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與龍榆生的手札,書卷氣撲面而來。這通手札作于20世紀50年代,書法精良,內(nèi)容浮現(xiàn)著郭沫若的思想。手札文辭,復原了郭沫若與龍榆生手札往來的因由,龍榆生寄呈郭沫若三首格律詩,郭沫若讀后,覺得龍榆生詩作時代感不強,恪守舊韻也不是明智之舉,言外之意,新的社會,寫詩要與時俱進。龍榆生沒有政治理想,他治詞學,寫格律詩,甘愿“為舊式格調(diào)所囿耳”,永遠攆不上郭沫若的“清新感”。
手札文辭,是郭沫若政治人格的真實寫照,手札書法,真的“別開生面”,是郭沫若作為書法家的證明。
歷史深處的郭沫若,矛盾重重。一方面,他可以在甲骨文、金文中領(lǐng)略到中國人新的生命氣象;一方面,他特別趨時,似乎剛剛吐芽的枝條也能讀出一片山河。
郭沫若的書法的確不同凡響。盡管我們看到很多郭沫若的筆跡,甚至有一點兒印象疲勞,不過,這通與龍榆生的手札,讓我們對郭沫若的書法有了真實的了解。文辭敘述清晰,書法簡勁、神逸,是二王書風的直接體現(xiàn)。手札為行草書,這是郭沫若書法的常態(tài)。行書穩(wěn)中有動,草書繁中有簡,上下呼應(yīng),節(jié)奏分明。作手札時,郭沫若正當壯年,控筆能力強,墨法于不經(jīng)意間有巧思,濃淡相宜,輕重有序。郭沫若行草書是當代書法的重要存在,其一,傳統(tǒng)功底與生命激情融合,書寫不逾矩,賁張有法度,藝術(shù)感染力超強。其二,追求筆法的開張與字法的準確。作為公眾人物,他寫字收斂,作草書從不放縱筆墨,而是恪守草法,追求字法的準度。其三,對所書文辭的熟稔,提升了他毛筆書寫的文化韻致,這也是郭沫若書法的魅力所在。
郭沫若是人文學科的通才但是,他的書法一直被人看重,自己也在書法學術(shù)的紛爭中有得有失。他質(zhì)疑《蘭亭序》是偽作,高二適反駁,最高領(lǐng)袖介入,使爭論《蘭亭序》是否真?zhèn)蔚摹疤m亭論辯”有了多層含義。身陷其中的郭沫若,有沒有難言之隱,不知道。
早年,我在四川樂山沙灣郭沫若故居,看到郭沫若少年時代的一幀小楷,驚訝萬分,那一手點畫開張的小楷,展現(xiàn)了作者高超的書法才情。對郭沫若故居的陳設(shè)庶幾遺忘,對那幀小楷記憶猶新。
【責任編輯】陳昌平
作者簡介:
張瑞田,1963年生。作家、藝術(shù)評論家、書法家。出版散文隨筆集《百札館三記》《百札館閑記》《文人墨色——近現(xiàn)代文人書法》等十余種。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新聞出版?zhèn)髅轿瘑T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