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經典也是國家名片

2022-03-31 12:30凌嵐
花城 2022年1期

凌嵐

美國初高中的英文課,其地位和功能類似中國的語文課,屬于基礎教育的主課。但與中國的課程相比,無論是歷史淵源還是課程設置的差別都很大,若以國內統(tǒng)一課本和統(tǒng)一教學大綱的普教思維來看會很難理解。本文將從美國初等教育中的英文書目出發(fā),探討英美文學的教化功能。但在開始之前,我們有必要對美國在早期殖民地時期一直到20世紀初“課本”的誕生和發(fā)展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美國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由殖民地組成的聯盟,有點像中國古代的部落聯盟,散布在美國東岸極廣大的疆域上。每一個殖民地在地方經濟、居民識字水平、社區(qū)和宗教組織,以及治理理念上都有差別,有時差別很大,甚至連英語都可能不是通用語言。殖民地組成的各州之間關系也并不好。各州間的鴻溝在合眾國聯邦建立后的100年才慢慢合攏消弭。這個緩慢的歷史過程也體現在基礎教育上。

17世紀末美洲殖民地建立之初,美國東北岸的殖民地社區(qū)就開始建立學校。1635年,波士頓拉丁學校成立。1639年,離波士頓不遠的多切斯特郡用納稅人的錢資助成立了“瑪瑟爾學?!保∕ather School)——可以算作第一家公立學?!,斏獱柺钱敃r波士頓為中心的新英格蘭地區(qū)極活躍的清教牧師和社區(qū)領袖,馬薩諸塞州殖民地的建州憲章就是他籌備了四年后向英皇申請批準的。他們父子也參與建立哈佛學院,也就是哈佛大學的前身,“旨在為殖民地培養(yǎng)自己的神職人員”?,斏獱栔黝H豐,在當時英國和美國都很有話語權。他的著作中有關巫術異端的小冊子曾在新英格蘭廣為流傳,成為“撒萊姆獵巫事件”的主要理論依據。

不難看出,這些新成立的學校主要由清教牧師主導,課程主要教授英王詹姆斯版《圣經》和拉丁文。除了極少的幾家學校,殖民地孩子的開蒙識字,主要還是沿用英國的傳統(tǒng),在家庭內部教授字母、學習簡單詞的拼寫、算數等基本文化技能。上流社會的家庭在孩子長到八九歲以后把孩子送去英國寄宿學校讀書。以英文為主的教育集中在北美洲東北岸最早殖民的幾個州——馬薩諸塞、羅得島、康涅狄格這些被稱為新英格蘭的地理區(qū),這里集中了英國來的移民。除了這些地區(qū),在紐約上州、賓夕法尼亞州、芝加哥地區(qū)集中了荷蘭和德國等德語地區(qū)來的移民,這些德裔移民社區(qū)的學校和教會主要說德語,社區(qū)報紙、教會敬拜都使用德語。德語社區(qū)一直保留到20世紀初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美國對德宣戰(zhàn)后才被政府強制取締,要求社區(qū)用英語。南部州則情況更復雜,因為種棉花和出口棉布,南部的州成為當時美國經濟最發(fā)達、白人最富有的地方。但南部各州識字率又是全美國最低的:白人家庭請私人教師來家里給孩子上課,或者把孩子送到美國東部,甚至英國的寄宿學校;而黑人的普教卻無人在意。

殖民時代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基礎教育讀物是《新英格蘭識字課本》(The New England Primer),一共90頁,以《圣經》為基礎,在英國兒童開蒙課本基礎上改編(也可以說是抄襲)的殖民地版,類似“三字經”。這個識字課本自從1687年在波士頓首次印售大受歡迎,在之后的100多年里賣出超過200萬冊,一直到20世紀初有些地區(qū)的小學還在使用。美洲殖民地的基礎教育跟教會、牧師以及隔著大西洋的母國英國是緊緊相連的,連殖民地使用的《圣經》都是從英國進口。

《新英格蘭識字課本》出版后近一百年,1783年到1785年,美洲大陸終于出版了本土的美國語詞典和語法手冊——諾亞·韋伯斯特編撰的《美國語法和詞匯手冊》,在民間簡稱“拼寫藍皮書”。“藍皮書”初版只有幾百個詞條。經過逐年修改,書名變化多次,這部辭書越來越豐富。韋伯斯特痛恨自己童年上過的教會小學,對以英倫語言為中心的基礎教育非常反感。當時美國流行的中學教育是首先要教孩子學希臘語和拉丁語,大學入學也是主要看這兩項成績,英語訓練在課程安排中靠后。韋伯斯特在美國獨立革命后立志要將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身份通過語言教育傳達給美國大眾。

他在“拼寫藍皮書”的基礎上編寫出版了《韋伯斯特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這部百科全書式的詞典大獲成功,到1890年時已經賣出超過6000萬本,在美國的受歡迎程度僅次于《圣經》?!按笤~典”不提《圣經》,也沒有任何宗教訓導。在內容上包羅萬象,有詞條、語法標準,也有美洲簡明的歷史和精選美文,包括美洲歷史編年大事記,從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美洲大陸開始,到1781年獨立革命中的約克郡大捷結束。美文部分,既有英國作家斯威夫特的隨筆,也有獨立戰(zhàn)爭時期流傳于殖民地的“戰(zhàn)斗檄文”。這本詞典是美國本土基礎教育真正的開始,旨在推廣美國文化、美國語言。在獨立戰(zhàn)爭中,韋伯斯特和“國父”之一漢密爾頓關系密切,授命創(chuàng)立《聯邦黨人報》宣傳美國憲法和共和體制。這部字典體現的就是他一貫的獨立思想——反對英國皇權,反對宗教,要把英文教育與《圣經》切割,讓美國青少年在英文學習中認識美利堅合眾國這個國家文化身份和政治理念。

《韋伯斯特大詞典》并沒有完全取代《新英格蘭識字課本》,在波士頓地區(qū)的精英學校,《圣經》、希臘文、拉丁文一直都是必修課。傳統(tǒng)與新興思想同時并進,而不是取而代之,這種多元的平行結構一直貫徹于美國的基礎教育中。另外,州與州之間的割裂和理念矛盾也體現在教育中,各州對中小學書目的選擇有很大的自由。英文課選用什么文學經典做教材,每一個學區(qū)的教委會和學校都有決定權。比如在政教分離的立國宗旨下,一般公立高中不用《圣經》里的篇章做英文課教材,但私立高中卻可以把最典雅的英王詹姆斯版的《圣經》抽出幾章在英文課上學習。美國初高中的英文基礎教育,用的是英美文學中的經典做教材:《人鼠之間》《殺死一只知更鳥》《蠅王》是初中英文課的“老三篇”。到了高中,莎士比亞的《愷撒之死》和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梅里維爾的《白鯨》成了必讀書目。

為了增加閱讀理解的深度,高中英文課可以排演一部莎士比亞戲劇,甚至可以在高三的時候寫《白鯨》的論文。從初中到高中認真讀文學經典,對大部分美國人來說可能是一生當中唯一一段讀文學經典的時光。初高中英文經典教育可以讓普通人受益一生的。

跟中國的語文課注重議論文不同,美國初高中的英文課的側重點是敘事體,小說為主,非虛構的作品近年也有,但虛構類還是占主要。一直要到高中才開始寫議論文(essay)。另外,中學用作課文的文學經典大部分是全本,而非節(jié)選或者“潔本”。經典文學作品的內容在家長,尤其是華人家長看來可能是重口味甚至是出格的。比如曾有一個朋友偷偷問我給上九年級的孩子讀《麥田守望者》合適嗎?因為其中有召妓的情節(jié)。但后來我問過讀這本書的兒子,他幾乎都沒有注意到召妓的情節(jié),因為我問,他才想起來,但很明顯他沒有多想。

中學生所讀的經典書目不是一成不變。隨著社會觀念更新,平權運動的推動,“老的,死的,白的”作家的作品被替換掉,非白人文學作家以及女性作家的作品出現。美國的語文課,它既是語言教育——教語法,教規(guī)范英語,給孩子建立書面英語的規(guī)范性,同時也通過經典來教文化和社會觀念。韋伯斯特通過中學書目來打造美國文化身份和國家認同的思想,是英文教學里選擇書目的一根金線。但什么樣的文學代表美國文化?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商榷并與時俱進的??梢哉f,美國中學生所閱讀的書目,就是一直在回答這個問題。

在美國讀中學如果只能選讀一本小說,那肯定是《殺死一只知更鳥》。這本書自1960年出版后就常年暢銷,是幾代人的英文課必讀書。有一種說法,讀完《殺死一只知更鳥》初中就可以畢業(yè)了,讀完《白鯨》,高中就可以畢業(yè)?!栋做L》這幾年不再進入高中必讀,而《殺死一只知更鳥》卻一直保留著。

這部小說從醞釀到寫成出版,幾乎與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種族和階級的沖突同步,這樣一本薄薄的見證時代的大書出自一個無名作者之手,且是她的處女作,這種文學成就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學史上都可以稱作奇跡。

哈珀·李,1926年出生于亞拉巴馬州的門羅維爾小鎮(zhèn),跟南北戰(zhàn)爭中南方名將羅伯特·李將軍家沾親帶故,屬于南方的顯赫之家。哈珀·李的父親弗蘭西斯·李是當地報紙的主編,也是律師,曾做過亞拉巴馬州州議會的州議員,當地人叫他“芬奇”——《殺死一只知更鳥》中的主角,正義的律師也叫芬奇。這并不是巧合,哈珀·李的這部小說帶著強烈的自傳性,是以父親辦過的一樁真實的案件為基礎寫作的。1931年,亞拉巴馬州一群黑人少年被控強奸兩個白人女性,審判中被告處處受到白人種族主義者的騷擾,陪審團全是白人,草草結案。哈珀·李的父親為被告中的一對黑人父子做辯護律師,最后這對父子都被宣判有罪,處以絞刑。這個案子從起訴到判決多處違反刑事案件程序法,在美國司法史上臭名昭著,結案時哈珀·李還是一個孩子,但正是它觸動了這個律師的女兒的社會良知。這個案件的審理和判決在美國影響深遠,對整個社會都提出一個觸動靈魂的問題——處于社會底層的黑人,若是觸犯法律,這些人是否配享有一個公正的符合司法程序的審判?司法公正的陽光是否可以照到被視為賤民的黑人頭上?答案在1931年的亞拉巴馬州是“不配有”,但顯然哈珀·李的父親并不這么想,作為律師的他為一對陌生父子的辯護給年幼的女兒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小說的眾多人物、故事背景,都來自她的童年記憶。比如女主角斯考特的朋友迪爾,是照著鄰居和童年玩伴杜魯門·卡波蒂所寫的。小說的語言生動直白,故事跌宕起伏,既有相當的戲劇性,讀起來引人入勝,又直面社會,是現實主義的佳作。這本書遇到一個頗具慧眼的編輯,在她的督促和鼓勵下多次修改重寫,連小說的題目也從原先的《守望之心》改成現在的題目。1960年甫一出版就登上暢銷書榜,多年來被數代讀者珍愛。哈珀·李以處女作少年成名,從此以后就被盛譽的旋風裹挾著走了大半生。到晚年才出版第二本小說《守望之心》,反響平平。她后來承認這所謂的“新作”不過是《殺死一只知更鳥》的初稿。

現在回到這本經典。前面提到美國初中生幾乎都讀過它,沒有另外一本文學經典可以達到這種統(tǒng)一教材的效果。美國中學的英文課怎么教呢?不外乎精讀,布置作業(yè)寫讀后感,上課時朗誦最喜歡的書中的篇章,甚至選一章按角色排戲。比如我熟悉的本鎮(zhèn)中學八年級的英文課就是這樣要求的,在《殺死一只知更鳥》中選出你最喜歡的人物,給這個人物寫評論,一共五段話,規(guī)定字數兩頁。我家孩子選中的人物是書中混沌玩鬧的熊孩子迪爾,讓他最心碎的是那個被父母關家里50年的布·萊德里。而書中男主角,高大正義的律師芬奇并不是他心儀的英雄,最后一幕的善惡斗爭高潮他也不太在乎。最打動孩子的是迪爾在法庭上看到黑人,然后他出門為之大哭,這個情節(jié)讓剛滿14歲的少年讀者為之動容。他寫道:“迪爾作為家族中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棄兒,他一直是個身份低下的賤民,在親戚家被當皮球一樣踢來推去,但他一直渾渾噩噩毫不知覺,因為他是孩子,像嬰兒一樣對歧視無知無覺,直到他在法庭上看到黑人被羞辱,他忽然有了自我意識,他忽然明白什么是賤民,明白什么是社會不公正,這是他哭的原因。他的旋轉木馬一樣的白日夢世界終于有夢醒的一刻,所以他忍不住大哭,而其他倆孩子并沒有哭?!钡蠣柨尥暌簿屯炅耍张f很快樂,唯一的變化是不再騷擾戲弄那個街區(qū)的瘋子怪物布·萊德里。但僅這小小的變化,卻是迪爾長大成人的開始。

布·萊德里少年時尋釁滋事,被狂熱的教徒父母囚禁在家中不許出門,宅了50年,父母走了哥哥繼續(xù)來管他囚他,一直被邊緣化的他變成一個社區(qū)妖怪,家中不停地被塞紙條,被街道上尋釁滋事的頑童迪爾戲弄。這樣一個人物,讓孩子心碎,心碎程度遠超過書中受不白之冤在逃跑中被殺的黑人。布·萊德里最后出手救了兄妹倆,被孩子們當作英雄,一生唯一一次有人陪伴光明正大回到家中(之前都是乘人不注意偷偷溜出來),少年讀者們都覺得出了一口氣,給心地善良遭受父母虐待的布·萊德里一次亮相的機會。孩子最后寫道:“《殺死一只知更鳥》的偉大在于,它寫出孩子心中直覺中的是非觀念、社會公正。”英文媒體對此書的標準書評,幾乎沒有一個職業(yè)書評人會對迪爾和布·萊德里這兩個人物傾注這么多的愛。愛和心碎是最寶貴的赤子之心。他讀這本書的時候已經是2013年,離這本書的初版時間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它的魅力超越了時代。文學經典的偉大正在于此,一本書里可以有那么多故事和線索可以被談論、記住和玩味,打動不同年齡階段的讀者群?!稓⑺酪恢恢B》對于美國初中生的意義,遠大于英語教育,像我兒子這樣拼命打網絡游戲“英雄聯盟”的初中生,在愛和心碎里他的良知被開啟,這比多少政治思想說教都管用。

這個短篇是越戰(zhàn)老兵作家蒂姆·奧布萊恩(Tim O’Brien)的小說集中的一篇。因為它的反戰(zhàn)意味,在一些保守的州不會拿來作為中學教材。

蒂姆·奧布萊恩1946年出生于明尼蘇達州的小鎮(zhèn)奧斯丁,這個中西部偏僻的小鎮(zhèn)后來成為他寫作時永遠做參照物,也一直想遠離的地方,他的戰(zhàn)爭小說就是為了反駁小鎮(zhèn)居民的世界觀而寫。奧布萊恩1969年加入陸軍當步兵,被送到越南。去越南參戰(zhàn)的前一年,他所在的第二十三軍中有一支步兵連制造了臭名昭著的“美萊村屠殺案”?!拔覀兊侥抢锏臅r候,并不明白當地人為什么對我們敵意那么大。屠殺美萊村的新聞過了很久才傳出來?!标戃姷诙娨彩呛髞淼膰鴦涨淇屏帧U威爾參加越戰(zhàn)時指揮的軍隊,1995年鮑威爾在第一本回憶錄里寫到的美軍軍官中彌漫的腐蝕性的職業(yè)氣味,跟奧布萊恩的作品中呈現的大兵那種“事不關己,就是執(zhí)行任務”,對生死漠然的精神狀態(tài)非常吻合。

奧布萊恩退伍后,拿退伍軍人獎學金進哈佛大學讀了英文碩士。畢業(yè)后在《華盛頓郵報》實習。1973年寫完了他的第一本書,越戰(zhàn)回憶錄《若是死在戰(zhàn)場,把我裝在盒子里運回去》,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開始了職業(yè)寫作。奧布萊恩寫的關于越戰(zhàn)的小說和回憶錄被公認為美國當代越戰(zhàn)文學中最好的作品,無出其右。

短篇小說集《士兵的重負》(The Things Rhey Carry)自從1990年出版以來,不僅獲獎無數,銷量成為出版界現象級的存在。1994年開始進入美國初高中英文課,一直到今天它還被一些州的教育委員會選定為美國中學生必讀篇目。2010年出20周年版時,它在全世界賣出超過200萬本,中譯本也是這一年出版。對此作者自己都不太理解,這部作品中傳達出的痛和破碎依然鮮活,刻骨銘心,殺戮帶來的恥辱和道德審判依然觸目驚心,拿它當英文教科書是不是太重口味了?

《士兵的重負》屬于自傳體小說(autofiction),它模糊了非虛構和虛構的界限,近似于把回憶錄《若是死在戰(zhàn)場,把我裝在盒子里運回去》的主角虛構化,敘述手法像一臺超級照相機,把一個越戰(zhàn)美軍中最下級步兵的所見所聞所感放大在讀者面前:

“隨身攜帶之物大部分情況下取決于戰(zhàn)場需求:P-38開罐頭刀,裝口袋里的小刀,加熱用的小板,手表,身份銘牌,驅蚊水,口香糖,糖果,香煙,鹽片,酷力飲料粉,打火機,火柴,針線包,工資卡,C型軍糧配給,兩到三壺水。這些東西加在一起,總重量達20到30磅,因人而異。亨利·多博斯是一個胖子,他會多帶幾份軍糧,他特別喜歡桃子糖水罐頭,不喜歡清水蛋糕;大衛(wèi)·捷生,很注意個人衛(wèi)生,帶了牙刷、牙線,還有他從澳大利亞悉尼酒店里帶來的免費的小肥皂;特德·勒文德是一個膽小鬼,4月中旬在山科村外被人一槍爆頭時他都一直隨身攜帶鎮(zhèn)靜劑。根據陸軍野戰(zhàn)手冊的要求,步兵都需要加了內里的鋼盔,鋼盔外有迷彩罩,總重5磅……無線電報話員米奇·桑德斯隨身帶安全套,諾曼·鮑克帶了日記本,萊特·凱利帶了漫畫書;科奧瓦是一個虔誠的洗禮派教徒,帶了一本父親贈送的插圖本《新約圣經》,他父親在俄克拉荷馬城教主日學校。為了對沖隨時可能降臨的倒霉,科奧瓦隨身攜帶著祖父打獵用的砍刀……晚上很冷,雨季時極潮濕,每一個戰(zhàn)士都帶了一塊綠色的塑料披風,這東西既可以當雨衣,又可以鋪在地上,還可以當帳篷。披風有保暖夾層,差不多有兩磅重,但絕對值得!比如4月時特德·勒文德被冷槍打中,尸體就是裹進披風,抬到水稻田里,然后用直升機運走的。這些步兵,綽號叫‘腿子’或者‘格拉子’。格拉子(Grunts)是越戰(zhàn)時期美國陸軍士兵的自稱,指穿著迷彩服,臟兮兮、臭烘烘,汗流浹背,睡不夠覺,從直升機上沖下來一頭扎進戰(zhàn)場的軍銜最低的下士。

“4月中旬的時候,他們得到命令要摧毀祝來(chu lai)地區(qū)的繁密的地下通道系統(tǒng)……大部分情況下,在炸毀前,上級指示必須搜索地道,這對步兵來說就很棘手了,但他們只能聳聳肩去執(zhí)行就是了。因為體大身肥,亨利·多博斯被免除了下地道的任務。其他的人進行抽簽。勒文德死前,野戰(zhàn)排共有17個兵,抽到17號的人下地道,他會剝掉身上的裝備,頭沖前趴在地上,帶著一支手電筒和克里斯中尉的45口徑手槍進洞。其余的人呈扇形分布守在洞外。他們或坐或蹲,背對著洞口,側耳聽著地下的任何動靜,想象著地下密布的蜘蛛網、鬼魂,手里捏的手電筒無比地重,地道的四壁擠壓下來——那是最經典意義上的坑管視線,一切都被擠壓了,包括時間;你扭著身體往前爬,屁股和手臂著地,那感覺就像被吞沒。這時你心里會生起一些莫名其妙的擔心,比如手電筒會突然沒有電嗎?老鼠會帶狂犬病菌嗎?如果你尖叫,聲音在地下能傳到多遠?外面的戰(zhàn)友們能聽到嗎?聽到了他們有沒有膽子把你拽出來?在某種程度上,在洞外等待更可怕,想象力更致命。

“4月16日,李·斯特拉克抽到了17號,他大笑了一下,嘴里嘟囔了一句就下洞了……其他人等在洞外喝酷力飲料,亨利·多博斯吃一塊熱帶巧克力,特德·勒文德吃了一顆鎮(zhèn)靜劑然后去小便……

“5分鐘以后,克里斯中尉來到地道洞口,彎腰查看。麻煩了,他想到洞里可能塌方。就在這一刻,他情不自禁想起瑪莎,洞發(fā)生斷裂,嘩地塌了,把他和瑪莎埋在里面。愛是這樣密集,突然斷裂一樣痛。跪在那里,努力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戰(zhàn)斗和地道里的李·斯特拉克,他卻因為愛而癱瘓,他想睡在她的肺里,呼吸著她的血液,被她窒息……

“克里斯上尉盯著洞口,人卻不在那里。

“特德·勒文德解手回來路上吃了一記冷槍,嘴巴大張著倒下,牙被打落了,左眼下一塊黑色的瘀青,顴骨沒了。萊特不停地說這家伙死了,講真,這家伙真的死了,這話特別深刻……

“他們輪流扛著那個大個兒,連著電池在內重達30磅的無線電短波報話機;他們彼此分擔著記憶,在隊友受不了的時候,接過重擔。受傷的、病弱的,都被帶上。他們隨身攜帶國際象棋、籃球、越南語-英語詞典、軍隊番號簡章、紫星和銅心勛章,還有印著軍人守則的塑料小卡。他們帶病——瘧疾和痢疾、虱子、皮癬、吸血螞蟥,水田藻,還有這樣那樣的霉菌,他們隨身攜帶著整個大地——越南,那個地方,那片土——臉上、迷彩服上、靴子上蒙著橘紅色的塵土;他們攜帶天空,那里空氣中的一切,所有的潮濕、雨季、真菌和腐敗植被的腥臭,他們隨身攜帶著重力……他們帶著即將死去的隊友的情緒負荷——悲苦、恐懼、愛和渴望——那些看不見又不即不離的重量……”

最后一段后來被用在史詩性多集紀錄片《越戰(zhàn)》的結尾,由奧布萊恩親自出鏡朗誦。即便他不出面,在美國念過中學的人對這段文字都耳熟能詳。這段中的一連串病菌名,沖淡了全文的主旋律英雄主義色彩。對特德·勒文德被冷槍射中的描寫,筆墨簡省冷峻,沒有任何煽情化的描寫,“死了,真的死了”顯得非常荒誕,好像這個行走在水稻田間的野戰(zhàn)排的人在倒下之前已經死了,但還沒有死透,是那一顆子彈讓他真的死了。

多年以后給創(chuàng)意寫作系的學生講課時,作者談到寫《士兵的重負》的初衷,奧斯丁小鎮(zhèn)的居民對越戰(zhàn)所持的普遍歡迎的態(tài)度激起了他的寫作沖動:“一個小鎮(zhèn),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對外面的世界極無知,且因這種愚昧而沾沾自喜,就是這樣一個小鎮(zhèn)把我們送到了越南。這個小鎮(zhèn)的人送我去河內,可他們看到河內(Hanoi)這個詞里的三元音都不知道怎么發(fā)音?!毙℃?zhèn)居民對把自己的骨肉送去戰(zhàn)場的熱情和執(zhí)迷不悟,這種愚昧,對一個越南老兵可以說骨鯁在喉。小鎮(zhèn)居民所代表的遠離越南的美國就像1937年喬治·奧維爾寫的倫敦,“在最深的睡眠里昏睡,有時我擔心我們會一直睡下去,直到炮彈的炸響聲把我們震醒”。(奧威爾《向卡塔羅尼亞致敬》)

讀《士兵的重負》是很容易想起喬治·奧維爾,戰(zhàn)爭神話的功能就在于“讓謊言變得可信,讓謀殺變成值得尊敬,讓堅不可摧的變成虛幻之風”“當總的氣氛是壞的時候,語言就變得很丑?!保ā墩闻c英語語言》)奧布萊恩從來沒有說他受到奧威爾的影響。他用近乎粗俗直白的語言,寫出越戰(zhàn)戰(zhàn)場的日常,沒有英雄主義的矯飾,也無假傷感的詩意,用極簡主義的筆法,每一段描寫、每一個人物都極具畫面感,短語句,帶著節(jié)奏,給讀者帶來強烈的閱讀快感。他對武器和軍事用語的羅列,重口味中帶著奇異的殘忍的詩意、恐懼、無聊、度日如年,但絕對不煽情。

奧布萊恩的《若是死在戰(zhàn)場,把我裝在盒子里運回去》中的一章《阿爾法公司》,被英語課當作《士兵的重負》的參考讀物?!栋柗ü尽分械那ё税賾B(tài)的普通戰(zhàn)士是小說人物的真實原型?!鞍柗ü尽钡念^兒,是一個叫“瘋狂馬克”的中尉,美國陸軍精銳組織——“綠色貝雷帽”成員,一個職業(yè)殺手。綽號里“瘋狂”不是指他神經兮兮,高度興奮,相反,面對危險馬克有著超乎常人的平靜,這樣一個冷血到像機器的中尉,就是“野戰(zhàn)排共和國”的護衛(wèi)者。從“瘋狂馬克”身上可以看到《現代啟示錄》里科茲上校的影子,殺紅了眼的科茲上校也是陸軍的精英出身。

奧布萊恩至今非?;钴S。除了小說創(chuàng)作,他過去一直在得州大學的創(chuàng)意寫作系當講座教授,2019年他加入NBC的熱劇《我們這一天》(This is vs)第三季的創(chuàng)作組。

美國高中英語課的小說篇目大部分是中國讀者耳熟能詳的,比如《老人與?!罚êC魍?、《蠅王》(戈爾?。?、《殺死一只知更鳥》(哈珀·李)、《了不起的蓋茨比》(菲茨杰拉德)、《麥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最藍的眼睛》(莫里森)……其中雪莉·杰克遜的《樂透》(又譯作《摸彩》)估計中國讀者知道的人不太多?!稑吠浮分挥辛?,被哈金稱為寫得最快的經典之作(《文學與不朽》)。1948年,作者花了一個小時時間完成,寫完后立刻投稿給《紐約客》雜志,發(fā)表后轟動美國。

《樂透》①寫的是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村莊一年一度在初夏時舉行的“摸彩”。很多女性讀者讀到開頭,想當然以為女主人公最后能摸彩摸到一臺自動洗衣機——這種純中產階級主婦的預期是杰克遜在小說前半部可以營造的,她用現實主義手法寫出山中村落生活的歲月靜好,虛晃一槍,與荒誕恐怖的結尾之間形成巨大的戲劇張力。開頭是這樣的:

6月27日的早上風和日麗,天空澄明,太陽光帶著新鮮夏天的熱度,花兒都開得很盛,草地綠幽幽的。10點鐘,村民們開始往村中心的小廣場走。小廣場在郵局和銀行之間。在別的村,因為居民太多,摸彩要花兩天的時間,必須在6月26日開始才能如期完成。但這個村人口僅300人,兩個小時不到就能完整舉行一次摸彩,所以它從10點開始,村民們在摸彩結束后還能趕回家吃上熱午飯。

《樂透》發(fā)表后在美國引起巨大爭議,但杰克遜和《紐約客》編輯部都無動于衷。直到她去世前幾年,在一次給大學生的講演中,雪莉·杰克遜承認《樂透》所寫的村莊是以她住的佛蒙特州本寧頓鎮(zhèn)為模板,故事是在6月初的早上她帶女兒買菜回來的路上引發(fā)的靈感?!稑吠浮钒旬敃r的美國讀者給嚇到了,發(fā)表后的那個夏天,杰克遜收到超過300封讀者來信,詢問這個故事是不是確有其事,如果是真的,發(fā)生在哪里?可不可以圍觀?好幾家報紙的專欄作者公開宣布讀完《樂透》以后立刻就取消訂閱《紐約客》;《舊金山紀事報》在頭版頭條質問作者寫《樂透》的用意何在?到底是什么寓意?一個僅六頁長的短篇鬧出這么大的動靜,好在本寧頓鎮(zhèn)的居民沒有人知道《紐約客》,更不要說讀《紐約客》上的小說了,沒有人意識到那個不聲不響的海曼太太(“海曼”是雪莉·杰克遜的夫姓)把小鎮(zhèn)寫到一個虛構的殺人儀式里。

《樂透》到底寫的是什么?在這篇講演里,杰克遜說主題不外乎三個:困惑、聚眾圍觀和古老的虐殺。關于民間的石刑獻祭傳統(tǒng),弗雷澤的《金枝》中有專卷講述,《邪靈轉體》,弗雷澤比較了世界各地的民間獻祭儀式,其中最重要的儀式是遇災害找替罪羊,把邪靈轉移出去,類似集體排毒。在古代希臘最繁華的城市馬賽這種殺替罪羊的儀式升級,每出大事,比如傳染病、干旱、饑荒發(fā)生,城里就有找人做替罪羊拉到城外受石刑的獻祭儀式。到后來不一定要發(fā)生天災人禍,一年一度的節(jié)日大慶典也進行石刑,受刑者是一對男女。雪莉·杰克遜熟讀巫術主題的書籍,《樂透》是否在《金枝》中找到靈感讀者只能推測了。完成于1948年的《樂透》隱喻文明社會的公開虐殺,有人猜測作者是受到“二戰(zhàn)”時的屠殺新聞影響而寫,但杰克遜并不承認,她堅持她愛寫恐怖故事。她屬于那種混沌的天才,對自己的先知先覺并沒有那么強的自我意識??植拦适隆稑吠浮返拇_具有可讀性, 這也讓它一直保留在中學生閱讀篇目中。

與進入中學英語課教科書的文學大家如海明威、哈珀·李、菲茨杰拉德、塞林格、托尼·莫里森不同,雪莉·杰克遜在文壇地位一直不尷不尬,她的書被貼上恐怖小說、鬼怪故事、流行小說的標簽,商業(yè)上成功卻不入純文學的正冊,很長時間都不得翻身。雪莉·杰克遜1965年8月去世,離世時沒有過49歲生日。這個深居簡出的女作家,她的作品過去一直因為“怪異故事”的標簽而被評論家不屑,她也因此得了“弗吉尼亞·伍爾伍夫”(Virginia Werewolf )的綽號,“伍爾伍夫”是英美民間故事里的狼人,月圓時出沒,與偉大的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姓只有一字之差。進入21世紀后的第一個十年,美國掀起雪莉·杰克遜熱。那一年她作品集的第一卷由喬伊斯·凱絡爾·歐茨編輯并寫序,進入文學經典的“美國文庫”出版;之后她的自傳和書信集陸續(xù)面世,2021年文集的第二卷出版。為紀念她在美國哥特小說領域的劃時代成就,在她的長子推動下,“雪莉·杰克遜文學獎”于2007年設立;2020年根據她生平改編的傳記電影《雪莉》問世。她的長篇名著《邪屋》《我們一直生活在城堡里》再次“觸電”,被翻拍成電視劇。

《樂透》出版后幾十年間,世界不僅沒有太平盛世,更浩大的慘劇和災難接連發(fā)生,制度化的謀殺,在《樂透》最初發(fā)表時美國讀者對人性和社會還有單純美好的幻想,時過境遷,現在讀者對制度化的謀殺,人類本能中的野蠻殺戮沖動以及圍觀快感都已經不陌生了,再也沒有人會質疑這個故事到底在說什么。

從殖民地的第一所學校建立開始,基礎教育的課本和書目選擇一直存在爭議,甚至出現幾十年一大變的情況。在手機和視頻進入生活以后,傳統(tǒng)意義上的閱讀被學生拋棄,這成為全世界的普教老師最頭疼的問題。美國學生不愛讀經典,上課要讀要交作業(yè)沒辦法,但到了課外中學生幾乎從來不碰文學, 中學生逃離經典的潮流引發(fā)了一場閱讀危機。另一方面,經典書目老舊,比如美國文學中的豐碑作品《白鯨》就被讀者視作純粹男性視點而拒絕。熱播的美劇《英文系主任》里《白鯨》已經成為白人文化落伍的梗,終生研究《白鯨》的老教授開課,注冊來上課的學生不到五個。英國作家戈爾丁的《蠅王》在過去50年一直是英語課閱讀的必讀書,但最近卻被學生投票為最不愛讀的英文經典之一而下架。

為了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降低經典的難度,美國的一些中學把最新的非虛構和歷史暢銷書引進初高中課程。比如講1930年到1936年發(fā)生在美國內陸的沙塵暴事件的歷史小說《四面來風》(The Four Winds)進入八年級閱讀書目。《四面來風》這個題目來自《圣經·啟示錄》,指人類在末日審判的時刻,被四面來臨的大風吹打,“四風”即是“天怒”或者“天譴”?!端拿鎭盹L》文字簡易,跟現在全球變暖的時代危機有密切關聯。它讓中學生第一次對真實發(fā)生的生態(tài)危機如身臨其境。那是美國歷史上的黑暗年代,連續(xù)多年的沙塵暴對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土地歉收,引發(fā)饑荒,農民不得不遠走他鄉(xiāng)。1934年,受災最嚴重的俄克拉荷馬州和得克薩斯州,沙塵暴連續(xù)不停地刮了四年,那里原本廣袤無際的草原和農田變成寸草不生的荒漠。成千上萬的農民不得不舉家遷到加州謀生。在加州這些新遷來的農民備受當地人的排擠欺負。作者在后記中說:“當我著手寫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生態(tài)災難時,絕對想象不到這本書在我們這個時代會有那么大回響,經濟崩潰,大面積失業(yè),人們被面臨的糟糕局面嚇住都有現實對應。在黑暗的時刻,我們面向歷史,在歷史深處尋找前人尋求新生的勇氣和力量?!?/p>

這部書因為文字缺少打磨,叫座并不叫好,但不期然受到眾多中學生的追捧。對《四面來風》的興趣,勾連出另一部早已被美國讀者遺忘的文學巨著——賽珍珠講20世紀30年代中國北方農民生活的小說《大地》,這是舊書商沒有想到的。

經典文學的時間性在當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前人的心血之作對于今人的人生體驗是否具有相關性,這個話題已經超越英語課的課堂。課本的時代性、社會迫切性從來沒有消失過,1783年韋伯斯特出版“拼寫藍皮書”就敏銳地預感到,英文課本離不開時代精神,跟國家的身份認同緊密相連。當代人面臨的困境,在《白鯨》里找不到的答案,年青一代會在《四面來風》中繼續(xù)尋找。

責任編輯 杜小燁

①《1948年6月28日的早晨以及〈樂透〉》,收入雪莉·杰克遜逝世后出版的隨筆集《請跟我一起來》(Come Along with Me),目前無中譯本。

安岳县| 松原市| 漾濞| 尖扎县| 酒泉市| 邵东县| 福清市| 呼图壁县| 安徽省| 宝兴县| 商南县| 搜索| 科技| 专栏| 卓资县| 萍乡市| 卫辉市| 临沂市| 安平县| 桑日县| 黄石市| 芮城县| 焉耆| 黄龙县| 海林市| 临汾市| 牟定县| 周宁县| 井陉县| 罗山县| 镇沅| 瑞安市| 长垣县| 裕民县| 余姚市| 灵川县| 沾益县| 玛曲县| 平果县| 公安县| 丹江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