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兵 李 爽
(1.中國人民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2;2.天津師范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387;3.鄭州師范學院 文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4)
卡夫卡無疑是20世紀最重要、最具有原創(chuàng)力、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冻潜ぁ穭t是卡夫卡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卡夫卡最有厚度和力度的作品。人們通常認為,《城堡》寫于1922年1月至9月,迄今恰好百年。葉廷芳先生說:“《城堡》是卡夫卡創(chuàng)作風格成熟和定型的標志,在哪個意義上講都堪稱作者的‘壓軸之作’?!盵1](第3卷,P1)像卡夫卡其他兩部長篇小說一樣,《城堡》也沒有寫完,并且在卡夫卡寫給布羅德(Max Brod)的遺囑中,該小說也在應被焚毀之列。然而,布羅德慧眼識珠,將卡夫卡雜亂無序的手稿整理出來,于1926年出版。此時卡夫卡已經(jīng)去世兩年了。奧爾巴赫(Erich Auerbach)在論及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時說:“一本像《堂吉訶德》這樣的書脫離了作者的意圖過起了自己的日子;它對每一個喜歡它的時期都展現(xiàn)出一幅新面孔。”[2](P419-420)卡夫卡的《城堡》恐怕更是如此。一百年來,它漂洋過海在世界各地傳播,也過起了自己的日子,對每一位讀者和研究者幾乎都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孔。
我們并不知道卡夫卡創(chuàng)作《城堡》的確切起止日期,因為沒有確切的材料加以證明。我們只知道,1922年3月15日卡夫卡給布羅德朗讀過《城堡》的開頭部分,由此證明該小說應該寫于1922年年初,或者更早一些時候。卡夫卡應該在1922年9月停止寫作這部小說,因為9月11日卡夫卡在寫給布羅德的信中明確表示:“看來我必須永遠地撂下那個城堡故事了,自赴布拉格一周前發(fā)生那次‘崩潰’以來,再也無法銜接,盡管在普拉納寫下的篇章并不完全像你讀的那么差?!盵1](第7卷,P50)卡夫卡的疾病再次爆發(fā),他的思路和精力顯然已經(jīng)難以銜接,顧不上這部小說,只好徹底放棄了。
如今,一百年過去了,就像《城堡》中的主人公K.畢其一生之努力就是想進入城堡一樣,卡夫卡的讀者也殫精竭力想走近《城堡》,進入《城堡》,成為卡夫卡的朋友和知音。那些卡夫卡的評論家和研究者更是試圖進入《城堡》的中心,洞察和把握《城堡》的精髓,揭示和闡發(fā)《城堡》的價值和意義。一個世紀以來,人們不停地閱讀、解析、闡釋、研究卡夫卡,呈現(xiàn)出多重圖像交叉重疊、相互滲透、變幻多端、色彩紛呈的情景。
《城堡》顯然不是一部以情節(jié)取勝的小說,它的故事非常簡單:自稱為土地測量員的K.深夜來到城堡附近的村莊,城堡近在咫尺,可是無論他怎樣努力,也無法進入城堡。他在城堡附近的村子里轉悠了一輩子,城堡卻始終可望而不可及。關于小說的結局,卡夫卡的朋友布羅德在該書的《第一版后記》中寫道:“結局一章卡夫卡沒有寫。”當布羅德問卡夫卡小說將如何結尾時,卡夫卡說:“他(K.)不放松斗爭,但卻終因心力衰竭而死去。在他彌留之際,村民們聚集在他周圍,這時總算下達了城堡的決定,這決定雖然沒有給予K.在村中居住的合法權利,——但是考慮到某些其他情況,準許他在村里生活和工作?!盵1](第3卷,P335)小說的主要故事情節(jié)僅此而已。與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相比,主人公K.七天里的生活和思想意識活動顯得更為重要??梢哉f,小說共20章,主要描寫了K.七天里的思想意識活動。就小說的篇幅而言,前七分之一是描寫前三天半的時日,后七分之六是描寫后三天半?!斑@意味著K.和讀者將以每天15~20頁的篇幅等待著,爾后在第七天突然加快速度,以一天100多頁的篇幅了結這次等待?!盵3](P340)
《城堡》的主題是什么?小說中的城堡,“既不是一座古老的騎士城堡,也不是一座新式的豪華建筑,而是一座寬闊的宮苑,其中兩層樓房為數(shù)不多,倒是有許許多多鱗次櫛比的低矮建筑;如果事先不知道這是一座城堡,那么可能會以為它不過是一個小城鎮(zhèn)?!盵1](第3卷,P8-9)“城堡”的寓意是什么?卡夫卡為什么要寫作《城堡》而最終又沒有完成?一百年來人們對這些問題爭論不休、眾說紛紜。
法國學者梭拉(Denis Saurat)認為:“《城堡》是一部寓言,我認為這部作品遠遠勝過他的其它作品。但是故事中并沒有片言只語透露寓言的意義。它沒有提供任何哲學的暗示;有的只是一系列不可理解的事件,文筆極其簡明,寫得非常令人信服。讀者的心一下子被故事的荒誕性吸引住了,并想象出一幅與故事平行發(fā)展的夢境。”[4](P45)追求《城堡》的真正寓意正如追求終極意義一樣,往往最終會失去真正的意義。美國學者考夫曼(Walter Kaufmann)說:“當我們一讀再讀《城堡》一書的開頭,并把它和印在書尾的變化多端的開頭相比較,事情就變得十分的清楚,那就是卡夫卡用盡他的方法去排斥單一注釋的任何可能性。曖昧就是他的藝術本質(zhì)?!盵5](P122)《城堡》既在排斥注釋,又在呼喚注釋。
如何闡釋卡夫卡的作品?美國當代批評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反對闡釋》中寫道:“卡夫卡的作品一直經(jīng)受著不下于三撥的闡釋者的大規(guī)模劫掠。那些把卡夫卡的作品當作社會寓言來讀的批評家從中發(fā)現(xiàn)了卡夫卡對現(xiàn)代官僚體制的層層阻撓、瘋狂及其最終淪為極權國家的案例研究。那些把卡夫卡的作品當作心理分析寓言來讀的批評家從中發(fā)現(xiàn)了卡夫卡對父親的恐懼、他的閹割焦慮、他對自己性無能的感覺以及對夢的沉湎的種種絕望的顯露。那些把卡夫卡的作品當作宗教寓言來讀的批評家則解釋說,《城堡》中K.試圖獲得天國的恩寵,而《審判》中的約瑟夫·K.經(jīng)受著上帝嚴重而神秘的法庭的審判……”[6](P10)相對于桑塔格所說的“三撥闡釋者”,美國杰出文學理論家詹姆遜(Fredric Jameson)說得更加簡潔清晰:“卡夫卡的主題,無外乎以下三種:俄狄浦斯情結或自慚形穢的內(nèi)疚感;官僚專政或現(xiàn)代性的反面烏托邦;上帝、我們與上帝的關系或我們與上帝缺場的關系?!盵7](P145)《城堡》的主題當然也不外乎是這幾個方面,只是前后的順序似乎正好可以顛倒過來。
“城堡”就是天國或者上帝的“恩寵”,持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就是卡夫卡的朋友布羅德。他將卡夫卡的遺作整理發(fā)表,也是最早解讀闡發(fā)卡夫卡作品的人。他將卡夫卡的作品看作是宗教式的神諭。他認為,城堡就是“上帝恩寵的象征”?!啊冻潜ぁ肥且徊繜o限制的一神論的長篇小說,在一神論的旗幟下約伯也曾將中間層撒旦拒之門外,在此旗幟下還有,‘我們的上帝是唯一的上帝’這么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沒有任何惡的上帝,盡管預言家關于上帝之不可理解的那句話‘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有時侯,尤其在今天這樣糟糕的時代是有效的;為此卡夫卡會樂意地羅列大量例子?!盵8](P292)卡夫卡的“城堡”在于表明:塵世和宗教世界不能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人與上帝之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人永遠也無法走近或理解上帝,就像K.永遠也無法走進城堡一樣。人類愈思索,上帝離他就愈遠。
猶太神學家格索姆·索勒姆(Gershom Scholem)將卡夫卡看作是一個超越神秘主義的猶太神秘主義者,是36位先知之一,杰出的猶太哲學家。他說:“盡管他本人沒有意識到,(卡夫卡)作品是卡巴拉世界觀的世俗再現(xiàn)。所以,今天的許多讀者都從這些作品中看到耀眼的宗教光環(huán)——暗示了已經(jīng)變成碎片的絕對?!盵9](P128)卡夫卡儼然成為了一位猶太神秘主義小說家。
德國當代思想家、藝術家漢斯·昆(Hans Kung)和文學評論家瓦爾特·延斯(Walter Jens)認為,《城堡》里面并沒有什么宗教——“城堡”不可能是“天堂”,不能與神恩相提并論;村子也不可能是“人的世界”。但是,《城堡》雖然不是一部直接關涉宗教的作品,卻是一部宗教意味濃郁的作品?!啊冻潜ぁ愤@部作品旨在描寫一個人,即土地測量員K.想在一處以前‘從未有人居住過’(恩斯特·布洛赫語)的地方獲得居住權,也就是說,他想居住在一個上帝與人以及人與人相互和解的世界里?!盵10](P311)也就是說,《城堡》關涉的是上帝與人、人與人之間的和解關系??ǚ蚩ū磉_的是一種神秘的超驗體驗,一種走進神或接近神的體驗。“超驗始終是神秘的,諱莫如深的,令人恐懼的,但它仍然向人敞開了一條道路,并沒有使希望成為不可能?!盵10](P292)
卡夫卡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信徒,但他是一位堅定的信仰者,一位祈禱者,準確地說,是一位懷疑的祈禱者。“他不是一位宗教作家,但他把寫作變成了一種宗教。”[11](P364)他將寫作當成一種祈禱方式。在猶太教中,“祈禱是一種‘儀式’——‘內(nèi)心’的儀式,這與在圣殿里通過犧牲舉行的儀式是相互對照的,祈禱詞教導我們通過每日的祈禱來‘尊崇’上帝。……祈禱需要內(nèi)心的投入,是心而不是嘴唇,祈禱不僅僅是話。按《詩篇》的語言講,它是一種‘心靈的洋溢’,是一種‘內(nèi)心深處的呼喊’?!盵12](P76-77)“祈禱改變著祈禱者的內(nèi)心世界。實際上,希伯來語‘祈禱’(tefilla)一詞的詞根是‘判斷’的意思,因此,‘tefilla’一詞本身就有‘自省或反省’的意思。在祈禱中,人們會更好地了解自身并取得精神上的發(fā)展。”[12](P80)卡夫卡的祈禱更多的不是面向上帝、面向神,而是面向自我、面向內(nèi)心。
德國思想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反對從神學角度詮釋《城堡》,他認為:“這種詮釋忽視了上層世界令人厭惡而又令人恐懼的方方面面,所謂‘得天獨厚的王國’。”卡夫卡不是一位先知或者是某種特殊智慧的恪守者:“卡夫卡沒有成功地將虛構變?yōu)閷W說。毋寧說卡夫卡是道德箴言的創(chuàng)造者,他將‘無以復加的神秘與無以復加的純樸融為一爐’?!笨傊?,卡夫卡的作品是“一種個人和藝術的毀滅”[13](第7卷,P334)。
許多學者將《城堡》看作現(xiàn)代社會的寓言或者官僚專制機構的隱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教授考夫曼認為,卡夫卡是存在主義的先驅??ǚ蚩ㄋ鑼懙木褪巧系鬯劳鲋髠€人的存在,普遍意義失落后人類對意義的追尋?!冻潜ぁ肥且粍t關于現(xiàn)代人生存狀況的寓言。法國當代作家丹尼爾-羅普斯(Daniel-Rops)說:“卡夫卡深深根植于人類生活的悲劇之中,他那無比清晰的作品,足以描摹出人類徹底破碎的形象。較之于僅僅停滯在心理意義的普魯斯特,或總是試圖用神話術語和語言魔力進行創(chuàng)作的喬伊斯,卡夫卡的探索無疑又前進了一步。正因為極度的痛苦吞噬了他,這是一種形而上的痛苦,卡夫卡才成為了與虛無抗爭的現(xiàn)代人的最忠實的、悲劇性的見證者?!盵14](P184)美國作家奧登(W. H. Auden)認為,卡夫卡的《城堡》是描寫現(xiàn)代人的危機——現(xiàn)代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從不留意世界到底是什么,他認為世界只不過是個人意圖與欲望的投影而已,所以他只聽從他自己。
還有學者指出,《城堡》描寫的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勞動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葉廷芳說:“城堡在這里是一種權力的象征,是整個國家機器的縮影。這個高高在上的衙門,看起來就在眼前,但對于廣大的在它的統(tǒng)治下的人民來說,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盵15](P81)小說的主題就在于對“城堡里的統(tǒng)治階級的專制暴虐和腐化荒淫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鞭撻,描寫了壓迫與被壓迫的對立”[15](P82)?!冻潜ぁ肥桥u官僚制度的:城堡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它僅僅是對我們世界歷史狀態(tài)的現(xiàn)實的比喻。城堡是權力,它不是“雙面神的王國,在那里上帝可以扮演魔鬼,魔鬼可以扮演上帝”[16](P59)。城堡是一個清晰可見的統(tǒng)治制度,其目的是保證權力的穩(wěn)固。在這里,每個階層都不愿作決定,因此形成許多圓圈,讓老百姓一層又一層地繞著,繞到最后又繞回原地,最后變成人類生存的最大威脅。正如小說中村長所說:“對一個像伯爵衙門這樣的大衙門來說,有時難免會發(fā)生一個部門發(fā)出這一項指令,另一個部門發(fā)出另一項指令而互相不通氣的事,雖然上一級的監(jiān)督檢查是極為嚴格的,但檢查很自然地往往晚到一步,于是總會出點小差錯,當然毫無例外都是在一些微乎其微的小事上出錯……”[1](第3卷,P54)城堡是一個迷宮式的機關,人們既逃不出來,也進不去,并且永遠也不知道其中的秘密。
這座地上的“城堡”其實非常類似于地下的“地洞”,正如語言的迷宮非常類似于世界的迷宮?!八?卡夫卡)常常自認為是一個不健全的人,這種不健全導致了他對極端的尋求:高度和深度,圍墻和地洞,閣樓與昆蟲。在這方面,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測量員,實際上是《城堡》中的K.所扮演的最后一個角色?!盵3](P335)卡夫卡就像一個探測人類靈魂的測量員,他進入了這座靈魂的迷宮,但卻無法進行明晰精確的測量。城堡是一個封閉的迷宮,正如靈魂的容器總是有限的,但進入城堡的路卻是無限的,正如我們永遠也無法到達靈魂的最深處?!翱梢哉f,《城堡》雖指向無限界,但仍不愧為一部描寫內(nèi)心世界的意識流小說?!盵13](P339)“在一個重新建構的時間和空間之內(nèi),自由與監(jiān)禁的如此混合標志著內(nèi)封閉的特點,這顯然是《城堡》的主題?!盵3](P341)
在許多研究者看來,《城堡》就是一部精神分析的寓言,一部自傳性作品,就是卡夫卡的精神成長史。在心理分析學家看來,卡夫卡完全可以作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學說的病案例證來分析論證??ǚ蚩ǖ闹鞫际且恍┟艽a,只有通過弗洛伊德式的鑰匙才能破譯這些密碼?!俺潜ぁ本褪强ǚ蚩ǜ赣H的出身地沃塞克,卡夫卡寫《城堡》就是為了克服自己和父親不愉快的經(jīng)驗?!俺潜ぁ迸cK.的關系不過就是“父與子”的關系。小說不僅表現(xiàn)了父子沖突,還表現(xiàn)了父子之間的共存和聯(lián)系。人們面對父親的權威,常常陷入兩難境地:既想沖破束縛,又不得不乞求幫助;既恐懼,又依賴;既憎恨,又敬愛。就卡夫卡而言,這是一部嚴格意義上自傳體作品。
《城堡》的中心思想就是目標無法抵達,理想難以實現(xiàn)。城堡矗立在山上,高高在上,陰森莊嚴,可望而不可即。當K.來到山腳下的村莊時,城堡已經(jīng)在眼前了?!癒.抵達的時候,夜色已深。村子被大雪覆蓋著。城堡屹立在山岡上,在濃霧和黑暗的籠罩下,什么也看不見,連一絲燈光——這座巨大的城堡所在之處的標志——也沒有。從大路到村里去要經(jīng)過一座木橋,K.在橋上站了很久,仰視著空空洞洞的天宇。”[1](第3卷,P3)K.當晚寄宿在橋邊客棧。第二天早晨,K.走出客棧,他在明澈的空氣中看清了城堡的輪廓。K.動身前往城堡。因為下雪,同時又因為通往城堡的路繞來繞去,因此,城堡雖然近在眼前,但K.卻始終無法抵達。K.自稱是城堡聘請的土地測量員,但是始終沒有得到承認,實際上他也沒有土地可以測量。他既不能進入城堡,也不屬于附屬城堡的村子。他想盡了一切辦法,最終也沒有能夠改變現(xiàn)狀。他始終就是一個陌生的外鄉(xiāng)人,什么目的也沒有達到。
這種“目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狀態(tài),也許就是卡夫卡對自己愛情生活的概括和總結。最初在與菲莉斯·鮑爾(Felice Bauer)的愛情關系上,卡夫卡就曾哀嘆目的不可能達到。卡夫卡曾將自己比作一個攻克不下城府的“可憐的將軍”,而菲莉斯有時就像“生活在另一個星球上”。1913年4月1日,卡夫卡在致菲莉斯的信中寫道:“我害怕我們手拉著手走過整個世界,看上去親如一人,但到頭來全為虛幻泡影。簡言之,我害怕的是,雖然你可能冒著危險深深彎下腰來靠近我,而我卻還是永遠被拒于您的門外。”[1](第8卷,P266)菲莉斯是柏林一家公司的職員,卡夫卡認識她時她24歲??ǚ蚩ㄅc菲莉斯有五年的戀愛史,曾經(jīng)兩次訂婚又兩次解除婚約。1917年7月,卡夫卡因肺結核病發(fā)作而解除婚約,他與菲莉斯從此各奔東西。1919年3月,菲莉斯與卡夫卡分手后的一年零三個月,她嫁給了柏林的一位富商??ǚ蚩ㄅc菲莉斯?jié)u行漸遠,最終徹底分手。菲莉斯就是卡夫卡永遠也無法抵達的“城堡”。
1919年1月22日,卡夫卡認識了28歲的捷克猶太姑娘尤麗葉·沃利切克(Julie Wohryzek)。尤麗葉是布拉格鞋匠、鎮(zhèn)上的猶太教堂仆役的女兒。她從商業(yè)學校畢業(yè)后在一家公司的辦公室工作。尤麗葉應該屬于卡夫卡理想中的妻子形象,他們認識不久就訂婚。正當卡夫卡準備和尤麗葉共同生活時,1920年1月4日卡夫卡收到了一封署名密倫娜·耶森斯卡(Milena Jesenska)的來信,后者準備將卡夫卡的《司爐》翻譯成捷克語。隨后卡夫卡與密倫娜進入熱戀之中。密倫娜給布羅德寫過八封信。布羅德認為:“密倫娜在長篇小說中是以極端漫畫化的形象借‘弗麗達’之身出現(xiàn)的……那位神秘的先生克拉姆,在他身上可以看到的是以夸張、妖魔化了的嚇人形象表現(xiàn)出來的密倫娜內(nèi)心無法擺脫的合法丈夫(恩斯特·波拉克)?!盵17](P220)密倫娜曾經(jīng)告訴布羅德,她的丈夫得知卡夫卡是他的情敵并想娶她時,他重新開始對她產(chǎn)生興趣。小說中弗麗達在奧爾加面前表現(xiàn)出來的奇怪的嫉妒和蔑視,反映了密倫娜對卡夫卡當時的未婚妻尤麗葉·沃利切克的態(tài)度。所以,在某些傳記學家看來,《城堡》中的弗麗達就是卡夫卡的密倫娜,她的丈夫波拉克則成了小說中的克拉姆,而阿瑪利亞則是卡夫卡的第二位未婚妻尤麗葉。
1920年4月卡夫卡寫了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被認為是《城堡》的雛型,或者說是《城堡》的一段試筆:“當你想要有人引你進入一個陌生的家庭時,你會先去找一個共同的熟人,請求他幫個忙。如果你一個都找不到,你會忍耐,等待一個有利的機會。在我們居住的這個小地方,這種機會是不會沒有的。如果今天沒有,那么明天一定會有。如果不出現(xiàn)這樣的機會,那么你也不至于就這樣動搖了世界的支柱。假如一個家庭能不在乎沒有你,那么你至少不會更在乎沒有這個家庭。這些本來是不言自喻的,只有K.無法理解。最近他心血來潮,想要闖入我們的地主家庭去,卻不是通過社交的路線,而是愣干。也許他覺得通常的那條路太迂回漫長,這是對的,可是他想要走的那條路卻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在此并不想夸大我們的地主的作用。他是個善于理解人的、勤勞的、值得尊敬的人,但也僅此而已。K.想從他那兒得到什么呢?他想被雇傭在地主莊園里嗎?不,他沒有這種想法,他自己是富有的,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他是愛上了地主的女兒嗎?不,不,他跟這種懷疑絲毫沾不上邊?!盵1](第4卷,P140-141)
K.想進入一個陌生的家庭,一個地主之家,但他不走社交路線,不走平常路,而是徑直走去。平常路雖然繞道較遠,但直道卻是一條死路??ǚ蚩ǖ摹冻潜ぁ肪褪沁@個小故事的拓展和延伸——渴望進入一個陌生的家庭,尋找一個安寧祥和的歸宿。寫這則小故事時,卡夫卡與密倫娜正情投意合,他唯一懷疑的是自己是否選擇了正確的道路。一年后卡夫卡開始寫作《城堡》,此時卡夫卡與密倫娜的愛情走到了盡頭,卡夫卡建立家庭的愿望徹底落空,于是,通向城堡的路也就被徹底阻斷了。在卡夫卡看來,明明有通向城堡的路,但是卻無法抵達城堡。
1921年4月卡夫卡與密倫娜的愛情關系結束,也就在這時或稍早一些時候,卡夫卡開始寫作《城堡》。這個月中旬卡夫卡在給布羅德的信中寫道:“有一半姑娘的身體引誘我,我寄予希望的那個姑娘的身體根本不誘人。只要她(F)擺脫我,或者只要我們是一個人(M),這只是來自遠方的威脅,說遠也根本不遠。一旦發(fā)生任何一件小事,就完全破裂。為了我的尊嚴,為了我的高傲,顯然我(雖然他看上去還如此恭順,是一個點頭哈腰的猶太人!)只能愛高高在我之上、我夠不到的東西。這自然就是整體的核心,這整體可怕地增長著,直到叫人‘恐懼得要死’?!盵1](第6卷,P303)
卡夫卡在這封信中總結了他與菲莉斯、密倫娜等人的愛情關系??ǚ蚩ㄕJ為,他所愛的人總是高高在上,摸不著,夠不到。目標雖有,有時盡管近在眼前,但又遙不可及,生命就在這種蹉跎中悄悄逝去。所以說,《城堡》就是這一情感和思想的結晶,是卡夫卡從一系列失敗尤其是愛情生活失敗中總結出來的核心。
以上從三個方面對卡夫卡《城堡》進行闡釋和分析,其中每一種觀點看似都有道理,但未必充分;每一種說法都有可能,但并非必然。當然,將所有的觀點綜合起來也未必就是《城堡》的全部意義?!冻潜ぁ愤€是那座“城堡”,它屹立在山頂,看得見,似乎近在咫尺,卻永遠也無法觸及,更不用說進入城堡中心了。法國哲學家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認為,《城堡》寫的就是“一個在陌生國度的人徒勞地尋求工作和家庭安定幸福的故事”[18](P203)。而在這一尋求過程中,尋求本身成為了目的,以往的目的則變成了手段。游蕩的需求變成了主人公生命的極限。所以,每當有機會留在村莊或接近城堡時,他卻反其道而行之,從而使他離城堡愈行愈遠。如此看來,《城堡》仿佛就是一部人類漂泊歷史的縮寫。
總之,《城堡》是一部從現(xiàn)代主義向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過渡的作品。它在表現(xiàn)形而上欲望、表現(xiàn)我們時代的精神苦難和困境以及從這種困境中救拔出來的理想上,就像是《浮士德》的現(xiàn)代版。當然,這也是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共同傾向。但比較其他現(xiàn)代主義作品,《城堡》的絕望似乎來得更為徹底和絕決。K.為爭取進入城堡,爭取社會的承認,自始至終不懈地斗爭,盡管幾乎沒有希望和任何可能,但他從未屈服,絕不放棄?!冻潜ぁ返闹黝}雖是悲觀的,但并不絕望。目標之路雖無法可循,但并不放棄尋找、探索和奮斗。
美國作家喬伊斯·歐茨(Joyce Carol Oates)在《卡夫卡的天堂》一文中寫道:“這部作品(《城堡》)出色地反映了意識的頭腦對無意識無望的斗爭,也反映了理智為了認識自己的靈魂如何進行漫畫式的奇特搏斗。許多讀者猜不透這部作品的用意,也對它不滿意,這只能說明作品的基本論點同我們時代的基本論點大相徑庭。不過,在《城堡》中可以說卡夫卡同樣表現(xiàn)了老子叫作道的原始力,所不同的,卡夫卡是從歐洲人的、歷史的觀點,以晦澀、陰沉的筆法來表現(xiàn)。城堡顯然就是處于永恒的、靜態(tài)的或者無目標的真理,只有在靜止了的、不知進取的思想中才得以認識?!盵19](P696-697)在歐茨看來,《城堡》的精妙之處在于表現(xiàn)了中國老子的“道的原始力”。這樣一來,那些具備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讀者豈不是更容易理解《城堡》的深意和精髓?比較文學學者,由于“所關注的東西與其他文學專家所關注的東西有所差異”[20](P112),他們對于卡夫卡研究不僅具備獨特的優(yōu)勢,而且還可以開拓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