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啊妮
楊章池是一位誠實面對自己的寫作者,非虛構的“小間地帶”生活軌跡和那個年代專屬于知青家庭的苦樂芳華,澆灌了他童年最初的詩意成長,也成為他語言和夢想的發(fā)源地?!皫е洃泴懴氯ァ?,那些成為碎片化的時光在詩歌中是他的精神烏托邦,完成對詩歌時代題材的處理,對歷史和當代噬心主題的介入和揭示,反觀和回歸是需要高度敏銳的觀察力、覺醒和自省的聚合力,誠然楊章池葆有了這種詩歌情勢和良好特質。時間的魔術就是找尋逝去的記憶和“自我”,與現實斷裂的這些“過去的時光”,成為詩人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精神非虛構的“在場”。一個在內心深處“返鄉(xiāng)”和“回歸”的詩人,沒有自我認同的危機感,在精神的返鄉(xiāng)中創(chuàng)建它的棲息地,是懷舊者的目標,也是詩人借助語言,對已有的經驗、情感不斷強化和追認,語言的凈化使雙軌并置的思想的運行痕跡清晰又深刻,讓現實和“過去”在源源不斷的對抗和修復中得到某種情感的緩沖。
《小鎮(zhèn)來信》是楊章池人生詩學的一個切面解析,也是自我定位的一個龐大體系。在城市與“童年”記憶的拉扯中,艱難的寫作求生就是精神“孤獨的荒原”,并且這是一個不斷遷徙和成長的詩歌“荒原”,但他不是艾略特,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歌“孤獨”,他是收獲者和持志者。
在歷史變遷和時代境遇相互交織的語境中,楊章池著力地對“小間地帶”地域經驗的價值進行挖掘和書寫。敏銳的思考和細致入微的洞察力都是高度“自我”沉淀后歷練而來,然后直抵內心最柔軟或最疼痛的部分,這就是“語言創(chuàng)造世界而非表達世界”。智性之美和沉郁詩思,交織成楊章池的詩歌語言,其創(chuàng)作的長鏡頭對準的與其說是他個人成長路上的魚鱗般的憂傷喜樂,不如說是其作品承載了我們這一代人生命的沉重,平凡而不平凡,簡潔而不簡單,語言狠狠落地而思想向著縱深推進。在楊章池的“后撤”寫作維度里,寫作的方向不是指向激進的大眾視野和時代的前衛(wèi)潮流,而是指向個人的日常處境與“小間地帶”,亦或過往的隱秘世界。即——不是前傾寫作的姿態(tài)(帶著激進的意味批判寫作),而是以一種后撤的方式退回到個人私密的世界,用一種相對“純凈”的語義環(huán)境梳理紛雜的日常和情緒,并以詩歌的方式自由暢想、回憶乃至虛幻的“輪回”到過去,在他詩歌的后撤王國里自由穿梭和創(chuàng)作。
在“如西西弗推動石頭”循環(huán)往復的宿命中,他要對枯燥桎梏的生活說“是”,對過往以局外者的身份說“不是”,這里需要他不斷對語言進行修正和凈化,對具象細節(jié)慎重處理,讓語言細致化、立體化?!翱图移胀ㄔ捓p繞著南五場的高八度/卷進他們一生的卑微/……麻疹變成了故人”,冷靜敘事對接冷抒情,從具象到具象不斷加深“在場”的體驗,一個疼痛者站在30年以后的冬天追憶,直到“那時我的胃里還沒有長出一副中藥”情感的巧妙融入落地。順著他的思路潛入詩歌內部,突然會遭遇語言的引用、對話、轉折和置身其中的敘述,他深諳語義立體美學的構造,自由拼貼的瑣事片段,有時極具戲謔性和智識思想維度。這里的立體化語言不是“高八度”,而是楊章池善用聲音調色詩歌。從“筷子和碗輕輕磕碰”“為父母無邊的低語”“客家普通話”到“陽光移到屁股”,語言不流俗、貼近生活的煙火氣,就如客家話的生活語境是不容篡改的,保持某種后撤語言的純凈度和立體感,瞬間語言的美感就有了一種平和焦慮的力量。譬如“我在尋找這些安靜的/戴老式眼鏡的人/我要為自己找回一個父親”。喜歡這種立體隨意的語氣、不容反駁的命名,和經常出現的思想“走神”———似乎他有意無意間不斷制造語言的一個又一個巨大的暗示或者情感的深刻認同,“親愛的/我這樣/極度缺氧地/念你”,他細膩的情感在精細化的語言發(fā)酵下,對現實世界呈現出一種敞開的態(tài)度?!拔乙恢钡群蛑锹曚J利的弦響/破空而來/瓦解我/千瘡百孔的自由”,相比而言,后撤寫作者的語言保持了某種理性慎思的“潔癖”,在用細致的耐心對抗和消解詞語的焦慮,平靜的詩行隱藏一個不易一眼看穿的“小鎮(zhèn)烏托邦”世界。明亮而溫暖,智慧而豐盈,楊章池天生具備這種語言能力。
楊章池的詩可解讀為內心深處的審視與靈魂的救贖(低語),獨立、反抗、拒絕詩歌時代同化、語言思想指向清晰、敘事穩(wěn)健有宿命般的質地。這些與嫻熟的詩藝契合到思考的高地,就是楊章池詩歌與自我“命與命的相惜”,顯示出一種異乎尋常的可貴精神。
“精神只有在不成為支撐物時,它才會自由”。楊章池小鎮(zhèn)既抒寫滾燙的當下,也吞吐著無數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悲傷,小鎮(zhèn)的角落不是“父親”“母親”,就是“美術教師朱大平”“盲人理療師”和“第七套廣播體操”,非虛構體驗是鮮活的,蒙太奇手法交替或者“輪回”,都在不斷反芻現代詩歌技巧,確認和構架詩人獨立的詩歌理念及走向。
代表性作品《盲人理療師》中可窺見其詩歌理論思想中“非虛構”的深度與新變。借用“理療師”與自我“身體”的虛擬對話映射“現實”中真實的疼痛,這樣的“非虛構”從“脈絡”到“肌肉”,出神入化地點睛到“殘損青春”,最終構筑了精神的落腳點。幾個不同的意象之間緊密貼合,言在此,意在彼,虛實相生,烘托出感同身受的“我的痛”,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節(jié)奏緊湊,語言干凈利落,直抵詩意內核。
單刀直入的“這里/這里”的疼痛催生困境中的語言,思想和精神維度的逼仄交匯,臨界點便是詩歌思考的新變和覺醒?!八簧焓?就握住我的痛”,非虛構地圍繞“理療師”真實性建構的“點燃病灶”作為伏筆,又以“他比我自己/更像這副軀體的主人”為意象象征對話,渲染某種隱秘的體痛,以身體內部的激烈疼痛抗衡“理療師”手法和語言的消解,向內擴展的“否定之否定”落在了身體和精神的對抗之間,又落在“博弈”的思考中,經驗、細節(jié)瞬間都在“非虛構”的體驗中鮮活起來。所謂動靜一體,在詩中就是最具震撼力量的精神層面剖析“對話”,亦或是詩意延展的“遠勝于虛無”留白,也是激情與理性的辯證關系,即便疼痛是感受,也是那一刻理性克制下的慎思與覺醒。如果畫家寫生需要著色搭配,需要特定的畫布背景,那么“理療師”就是一個暗示和隱喻具象的“在場背景”,亦或詩人“自我”的另一個化身,自我靈魂和精神的對話,詩人這樣的行文構思,對精神角色的刻畫是犀利和老辣的,語言的張力讓詩意的彈性和空間瞬間化為一種精神維度的聚合綻放,也延伸和拓展了“第三性”的閱讀思考,首先詩思的創(chuàng)新性和建設性是不斷加固的,二者亦或會在精神上產生某種默契和同一。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是中醫(yī)理療的精髓理念,在這里就是一個意念思維的虛擬意象,落實到“肌肉”的喚醒,“病灶”的指穴卻是真實的,詩人的高明之處是打開“身體”的具象呈現另外一個具象的非虛構的“疼痛”,語言直接切入正題干練率性,并以之串聯探索生命意味的某種“真實”的殘敗本相。特定的詩歌背景使他的寫作成為思想性寫作,慣于趨向“另一個”自我的反觀———修辭于他或許是第二位的,盡管也十分重要。一些我們日常司空見慣的現象都帶有公共屬性,在“個人宇宙”中并不屬于虛構的意象,他卻能將其“私有化”,使詩歌的著力點更加生動有趣。寫詩就是把它寫真實、寫“活”,感同身受地去“在場”、去體驗,去做“疼痛的哲學家/悲憫的窺探者”,楊章池這部作品帶給我們更多先鋒“非虛構”創(chuàng)作建設性的啟迪。
“他卷入我/疲沓的/難以啟齒的每一天”,詩人是智慧詞語的提煉者,“卷”“疲沓”都匠心獨具,貼切形象地抵近我們熟知的公共“感受”,懂得運用鮮熱的生命語言,而非普通陳鋪行文。不反叛,不抵抗,只有接納、消解和自省,詩人的所想所思才一一落到了精神的維度,亦或成為他繼續(xù)覺醒的難題。困惑可以成就最好的詩意,帶著疼痛與反思寫作,或許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困惑和隱喻的疼痛。有一點可以確定,就是那感同身受的閱讀體驗是可獲得救贖和領悟性的。甚至我想它的有解和無解都是楊章池詩歌慣用的成熟邏輯,充滿詩思的突變,從真實事件、真實經歷到真實體驗,非虛構的詩歌背景寫作為《盲人理療師》注入新鮮的實驗性“非虛構”詩思理念,最終形成一種獨創(chuàng)的詩歌話語氣象,“誠則形,形則著”,詩人不僅突出體現了本體的覺醒,也成功打通了本體到意識形態(tài)專屬于他的詩歌精神面孔的“非虛構”秘徑。
從非虛構與后撤雙軌并置的角度剖析楊章池詩歌的精神維度和深意是一種詩性的閱讀體驗。語言是思想和情感的容器,是敘述向抒情的攀升階梯,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楊章池是清醒的詩人?!恶橊勛咴诿裰髀贰贰冻錾亍贰妒謱懙?987》都在衍生一種與時代緊密貼合又負重前行的精神力量。他的詩,對生活有深情的回憶和向往,是苦難之后的美麗覺醒與呼喚,虔誠與信仰,敬畏與相遇,一次次打開他專屬的感覺閘門。他用智性與靈魂,贖回逝去的“童年”“少年”乃至“青春”,亦或親情、友情和愛情,贖回“小鎮(zhèn)”角角落落里的對種種放牧的期許,點詩如燈,照亮一代人的“路程”與“歸途”。
“有時霧沉沉/化得掉生鐵/它沒給父親帶回青春/我沒能甩開衰老”?!盀樽晕业膬刃亩姟笔呛蟪吩姼璧恼Z言與藝術自律,日漸退回個人內心的詩歌書寫無疑是每一個詩人最大的追求,寫詩其實就是一種凈化與提升,也是一種對人生減法的自省。后撤詩歌并非毫無現世的焦慮、困惑與反抗,只是在精神與靈魂的某一處永遠有一個純凈的詩歌“小鎮(zhèn)”。過濾和篩選不僅僅是聽從詩歌內心的召喚,也是詩人覺醒的維度與對和解的領悟。這樣自帶時代濾鏡的詩歌不僅很有“嚼勁”而且富有后勁,回環(huán)起伏的場景仿佛一幕幕微縮電影,不斷把“我們”倒帶進入“回憶”,并強行滲入日常生活?;蛟S,90歲時他依舊葆有這樣的說辭:“到了這種年紀,我仍然在尋求一種方式、一種語言來形容這個世界”。
詩歌的現實書寫需要找回的是時代的立場,這不僅是新時代對詩人創(chuàng)作方向的定位,更是現實社會對新時代的詩歌要求和價值期待。一個時代自有一個時代的特征、特質和精神,時代的現實生活就是歷史背景。楊章池密切關注自身生存及衍生的周遭現狀,用“非虛構”的小鎮(zhèn)在場揭示現實生活本相和時代特質,書寫人類豐富飽滿的情感世界,并完成了后撤語境與信息化現實純粹性的契合,這樣并軌而行的詩歌就有了新生的動力血液?!缎℃?zhèn)來信》中的“言志傳情”“故土鄉(xiāng)愁”“一直在路上”“守望回歸”完成了詩人的精神反芻,把空間位移和“時空錯置”的精神家園融為一體。這樣的“地域性”抒寫是理性的,作品有著試驗性詩歌對結構“即視”性的閱讀體驗貢獻,兼具詩與思的深度挑戰(zhàn)。這樣近乎“出神”的后撤思維定勢是普通詩人很難做到的,而其作品中最“出神”的是思維構架的“出戲”,在詩歌的布局中善于陳鋪“陷阱”,使文本在變奏、延展甚至“毀行”中加深結尾的出彩,這種“出神”是話語對詩人強迫的過程,不是思想凸現,就是語言凸現,也賦予他的文本詞語與物象一種特殊的交鋒,投射到詩歌精神價值取向,楊章池的詩歌就有了自我特立獨行的“精神大勢”。
需要調色的地方是思想。不同的思想質地有不同的“顯影”效果,一個沉思者不是對抗就是消解。在不斷地翻越“小鎮(zhèn)”的疏離中,又不斷對折詞語,它們和我有著相通的呼吸和語速。我承認某些困境是思緒磨合和遲頓,就像坦誠閱讀中的“困難”遠遠大于寫作體驗,就像這本《小鎮(zhèn)來信》詩集的折痕在觸目驚心地“游離”故地,不斷飛生更多源于“自我”的苦難和自覺中感同身受的部分?!皶r空移置”讓某些固定的居所成為失去邊界感的“小鎮(zhèn)”,并產生某種情感的認同,戲謔與解構都是精致的思想“折痕”和精致的“現在進行”時后撤寫作,某些語言于楊章池而言不是理性的介入,就是感性的歸類,即使有否定的力量,先鋒熱烈、自由“出神”、特異質后撤思維造就他就是“詩歌小鎮(zhèn)”獨立的言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