形鉤首,鉤頸長,鉤體扁寬,橫截面近菱形,圓弧形尾且變薄,圓紐。塔爾坡秦墓38302∶1,鉤首有殘缺,鉤頸斷面呈近方形,鉤面上澆鑄有長條形紋。西安茅坡郵電學院秦墓M10∶4,鉤首和鉤尾均殘缺,橫斷面呈半圓形,體窄長,鉤背面略向外弧,鉤面飾兩道長條形紋。
Ⅱ式,鉤面飾獸面紋。
黃家溝戰(zhàn)國秦墓Ⅱ區(qū)M76∶1,鉤首殘缺,鉤體扁,形似劃槳,鉤尾作長方形圓角,扁圓紐,正面飾獸面紋。
Ⅲ式,素面。
咸陽西耳村秦墓M62∶1,獸頭形鉤首,眼睛凸出,鉤體較長,鉤尾寬大,鉤紐近中部,圓扣形紐較大,紐柱短粗。塔爾坡秦墓23180V1,獸頭形鉤首,頸橫斷面為半圓形,器形窄長。塔爾坡秦墓28275∶4,獸頭形鉤首,鉤體窄長且厚,圓形扣鈕較大,紐柱短粗。西安南郊茅坡郵電學院秦墓基槽M3∶5,鉤首斷缺,橫斷面呈半圓形,鉤紐靠近尾部。西安南郊潘家莊世家星城秦墓M153∶8,蛇首形鉤首,橫截面呈半圓形,圓形扣紐位于鉤體中部。
Ad型,鉤頸至鉤腹部位極窄,鉤腹近三角形。依據(jù)鉤面紋飾又可分為3式。
Ⅰ式,鉤面澆鑄云紋或云雷紋。
任家咀秦墓M5∶6,鴨頭形鉤首,鉤頸細長,橫截面呈長方形,體近三角形,圓紐,鉤面澆鑄勾連云雷紋。塔爾坡秦墓38310∶1,鴨頭形鉤首,鉤體較寬,鉤面澆鑄“S”形紋和云紋。西安南郊茅坡光華膠鞋廠秦墓M108∶1,獸首形鉤首,橢圓形扣紐較小,鉤體裝飾云雷紋。
Ⅱ式,鉤面飾以弦紋或長條紋。
咸陽尹王村秦墓M128∶1,獸頭形鉤首,頸細長,鉤腹寬扁,鉤尾扁平,鉤背彎曲較大,橢圓形鉤鈕近中部,鈕柱較短,體表用三條弦紋裝飾。黃家溝戰(zhàn)國秦墓Ⅱ區(qū)M41∶1,鉤首殘缺,圓舌形尾,鉤紐扁圓形,正面裝飾一道凸弦紋。塔爾坡秦墓44207∶1,鉤首有殘缺,鉤體彎曲,鉤腹較寬,鉤面以長條形紋澆鑄。西安潘家莊世家星城秦墓M202∶3,鴨首形鉤首,鉤體較長,橫截面呈半圓形,鉤紐和鉤尾殘缺,鉤面飾長條形紋。隴縣店子秦墓M190∶6,鴨嘴形鉤首,鉤體較長,鉤背彎曲較甚,圓形扣紐位于鉤尾處。鉤面用一圈弦紋裝飾。
Ⅲ式,素面。
咸陽尹王村秦墓M204∶4,獸頭形鉤首,頸彎曲,細長腹,腹部凸出,鉤尾圓弧形,圓形紐近尾部,紐柱短粗。華縣東陽秦墓M61∶5,形體小,鴨嘴形鉤首,扁長喙,桃形鉤紐。咸陽尹王村秦墓M119∶2,獸頭形鉤首,鉤頸細長,鉤背彎曲,腹、尾較寬,圓形紐較大近尾部,紐柱短粗。
Ae型,鉤頸與鉤尾較鉤腹窄,似菱形。
任家咀秦墓M76∶6,獸頭形鉤首,長頸,橫剖面近圓形,圓弧形鉤尾且變薄,圓紐,面飾帶狀紋。咸陽尹王村秦墓M172∶1,鉤首扁平,鉤頸呈“S”形,鉤背彎曲,扁圓形鉤紐較大,近中部,紐柱短粗。西安南郊茅坡光華膠鞋廠秦墓M84∶5,獸頭形鉤首,鉤身呈菱形,鉤紐為橢圓形。
2 帶鉤的分期
關中地區(qū)出土琵琶形帶鉤在戰(zhàn)國時期每個階段都呈現(xiàn)出不同特征,在對帶鉤類型學研究的基礎上可將戰(zhàn)國時期的琵琶形帶鉤分為戰(zhàn)國早期、戰(zhàn)國中期和戰(zhàn)國晚期三期。
2.1 戰(zhàn)國早期
戰(zhàn)國早期的琵琶形帶鉤主要為普通類Aa型、Ac型Ⅰ式和Ad型Ⅲ式??傮w來說,該時期的琵琶形帶鉤鉤體較長,鉤尾尖圓,鉤腹寬大,其形狀為近長方形和三角形。從制造裝飾工藝上來看,這一時期琵琶形帶鉤僅有普通型,鉤面飾以簡單的幾何形紋飾,也有不少素面帶鉤。
2.2 戰(zhàn)國中期
與戰(zhàn)國早期相比,戰(zhàn)國中期的琵琶形帶鉤無論是數(shù)量上,還是造型工藝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錯銀類琵琶形帶鉤,出土于西安尤家莊秦墓的一件錯銀琵琶形帶鉤,制作精良,腹部有錯銀卷云紋、圓點紋及弦紋裝飾。普通類帶鉤新出現(xiàn)Ab型、Ad型Ⅱ式和Ae型,之前存在的類型在這一時期依然存在。這一時期琵琶形帶鉤的總體特征較戰(zhàn)國早期長且較粗,但短小鉤體的帶鉤也有出現(xiàn),鉤體紋飾仍然以幾何形紋飾為主。
2.3 戰(zhàn)國晚期
戰(zhàn)國晚期是關中地區(qū)帶鉤發(fā)展的鼎盛期,這一時期的帶鉤數(shù)量多,制作工藝較前兩期更為成熟,主要的帶鉤類型有鑲嵌類琵琶形帶鉤Aa型和Ab型,錯金銀類琵琶形,錯銀類琵琶形帶鉤Aa型、Ab型、Ac型,普通類琵琶形帶鉤Aa型、Ab型、Ac型Ⅱ式、Ac型Ⅲ式、Ad型Ⅰ式、Ad型Ⅱ式。其中,新出現(xiàn)的類型有鑲嵌類琵琶形帶鉤Aa型和Ab型;錯金銀類琵琶形;錯銀類琵琶形帶鉤Aa型、Ac型;普通類帶鉤Ac型Ⅱ式、Ac型Ⅲ式、Ad型Ⅰ式。這一時期琵琶形帶鉤的總體特征為,鉤體形態(tài)大小長短不一,普通類琵琶形帶鉤鉤面紋飾為幾何形紋和獸面紋。其他三類帶鉤裝飾較普通類帶鉤繁雜,如鑲嵌類帶鉤黃家溝戰(zhàn)國秦墓Ⅱ區(qū)M19∶8,鉤體正面以綠松石作菱形方格,其中鑲嵌白玉石。錯金銀類帶鉤塔爾坡秦墓24230∶1,鉤面的橫線和邊框線以錯銀和連弧紋裝飾,并飾以云紋錯金,鉤體的其余部位錯金點。錯銀類帶鉤西安南郊茅坡郵電學院秦墓M49∶4,鉤面用兩道銀線錯以連續(xù)的“8”字形圖案,銀線以內(nèi)又裝飾以點紋和渦紋。這些帶鉤運用錯金銀錯銀和鑲嵌工藝對鉤體進行裝飾,是難得的藝術精品。因此,可以看出關中地區(qū)戰(zhàn)國晚期是琵琶形帶鉤的鼎盛期,所以才可以被制作得如此珍貴精美。
3 結(jié)語
綜上所述,關中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的琵琶形帶鉤經(jīng)歷三個階段的發(fā)展之后在制造工藝方面和裝飾方面都趨于成熟。帶鉤作為古代人們?nèi)粘I钪械碾S身攜帶品,既是裝飾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身份的象征。對關中地區(qū)琵琶形帶鉤進行單方面研究,有助于填補學術界對于眾多帶鉤類型中的具體某一種類型單方面分析研究的空白,對于研究秦文化下其他類型帶鉤的發(fā)展演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注釋
①②王仁湘.善自約束古代帶鉤與帶鉤[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2.
③⑤mqsv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南郊秦墓[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328-333.
④⑩kntux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陽東郊秦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361
⑥yz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都咸陽考古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652-655..
⑦lor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爾坡秦墓[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139-140,147.
⑧⑨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張家堡秦墓[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244-245.
p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尤家莊秦墓[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71-273.
w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任家咀秦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208-213..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隴縣店子秦墓[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107.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華縣東陽[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