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美國人文學術期刊“走出去”的策略及其啟示

2022-04-12 08:28曾蒙張書卿
出版科學 2022年2期
關鍵詞:門羅托馬斯走出去

曾蒙 張書卿

[摘 要] 在編輯托馬斯·門羅(Thomas Munro)的領導下,《美學與藝術批評》(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cism)雜志從最初的經(jīng)營困難與默默無名轉(zhuǎn)變?yōu)槭澜绶秶鷥?nèi)美學刊物的執(zhí)牛耳,可謂美國人文學術期刊走出去的經(jīng)典案例。門羅以五大辦刊策略推動了雜志走出去:樹立服務性辦刊意識,塑造雜志核心品質(zhì);秉持包容性辦刊風格,打破種種學術壁壘;建立溫情的國際人脈,打造國際交流窗口;依托專業(yè)性學術組織,實現(xiàn)彼此合作共贏;借勢強大的政府力量,順應大勢錦上添花。這些策略對我國人文學術期刊走出去亦能提供有益的經(jīng)驗與啟示。

[關鍵詞] 人文學術期刊 “走出去” 《美學與藝術批評》 托馬斯·門羅

[中圖分類號] G2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22) 02-0092-09

Strategies and Its Inspirations of “Going Global” for American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Humanities:A Case Study of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Zeng Meng Zhang Shu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Chinese Academy of Press and Publication, Beijing, 100073)

[Abstrac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editor Thomas Munro,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JAAC)changed from the initial stage that it was in difficulties of operating and was an unknown journal to later situation that it was the world leader of aesthetic journals. It can be described as a classic case of “going global” for American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humanities. Munro promoted the “going global” of JAAC with five strategies: establish awareness for service and shape the core quality of the journal; hold the inclusive style and break all kinds of academic barriers; establish warm international contacts and create a window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utilize professional academic organizations to achieve win-win cooperation; take advantage of the government policy to add icing on the cake for JAAC going global. These strategies can also provide useful experiences and inspirations for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humanities going global.

[Key words]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humanities Going global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Thomas Munro

從當前研究觀之,相比于圖書走出去而言,學界對期刊“走出去”的關注更少。就期刊而言,學界對人文社科類期刊走出去的關注熱度超過了科技類期刊;而關于前者的研究,從類型上觀之,多為宏觀策略研究,微觀個案分析較少[1]。這種重宏觀、輕微觀的研究現(xiàn)狀,與國內(nèi)人文社科類期刊走出去的總體水平較低、期刊總數(shù)較少等現(xiàn)實情況密切相關。然而,這種現(xiàn)狀并不削弱個案研究法的價值與意義。實際上,歐美諸多成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人文社科期刊尚待國內(nèi)學者深入考察研究,這些微觀個案比起宏觀性政策研究更具有鮮活性,對我國期刊走出去能夠給予更為真實的經(jīng)驗與更加豐富的啟示。

有鑒于此,本文選取美國知名人文期刊《美學與藝術批評》(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進行微觀個案考察。該雜志主要刊發(fā)美學與藝術相關研究文章,且長期位列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收錄期刊之中。該刊不僅是世界范圍內(nèi)美學研究刊物的執(zhí)牛耳,更幫助美國美學走向世界舞臺,助力美國成為“其他國家發(fā)展美學學科的榜樣或范例”[2]。本文將從以下五個方面深入考察并具體展現(xiàn)該刊編輯托馬斯·門羅(Thomas Munro)領導雜志成功走出去的方法與策略,最后總結(jié)其對我國人文期刊走出去的經(jīng)驗與啟示。

1 樹立服務性辦刊意識

無論是將學術雜志視作一種學術平臺,還是視作一種特殊的商品,都要具有令目標受眾滿意的服務能力。卓越的學術服務能力可謂學術雜志最為核心的品質(zhì),這既是雜志自身內(nèi)容質(zhì)量硬核的體現(xiàn),又是雜志發(fā)行量與影響力不斷增長的持久動力源泉,更是雜志“走出去”的重要前提條件。

《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由烏克蘭裔美籍哲學家、編輯學家達戈伯特· D.魯內(nèi)斯(Dagobert D. Runes)創(chuàng)辦于1941年,以季刊形式出版。創(chuàng)辦的最初四年,雜志債臺高筑,因經(jīng)費問題經(jīng)常未能以季刊形式定期出版。此時,雜志在國內(nèi)的影響力也十分有限,絲毫沒有日后的風光模樣。雜志的命運轉(zhuǎn)折點為1945年,魯內(nèi)斯在春季時將該刊所有權(quán)全部移交給美國美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該刊從此成為美國美學學會的會刊。美國美學家、美國美學學會首任主席托馬斯·門羅接替魯內(nèi)斯,擔任該刊編輯一職[3]。門羅的任職為該刊的命運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

門羅接手雜志后,首要的任務便是讓雜志迅速擺脫債務危機,他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擴大雜志訂閱量,二是全面塑造雜志學術服務性形象。

擴大雜志訂閱量是最直接的增加財務收入的方法。門羅首先做出了一個看似冒險的決定。他宣布雜志面向社會開放訂閱,并對美國美學學會的會員免費發(fā)放雜志[4]。雜志最初一年的訂閱費4美元,而學會會員費僅為3美元??此瀑r本的買賣,實際上借助學會最初的會員迅速地向美國全國各地推廣了該雜志,并在雜志與學會之間建立了密切聯(lián)系。其次,加大雜志對學術機構(gòu)的推廣力度,成功引入西儲大學、杜克大學、布朗大學、克里蘭夫藝術博物館等機構(gòu)的資金贊助[5]。然而,若是單單依靠這些措施,訂閱量的增長最終將只是暫時性而非長遠性的,更為可持續(xù)的策略是全面提升雜志學術服務水平。

門羅則從讀者、作者、美國美學學會以及美學界師生角度來提升雜志學術服務水平。門羅擔任編輯時,具有較強的讀者意識,歡迎并虛心接受讀者對刊物的批評與意見,并設有《爭議來信》(Letters Pro and Con)欄目刊發(fā)讀者對已發(fā)表文章的交流與討論,尤其是歡迎讀者與作者意見交鋒。針對作者,首先,門羅鼓勵來稿,不限是否是學會會員身份。其次,在接手雜志之初,有著債務危機的情況下,仍然給予用稿者1美元的稿費鼓勵。最后,審稿不拖沓,門羅答應投稿者,會安排編委會盡快審稿并給出接受或拒絕通知[6]。針對美國美學學會,雜志開設了《記錄與新聞》(Notes and News)欄目,重點介紹學會的相關內(nèi)容,譬如年會預告與報道,本學會與其他學會的交流,學會成員的職位變遷、海外訪學、訃告以及學術文章或著作出版消息等內(nèi)容。針對美學界師生,雜志開設《最近美學及相關領域文獻擇編》(Selected Current Bibliography for Aesthetics and Related Fields)欄目,提供了大量美學研究的重要文獻;開設《職務服務》(Placement Service)欄目,作為美學及其相關領域空缺職位的信息交流中心;開設《大學美學及相關課程注冊表》(Register of College Courses on Aesthetics and Related Subjects)欄目,為全國本科生與研究生美學學習提供課程指南。

門羅始終秉持強烈的學術信息交流與服務意識,這在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交流不暢通與不便捷的時代尤其難能可貴。這種服務性意識,一方面增強了雜志的人情味,使雜志一改以往學術雜志的枯燥死板印象;另一方面提高了雜志學術信息的多樣性,使雜志能夠滿足不同對象的學術信息需求,最大化地擴大雜志的受眾群體與影響力??傊?,門羅樹立的服務意識使得雜志具有這種硬核內(nèi)容。而“高質(zhì)量、高學術價值的內(nèi)容是學術出版物國際化發(fā)展的基礎”[7],這種硬核的內(nèi)容也為門羅謀劃雜志走出美國、走向世界奠定了重要基礎。

2 秉持包容性辦刊風格

無論是自然科學類學術雜志還是人文類學術雜志都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力求展示某個學科范圍之內(nèi)的深入研究。自然科學以自然為研究對象,以實驗與推理為手段來探求規(guī)律,追求化繁為簡;人文學科以人的思想與精神為研究對象,追求對單一對象的多重解釋,往往流派紛呈,觀點各異。這種學科差異使得即便是同一學科范圍內(nèi)的人文學術雜志之間也門派森嚴,壁壘繁多,這易于將雜志局限在一部分人的小圈子之中。文人自古相輕,在不同民族與國家之間,這種人文學科的“相輕”現(xiàn)象與學術壁壘更為嚴重。在這種情況下,雜志要想走向國際社會,必然要秉持包容性的辦刊風格。

門羅師從美國實用主義大儒杜威,在思想上承襲了杜威建立在“經(jīng)驗”概念之上的自然主義哲學,同時也承襲了杜威的民主理念[8]。這使得門羅的世界觀傾向于反對傳統(tǒng)形而上學,反對抽象思辨與永恒單一的事物,主張以科學化、實用性、多元化視角來看待事物[9]。尤其是其秉持的多元化價值觀念,不僅為不同視角的美學研究打開了大門,也使得其所領導的美國美學具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可能性。門羅所秉持的這種多元化價值觀念也落實到雜志辦刊風格之上,具體而言體現(xiàn)在雜志的兩個方面:其一,雜志刊發(fā)的論文不限流派與方法,不限所研究藝術的種類,不限民族與地域;其二,雜志開設的《國際新聞與通訊》(International News and Correspondence)欄目報道的范圍,不分東西,廣布全球。

由于門羅鼓勵多種方法視角的美學研究,雜志刊登的學術論文往往來自不同專業(yè)領域的作者,譬如哲學系、藝術系、心理學系、文學系、音樂系,甚至還有經(jīng)濟學領域內(nèi)的作者來稿。就論文所研究的藝術門類而言,雜志亦無特殊偏好,涵蓋建筑、電影、戲劇、文學、音樂、繪畫、攝影、詩歌、雕塑等多種藝術門類。最為重要的是,門羅不僅鼓勵美國海外作者來稿,而且提倡國際美學理念,率先在美學領域突破西方中心主義視角,對東方民族美學給予重視。僅1951—1960、1961—1970年兩個十年間,美國以外作者來稿刊文比例便分別多達14%、18%,這其中包括來自東方日本學者的5篇文章、印度學者的13篇文章[10]。在門羅擔任編輯及榮譽編輯期間,《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共刊載58篇涉及東方民族美學研究的文章,展現(xiàn)出對以中國、印度、日本為代表的東方民族傳統(tǒng)美學的極大興趣[11]。此外,雜志還專門策劃了兩次關于東方美學的專刊,分別為《東方藝術與美學??罚⊿pecial Issue on Oriental Art and Aesthetics)、《東方美學??罚⊿pecial Issue on Oriental Aesthetics)。這種對東方美學的關注將雜志的包容性辦刊風格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雜志的“引進來”,不僅引進西方的美學,而且引進東方的美學,這種包容性帶來了真正的國際化。

雜志開設的《國際新聞與通訊》欄目旨在與國外的美學家取得聯(lián)系,報道其他國家美學的發(fā)展動態(tài),涉及雜志、著作、課程、學術組織、學者等與美學方面相關的諸多內(nèi)容。從1947年3月該欄目創(chuàng)辦直至1974年4月門羅逝世,該欄目報道的國家數(shù)量高達29個,遍布歐洲、亞洲、非洲、北美洲與南美洲[12]。值得注意的是,雜志關注了諸多東方國家如日本、印度、埃及、斯里蘭卡等。在對東方國家的報道中,尤其關注東方國家自身的傳統(tǒng)美學思想,譬如關注日本本土雜志《美學》(Bigaku)、《大和文華》(Yamato bunka)以及日本傳統(tǒng)美學研究著作,關注培養(yǎng)阿拉伯民族審美趣味的埃及雜志《藝術家之聲》(Sawt el-Fannan),關注印度傳統(tǒng)美學思想等。從報道國家的政權(quán)性質(zhì)來看,資本主義國家共計26個,社會主義國家共計3個,分別為蘇聯(lián)、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盡管社會主義國家數(shù)量上較少,但從報道期數(shù)總量而言,波蘭、捷克斯洛伐克都位居前十行列。這在美蘇爭霸意識形態(tài)極端對立的情況下,還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打破意識形態(tài)壁壘,實屬可貴。最后,欄目的報道中還涉及高達54種美學領域相關的雜志,分別來自東西方世界中的18個國家。這些雜志可謂是其競爭對手,但是《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卻認真與大方地介紹這些雜志,并持續(xù)跟蹤報道它們的刊文內(nèi)容。這再次表明門羅編輯的《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既努力從文化上又努力從政治上走出西方中心主義牢籠,從而獲得對世界的包容性品質(zhì)。

總之,門羅編輯的《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以包容性辦刊風格讓眾多不同國家的美學發(fā)展現(xiàn)狀得以集中展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對西方主體之外的其他民族的美學給予關注與重視。這種包容性使得“引進來”具有可能性,而主動“引進來”的做法,反而加速了雜志“走出去”的步伐并助力美國逐漸成長為國際美學的新燈塔。

3 建立溫情的國際人脈

學術期刊走出去,需要雜志積累大量國際學術人脈資源,這些人脈一方面可以在當?shù)貛椭麄髋c推廣雜志,另一方面他們也可以成為雜志的優(yōu)秀撰稿者。要想獲得廣泛而穩(wěn)定的國際學術人脈,離不開雜志溫情的經(jīng)營。門羅領導的《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通過免費發(fā)放刊物,制定通訊會員制度以及其他物質(zhì)精神關懷等方法來建立溫情的國際人脈。

門羅在接手《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后便著手雜志的國際化平臺打造。從1946年下半年起便向世界許多地方的個人與圖書館發(fā)放了數(shù)百本免費樣刊,并邀請一些在美學領域頗有建樹的國外學者擔任美國美學學會的通訊會員(corresponding members),以便隨時與國外美學發(fā)展保持聯(lián)系[13]。此舉一方面主動把雜志與學會推向國際社會,另一方面也將海外世界美學發(fā)展現(xiàn)狀以及海外美學家學術研究成果帶回美國。這種策略首先使得雜志的國外發(fā)行量大增。當年年底時,海外國家蘇聯(lián) 、巴勒斯坦、印度、阿根廷、巴西、古巴、法國、意大利、丹麥與英國已有單位或個人訂閱該雜志[14]。其次,隨著雜志海外市場的開拓與通訊會員的增加,雜志收到來自海外美學發(fā)展的大量資訊,門羅順勢開辟《國際新聞與通訊》的全新欄目,并將該欄目打造為世界美學信息的交流中心。

實際上,門羅所在的美國長期以來并不是美學發(fā)展的重鎮(zhèn),反而大西洋彼岸的歐洲長期以來在美學領域扮演著世界執(zhí)牛耳的角色。門羅要與歐洲美學領域的知名學者取得穩(wěn)定聯(lián)系并不容易,一方面源自美國在美學領域的學術地位遜色于歐洲,另一方面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的美學家往往居無定所,通訊困難,而后一種不利因素恰恰也為門羅提供了機遇。

歐洲作為第二世界大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之一,戰(zhàn)后幾乎淪為一片廢墟的狀態(tài),城市各種基礎設施崩潰,煤炭匱乏,食品短缺。德國著名美學家馬克斯·德索(Max Dessoir)在寒冷的冬天連睡衣都沒有,在給門羅的回信中甚至附上了睡衣重要的尺寸數(shù)據(jù)以及一些食物需求,請求門羅的幫助[15]。像這樣因戰(zhàn)爭落難、行走在冥河之畔的歐洲著名美學家還有很多。門羅想方設法托深處歐洲一線的美國官員、軍人或朋友與他們?nèi)〉寐?lián)系,轉(zhuǎn)交雜志樣刊、信件及營養(yǎng)包裹。此外,門羅還組織人員將這些歐洲美學家的回信翻譯刊發(fā)在雜志《國際新聞與通訊》欄目,并將這些美學家的通訊地址公布在欄目中。門羅借此平臺,一方面隨時跟進報道這些歐洲美學家的生活境況與學術思想,另一方面呼吁美國美學界為那些飽受戰(zhàn)爭摧殘的歐洲美學家捐款與捐物,郵寄營養(yǎng)包。門羅以美國美學學會以及會刊名義在與歐洲諸多重要美學家取得聯(lián)系的同時,也為他們帶來了希望,不僅帶來物質(zhì)上的希望,也帶來了精神上也即美學事業(yè)的希望。這種溫情的策略為《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贏得了國際性的贊譽。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門羅在雜志的《國際新聞與通訊》欄目多次策劃了人物專題介紹。雜志對美國海外的美學家,無論是西方的還是東方的學者,一視同仁,專門對其生平、學術思想及著述進行介紹,而且還特意配上美學家們的個人肖像照片。如果有海外的著名美學家離世,雜志也會第一時間發(fā)布訃告進行悼念。在印度哲學家喬杜里逝世后,雜志甚至專門為其發(fā)行一期增刊《東方美學增刊印度美學中的審美態(tài)度:喬杜里》(Supplement to the Oriental Issue: The Aesthetic Attitude in Indian Aesthetics: Pravas Jivan Chaudhury),以表紀念。這些細節(jié)無不體現(xiàn)了雜志以溫情方式經(jīng)營著國際學術人脈。

總之,門羅建立的國際學術人脈是廣泛的,遍布東方與西方世界。其領導的《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之所以能夠建立如此廣泛而穩(wěn)固的國際學術人脈,離不開雜志的溫情經(jīng)營策略。同時,這種溫情經(jīng)營也反哺雜志自身,為雜志及美國美學學會迅速贏得了國際上的聲譽。

4 依托專業(yè)性學術組織

自從美國美學學會接管了《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雜志的命運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雜志從最初的負債累累、經(jīng)營困難到后來名揚美國、蜚聲海外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依托專業(yè)性學術組織。美國美學學會可謂雜志在國內(nèi)站穩(wěn)腳跟的重要依托,而國際美學大會則是雜志走出美國的重要依托。

門羅領導的雜志依托美國美學學會,不僅迅速擴大了雜志在國內(nèi)的影響力與知名度,同時也為雜志贏得了大量優(yōu)質(zhì)的來稿。如是觀之,學會可謂雜志堅強的后盾。同時,雜志也發(fā)揮了學會傳聲筒的作用,其開辟的《記錄與新聞》欄目可謂美國美學學會諸種消息的報道平臺??傊瑑烧邔崿F(xiàn)了良好的互動與合作,培養(yǎng)出高度的黏合性,推動了彼此的成長與進步。

然而門羅深知雜志要想走出去,面向世界,還需要一個更具有國際性的美學組織為依托。門羅接手雜志時,便開始向海外個人與圖書館免費分發(fā)樣刊以及迅速建立起通訊會員制度。這些措施都為雜志走向國際社會奠定了基礎。當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地的美學發(fā)展現(xiàn)狀與來稿文章匯聚在《美學與藝術批評》時,門羅編輯的雜志顯然已不再是一本單純的美國雜志,而是一本國際性色彩濃厚的雜志。在這一歷史語境下,門羅越發(fā)覺得重新恢復國際美學大會的時機已成熟。

國際美學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esthetics)能夠讓來自世界各國的美學家共坐一堂,共同交流與探討美學,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3年。1913年10月7日至9日,德索領導的美學研究會(Vereinigung für ?sthetische Forschung)在柏林大學舉辦了“美學與一般藝術科學大會”(Kongre? für ?sthetik und allgemeine Kunstwissenschaft)。大會共吸引了525名與會者,其中美學學會會員205名,聽眾320名;大會官方語言為德語,故而與會者大部分來自德國;大會雖僅有69名與會者來自德國之外,但卻涵蓋了奧地利、匈牙利、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芬蘭、英國、美國、埃及、瑞士、荷蘭、挪威、瑞典、丹麥共計16個國家[16]。與會者來自如此多的國家,使得大會具有鮮明的國際性色彩,這也是國際美學大會最早追溯于此的一個重要原因。大會結(jié)束時還決定成立“常設委員會”(st?ndigen Ausschusses),并決定未來會議將分別于1915年在維也納舉辦,1917年在法國巴黎舉辦[17]。隨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大會計劃也只能作罷。直至1937年8月8日至11日,國際美學與藝術科學大會(Congrès Internationaux D’Esthétique Et De Science De L’art)得以在巴黎重新召開,這次大會更具有國際性色彩,提供了法語、德語、英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五種會議語言[18]。而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再次使得國際美學大會中斷。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門羅編輯的《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在國際化道路上迅速高歌猛進。在此背景下,門羅于1954年上半年左右寫信給歐洲各國美學界的領袖,討論1956年、1957年或1958年在歐洲舉辦國際美學大會的可能性[19]。在門羅的號召和努力下,第三屆國際美學大會最終于1956年9月在意大利威尼斯舉辦,《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為大會協(xié)辦方。大會共有來自意大利、法國、荷蘭、日本、印度等19個國家的兩百余名參會者[20]。大會不僅包含東方的與會者,而且大會閉幕式上來自日本的竹內(nèi)敏雄與其他6位美學家一道當選門羅領導的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負責下屆會議籌備工作[21]。1960年9月,第四屆國際美學大會在希臘雅典召開,這次會議不僅有來自印度與日本的參會者,更有來自社會主義國家蘇聯(lián)、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的學者。在美蘇冷戰(zhàn)的背景下,門羅領導的國際美學大會再次彰顯了其包容性與世界主義的精神。當1964年8月,第五屆國際美學大會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時,門羅在第一次全體大會上作了題名為《美學中的東方傳統(tǒng)》(Oriental Traditions in Aesthetics)報告[22]。門羅代表《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在國際大會上呼吁西方學者對東方美學給予關注與重視,呼吁構(gòu)建一種國際美學。依托三次國際美學大會,雜志宣傳了國際美學精神,而國際美學大會也同樣宣傳了雜志,提升了雜志國際影響力。

總之,門羅成功地將雜志與美國美學學會的合作共贏關系復制到與國際美學大會的關系之中。《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不僅是第三屆至第五屆國際美學大會的協(xié)辦方,而且國際美學大會的會議籌備與大會議程等重要內(nèi)容皆在雜志的《國際新聞與通訊》欄目刊發(fā)。依托國際美學大會,雜志毋庸置疑地擔當起世界美學雜志領頭羊的角色,其他國家紛紛效仿美國建立美學雜志與美學學會[23]。

5 借勢強大的政府力量

學術雜志單憑一己之力要實現(xiàn)走出去之路并非不可能,但如果能借勢強大的政府力量,勢必在走出去之路上能夠如虎添翼,錦上添花。以“自由”為標榜的西方國家,絕非在文化與教育領域放任不管,實際上也進行著干預與引導,只不過其方式往往比較隱蔽。就門羅領導的《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而言,其走出去之路,從主觀意愿觀之,這是由門羅的多元化價值觀念與世界主義思想所引發(fā)的;從客觀條件觀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外交政策的轉(zhuǎn)變催生了一系列國際交流活動。

美國最初的立國外交政策是“孤立主義”(isolationism),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推動世界進入冷戰(zhàn)格局。國力雄厚并真正走上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國,其外交政策“在取向上普遍具有‘國際主義者’(internationalist)或‘全球主義者’(globalist)的特征”[24]。而且美國將這種“國際主義”理念熔鑄到日益膨脹的民族主義之中,美國將自己宣揚與追求的自由、平等與正義視作一種“普世價值”(universalism)。當美國假定自己“所擁有的價值觀、制度和生活方式是其他任何民族都渴望的”[25],這必然導致“民族自我利益與全球的利他主義是相同的”[26]。換言之,美國假定全球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世界等待著自己去拯救,拯救世界就是拯救自己。故而,美國除了與蘇聯(lián)在軍備上的競賽,更重視在文化上競賽,借助文化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工具宣揚自己的價值觀念,在全球范圍內(nèi)推動文化冷戰(zhàn)(Cultural Cold War)。其文化冷戰(zhàn)的主要機構(gòu)便是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秘密贊助的文化自由大會(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該組織由邁克爾·喬塞爾森(Michael Josselson)于1949年12月在西柏林創(chuàng)立。該組織是美國以自由名義在西方建立的文化戰(zhàn)線,它囤積了大量文化武器,譬如期刊、書籍、會議、研討會、藝術展覽、音樂會等[27]。美國暗中積極推動這些文化交流平臺的國際化,并借此最大限度在世界范圍內(nèi)宣揚自己的價值理念,從而為冷戰(zhàn)服務。

盡管尚無證據(jù)表明門羅引導的美國美學學會及《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直接受到過文化自由大會的資助,但美國推動文化冷戰(zhàn)與重視文化走出去客觀上為門羅編輯的雜志走向國際社會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這可從雜志的《記錄與新聞》《國際新聞與通訊》欄目的報道中見出種種蛛絲馬跡。這些便利條件主要包含兩方面,其一是政府直接或間接資助美學領域的學者進行訪學交流,其二是政府直接或間接資助雜志在海外翻譯傳播。

政府直接或間接資助美學領域的學者進行訪學交流又可具體分為走出去與請進來兩種類型。所謂走出去指的是政府直接或間接地資助美國國內(nèi)學者前往海外國家訪學交流,輸出美國價值文化觀念。譬如在美國國務院文化合作司安排下,美國美學學會前理事卡羅爾· C. 普拉特(Carroll C. Pratt)前往土耳其安卡拉大學擔任1946—1947年哲學系主任[28]。再如門羅本人也曾于1949年秋初前往巴黎,擔任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é)第一位富布萊特教授(Fulbright Professor),在該校任教一年[29]。而富布萊特項目(Fulbright Program)便是“冷戰(zhàn)時期美國重要的文化交流手段之一”[30]。所謂請進來指的是邀請美國海外的知名美學家前往美國訪學交流,一方面給予他們機會介紹本國的美學研究,另一方面也讓他們切身體驗美國的文化與美學研究。諸多美學家都通過各種基金會資助前往美國交流,譬如法國索邦大學教授雷蒙德·拜爾(Raymond Bayer)獲得富布萊特赴美旅游補助金,在哥倫比亞大學、克里蘭夫藝術博物館等地講學[31];波蘭著名美學家塔塔爾凱維奇(Tatarkiewicz)教授受到福特基金會贊助訪學美國,在美國多所大學發(fā)表多次主題演講[32]。除了訪學交流,美國政府還組織翻譯雜志文章。門羅曾應美國國務院要求,欣然同意以歐洲和亞洲的語言翻譯幾篇雜志上的文章,作為國際文化交流合作的一部分[33]。

總之,美國動用國家力量發(fā)起的文化冷戰(zhàn),鼓勵與重視美國文化的海外輸出。無論是以政府資助的直接形式,還是以基金會資助的間接形式,都強調(diào)將文化與價值觀念向海外世界輸出。這一時代大背景客觀上為門羅編輯的《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走向國際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6 經(jīng)驗與啟示

以上從五個方面對《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走出去之路進行了微觀考察,盡管其走出去的年代與如今相隔較久,但其走出去的經(jīng)驗與方法對我國人文社科期刊走出去仍能給予重要啟示。具體而言,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樹立服務性辦刊意識。雜志首先應思考自身能夠給予受眾哪些優(yōu)質(zhì)學術服務以及如何提供這種優(yōu)質(zhì)服務。首先,國內(nèi)雜志過度焦慮走出去與爭奪話語權(quán),往往易于輕視手段重視結(jié)果,這樣的走出去往往缺乏堅固的地基。其次,國內(nèi)雜志應改變單一欄目設置,增加書評、訪談、新聞報道等版面,打造多元化學術服務平臺。二是秉持包容性辦刊風格。國內(nèi)雜志應認識到請進來也是走出去的重要前提與手段。在不觸及意識形態(tài)原則與保持民族特性的基礎上盡量做到海納百川地請進來,最大化擴大稿件來源,打破地域、民族以及學術流派之間的壁壘。三是建立溫情的國際人脈。國內(nèi)雜志無論是將海外學術請進來,還是自身在海外世界的宣傳與傳播,都離不開國際友人的支持與幫助。雜志要以溫情的態(tài)度經(jīng)營國際人脈,從而實現(xiàn)國際學術人脈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此創(chuàng)建雜志組稿、審稿、宣傳的國際窗口。四是依托專業(yè)性學術組織。國內(nèi)雜志應主動與國內(nèi)有國際學術背景的知名學者合作,借助這些學者與國際性學術組織建立聯(lián)系,讓國際性學術組織成為雜志走向世界的橋梁與平臺。雜志應積極主動構(gòu)建兩者間的合作共贏關系,培養(yǎng)彼此的黏性,從而擴大雜志的國際交流廣度與深度,最終提升雜志國際影響力與知名度。五是借勢強大的政府力量。于國內(nèi)雜志而言,要積極爭取政府政策,堅定不移地實施“借船出?!薄霸齑龊!薄百I船出?!钡葒H化戰(zhàn)略 [34]。于我國政策制定者而言,一方面要發(fā)揮“看得見的手”,在宏觀政策、方向性問題上做好把控,牢守底線;另一方面要發(fā)揮“看不見的手”,注重政策的靈活性以及在海外的可接受性,發(fā)揮文化固有的“潤物細無聲”的品質(zhì)。

注 釋

[1] 筆者在中國知網(wǎng)(CNKI)數(shù)據(jù)平臺,分別以“走出去”“圖書”,“走出去”“期刊”為關鍵詞組合進行題名檢索中文期刊文獻(時間:2021-09-20),結(jié)果顯示前者文獻為180篇,后者文獻為62篇。后者中科技類期刊走出去研究為12篇,人文社科類期刊走出去研究為23篇。具體到人文社科類期刊走出去,宏觀策略性研究為16篇,微觀個案研究為4篇,分別對我國的《孔子學院》《中國經(jīng)濟學人》《中國國家地理》以及Frontiers系列社科學術期刊進行個案研究考察。

[2][10] Lydia Goehr.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 Discipline: A Retrospective of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Aesthetics, 1939-1992[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93,51(2):99-121

[3][4] [6]Thomas Munro. Editor’s Comment: The Journal under New Management[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1945,4(1):1-2

[5] [13]Thomas Munro. Editor’s Comment[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47,5(3):206-208

[7] 劉楊,孫奕鳴.中國英文社科學術期刊國際化發(fā)展矛盾與破解[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6):644-650

[8][29] Eleanor Munro. Memoir of A Modernist’s Daughter[M].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Inc., 1988:26-27, 47-53, 69-71; 125

[9] Thomas Munro. Toward Science in Aesthetics: Selected Essays[M]. New York: The Liberal Arts Press, 1956:82-83

[11] “東方”是一個可從文化、地理、經(jīng)濟等多角度劃分的復雜概念。此處分類的依據(jù)主要以文化標準,文化路徑迥異于兩希文明的民族。統(tǒng)計范圍為雜志第4卷至第32卷,統(tǒng)計結(jié)果供參考。

[12] 統(tǒng)計范圍為該欄目自該欄目設立到門羅逝世(1947—1974)。統(tǒng)計結(jié)果供參考,本段其他數(shù)據(jù)皆依此范圍內(nèi)的統(tǒng)計。

[14] Notes and New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J].? Special Issue on Baroque Style in Various Arts ,1946,5(2):161-163

[15] International News and Correspondence[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47,5(4):329-336

[16][17] Kongre? für ?sthetik und allgemeine Kunstwissenschaft Berlin[J]. Zeitschrift für ?sthetik und allgemeine Kunstwissenschaft, 1914,9:111

[18] Victor Basch. Deuxième Congrès International D’Esthétique Et De Science De L’Art : Paris 1937[J]. Annali della R. Scuola Normale Superiore di Pisa. Lettere, Storia e Filosofia Serie II, 1936,5(4):250-252

[19] International News and Correspondence[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54,12(4):533-534

[20] Max Rieser. Report on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Esthetics[J].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56,53(25):814-819

[21] International News and Correspondence[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59,18(1):140-141

[22] Max Rieser,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esthetics[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65,23(3):373-382

[23] 譬如日本美學學會、英國美學學會、希臘美學學會、波蘭美學學會、瑞典美學學會、荷蘭美學學會及其各自會刊的創(chuàng)辦或多或少受到美國美學學會與《美學與藝術批評》雜志的影響。

[24][25][26] John Fousek. To Lead the Free Word: American Nationalism and the Cultural Roots of the Cold War[M].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0:6,7,6-7

[27] Frances Stonor Saunders. The cultural cold War: The CIA and the World of Art and Letters[M].New York and London: The New Press, 2013:2

[28] Notes and News[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45,4(2):131-132

[30] 崔建立. 冷戰(zhàn)時期富布萊特項目與美國文化外交[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2011:1

[31] International News and Correspondence[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50,9(2):155-157

[32] International News and Correspondence[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62,21(2):237-239

[33] International News and Correspondence[J].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1947,5(3):240-242

[34]王璐.我國科技出版“走出去”路徑規(guī)劃與實施:以科學出版社為例[J].出版科學,2021,29(5):14-22

(收稿日期:? 2021-09-06)

[基金項目] 本文系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省級項目“托馬斯·門羅比較美學思想研究”(KYCX20_2969)的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曾蒙,揚州大學文學院2018級博士生;張書卿,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研究員。

猜你喜歡
門羅托馬斯走出去
托馬斯·楊的光干涉實驗
畫與理
托馬斯送電器
彼岸與此岸:門羅《好女人的愛》中的加拿大相對主義倫理觀
艾麗絲·門羅小說《忘情》中的圖書館意象
托馬斯的一天
門羅,一個家庭主婦的完美逆襲
門羅作品《逃離》的生態(tài)女權(quán)主義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