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雅
(佛山市三水區(qū)人民醫(yī)院 中醫(yī)科,廣東 佛山 528100)
足跟痛以足跟周圍疼痛為主要特點,為骨科常見病,約占足部疾病的15%,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其發(fā)病率逐漸升高。另一方面,隨著肥胖癥人數增加,該病有年輕化的趨勢。足跟痛的病因復雜,學者對其的認識日益深入,并且形成了多種見解和中西醫(yī)眾多治療方法。對此進行歸納總結,有利于博采眾長,集思廣益,根據患者情況和病理變化選擇治療方案。
足跟痛又名腳跟痛、跟痛癥、跟墊痛、跟骨痛,并非一個獨立的病名,而是足跟部周圍疼痛性疾病的總稱,臨床以足跟跖面內側痛為主。其特點是局部壓痛、麻木疼痛、足跟腫脹、行走困難等,多見于4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從解剖結構來看,足底的組成部分有跟骨、筋膜、跟腱、肌群、皮膚、神經、血管、跟下脂肪墊等,其中跟骨是人體負重的主要結構,當人正常站立時足跟部負重約50%。為了吸收震蕩和力量,足部形成了1個橫弓、1個內縱弓、1個外縱弓,足弓就像彈簧,能緩解人在行走、跑動、跳躍時所產生的力量。足底筋膜呈三角形,后端狹窄,向前逐漸增寬分成五束,分別伸向1~5趾,足底筋膜可以維持足弓,起到拉桿的作用,保護足底肌肉、肌腿,但其容易因長期牽拉而退變,據統(tǒng)計80%的足跟痛由足底筋膜炎引起[1]。事實上,足跟痛就是足跟處的骨質、關節(jié)、筋膜、滑囊等發(fā)生病變引起的以疼痛為主要特點的一群候的總稱,見圖1。
圖1 足跟痛相關解剖結構
目前關于足跟痛的病因并無統(tǒng)一認識,根據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有的研究者概括為三種病因:①前置因:腎虛退行性變引起,以40~60歲人群為多見?!吨T病源候論》有云:“腎氣虛損,而腎主腰腳”,腎經主足跟部,腳失濡養(yǎng),故生其痛;②累積因:以中壯年人為多見,長期站立或行走導致足跟部形成累積性損傷。《素問·宣明五氣篇》有云:“久立傷骨,久坐傷筋?!遍L期站立、行走、跑動導致筋骨肌肉過度牽拉,結果局部充血、組織增生,往往形成瘢痕組織,甚至刺激跟骨形成骨刺,若有寒濕入侵則會加重病情;③激發(fā)因:以青壯年為多見,外傷、寒濕、勞損、鞋子不合腳、體重驟然增加等都可能引發(fā)足跟疼痛[2]?,F代醫(yī)學認為,本病有多種致因:跖腱膜炎、跟腱周圍炎、跟部滑囊炎、距跟關節(jié)炎、足跟脂肪纖維炎、類風濕性跟骨炎、跟骨骨刺,另外還有腫瘤、骨髓炎、畸形性骨炎等跟骨病。眾多研究者認為,跖筋膜炎是引發(fā)足跟痛的最主要因素,長期負荷導致跖筋膜逐漸退變、纖維化,結果發(fā)生炎癥。關于足跟痛是否與骨刺有關,堅持者有之,反對者則指出:①針對足跟痛患者的X線檢查表明兩者無統(tǒng)計學聯(lián)系;②有骨刺的足跟痛患者癥狀消失,但是骨刺可能還在;③有的患者雙足有骨刺,但只是單足出現足跟疼痛??梢?,骨刺并非疼痛的直接原因,骨刺一方面是累積性損傷的結果,另一方面可能加劇疼痛。另有學者指出,跟骨內高壓癥、跟骨內靜脈瘀滯為主要致因,進一步研究則發(fā)現,靜脈回流遇阻時骨內壓升高,這為跟骨鉆孔減壓術、跟骨骨髓穿刺術治療提供了依據[3]。
傳統(tǒng)中醫(yī)學把足跟痛歸為“骨痹”“筋傷”“痹病”的范疇,《諸病源候論》稱其為“腳根頹”,《丹溪心法》則稱為“足跟痛”。學者從整體觀念來分析足跟痛的病機:①正虛陽衰:此為內在因素,也為發(fā)生足跟痛的關鍵。所謂“不榮則退”,肝主筋,腎主骨,肝腎的陰陽失調、氣血虧虛,則筋骨失養(yǎng),導致跟骨疼痛;②外感邪氣:“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可見,外感邪氣為外在因素。足跟位于身體最下部,濕寒容易下沉,導致氣血受阻,經脈不通,而“不通則痛”;③跌撲損傷:足跟是使用較多的部位,而且長時間接觸地面,跌撲導致筋脈損傷,氣滯血瘀阻絡,自然出現疼痛[4]。另有學者認為,肝腎虧虛、氣滯血瘀、寒凝血瘀為足跟痛的病機,肝腎不足,則經脈失充,骨失所主,筋失所養(yǎng),結果足跟酸痛乏力;而氣滯血瘀、寒凝血瘀均導致經絡被阻、瘀血阻滯,結果不通而痛,且痛有定處[5]。
足跟痛的體征與癥狀比較明顯,主要依賴X線檢查,可以排除骨性病變與應力性骨折,而且可以顯示出跟骨骨刺的位置及大小,這有助于分析病因及病程。超聲是評價跖腱膜炎的無創(chuàng)、可靠方法,典型表現是跖腱膜增厚到4mm以上,回聲降低,然而部分患者的跖腱膜增厚在4mm以下,因此跖腱膜厚度>4mm只應作為判斷依據而不是標準。有的學者認為血流是超聲診斷足跟痛的附加標準,不過多數患者并無增加的軟組織血管化表現。研究發(fā)現,足跟痛患者的彈性超聲顯示跖腱膜彈性降低,這有助于早期診斷足跟痛[3]。不過一些病例報道顯示,正?;颊咭矔憩F為彈性改變,正常彈性值仍無量化標準。研究發(fā)現,足跟痛患者的MRI有3種表現:筋膜斷裂時,T1WI、T2WI、Stir顯示筋膜的連續(xù)性中斷,斷裂位呈高信號改變;慢性筋膜炎時,T1WI顯示足底筋膜的信號增高,呈紡錘形增厚,局灶性皮質缺損或者骨性突起;急性筋膜炎時,T2WI、Stir顯示,足底筋膜內呈斑片狀高信號,周圍軟組織呈高信號改變[6]。
學者普遍認為,治療足跟痛應遵循“由無創(chuàng)至有創(chuàng)”的原則,在正規(guī)保守治療6個月無效之后,才能考慮手術治療。治療足跟痛的方法可分為中醫(yī)、西醫(yī)治療方法,在此分析相關研究進展。
康復理療的方式很多,據報道,采用間歇性牽拉和持續(xù)牽拉這兩種功能鍛煉方式,都可在4個月內緩解足部疼痛,并改善踝關節(jié)的背曲度。另有報道做跟腱牽拉運動、足底筋膜牽拉,兩種方法都可促進炎癥消退,改善疼痛癥狀。夜間夾板可避免足底筋膜長時間處于攣縮狀態(tài),從而顯著改善疼痛癥狀。離心型訓練是有意識地伸展肌肉,具有防止跟腱病變的作用。矯正器、腳跟杯可支撐足弓,糾正足部力線不良,而鞋墊或支具可減松弛跖腱膜,弱跟腱牽拉應力,緩沖跟骨的壓力,進而減輕跟痛。體外沖擊波療法(ESWT)采用激波分解瘢痕組織,誘導炎癥因子介導的組織愈合,對于早期患者的療效明顯,尹萌辰等[7]發(fā)現,不同強度的沖擊波都具有較好的鎮(zhèn)痛效果,鎮(zhèn)痛效果能持續(xù)12周。激光療法操作簡單,副作用小,其利用激光的熱效應,照射足跟部疼痛點,可消除水腫,促進局部微循環(huán),進而恢復肌肉張力,改善臨床癥狀。
中藥可以加速新陳代謝,促進局部組織再灌注,從而快速吸收炎癥、消除疼痛。中藥治療分為內服和外用,具體綜述如下:①中藥內服:尹浩等[8]采用補腎活血方、王麗平等[9]采用舒筋活血合劑、祝震亞等[10]采用獨活寄生顆粒劑、李俊[11]采用加味四斤丸(口服)和海桐皮湯(外洗)治療足跟痛,均取得了顯著療效。中藥從肝腎論治筋骨疾病,有補益肝腎、活血化瘀、舒筋止痛、消腫通絡之效;②中藥熏洗:楊矛等[12]使用六味地黃丸聯(lián)合熏洗方治療足跟痛,可顯著改善治療效果。翟彥杰[13]采用化瘀通絡浴足方,從瘀血論治,配合理氣通絡之藥,可奏化瘀通絡之功。江顯俊[14]采用海桐皮湯熏洗,可改善跟痛癥患者的VAS評分。張文濤[15]采用中藥熏洗法治療跟痛癥,具有行氣活血、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效果;③中藥熱敷:醫(yī)家使用消炎止痛方熱敷,或使用消腫止痛膏敷于患處,或把藥物裝于布袋內墊于足跟疼痛處,均可顯著改善臨床癥狀。
針灸是中醫(yī)傳統(tǒng)特色療法,可直達病所,立竿見影,讓虛者實、實者虛、寒者熱、熱者寒。從現代醫(yī)學觀點來看,針灸可通過局部針刺加速血液循環(huán),抑制炎癥細胞聚集,拮抗致痛物質生成,而且可促進啡肽釋放,增強身體免疫力與耐受性。仝秀琪[16]用針刺昆侖、太溪、水泉、阿是、金門穴,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艾灸升高局部溫度,并把藥物滲透進去,熱性持久,穿透力強,可溫通經絡,驅除外邪,加速血液循環(huán),促進白細胞聚集,阻止炎性物質分泌。有的醫(yī)者選擇壓痛點進行溫針灸,或者取金門、然谷行溫針灸,均有較好的效果。按照《靈樞·官針》所述,火針治療可治療痹癥,不少方家據此采用火針治療足跟痛,以火針點刺阿是穴,或以阿是穴為中心圍刺,觸及骨面后出針。王茂林[17]認為,火針可破壞炎性環(huán)境,增強機體機能,其治療效果顯著。
梁亮[18]用針刀松解足部痛點、代亮等[19]用小針刀松解壓痛點,不僅解決了局部結構的失衡,而且刺激穴位和經絡,確保經氣正常出入升降,因此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殷岳杉用針刀松解后,通過平板式足底壓力測試系統(tǒng)采集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發(fā)現足部疼痛緩解,跖筋膜附著跟骨結節(jié)處的壓力降低??梢钥闯?,針刀松解治療術可糾正足底軟組織的力學失衡,而且證明了跟痛癥與跖腱膜炎在發(fā)病機制上的聯(lián)系。針刀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松解軟組織的粘連、攣縮、瘢痕,恢復足部的正常力線。
推拿按摩是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至今被廣泛用于治療足跟痛。醫(yī)者綜合采用按摩、拿捏、點壓、捋須、點穴等手法,也能起到針藥所起的作用。腓腸肌主導了踝關節(jié)的各種屈伸活動,為容易出現勞損的軟組織。李冬認為,應注意局部的高張力區(qū)域,發(fā)現結節(jié)樣、條索樣區(qū)域,這些位置大多在腓腸肌的中下1/3處,壓痛感強烈,減輕腓腸肌的痙攣為治病之本。術者先按壓壓痛點及周圍10min,然后彈撥和按揉跖筋膜5min,再用掌根連續(xù)叩擊痛點20次,施力由輕到重,強度以患者能夠耐受且有痛感為度,最后用掌心在足跟擦熱,可逐漸改善腓腸肌的高張力狀態(tài),松解痙攣、緩解疼痛。王學志[20]采用“邵氏無痛手法”治療足跟痛,以局部的硬結部位為主,力量緩慢增加,再用拿捏手法松解腓腸肌、比目魚肌,治療效果顯著。黃桂忠等[21]先按揉承筋、承山兩穴,隨后進行揉壓,再取足跟部阿是穴、昆侖、照海、申脈、太溪穴按揉彈撥,最后拍打涌泉穴,臨床療效確切。
足跟痛大多由滑囊、肌腱、韌帶發(fā)炎引起,而散利痛、優(yōu)布芬、芬必得等非甾類藥物具有抗炎鎮(zhèn)痛作用,對于急慢性足跟痛是有效的,短期(2~3周)是可以選擇的保守療法,但是停藥后大多會復發(fā)。需要注意的是,此類藥物刺激胃腸道,因此有消化疾病病史患者慎用。西藥保守治療無效后,臨床醫(yī)師多使用激素配合局麻藥行封閉治療。一般采用痛點注射、穴位注射的方法,例如,使用強的松龍、利多卡因封閉壓痛點;使用利多卡因、確炎舒松-A注射大鐘穴。封閉治療的作用是發(fā)揮抗炎、鎮(zhèn)痛作用,減輕局部病變對中樞的刺激,提高痛閾,消除痛點,促進炎癥吸收。近年來,臨床工作者深入研究注射藥物的配方、劑量等,以改善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有的認為,把自體富血小板血漿注射到足跟趾側痛點處,可促進肌腱愈合,減輕疼痛癥狀。而有的認為,臭氧作用于足跟軟組織,可緩解局部組織缺氧,分解或中和炎性致痛物質,使血管舒張,減輕炎癥;作用于足跟部神經末梢,則可抑制腦啡肽的釋放,從而緩解局部疼痛[22]。
美國骨科足踝協(xié)會指出,足跟痛患者應至少接受6個月的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無效才考慮手術治療。治療足跟痛的術式很多,臨床需針對病因施術,常用的手術方法有:①切斷跖腱膜與切除跟骨骨刺:做平行于足底的切口,剝離皮下脂肪,分離出跖腱膜并切斷。對于有骨刺者,則使用骨刀緊貼骨刺根部切除;②跟骨鉆孔減壓術:沿跟骨外側做弧形切口,逐層剝離,顯露跟骨外骨皮質,用小鉆頭垂直鉆4~5個孔,而且穿過對側骨皮質。鉆孔的目的是減小跟骨內壓力,進而減輕疼痛。跟骨鉆孔術操作簡單,創(chuàng)傷很小,治療頑固性足跟痛的效果較好,可使骨內形成新的血管,糾正跟骨內外血流失調狀態(tài);③切斷脛后神經跟骨內側支:在跟腱和脛骨內緣之間做長縱向切口,逐層切開后暴露脛后血管神經束,分離出脛后神經跟骨內側支,在其進入跟骨處切斷;④激光消融術:能對神經進行汽化切割,而且發(fā)揮熱凝固效應,破壞跖腱膜和神經末梢,抑制神經末梢重新生長,修復跖腱膜的細胞組織;⑤內鏡下微創(chuàng)手術:內鏡下松解足底筋膜是微創(chuàng)治療,其創(chuàng)傷小、痛苦輕、恢復快,適合于治療足跟痛[23]。
足跟痛的病因機制具有復雜性,治療方式較多,也在不斷改進中。綜合來看,中醫(yī)治療以主觀感受為主,仍缺乏明確的診斷標準。而現代醫(yī)學缺乏專家共識或全球統(tǒng)一的診療指南,也缺乏針對個體的動態(tài)化診治方案。對此,學者提出了階梯式治療方案:首先,控制誘發(fā)因素,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治療,若有跟腱炎需使用矯形器治療并實施跟腱牽拉功能鍛煉;其次,如果上述方法效果不好,就可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最后,如果仍然不能改善足部功能,減輕局部疼痛,則考慮體外震波治療或手術治療[24]。另有研究者提出“三模式四階段”“三模式”為減輕疼痛、降低軟組織應力、維持軟組織的收縮彈性,具體可以采用各種方法達到相應效果?!八碾A段”由輕到重區(qū)分病情:第1階段,發(fā)病數周,癥狀輕微,患者需注意休息,每天做肌肉牽拉鍛煉,可使用非甾體類消炎藥物治療;第2階段,癥狀加重,持續(xù)數月,可夜間夾板、局部封閉;第3階段,癥狀更重,手術治療前,可用石膏固定、體外震波治療;第4階段,保守治療至少1年仍無效果,應行手術治療[25]。盡管如此,后續(xù)的康復治療存在欠缺,因此影響了足部功能恢復,不利于患者提高生活質量??梢?,針對足跟痛仍需要進一步研究,把視野貫穿“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全過程,制定更系統(tǒng)化的干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