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瑜
(寧波市北侖區(qū)新碶街道高塘幼兒園,浙江寧波,315800)
幼兒園普特融合教育是在尊重每一個兒童受教育權利的基礎上,在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協(xié)助下,接納普通兒童和特殊需要兒童在平等的教育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支持他們健康成長的教育方式,這對普通和特殊需要兒童的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融合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態(tài)度,是相關教育者在一種價值觀念的驅使下做出的一系列充滿關愛的決策和行動。[1]當前,幼兒園普特融合教育的課程、師資、環(huán)境、管理等現(xiàn)狀并不樂觀,相關的融合教育行動尚處于不斷探索階段。在教育中,創(chuàng)設安全環(huán)境、包容錯誤、陪伴分享的共情行動是學前普特融合教育的核心要求,也是亟待深入探索、形成學前普特融合教育文化的重要領域。
【教師口述1】1999年9月,初入職的我發(fā)現(xiàn)班里的浩浩有點特別。例如,他在參加集體活動時,會突然尖叫著跑一圈;在午睡時,會不停地啃床沿;在老師不注意時,會爬到鋼琴最高處,蹲在上面咯咯笑;聽他人講話時,他的目光似乎在遙遠的天邊……每天如此,日復一日。由于浩浩行為的特殊性,園管理人員出于安全考慮,外加當時師資力量不夠,在各種壓力下,在第二學期不得不將浩浩勸退。我清楚地記得,當時浩浩奶奶含著眼淚懇求讓孫子留在幼兒園,但現(xiàn)實情況不允許。望著祖孫倆離開的背影,我總覺得教育缺失了什么。2018年9月,我來到了M幼兒園,這里設有“普特融合班”,特教老師每周都會帶著小天使們來班里參與融合活動。作為班主任,我有了與特殊需要兒童一起生活和成長的機會。(邵老師,融合班主任,21年教齡)
【教師口述2】以前,每到入園報名時間,當年輕的父母牽著特殊需要兒童,帶著不確定的語氣前來詢問時,作為幼兒園管理者,我總是為是否接收而犯難。普通班里的老師們手忙腳亂地面對班里特殊需要兒童的情形仍歷歷在目,若接收,我們幼兒園是否有可行的體制來支撐融合教育,班級教師是否有相應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教育特殊需要兒童,其他幼兒家長是否會支持接受?若不接收,教育對特殊需要兒童談何公平?經(jīng)過一番思想斗爭和努力后,我園在四年前,為特殊需要兒童和普通兒童開啟了一扇融合教育之窗,開設了普特融合班。(宋老師,幼兒園管理者,25年教齡)
在普特融合教育機制不完善和師資欠缺的情況下,當普通幼兒園出現(xiàn)特殊需要兒童時,兒童、教師、保育員乃至家長都會因此經(jīng)歷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和實踐挑戰(zhàn)。特殊需要兒童家長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幼兒園教育,但是一線教師面對普特融合教育有挑戰(zhàn)。如何破解該難題,有效開展學前普特融合教育,是學前教育領域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課題。
家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港灣。幼兒園普特融合教育尤其需要全體師生設身處地地參與其中,將幼兒園建設成有溫度、有情感的融合之家。
融合教育的環(huán)境應讓兒童獲得尊重,擁有充分的安全感和被接納感。融合教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是發(fā)現(xiàn)問題、調(diào)整和改進普特融合教育的過程。
1.用心聆聽,感同身受
本研究為了解特殊需要兒童家長對普特融合教育的需求,對20位特殊需要兒童家長進行了訪談。研究發(fā)現(xiàn),特殊需要兒童家長希望:融合教育的環(huán)境溫馨、有特訓材料、有合適的活動和游戲;教師態(tài)度好,園領導支持;小朋友愿意一起玩,能互相尊重和幫助。全部訪談的特殊需要兒童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尊重和保護”,他們最關注“伙伴是否友好”“教師是否管得過來”和“兒童肖像權”三類問題。同時,普通兒童家長也對“普特融合”教育提出了一些疑問,疑問主要集中在“特殊需要兒童是否會給其他兒童帶來負面影響”和“教師是否能同時兼顧普特兒童”。這些問題體現(xiàn)了普通兒童家長對融合教育環(huán)境是否安全和教學秩序是否正常的顧慮。
通過訪問普通兒童發(fā)現(xiàn),他們希望“幫助小伙伴,讓他們感到溫暖和快樂”,認為“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老師會照顧我們,我們也會照顧他們”,“友好相處,互幫互助,讓家園充滿愛”。
教育工作者能夠傾聽這些聲音,理解不同的想法,關注不同的需求,是普特融合教育“走心”的開始。
2.行動融情,解憂體恤
在了解多方顧慮的前提下,教師可以通過與特殊需要兒童家長談話、多媒體聯(lián)絡、保教協(xié)作等方式,逐步減輕普通兒童和特殊需要兒童家長的顧慮。具體做法如表1所示。
表1 緩解家長顧慮的做法
普通兒童和特殊需要兒童在生活、體能、交往方式上存在差異,幼兒園全體師生可以通過理解、包容、尊重、幫助、陪伴和分享等一系列行動,讓彼此靠近,形成一個尊重包容的團隊,形成有情感、有溫度的融合之家。
1.了解差異,包容行為
教師要引導普通兒童了解特殊需要兒童的生活、體能和交往方式,理解他們的行為。例如,有些特殊需要兒童只能以無聲的問候方式向教師問好,有些特殊需要兒童會破壞游戲的規(guī)則,引起課堂的喧鬧,有的會做出一些過激行為,給普通兒童帶來傷害。表2記錄的是在普特融合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傷害事件。當特殊需要兒童因不可控的因素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時,會給普特融合教育的團隊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教師要引導其他兒童理解差異,包容特殊需要兒童的行為,讓普通兒童和特殊需要兒童在彼此增進了解的過程中形成濃濃的關愛氛圍。同時,普通兒童也會出現(xiàn)一些錯誤行為,如因長久面對特殊需要同伴,逐漸失去耐心,出現(xiàn)忽視、冷漠或言語譴責等行為。這些都是普特融合教育中必須面對的困難,是融合教育心理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重要內(nèi)容。
表2 “教師臉上的傷痕”
了解和包容特殊需要兒童的過程并不簡單。用一位融合班教師的話來說就是“期望中的遇見是美好而溫情的,真正遇見的那一刻,卻充滿辛酸和苦澀”。和特殊需要兒童在一起,一方面人們想象師生在一起,其樂融融地做游戲,另一方面在真正相處時更多是包容、接納、理解和尊重,給予特殊需要兒童無怨和無盡的陪伴。
2.尊重需求,給予幫助
普通兒童尊重特殊需要兒童是雙方的實際需求,教師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解決問題和協(xié)調(diào)矛盾中互助相守,共同成長。
表3 “乖,不要搗亂,我來教你”
表3中的案例是普特融合教育活動中難以避免的情況。在普特融合教育活動中,有些特殊需要兒童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因而影響其他兒童的活動。在“融合支教”共情行動過程中,大多數(shù)普通兒童不會責怪特殊需要兒童,有的還會帶上他們一起玩。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主張,學校應進行改革,能夠積極看待學生的多樣性,不要將個體差異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應將之視為學習的機會。[2]在同伴學習和互助中,普通兒童和特殊需要兒童都是受益的。在雙方交往中,教師和家長可以培養(yǎng)特殊需要兒童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讓他們學會與人相處。普通兒童在與特殊需要兒童的交往中,會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自愿用自己的行動做出榜樣。在案例中,即便是能力相對較弱的兒童,也會主動承擔起幫助同伴的責任。在幫助特殊需要兒童的過程中,普通兒童能夠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增強自我管理的能力。
3.堅持守候,陪伴分享
融合之家能讓兒童感受到有人關心、有人在乎自己。在日?;顒拥母鳝h(huán)節(jié)中,普通兒童和特殊需要兒童相依相伴、互動交往,可以不斷拓展社交范圍,增長知識,為身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打下基礎。在融合之家,普通兒童和特殊需要兒童可以一起閱讀、一起歌唱、一起游戲,在遇到問題時一起尋找解決的方法,在發(fā)生摩擦時相互協(xié)調(diào)。如表4 展示的案例,這是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得以形成各種各樣良好品格的重要途徑。
表4 “我愿意一直陪你”
融合故事是在普特融合教育的過程中,由融合班教師觀察記錄的普通兒童和特殊需要兒童共同參與的場景故事,是融合之家的教師用心評價普通兒童和特殊需要兒童的一種形式,是一種有溫情、有品味的評價文化。在融合故事觀察記錄的過程中,為方便掌握,教師可常用敘述的方式記錄。教師的評價是發(fā)展性的過程評價,教師對普通兒童和特殊需要兒童的發(fā)展充滿人文關懷和期待,與其說是“評”故事,不如說是“品味”和“理解”兒童的過程,如表5所示。
表5 融合故事觀察評價表
表5如實展現(xiàn)了普通兒童和特殊需要兒童的發(fā)展情況,也體現(xiàn)了教師對特殊需要兒童的理解程度、關注程度及教師的評價素養(yǎng)。評價能力雖有層次差異,但教師若能站在兒童的立場用心分析兒童、用專業(yè)的態(tài)度解讀兒童、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兒童,就有利于融合之家真正擁有人性情調(diào)。雖然評價過程還存在一些問題,但評價是了解兒童和展開教育活動的重要渠道。每一位成員都應用心品評、用情融合,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營造充滿關懷的融合之家。
兒童需要有安全感,需要在心理上感覺自己與別人有“依附關系”,感覺自己有所屬,需要真正感受到被愛、被需要,感受到自己“做”與“不做”都有人在乎。[3]融合之家是幼兒園普特融合教育充滿愛意、融情共度的藍圖構想,是普通兒童和特殊需要兒童獲得尊重,享受公平教育的理想場所。在學前教育事業(y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更多的融合之家會隨之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