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西
外表呈金黃色、絲狀的菟(tú)絲子(Cuscuta chinensis )聽起來可愛軟萌,但它可不是好惹的。春天,菟絲子的種子在土壤里發(fā)芽,先靠種子里儲存的少量營養(yǎng)生長,隨后依靠少量的葉綠素,通過光合作用制造部分養(yǎng)分。一旦菟絲子找到寄主,它的根便會脫落,從此過上全寄生生活。菟絲子會通過吸器從寄主那里獲取自己所需的養(yǎng)料,并對寄主的光合作用能力產(chǎn)生嚴重影響,抑制其生長,直到最終把寄主“絞殺”。菟絲子的繁殖力也非常驚人,等它在寄主身上站穩(wěn)腳跟后,便會立刻繁殖,開始培養(yǎng)新一代的“溫柔殺手”。
我們有時會在冬天看到本應(yīng)落葉的樹木上還長著一團團“球形鳥窩”,它們很有可能就是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有些地方也稱為“凍青”。槲寄生這個名字就暴露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它是半寄生植物,能同時兼顧寄生與自生。槲寄生大多長在寄主的樹干或者樹枝上,根扎在內(nèi)部,吸收寄主的養(yǎng)分。但它的莖葉又含有葉綠素,能夠自己進行光合作用。即使寄主的葉片掉落了,它們依舊能在冬季長青,在寒冬中尤為顯眼和突出。
槲寄生主要依靠鳥類來傳播種子,當鳥兒在空中看到鮮艷的槲寄生果實時,就會前來覓食。不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種果實富有黏性物質(zhì),鳥兒在飽餐時,嘴上會黏滿帶有黏液的種子,而鳥類在樹皮上反復(fù)摩擦嘴巴的過程里,槲寄生的種子便趁機黏在樹上從而萌芽生長。部分種子也會隨著鳥兒的糞便排泄出來,而不易消化的黏液會攜帶種子黏在鳥兒的屁股上,鳥兒就會停留在樹枝上蹭來蹭去,形成“拉絲”奇觀,最終許多幸運的槲寄生種子就會被留在樹上寄生發(fā)芽,開枝散葉。
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有著“沙漠人參”的稱號,可是誰能想到,這種擁有極高藥用價值的藥材竟是一種一生都依靠其他植物存活的寄生植物呢?因為肉蓯蓉生長在荒漠中,通體不含葉綠素,不能單獨存活,所以需要附在寄主的根上獲取養(yǎng)分和水分。肉蓯蓉比較專一,專門寄生在荒漠地區(qū)的王牌明星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和白梭梭(H. Persicum)的根部。因此,肉蓯蓉一生中大多數(shù)時間都躲在不見陽光的地下,所以就有人戲稱肉蓯蓉是因寄生在其他植物身上感到“害羞”才躲起來。
肉蓯蓉在我國的應(yīng)用歷史悠久。目前在我國在沙漠地區(qū),已經(jīng)形成規(guī)?;娜馍惾胤N植基地,這樣既保護了生態(tài)環(huán)境,也增加了農(nóng)戶的收入,算得上一舉兩得。
“尸花”“怪異”“臭”這一連串的關(guān)鍵詞,似乎都不足以形容這種生在熱帶雨林的“奇葩”植物——寄生花(Sapria himalayana)。寄生花是中國境內(nèi)唯一的大花科寄生花屬植物,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寄生植物。雖說是植物,但它除了花之外,無葉無根無枝條,完全沒有一點植物該有的氣質(zhì),是十足的寄生型選手,而且只有在它需要繁殖后代的時候,才會開出驚艷碩大的花朵。正是因為這樣, 寄生花才難以被科學(xué)家們發(fā)現(xiàn)。寄生花的傳播方式尤為獨特,它依靠顏色和腐臭味吸引蒼蠅一類的蟲子幫助它傳粉。
如此神秘而又獨特的寄生花具有非同凡響的意義,它可是熱帶雨林的標志,證明了中國熱帶雨林的存在。
寄生植物是一種特殊的生態(tài)群體,與那些“循規(guī)蹈矩”的植物相比,寄生雖然聽上去不大光彩,但這種另類的生存之道往往能夠成功。正是因為大自然中這些看不見的生存競爭,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物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