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永,潘國平,王玉芬,王國平
(寧波市第六醫(yī)院,浙江 寧波 315040)
踝關節(jié)扭傷容易導致踝關節(jié)外側副韌帶損傷,因此腓骨肌腱脫位的漏診和誤診在臨床上極為常見[1-2]。Butler等[3]的研究顯示,0.3%~0.5%的踝關節(jié)創(chuàng)傷事件中會出現(xiàn)腓骨肌腱脫位。因此,尋求有效的腓骨肌腱脫位早期診斷方法是目前臨床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本研究探討了MRI診斷鞘內型腓骨肌腱半脫位的價值,以期為臨床診斷該病提供依據(jù)。
收集2016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寧波市第六醫(yī)院足踝外科就診的22例踝關節(jié)損傷患者的MRI圖像進行研究。男10例,女12例;年齡17~71歲,中位數(shù)57.5歲;病程20 d至24個月,中位數(shù)4個月。均有踝關節(jié)扭傷史,伴有外踝后方、下方、后足外側腓骨肌腱走行區(qū)的疼痛腫脹或踝關節(jié)失穩(wěn)表現(xiàn)。所有患者均不合并踝關節(jié)先天發(fā)育畸形、痛風、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病變。所有患者均經(jīng)臨床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鞘內型腓骨肌腱半脫位。
所有患者均采用西門子MAGNETOM Avanto1.5T超導MR掃描儀進行檢查。選用足踝線圈,患者取仰臥位,踝關節(jié)置于中立位,行踝關節(jié)橫軸位、冠狀位、矢狀位掃描。掃描參數(shù):橫軸位脂肪抑制質子密度加權像(fat suppression 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F(xiàn)S-PDWI),視野150 mm×150 mm、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2950 ms、回波時間(echo time,TE)37 ms、層厚3 mm,層間距0.6 mm、體素0.7×0.5×3.0;橫軸位T2WI,視野150 mm×150 mm、TR 2590 ms、TE 79 ms、層厚3 mm、層間距0.6 mm,體素0.7×0.5×3.0;矢狀位FS-PDWI,視野180 mm×180 mm、TR 2500 ms、TE 21 ms、層厚3 mm、層間距0.6 mm、體素0.80×0.6×3.3;冠狀位FS T2WI,視野180 mm×180 mm、TR 4190 ms、TE 84 ms、層厚4 mm、層間距0.6 mm、體素0.8×0.6×4.0;冠狀位T1WI,視野180 mm×108 mm、TR 480 ms、TE 10 ms、層厚4 mm、層間距0.6 mm、體素0.8×0.6×4.0。
資料收集完畢后,由2位放射科主治醫(yī)師分別獨立閱片,分析腓骨肌腱脫位、腓骨溝形態(tài)、肌腱損傷等情況。意見不一致時,通過協(xié)商達成一致。
MRI顯示,22例患者的腓骨肌上支持帶(superior peroneal retinaculum,SPR)均完整,且處于正常的解剖位置,但腓骨肌腱的解剖位置在腓骨肌溝內發(fā)生改變,符合鞘內型腓骨肌腱半脫位的影像診斷標準[4];其中10例患者的腓骨長肌腱在腓骨短肌腱深部走行(A型),12例患者的腓骨長肌腱出現(xiàn)在縱向撕裂的腓骨短肌腱中(B型),見圖1、圖2。10例A型鞘內型腓骨肌腱半脫位患者中,2例合并腓骨短肌腱撕裂,1例合并腓骨長肌腱撕裂,2例存在第四腓骨肌及腓骨短肌肌腹低位;12例B型鞘內型腓骨肌腱半脫位患者中,2例合并腓骨長肌腱撕裂,4例合并腓骨肌腱腱鞘炎,1例存在腓骨短肌肌腹低位及腓骨肌腱腱鞘囊腫。22例患者的腓骨肌溝,凹陷型2例(A型1例、B型1例)、凸起型8例(A型4例、B型4例)、平直型9例(A型3例、B型6例)、不規(guī)則型3例(A型2例、B型1例),見圖3。
圖1 A型鞘內型腓骨肌腱半脫位MRI
圖2 B型鞘內型腓骨肌腱半脫位MRI
圖3 4種類型腓骨肌溝MRI
腓骨長、短肌腱位于外踝纖維骨性隧道內,其主要功能是參與足外翻、外展及部分跖屈運動,并維持踝關節(jié)動態(tài)穩(wěn)定[5]。SPR、纖維軟骨棘、腓骨肌溝是穩(wěn)定腓骨肌腱的重要結構。先天發(fā)育及后天因素均可破壞腓骨肌腱的動態(tài)穩(wěn)定結構,影響踝關節(jié)功能。腓骨肌腱脫位或半脫位經(jīng)常由踝關節(jié)勞損、急性創(chuàng)傷引起。此外,第四腓骨肌、腓骨短肌肌腹低位對纖維骨性隧道的“填塞”,變異的腓骨肌溝或纖維軟骨嵴損傷或缺失、SPR薄弱或缺失、足外翻畸形等也可導致腓骨肌腱脫位[6]。研究表明,腓骨肌溝為平直型、凸出型或不規(guī)則型的患者,更易發(fā)生腓骨肌腱脫位和肌腱撕裂[7-8]。本組中腓骨肌溝平直型、凸起型及不規(guī)則型的患者共20例,也證實了這一點。
SPR完整和腓骨肌腱在鞘內位置變動是診斷鞘內型腓骨肌腱半脫位的2個要點。MRI檢查可提供SPR、腓骨肌腱、腱鞘及腓骨肌溝形態(tài)等結構的關鍵信息,評估腓骨肌腱半脫位情況,并且能明確肌腱有無撕裂及是否存在第四腓骨肌、腓骨短肌肌腹低位、肥大的腓骨結節(jié)等先天變異[9-11]。但MRI無法提供動態(tài)圖像,而且檢查費用較高。
本研究的結果提示,MRI可以清晰顯示腓骨肌腱及周圍結構的形態(tài)信息,對于鞘內型腓骨肌腱半脫位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