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劉光林/ 編輯王睿佳
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是做好能源工作的根本動力。
“十三五”以來,我國能源行業(yè)在不同領域推行了多項改革,比如,除了在能源主管部門開展“放管服”改革之外,還在電力和油氣領域推行了以“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為體制架構的市場化改革,并主要在煤炭和煤電領域實施了以“去產能”為主要特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然,多項改革并不孤立,而是彼此嵌套、相互影響,共同發(fā)揮作用。
這一系列改革,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帶來充足的能源供應?!笆濉逼陂g,我國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終保持在80%以上,建立起煤電油氣新能源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能源生產供應依舊表現(xiàn)突出,原煤、原油、天然氣、電力生產分別增長4.7%、2.4%、8.2%、8.1%。
在能源巨輪駛過的滔滔航跡上,每一個關鍵節(jié)點都由改革標注。新形勢下,面對全球升溫、環(huán)境污染、傳統(tǒng)資源短缺、國際供應鏈受阻,如何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多元充足、綠色低碳的能源生產供應?同樣唯有改革才能揭榜作答。
能源安全——與安全掛鉤,彰顯能源行業(yè)地位之重。
能源革命——上升為革命,凸顯能源行業(yè)改革之切。
在我國能源行業(yè)發(fā)展進程中,一度由于市場主體發(fā)育不足、成本價格鏈傳導不暢,導致行業(yè)發(fā)展缺乏積極性,生產效率不高,能源生產供應更是無從保障。
于是,向改革要產能,向改革要發(fā)展,能源行業(yè)找準了市場化改革方向。進入“十三五”以來,我國進一步深化能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市場化改革,構建有效競爭的能源市場,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能源供應機制,大大提升了能源行業(yè)生產力?!笆濉逼陂g,我國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終保持在80%以上,供需關系持續(xù)向好;水電、風電、光伏、在建核電裝機規(guī)模等多項指標保持世界第一。2020 年,我國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41億噸標準煤。2021 年,我國原煤、原油、電力生產比上年進一步加快,支撐能源消費總量比2020 年增長5.2%。
在整個能源行業(yè),電力領域的改革起步較早,過程也相對復雜,自“魯布革沖擊”以來,從投融資體制改革、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到政企分開、廠網分開、主輔分離,直到印發(f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確定了“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體制架構,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大門越開越大,電力生產供應能力一步步提高。“十三五”末期,全國發(fā)電裝機容量大約為22 億千瓦,較“十三五”初期增長62%;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發(fā)電裝機容量達到23.8 億千瓦,較“十三五”初期增長73%。
市場化改革之所以能夠有效保障電力生產供應,是因為其既能夠促進生產,也可以引導消費并限制不合理消費。比如,面對2021 年9 月以來出現(xiàn)的電力供應吃緊,電力保供“錦囊”中自然少不了市場化改革工具。2021年10月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指出,有效運用市場化手段和改革措施,保證電力和煤炭等供應。隨后,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深化燃煤發(fā)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并明確,燃煤發(fā)電電量和工商業(yè)用戶全部進入市場,燃煤發(fā)電市場交易價格上下浮動范圍放開至不超過20%?!斑@樣一來,通過處在中間的市場化交易價格的傳導作用,產業(yè)鏈上游的煤電有了疏導成本的出口,生產積極性大增,而下游用戶的一些不合理用電需求也受到了抑制,從而促進了電力供需平衡?!币晃婚L期跟蹤電改的人士這樣分析。
長期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和用電企業(yè)對電改存在著一定的認識誤區(qū),認為市場化改革的紅利就是降低電價,就是為用戶減少用電成本?!捌鋵崳@只是改革在一個特定階段產生的短期效果,從長遠看,并不是這樣的邏輯。改革的意義在于促進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在于優(yōu)化配置電力資源?!鄙鲜鋈耸拷榻B,通過實施有針對性的電力改革,我國已經成功應對了改革開放以來出現(xiàn)的幾輪“電荒”,為強化電力生產供應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
2019 年,我國天然氣產量達到1733 億立方米,連續(xù)3 年增產超過100 億立方米;原油產量達到1.91 億噸,扭轉了2016 年以來的持續(xù)下滑態(tài)勢;頁巖氣、煤層氣、煤制氣全面增產。2021年,我國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原油產量19898 萬噸,比上年增加2.4%,比2019 年增加4.0%,兩年平均增長2.0%;天然氣產量2053 億立方米,比上年增加8.2%,連續(xù)五年增產超過100億立方米,比2019年增加18.8%,兩年平均增加9.0%;原油加工量突破7 億噸,比上年增加4.3%,比2019 年增加7.4%,兩年平均增加3.6%。
上面這一組數據,宣示著我國“十三五”以來油氣領域市場化改革的成果。
由于源網結構與電力領域有相似之處,因此,油氣市場化改革與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思路和原理相仿,基本也是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體制架構實施的,謂之“X+1+X”油氣市場體系。2017年5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2019 年12 月,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這兩個標志性事件奠定了深化油氣勘查開采、進出口管理、管網運營、生產加工、產品定價體制改革等的主基調。
同樣作為市場化改革當中被“管住”的“中間”部分,傳統(tǒng)的電網企業(yè)和油氣管網企業(yè)均采取管道型運營模式,都是以能源購銷價差為主要利潤來源,由此形成的市場被稱為單邊市場;而改革其功能定位和運營模式后,電網和油氣管網便不再僅僅是管道,而是開放的平臺,買賣雙方可以通過這一平臺直接互動,電力和油氣市場也從單邊市場轉變?yōu)殡p邊和多邊市場。
“市場化改革的一個核心問題是,要促進電網企業(yè)、油氣管網企業(yè)從管道型升級為平臺化?!眹鴦赵喊l(fā)展研究中心企業(yè)研究所研究員、企業(yè)評價研究室主任周健奇博士認為,“電網企業(yè)、油氣管網企業(yè)的平臺化轉型是回歸服務本質,既可以成為打破能源壟斷的一個有效途徑,也可以更好地服務新能源發(fā)展,通過開放的雙邊和多邊市場形成新的能源生態(tài),在優(yōu)化調整能源結構的同時釋放新能源經濟價值,從而保障能源的多元清潔供應”。
“十三五”期間,我國油氣勘探開發(fā)市場有序放開,不斷向高質量發(fā)展邁進;深化油氣下游競爭性環(huán)節(jié)改革,保護和培育先進產能,油氣增儲上產穩(wěn)步推進。圍繞重點盆地、重點區(qū)塊、重點領域,加大風險勘探力度,加強非常規(guī)油氣勘探,獲得了多個重要發(fā)現(xiàn)。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盆地長7生油層發(fā)現(xiàn)10億噸級的慶城大油田,在四川盆地長寧-威遠和太陽區(qū)塊累計探明頁巖氣10610.30 億立方米,形成了四川盆地萬億立方米頁巖氣大氣區(qū);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在塔里木盆地的順北52A井獲得油氣突破,日產原油150 噸、天然氣5.9 萬立方米;2016年至2020 年6 月底,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在國內外共獲得70余個商業(yè)發(fā)現(xiàn)。
與此同時,我國進一步加快油氣產能建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多個油氣田建成投產,新疆油田稠油累計產量突破1 億噸,建成國內最大的優(yōu)質環(huán)烷基稠油生產基地;我國首個大型頁巖氣田——涪陵頁巖氣田建成產能100 億立方米/年,相當于建成一個千萬噸級的大油田;我國首個自營深水油田群——流花16-2 油田群順利建成投產,高峰產量可達350萬噸/年。
一直以來,煤炭是我國的基礎性能源,煤電是保障我國電力供應的基礎性電源。從2002 年到2012 年,隨著我國能源需求大幅增長,煤炭產量、消費量以年均2 億多噸的速度快速增長。同期,煤電行業(yè)也迎來快速發(fā)展,2002年進行的“廠網分開,競價上網”促進了煤電企業(yè)高速發(fā)展,到2018年,我國煤電裝機容量占比達到85.34%,尤其在2003~2008年,煤電幾乎以一己之力解決了全國缺電問題。
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以煤炭和煤電為代表的傳統(tǒng)能源產能過剩、可再生能源發(fā)展遇瓶頸、能源系統(tǒng)整體運行效率不高等問題凸顯出來。能源生產供應該如何保障?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改革,一路護航能源行業(yè)健康發(fā)展,從未缺席。
國家能源局于2016 年2 月18 日召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作出了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大力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定。改革主要圍繞化解煤炭和煤電行業(yè)過剩產能、解決棄水棄風棄光以及加快電力和油氣領域改革落地等問題展開。
經過各方共同努力,3 年后,我國能源行業(yè)供給結構明顯得到優(yōu)化,煤炭和煤電生產能力明顯增強。到2019 年年中,我國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煤炭去產能目標任務,累計退出落后產能8.1億噸/年,淘汰關停落后煤電機組2000 萬千瓦以上,全國煤電機組供電煤耗累計下降13克標準煤/千瓦時,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此基礎上,國家能源局又下達了2020 年淘汰煤電落后產能733.35萬千瓦的目標任務。同時,我國還加大了油氣勘探開發(fā)力度,大力開展了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增強了油氣安全保障能力。
單看煤炭去產能,自2016年開始至2021年11月,全國煤炭行業(yè)累計退出產能達到9.8 億噸,并通過對存量產能的有效整合,不斷提升煤炭行業(yè)產能利用率及行業(yè)集中度,原煤產量自2016 年開始逐步增長,2021年全國煤碳產量41.3億噸,同比增長5.7%,創(chuàng)歷史新高。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tǒng),確定了新能源在未來的主體地位;而“雙碳”目標的提出,則讓新能源開發(fā)與消納成為可比較、可量化的保障性指標。
自2021 年以來,在市場化改革政策的推動下,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頻頻得到市場化交易機會,或者通過有關市場化交易獲得更多消納機會,如電力中長期(現(xiàn)貨)交易、綠色電力交易、發(fā)電權交易、電力輔助服務交易、綠色證書交易、碳排放交易等等。一系列市場化交易,促進了綠色低碳能源的消納,增加了投資開發(fā)者的信心,促進了新能源行業(yè)建設與生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說,市場化交易已成為加速構建新型電力系統(tǒng)、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xiàn)的一個重要選擇。2021 年,我國風、光和水能利用率分別達到96.9%、97.9%和97.8%,核電年均利用小時數超過7700 小時。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fā)電裝機容量突破10 億千瓦,水電、風電、太陽能發(fā)電裝機容量均超過3 億千瓦,海上風電裝機規(guī)模躍居世界第一,當年新能源發(fā)電量首破1 萬億千瓦時大關。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于2021 年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電力現(xiàn)貨市場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锻ㄖ访鞔_,鼓勵新能源項目通過簽訂長周期差價合約參與電力市場;引導新能源項目10%的預計當期電量通過市場化交易競爭上網,市場化交易部分可不計入全生命周期保障收購小時數;盡快研究建立綠色電力交易市場,推動綠色電力交易;加快建設調頻、備用輔助服務市場,在可再生能源比例較高地區(qū)探索開展爬坡等輔助服務市場品種建設。
2021 年9 月7 日,我國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啟動,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經營區(qū)有13 個省份的222家市場主體達成交易,成交電量68.98 億千瓦時;南方電網公司區(qū)域共有30 家市場主體成交綠色電力9.1億千瓦時,其中風電、光伏分別為3.0億千瓦時、6.1億千瓦時。
通過電力中長期(現(xiàn)貨)交易和綠電交易,新能源得以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xiàn)消納,并由此獲得更多的投資回報,這極大促進了綠色能源的生產積極性。
而要想通過市場化方式盡可能多地消納綠色能源,還需要有足夠靈活的系統(tǒng)空間。能夠用市場化手段營造這個空間的,就是電力輔助服務市場交易。2021 年,各地通過深化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建設,挖掘調峰能力約9000 萬千瓦,增發(fā)清潔能源電量約800億千瓦時。
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不僅可以通過出售電量獲得生產驅動力,還可以通過出售自身的“綠色身份證明”獲得生產動能。2017 年7 月1 日,全國綠色電力證書自愿認購交易平臺上線。截至2022年1 月26 日,全國有4330 名認購者認購了102.03萬個綠色電力證書。自2021 年1 月1 日起,我國開始實行配額制下的綠證交易,持續(xù)擴大綠證市場交易規(guī)模,并通過多種市場化方式推廣綠證交易。
可再生能源不僅可以出售電量和“綠色身份證明”,還可以出售自身的“低碳身份證明”——碳排放權配額,以獲得更多的生產動力。2021 年7月16 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第一個履約周期結束,全國碳市場共運行114 個交易日,累計成交1.79 億噸碳排放配額,共成交76.61 億元,成交均價為42.8元/噸二氧化碳當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