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樞機》是現(xiàn)代非洲第一位享有世界聲譽的黑人女作家貝西·黑德的自傳體中篇小說,是20世紀50年代南非現(xiàn)代主義文化思潮的折射?!稑袡C》采用片段、拼接、開放式結(jié)局等現(xiàn)代藝術(shù)手法,描繪南非現(xiàn)代都市文化的復(fù)雜風(fēng)貌,通過爵士之聲傳達各種族人民對種族隔離制的抵制和反抗。
關(guān)鍵詞:貝西·黑德《樞機》爵士樂
《樞機》( The Cardinals)是南非-博茨瓦納女作家貝西·黑德(Bessie Head,1937—1986)的第一部自傳體中篇小說,也是其唯一以南非為背景的作品,創(chuàng)作于1960至1962年,但由于南非20世紀60年代后日益嚴酷的種族隔離制和無處不在的審查制,該作品一直未能出版。1993年,該作品的最早經(jīng)手人帕特里克·庫利南(Patrick Cullinan)認為出版的“時機”a 到了,瑪格麗特·戴蒙德(Margaret Daymond)編輯出版了《樞機與沉思等短篇小說集》(The Cardinals with Meditations and Short Stories,1993)。艾德勒·紐森(Adele S. Newson)指出,該作品的重要性在于“它預(yù)示了貝西·黑德之后作品的主題、人物和風(fēng)格選擇”b。本文認為《樞機》是南非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折射,以都市報紙《非洲鼓》為核心,采用片段、拼接、開放式結(jié)局等現(xiàn)代藝術(shù)手法展示20世紀50年代南非現(xiàn)代都市文化的復(fù)雜風(fēng)貌和各種族人民對種族隔離制的抵制和反抗。本文將從《樞機》創(chuàng)作背景、南非爵士樂、爵士話語三個方面探討《樞機》中爵士樂與南非現(xiàn)代文學(xué)的關(guān)系,解讀劉易斯·恩科西(Lewis Nkosi)用“華麗50年代”c 概括此段南非文學(xué)史的含義。
一、《樞機》創(chuàng)作背景
《樞機》以南非20世紀30至 50年代末的開普敦為背景,以1957年女主角成為《非洲鼓——人民之報》(African Beat—The PaperofthePeople)記者兩三年間的經(jīng)歷為敘事主體,以片段和拼接的方式生動描繪了開普敦多種族混雜而居的狀況被種族隔離制終結(jié)前的眾生百態(tài)。當時的開普敦已經(jīng)發(fā)展成繁華摩登的國際化大都市,
開普敦自然風(fēng)光壯麗,擁有宜人的地中海氣候,是歐洲殖民者在南非最早建立的殖民地。作為連接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港口城市,開普敦最鮮明的特色是多種族混雜而居,形成豐富多彩的語言和文化環(huán)境。與開普敦繁華大都市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它周圍大大小小的貧民區(qū),而這些充滿暴力、酗酒、罪惡的貧民區(qū)又以獨特的包容性、生命力和驅(qū)動力長久存在。
貝西·黑德是南非第一位黑人女性記者,1958年供職于《金礁城郵報》(Golden City Post),當時月刊《鼓》雜志和周刊《金礁城郵報》兩家辦公室在一起?!豆摹冯s志編輯部的幾位有名的黑人記者,如劉易斯·恩科西、坎·坦巴(CanThemba)、丹尼斯·布魯特斯(DennisBrutus)等都是貝西·黑德的文學(xué)引路人,對她的文風(fēng)有很大的影響。
在貝西·黑德進入報社之前,《鼓》雜志已經(jīng)憑借幾任編輯和記者的強大團隊打下一片天地。先后任職的四位白人編輯是羅伯特·克里斯普、安東尼·桑普森(Anthony Sampson)、西爾維斯特·斯坦(Sylvester Stein)、湯姆·霍普金森(Tom Hopkinson);還有在約翰內(nèi)斯堡和開普敦的黑人新聞記者和專欄作家群,他們的主要人員是亨利·恩蘇馬洛(Henry Nxumalo)、阿瑟·梅馬恩(Arthur Maimane)、托德·馬特史克扎(Todd Matshikiza)、坎·坦巴、卡塞·莫西西(Casey Motsisi)、布魯凱·莫迪薩尼(BlookeModisane)、劉易斯·恩科西、埃斯凱·姆赫雷雷(Es’kiaMphahlele)和納特·那卡薩(Nat Nakasa)。記者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在教會學(xué)校接受過教育,一些人擁有著名黑人學(xué)府福特哈爾大學(xué)(Fort Hare University)學(xué)位,恩蘇馬洛和恩科西都是有經(jīng)驗的從業(yè)者,曾分別為《班圖世界》( Bantu World)和《納塔爾太陽報》(IlangelaseNatal)撰稿。 d
貝西·黑德在題記中對標題《樞機》做了解釋,取其星相學(xué)上的意義,指“在變化中起關(guān)鍵作用的人”e。這些人就是女主角所在報刊編輯部里的上司和同事,他們扮演了她的寫作老師和人生導(dǎo)師的角色。女主角的人生是從20歲當上《非洲鼓》的記者開始發(fā)生變化的。16歲前她在貧民區(qū)先后以孤兒身份被十個家庭收養(yǎng),沒有固定的名字。16歲后,孤兒福利金停發(fā),她開始獨立生活,在一家美發(fā)店當送茶女。一日,她偶然發(fā)現(xiàn)一份新報紙《非洲鼓》,購買閱讀后被其空洞的內(nèi)容和粗俗的風(fēng)格所震驚,便給編輯部寫了封投訴信,沒想到卻收到編輯部的工作面談通知。女主角初到編輯部時神態(tài)膽怯,被記者約翰尼(Johnny)戲稱為“莫絲”(Mouse,老鼠),這個名字就保留了。莫絲從學(xué)習(xí)打字開始,在白人編輯皮克(PK)的咆哮及黑人同事約翰尼和詹姆斯(James)的冷嘲熱諷中迅速成長為一線記者。
二、南非爵士樂
爵士樂是黑人音樂,在20世紀20年代進入美國主流社會,并迅速傳播到大西洋對岸,進而風(fēng)靡全球,成為時代的音樂和現(xiàn)代文化的標志。爵士樂在20世紀30至60年代早期在南非大都市開普敦盛行f,既是回歸故鄉(xiāng),又激發(fā)了現(xiàn)代黑人爵士樂的飛躍性發(fā)展。爵士樂是用現(xiàn)代、黑人、都市三個詞來定義的音樂,其傳播通常表達的是黑人共同的城市化經(jīng)歷,及其歷史(傳統(tǒng)上是農(nóng)村和社區(qū))經(jīng)驗與現(xiàn)代殖民地大都市之間不和諧的關(guān)系。 g南非爵士樂研究專家克里斯托弗·巴蘭?。–hristopher Ballantine)指出,爵士樂在非洲代表兩方面的信念:一方面代表的是自由和個人主義信念,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的小資產(chǎn)階級觀點和做法的結(jié)果;另一方面代表的是激進的觀點和做法,即爵士樂的非洲性具有內(nèi)在價值,可以協(xié)助推動更根本的社會變革,在思想上表現(xiàn)為新非洲主義,并促成了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青年聯(lián)盟的成立。 h這兩種對爵士樂的信念在《樞機》中都有反映。
《樞機》中約翰尼對爵士樂的態(tài)度屬于激進派,而白人編輯皮克則從個人的角度來欣賞爵士樂。約翰尼批評詹姆士以歐洲文化標準和價值觀來描寫貧民區(qū)里的黑人,沒有寫出黑人真實的精神面貌,教導(dǎo)他要向爵士樂那樣捕捉時代的節(jié)奏和真實的生活:
你在過去4年左右的時間努力擺脫你骨子里的貧民氣息。你終于擺脫了之后,就把莫扎特、巴赫、肖邦當作文化。那會怎樣?你會和六年前一樣毫無希望?!绻阆胍幕?,我最好告訴你,巴赫和肖邦的音樂形式死了、死了、死了。它屬于客廳茶會的時代和動輒暈倒的女士們。今天的音樂是爵士樂。爵士樂是唯一能反映我們生活的時代的速度和節(jié)奏的音樂。i
約翰尼一針見血地指出,從南非黑人貧民區(qū)奮斗出來的人要拋棄自己的文化根基,在藝術(shù)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用歐洲的文化形式和價值觀來包裝自己,肯定是行不通的。約翰尼的批評包含鮮明的黑人意識和新非洲主義。在20世紀50年代,非洲城市工人階級和工會迅速發(fā)展的年代,黑人意識得到提升,以克服黑人之間的階級分化。新非洲主義倡導(dǎo)在黑人都市文化中加入土著特征,并以此為榮,非洲爵士樂自然成為不同于歐洲的、具有非洲特色的現(xiàn)代性的理想例子。皮克對爵士樂的欣賞更具有個人意味。他和約翰尼有一段關(guān)于文字和音樂差異的對話:“文字交流依賴于理性和邏輯。爵士樂人通過音樂向我傾訴,但我無法用文字把他通過音樂傳達給我的內(nèi)容翻譯出來?!眏 而那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恰恰是爵士樂最觸動人心的部分。
《樞機》中提到美國黑人爵士音樂家、小號手邁爾斯·戴維斯(Milestone Davis)。他既代表時代風(fēng)尚,又代表創(chuàng)新精神。在20世紀40至60年代,他參與創(chuàng)造了酷爵士(Cool Jazz)、硬波普(Hard Bop)、融合爵士(Fusion Jazz)等爵士曲風(fēng)。1959年推出的即興專輯《泛藍調(diào)調(diào)》(Kind of Blue)是爵士史上的不朽之作。他認為“所謂傳統(tǒng),本當是具有更廣泛意義的事。它并不能簡單地被繼承,而是需要你付出巨大的精力才能從中汲取到養(yǎng)料”k。邁爾斯·戴維斯的創(chuàng)新精神給非洲爵士樂人帶來巨大的靈感和精神鼓勵。爵士樂在美國是受壓迫的黑人音樂,因此在南非黑人中立刻得到相同的表達和回應(yīng)??_爾·穆勒(Carol Muller)指出:“南非爵士樂一般指黑人和有色人創(chuàng)作的音樂,而其消費者和表演者則范圍極廣,絕不限于單一個體和群體?!眑非洲爵士樂是平等、世界主義、黑人團結(jié)的音樂,不是狹隘的部族主義,因此贏得了大量像皮克一樣的欣賞者。
三、爵士話語
《樞機》中約翰尼和皮克對爵士樂的評論不多,但相當精彩,透露了報刊評論和爵士樂在南非的流行之間的互動關(guān)系,這種互動關(guān)系促成了南非特色的現(xiàn)代文化。戴維·考普蘭指出,《鼓》《班圖世界》《金礁城郵報》《納塔爾太陽報》等報刊上刊登的托德·馬特史克扎、坎·坦巴、卡塞·莫西西、亨利·恩蘇馬洛、劉易斯·恩科西、埃斯凱·姆赫雷雷、納特·那卡薩等人撰寫的激勵人心、入木三分的精辟都市文化評論,助力黑人社區(qū)塑造一個充滿活力和韌性的自我形象,傳達積極的成就感,盡管政府在不斷加強對他們所珍惜的一切價值的打壓。 m《鼓》雜志資深撰稿人劉易斯·恩科西指出,南非爵士樂“扎根于毫無保障的生活中,片刻的自我實現(xiàn)、愛情、光與律動比完整的一生更有超凡的重要性。熱情洋溢的樂聲從暴力泛濫的情景中傳出,那里警察的子彈,非洲暴徒的刀刃隨時致人死命,那樂聲比美國之外的任何之地,都更直覺地揭示爵士樂要慶祝的——愛情、欲望、勇敢、增長、成果,和身體盡情舞動的美好時光,當下就是一切”n。劉易斯·恩科西用充滿詩意、絢麗而辛辣的文字揭露了南非爵士樂的精神實質(zhì):對抗暴力和死亡,享受生命和愛情,用片刻欲望的滿足拉長短暫無常生命的時間。
南非爵士樂也促成了爵士評論獨特的文風(fēng)和話語,邁克爾·泰勒斯塔德(Michael Titlestad)稱之為“爵士話語”o。爵士話語和爵士樂一樣,有鮮明的即興性、自發(fā)性和動感,打破了歐洲殖民者的靜態(tài)話語模式,充滿非洲語言的活力。爵士樂報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黑人爵士樂人的傳記,這些傳記的存在為非洲現(xiàn)代歷史書寫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打破了種族隔離制下的線性、單一的歷史敘述。南非著名的爵士樂評論家托德·馬特史克扎本人就是音樂家、作曲家,他的評論開創(chuàng)了南非爵士話語。安東尼·桑普森如此概括托德·馬特史克扎的風(fēng)格:“托德改變了《鼓》。他以輕快的節(jié)奏,邊說邊寫,每句話都有節(jié)奏。他像彈鋼琴似的敲擊打字機。我們的讀者熱愛我們的‘馬特史克扎’,那是合著他們內(nèi)心的爵士樂節(jié)拍,說話和思考的方式?!眕
托德·馬特史克扎作曲的爵士音樂劇《金剛?cè)酢罚↘ing Kong:An African Jazz,1959)講述了被粉絲稱為“金剛”的重量級拳擊手以西結(jié)·德拉米尼(Ezekiel????? Dlamini,1921—1957)輝煌、短暫、悲劇的一生,代表了新的非洲都市美學(xué),令人耳目一新,創(chuàng)下票房紀錄,并受邀到英國演出。倫敦演出一舉成功,《金剛?cè)酢烦晒Φ巧蠂H經(jīng)典名錄。南非著名爵士樂隊“爵士信使”(the Jazz Epistles)中的米瑞安·馬卡貝(MariamMakeba)、休·馬賽卡拉(Hugh Masekela)等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整個劇組70位人員由此開啟他們偉大的演藝事業(yè)。 q
約翰內(nèi)斯堡索菲亞鎮(zhèn)和開普敦第六區(qū)的黑人咖啡館的表演往往成為多種族聚集的嘉年華。爵士樂隊成員種族混雜,他們的表演吸引了各種族聽眾,與爵士樂交織在一起的還有跨種族的性關(guān)系,因此,爵士樂隊被南非白人政府視為對種族隔離制的公然挑釁,如洪水猛獸。20世紀60年代初,南非白人政府大力推行種族隔離制,國家采取緊急狀態(tài)鎮(zhèn)壓持不同政見者,取締非洲國民大會和泛非大會等政治組織,囚禁納爾遜·曼德拉等領(lǐng)導(dǎo)人,很多人遭受禁令,日益嚴酷的局勢迫使黑人爵士樂人和作家紛紛流亡海外。
在此局勢下創(chuàng)作的《樞機》對未來自然沒有明朗的看法,其開放式結(jié)局的要點不在于約翰尼和莫絲是否會發(fā)生亂倫關(guān)系,而在于莫絲和約翰尼面對毫無保障的、邪惡的、流沙般的生活所持的兩種態(tài)度:莫絲的困惑和約翰尼享受當下的堅定信念。莫絲的困惑反映的是作者本人的困惑,而約翰尼的態(tài)度是多數(shù)爵士樂人的態(tài)度,以歌唱和創(chuàng)作對抗種族隔離制。貝西·黑德1964年也走上流亡博茨瓦納之途,擺脫了搖擺不定的思想狀態(tài),寫出了極具南部非洲特色的長篇小說《雨云積聚之時》,確立了她在世界文壇的影響力。
南非詩人巴倫德·托里恩(Barend Toerien)認為,對南非黑人來說,20世紀50年代是最糟糕時代的開端,而就在這個年代,一批書寫“非洲不敗精神”r 的黑人英語作家涌出。20世紀60年代后,這些黑人作家被迫流亡海外,但他們繼續(xù)以非洲不敗的精神寫作,樹立了非洲文學(xué)的豐碑。他們是埃斯凱·姆赫雷雷的小說、故事、評論文和自傳,貝西·黑德的小說,劉易斯·恩科西的評論文、戲劇、散文,卡塞·莫西西和布魯凱·莫迪薩內(nèi)的札記、自傳,以及托德·馬特史克扎的音樂。 s他們都曾是《鼓》雜志的編輯部成員,是南非現(xiàn)代文化締造者,在《樞機》中留下諸多可循的蹤跡?!稑袡C》從內(nèi)部人的視角揭示了南非現(xiàn)代媒體記者與真實世界的復(fù)雜互動,以及他們從記者到作家的成長道路、內(nèi)心世界、精神追求?!稑袡C》無論在內(nèi)容還是形式上,都充滿現(xiàn)代主義特征,它通過片段式、拼接、非連貫、開放式結(jié)局描繪20世紀50年代南非多元、動態(tài)、復(fù)雜、矛盾的黑人都市文化及其對種族隔離制的各種抵抗?,F(xiàn)代主義藝術(shù)手法的使用使這一篇幅不長的小說講述了復(fù)雜的故事,蘊含了強勁的敘事潛能和開闊的闡釋空間。
aCullinan, Patrick. Imaginative Trespasser:Letters betweenBessie Head,Patrick and? Wendy? Cullinan 1963—1977[M]. Johannesburg:Wits University Press,2001:41.
bNewson, Adele S. Review? of? the? Cardinals ,withMeditations and Short Stories by Bessie Head [J]. World Literature Today,1994(4):870.
cNkosi, Lewis. Home and Exile and Other Selections[M].London:Longman,1983:5.
dDriver, Dorothy. The Fabulous Fifties:Short Fiction inEnglish[A]. In David Attwell and Derek Attridge(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 African Literature[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394.
ei!0 ?Head, Bessie. The Cardinals[A]. In M. J. Daymond (ed.). The Cardinals with Meditations and Short Stories[C].?????? Oxford:Heinemann Educational Publishers,1993:2,16,24.
fMuller, Carol. Capturing the “Spirit of Africa” in the JazzSinging of South African-Born Sathima Bea Bemjamin[J].Research in African Literature,2001(2):135.?????? goTitlestad, Michael. Jazz Discourse and Black South African Modernity ,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atshikese”[J]. American Ethnologist,2005(2):212,210.
h? Ballantine, Christopher. Music and Emancipation:TheSocial Role of Black Jazz and Vaudeville in South Africa between the 1920s and the Early 1940s [J]. Journal of Southern African Studies,1991(1):129.
k? 喬治·格雷拉:《邁爾斯·戴維斯:即興精釀》,桂傳俍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第217頁。
l? Muller, Carol. South Africa and American Jazz:Towardsa Polyphonic Historiography [J]. History Compass,2007(4):1065.m? Coplan, David. In Township Tonight! South Africa’s BlackCity Music and Theatre(Second Edition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207.
n? Nkosi, Lewis. Jazz in Exile [J]. Transition,1966(24):24. p? Sampson, Anthony. Drum—An African Adventure andAfterwards[M]. 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83:26.
q? King Kong the Musical 1959—1961[EB/OL]. https://www.sahistory.org.za/article/ king-kong-musical-1959-1961.2020-05-17.
r? Toerien, Barend J. Review of the “Drum” Decade:Storiesfrom the 1950s [J]. World Literature Today,1991(1):176.
s? Heywood, Christopher. A History of South AfricanLiteratur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26.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貝西·黑德文學(xué)藝術(shù)思想研究”(17BWW038)階段性成果
作??? 者:盧敏,文學(xué)博士,上海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教授,上海市世界文學(xué)多樣性與文明互鑒創(chuàng)新團隊骨干成員,研究方向:外國文學(xué)。
編??? 輯:趙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