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州市特殊教育學校(325000)黃錦秀
數學語言是由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所組成的專業(yè)語言,是數學思維的主要載體。小學階段,學生掌握好數學語言,不僅有利于形成數學意識、發(fā)展數學思維,而且對符號意識、數據分析、解決問題等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聾校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6年版)》指出:“形成和發(fā)展聾生的數學語言是聾校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蹦敲?,課程改革背景下,聾生數學語言的發(fā)展現狀如何?影響聾生數學語言發(fā)展的因素有哪些?可通過哪些策略,促進聾生數學語言的發(fā)展呢?下面,筆者就上述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以期與大家共同討論,使聾生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隨著特殊教育改革的深入實施,聾校數學教學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然而,這些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所獲得的效果是否與學生主體的感悟相符合呢?目前,聾生的數學語言發(fā)展如何呢?聾生在課堂上是否能夠有效地回答教師的提問呢?2019年3月,筆者就聾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情況進行專項調研,結果發(fā)現在三四年級兩個班的24個學生中,有75%的學生能直接說出問題的答案??僧斀處熥穯枴澳闶窃鯓咏獯鸬模俊薄澳惆l(fā)現了什么?”“你是怎樣算的?”等問題時,發(fā)現有83%的聾生處于無話可說的狀態(tài);有17%的聾生雖然能表達一定的想法,但語言也是支離破碎的。為什么聾生在課堂上會出現這種似懂非懂的情況?在形式多樣化的教學背后,教師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聾生的數學語言非常缺失,他們不善于提問、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更不善于回答教師的問題,只能在教師的牽引下進行認知構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要把數學語言教學納入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質性范疇,讓發(fā)展學生的數學語言成為聾校數學課堂教學的新視點,成為聾校理想課堂的新追求。
聾生由于聽覺上的障礙,有聲語言發(fā)展緩慢,所以很難在認識事物的同時形成語言。課堂上,聾生只能用簡單的口語或輔助手勢動作,對事物現象進行描述和反映,這就對他們數學語言的發(fā)展形成局限性和特殊性,導致聾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發(fā)展受到嚴重阻礙。
一般而言,普通兒童習得語言的最佳時期是五歲之前,而聾生由于部分聽覺機能失調,很難像普通兒童那樣通過聽覺這一途徑來獲取信息,發(fā)展語言。很多聾生在六周歲之后才進入特殊學校,此時他們的發(fā)音器官已經僵化,語言習得以視覺為主要通道,在課堂上進行學習與訓練。同時,聾生對文字語言的理解受到視覺認知和手語表達的影響,造成語言發(fā)音不清晰、抽象思維發(fā)展緩慢,嚴重影響了他們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如聾生閱讀一道數學題或一段數學文字時,常常不能準確地把握其含義,進而影響對數學的概念、術語、定理和公式的理解。又如,聾生能理解“增加”一詞的意思,但對“增加到”卻難于理解;能理解“少于”一詞的意思,但對“不少于”卻理解困難。
手語是聾生間、師生間相互交流的主要手段,與健聽人的有聲語言相比存在著諸多缺陷,這是因為手語詞匯量有限的緣故。《中國手語》上下兩冊教材一共有5000多個詞匯,其中專門涉及數學語言的詞匯僅有168個,所以很多抽象事物、科學術語、邏輯推理等無法用手語進行表達。在手語中,同一個手勢可以表達不同的意思,如“自然數”“整數”“多少”等,只能共用一個手語;而“相似”“相差”“近似”等,并沒有統一的手語。由于手語不能夠完全地表達出所有的語言,加上聾人手語與有聲語言在表達方式和語法結構上存在較大差異,所以聾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詞語混淆、手語不能準確表達數學語言等情況,從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數學語言的本質及內涵,無法獲得數學語言的發(fā)展。
聾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導致生活經驗和生活閱歷匱乏,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問題中蘊含的實際意義。2017年9月,我校一年級開始使用人教版聾校新教材,其他年級使用普校人教版教材。普校人教版數學教材在編排中經常出現諸如“看圖獲取信息”“根據信息提出相應問題”等要求。盡管數學教材已結合生活實際,提供圖文并茂的信息內容,但聾生由于受生活場所限制,常常讀不懂句子,弄不清題意。如二年級《有余數的除法》這一單元中出現的解決問題:“22個學生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聾生由于沒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對于題目中的“最多”“至少”等詞難以理解,最終導致解題錯誤。
基于上述思考和分析,根據聾校數學課程的特點,結合聾生的學習實際,筆者認為聾校的數學教學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數學語言的訓練和培養(yǎng),以促進聾生數學語言的發(fā)展。
(1)樹立說題自信,提高數學語言表達的積極性
聾生由于聲音的缺失,自身的語言區(qū)域狹窄,在課堂上經常會出現答非所問的情況,久而久之,造成聾生羞于開口說話,形成不敢回答或不愿回答問題的不自信心理。因此,身為聾校的數學教師,課堂上要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培養(yǎng)聾生勇于表達的意識,讓他們想說、敢說,進而樂說、會說。當聾生不敢回答時,教師要給予鼓勵“不用怕,說錯了不要緊”;聾生答對一半時,教師可以用“我相信你一定行的”“嗯,你進步了”“看,你終于敢站起來回答問題了,多好啊”等語言激勵;聾生回答正確時,教師應多加贊許,給予肯定“你說得真棒”“你的想法很好”。同時,課堂上也可以采取同桌學生相互說、小組開火車說、集體齊說等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產生說的欲望。如教學平均數的概念時,在揭示概念的意義后,教師先讓一些語言能力較弱的聾生述說,再讓其他學生補充,這樣有利于后進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經過這樣的反復訓練,聾生逐漸有了表達的欲望和勇氣,語言表達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2)構建語言模式,提高數學語言表達的條理性
在日常教學中,經常發(fā)現有些問題聾生能夠解決,可是當教師問他是怎么想的,他回答了半天也沒表達清楚。這并不是說聾生不會想,他們只是不能把自己的想法有條理地表達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加強說題訓練,為聾生構建準確的語言表達模式,引導他們學會如何正確、有條理地進行表達。特別是重要的數學規(guī)律、性質等,教師不僅要引導聾生構建說題的模式,而且要用課件或板書將說題的模式完整地呈現出來。如比較7.986和7.968的大小時,教師先讓學生討論如何比較,再在小組匯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構建比較小數大小的語言模式:“先看哪一位數,再看哪一位數,最后看哪一位數?”同時,教師要求學生先在小組內相互說,再上臺示范說,最后讓學生看板書說。這樣的語言模式訓練,不僅能為聾生提供更多“說數學”的機會,而且有利于發(fā)現聾生的語言表達是否規(guī)范、用詞是否準確,為后續(xù)學習分數的意義、性質及相關的計算奠定基礎。
(3)強化語義教學,提高數學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著名心理學家布龍菲爾德曾經說過“數學不過是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是對數學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簡明性的最好詮釋。聾生由于聽覺上的障礙,不能對數學語言的內涵和本質進行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聾生的思維特點,強化語義教學,以此來確保聾生對數學概念、規(guī)律的準確理解,進而促進聾生數學語言的發(fā)展。如教學《認識周長》一課時,課本中呈現的周長概念比較抽象,如果教師僅根據文字來向學生解釋,即使使出渾身解數,聾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仍停留在文字表面上。課堂上,教師先利用視頻創(chuàng)設某個學生圍繞學?;▔呗返那榫?,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從起點回到起點是花壇的一周;再讓學生指一指數學課本、鉛筆盒等常見學習用品的周長,歸納出結論“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最后,引導學生抽象出周長的概念,即“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作周長”。這樣在加深語義理解的基礎上,引導聾生切實經歷概念的抽象過程,提高他們數學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1)正確使用手語,促進手口和諧交融
任何一種語言在發(fā)展過程中都需要經過統一,這樣才具有使用的意義。口語和手語雖然同為語言,但是手語比口語的詞匯少得多,同時手語表達的習慣、詞序與口語不同,導致聾生不能用正確的語言表述數學問題,所以必須加強手語使用的規(guī)范性,使聾生的手語和口語和諧交融。第一,規(guī)范數學用語,力求語言表達的科學性,并規(guī)范和統一數學符號的手語。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在說話過程中必須依照正確的語法表達,回答問題時要把句子說完整。第二,規(guī)范自身的手語表達。教師必須規(guī)范自身手語的表達方式,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的手語必須是正確的,對于同一個動作表示不同意思的詞語,要以手語輔助區(qū)分。如教師提問:“誰來說說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很多聾生會簡單地回答“長乘寬”,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手語完整地表達“長方形的面積等于它的長乘寬,用字母表示為S=a×b”。這樣通過反復的訓練,聾生就會逐漸養(yǎng)成規(guī)范使用手語和口語表達數學語言的習慣。
(2)引導語言互譯,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在數學語言的三大系統中,不同語言之間的互譯能帶來不同的效果,如符號語言、圖形語言可以把復雜的數學關系簡約化,使學生發(fā)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聾生的文字語言比較薄弱,教師可借助直觀圖形,逐步引導學生把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從而將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具體,深化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如有位青年教師在教學半徑、直徑的概念時,設計以下練習,要求學生自學課本并完成填空(如下圖)。
(學生完成后交流匯報)
師:請××同學來說說半徑、直徑的概念。(學生回答略)
師:請××同學上來指一指,圖上哪條是半徑、哪條是直徑?(學生動手操作略)
師:“圓心”在哪里?這里的“通過”是什么意思?“圓上一點”在哪里?
……
上述教學,教師讓聾生用填一填、讀一讀、指一指的方式,靈活運用圖形語言、文字語言、符號語言,不僅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幫助聾生理解半徑、直徑的概念,而且豐富了學生的數學語言,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聾生由于聽力的缺失,獲取知識的途徑往往來自直接經驗。而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重視過程體驗,充分調動學生的手、腦、眼、口等多種感官參與實踐,在活動中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應用價值。如教學價格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后,筆者組織學生到校園超市開展“購物”的實踐活動,要求學生根據需要購買學習和生活用品,并填寫“購物清單”,然后用準確的數學語言交流匯報,如“我買了什么商品,買了幾個。”“一共花了多少錢。”等信息。這樣的購物活動,不僅加深學生對單價、數量、總價的認識,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而且有效訓練了學生的數學語言。
總之,在課程改革背景下,聾生數學語言的發(fā)展是聾校教學工作中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遵循聾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特點,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地進行數學語言的訓練,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聾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為提升聾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今后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