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是促進小學德育工作順利開展、增強德育實施有效性的重要途徑之一。小學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相關的德育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分工合作、聯(lián)系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家校聯(lián)合等一系列教學方式,在潛移默化中發(fā)揮德育的作用,使學生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觀念。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德育滲透;德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2.9?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10-0050-03
引? 言
德育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任務,在學生日常成長、人際溝通、社會實踐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剛剛步入校園,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小學階段正是思想觀念和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小學教師應立足課堂,借助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健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創(chuàng)設德育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對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的吸收和內化離不開相關情境的創(chuàng)設。因此,教師要做好課前教案,規(guī)劃好課堂設計,努力創(chuàng)設一個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深入思考、觸動學生心靈、切實增強德育效果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還可以將班級的墻壁和板報利用起來,在墻壁上掛上德育手抄報和名人名言,充分發(fā)揮學校作為小學生“三觀”培養(yǎng)主陣地的作用[1]。
例如,在教學主題四第一部分“來之不易的糧食”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播放饑荒下人們艱苦的日常生活和一株稻谷的成長歷程,然后用幾個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如“同學們的早餐全部吃干凈了嗎?世界糧食日是哪一天?你是否知道袁隆平爺爺?shù)氖论E?”,鼓勵學生積極回答這些問題,引導他們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教師可以一邊在多媒體上播放風吹稻谷的視頻和音樂,一邊向學生講述袁隆平爺爺?shù)墓适?,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震撼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感動中明白糧食來之不易,從而學會珍惜糧食,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明白勞動能夠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袁隆平爺爺?shù)氖论E畫成手抄報,掛到班級的手抄報墻上進行展示,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
二、小組合作分工,增強合作精神
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學生的集體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是小學德育的重要內容。當前一些小學生在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以及父輩、祖輩的溺愛中成長,缺乏對他人價值的正確認識[2],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往往首先考慮自己而忽視他人的感受,在集體合作中不能團結同學,不能主動承擔小組責任。這不僅對其人際關系產(chǎn)生了影響,也不利于其未來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小學教師在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時,可以有意識地將學生分成小組,在安排相關德育活動時,倡導小組內分工合作,借此為學生滲透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換位思考的意識。
例如,在教學主題一第四部分“設計制作安全提示牌”時,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實踐小組,為每一組布置相關的制作任務,鼓勵小組內的學生互幫互助,共同完成任務。教師可以將制作過程中的繪制、裁剪、粘貼、展示等任務分配給不同的學生,確保每一名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都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和作用,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負責的崗位具有的價值,使其在活動過程中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務,積極和組員進行合作。小組合作不僅可以使學生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而且讓他們切實感受到集體榮譽感,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班級,對同學也更加團結友愛。
三、鼓舞討論熱情,開拓德育思維
教師在鼓勵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要引導學生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設計主題問題時,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活動,促進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討論有助于學生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能增強學生的換位思考能力,促進學生協(xié)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主題一第一部分“身邊的安全隱患排查”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網(wǎng)絡上的信息都是好的嗎?”,然后讓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很快就分成了三組。第一組學生認為,網(wǎng)絡上有豐富的學習信息、有趣的動畫片,微信、QQ還能夠讓不在一起的朋友視頻聊天。第二組學生認為,網(wǎng)絡上有很多有害的信息,詐騙信息也會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流入許多人的手機,網(wǎng)絡游戲還會分散學生的學習精力,這些都證明了網(wǎng)絡信息十分有害。第三組學生辯證地提出了網(wǎng)絡上的信息有好有壞,不僅存在有益的、促進學生成長的信息,還存在著一些有害的、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垃圾信息。因此,既不能說網(wǎng)絡上的信息都是好的而全盤吸收,也不能說網(wǎng)絡上信息都是有害的而完全杜絕。通過討論,學生的思考已經(jīng)非常接近客觀正確的結論。網(wǎng)絡是一種工具,使用它的人只有本著嚴格的自律精神,科學合理地進行使用,才能發(fā)揮出網(wǎng)絡的最大效用,為生活帶來便利,增添色彩。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我們每個人在上網(wǎng)沖浪時,要學會分辨所接收的信息,正確認識互聯(lián)網(wǎng)的利弊。在不斷探討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網(wǎng)絡的利與弊,明白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正確使用網(wǎng)絡,讓網(wǎng)絡充分發(fā)揮出它的積極作用。
四、拓展課本知識,關注生活實際
綜合社會實踐活動的宗旨在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三觀”,逐漸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激發(fā)學生熱愛勞動、熱愛自然、熱愛社會的情感。因此,教師在為學生安排綜合實踐活動時,不能只局限于研讀課本,通過圖片、視頻、文字等對社會發(fā)展、自然變化進行了解,還應切實走進社會,走入大自然的懷抱,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加強學生對課本知識內容的感受。雖然德育在素質教育中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導致德育始終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的尷尬地位,學生對德育的印象也更多地停留在教師枯燥的說教上。因此,強化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是推動教學模式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強化德育效果、增強學生參與感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教學主題三第一部分“尋找身邊的小雷鋒”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校園中仔細觀察,尋找身邊的好人好事,并用照片、手抄報、文字敘述等方式記錄下來,留住生活中的美好,記憶生活中的感動瞬間。學生還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收集社會上的好人好事,并將相關信息進行匯總打印,帶到班級中和同學進行分享。在觀察、收集和分享的過程中,學生真實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雷鋒精神。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尋找生活中的雷鋒事例,讓他們在尋找的過程中學習更多的知識,在生活這個更大的課堂里汲取知識和營養(yǎng),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辨別能力。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認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對生活中的事情和現(xiàn)象有清晰的認識,對生活中的不良現(xiàn)象要予以抵制,堅決反對,從而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其在不斷的探索中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問題,并不斷改進,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3]。
五、實踐踐行真知,提高責任意識
實踐課程的意義在于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將學生的學習生活與社會實際相聯(lián)系。教師要使德育滲透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增強學生的理解,就需要推動學生在實踐中領悟和發(fā)現(xiàn)真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德育的思想理念對學生進行思想熏陶,增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理論基礎并提供目標指引。理論知識只能培養(yǎng)學生的“三觀”意識,而實踐則可以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中幫助學生鞏固“三觀”,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例如,在教學主題三第二部分“我也做個小雷鋒”
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走入社會,到敬老院為老人表演活動,為他們的生活帶來色彩。當學生看到老人開心的笑容時,他們會體會到無私奉獻、關心他人的重要性,在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的人生也獲得了價值。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向孤兒院和偏遠山區(qū)的孩子們捐贈課本和衣物,給他們寫信,讓學生在捐贈的過程中明白奉獻并不是一種失去,而是一種收獲。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到社會服務部門工作,引導他們自主選擇想要開展的社會志愿活動。學生有的選擇了扶老人過馬路,有的選擇了到校園門口站崗,有的選擇了和環(huán)衛(wèi)工人一起打掃衛(wèi)生,有的選擇了到郊外植樹,還有的選擇了到圖書館整理書籍。在開展這些活動時,教師還要注重以身作則,和學生一起參與到社會活動中,時刻發(fā)揮榜樣作用,教會學生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同時,在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暴露出來的不足并加以引導,增強綜合實踐活動中德育滲透的效果。
六、課內聯(lián)系課外,家校聯(lián)合培養(yǎng)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促進學校課堂與家庭課堂的有機結合,將德育融入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是讓學生增強德育意識、充分獲得德育體驗的重要方式?,F(xiàn)如今,很多學生的父母對他們極為溺愛,在家里都是學生說了算。這就導致他們經(jīng)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在家庭中不懂得體諒父母,為父母分擔家務,在學校里不懂得朋友之間應互幫互助,這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快樂生活。因此,教師要切實推進家校聯(lián)合,促進德育體系構建。
例如,在教學主題二第三部分“爭當勞動小能手”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家務任務,鼓勵學生在放學后觀察父母是如何進行家務活動的,并主動要求承擔家務勞動,在實際的家務勞動中感受父母的辛苦和不易,從而更好地理解父母,明白成長的意義。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觀察父母在看到自己主動承擔家務活后的反應和表現(xiàn)。每一位家長都十分感動,并用夸獎、擁抱等多種方式肯定了孩子的努力,教師可以讓學生互相交流自己在做家務后的心路歷程,從而加深對家務勞動的印象,使其在自主承擔責任、為他人著想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在獲得心靈感動的同時完成德育培養(yǎng)。
結? 語
綜上所述,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雖然看似立足課堂之外,卻與課堂教育息息相關。實踐活動是學生聯(lián)系課堂與生活,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重要方式。德育工作者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要注意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同時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深入探究課本知識,將德育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增強課內課外的聯(lián)系,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樹立正確的“三觀”,科學客觀地面對和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教師還要時刻關注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表現(xiàn),對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教學任務進行有機調整,使之更加適合學生的成長,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為接下來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做好鋪墊,充分發(fā)揮實踐課程的作用。
[參考文獻]
王大偉.德育滲透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作用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76-77.
李小玲.淺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如何滲透德育[J].求知導刊,2021(19):85-86.
李力.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的德育滲透研究[J].吉林教育,2017(37):132.
作者簡介:陳雅容(1978.4-),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南門中特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