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姍姍
摘要: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的研習,以實現(xiàn)三個“貫通”為要義——貫通單篇文本與單元群文,圍繞核心情境整合設計;貫通課內(nèi)精研與課外自讀,調(diào)動學生閱讀文本的積極性和有效性;貫通閱讀與寫作,助力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習得。
關鍵詞:語文選擇性必修;單元研習;貫通
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在人文主題“時代鏡像”的統(tǒng)轄下,從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名篇中選編了七篇文本。這七篇文本體裁各異——有詩歌,有散文,有小說;體例有別——有短篇,也有長篇節(jié)選。學生如何通過篇幅有限的文本的閱讀和鑒賞,以點帶面,探究文學作品中蘊含的深刻內(nèi)涵,從而更好地參與當代文化建設,樹立文化自信?單元研習時應著力實現(xiàn)三個“貫通”。
一、貫通單篇文本與單元群文
本單元屬于“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研習”任務群,它上承必修階段的“整本書閱讀與研討”“文學閱讀與寫作”等任務群,下啟選修階段的“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專題研討”等任務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情境、任務與活動,貫通單篇文本與單元群文,整合設計。貫通后的單元教學框架如下頁圖1所示。
本單元的核心情境是“我為經(jīng)典配插圖”,下設三個任務和九個學習活動?!拔覟榻?jīng)典配插圖”既有規(guī)定要求(包括用一句話闡釋主題,用一段話描述內(nèi)容),又有個性展示(插圖數(shù)量可以為單張,可以為系列)。要完成這個核心情境任務,學生需要將其細化為三個任務——通讀任務:尋找插圖“瞬間”;研讀任務:確定插圖主題;統(tǒng)整任務:設計插圖“血肉”。
具體說來,在通讀任務中,“撰寫人物小傳”活動,可以從《茶館》《邊城》《阿Q正傳》中任意找一個人物,為其書寫小傳;“鑒賞詩意意象”活動,可以從課文中找到如鼠麴草、夏蟲等富于象征意義的意象,填寫意象意義關聯(lián)表(表略)?!氨容^人物環(huán)境”活動,需要學生在對比中破解人物與環(huán)境關系的獨特密碼。例如,魯迅和沈從文創(chuàng)造了兩個不同的環(huán)境,《茶館》《秦腔》中的人也生活在獨具特色的世界里。通過比讀,學生能夠?qū)θ宋锱c其生活環(huán)境的關系有進一步的認知。
研讀任務要求學生通過進一步研讀,確定插圖的主題。四個活動具體要求分別如下:
“描繪百年發(fā)展”活動:《茶館》以1898年的“戊戌變法”為背景,《阿Q正傳》描寫了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農(nóng)村,《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前后的茶垌為書寫對象,《再別康橋》創(chuàng)作于1928年,《大堰河——我的保姆》創(chuàng)作于1933年,《一個消逝了的山村》創(chuàng)作于1942年,《秦腔》創(chuàng)作于1983年……“戊戌變法”后的百年中國史,是文人積極探索自救之路的歷史。查閱資料,繪制百年中國社會發(fā)展變革與國民思想歷程的思維導圖。
“構建精神家園”活動:馮至的“山村”、沈從文的“邊城”、徐志摩的“康橋”,是他們靈魂的棲息地,至少選讀10位現(xiàn)當代作家的代表性作品,找到他們的“靈魂棲息地”,并思考自己精神家園的構建過程。
“思考‘文思革’的魯迅”活動:“文思革”的魯迅,從毛澤東的評價“魯迅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切入,整合閱讀魯迅作品,辨析這樣的評價是否恰切。
“鑒賞《邊城》的美與悲”活動:以《邊城》的美與悲為切入點,思考其主題及美學風格。
統(tǒng)整任務要求學生對之前的鑒賞任務進行統(tǒng)整,設計插圖,分享并評價插圖。
以上單元教學的整合設計圍繞核心情境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任務與活動,助力學生綜合性學習。
二、貫通課內(nèi)精研與課外自讀
單元研習中,教師應該突出研究性——教師搭臺,學生唱戲——通過方法指導,充分地貫通課內(nèi)和課外,調(diào)動學生閱讀文本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如“思考‘文思革’的魯迅”這一學習活動,可以《阿Q正傳》為切入點和契機,整合教材中出現(xiàn)的及相關的部分魯迅作品(如下頁表1所示),并補充錢理群的《魯迅作品十五講》,開展魯迅作品專題閱讀。
我們設計的閱讀任務如下:
1.阿Q的性格充滿著矛盾,各種性格元素分別形成一組組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它們又構成復雜的性格系列。請閱讀《阿Q正傳》,用簡要的話語概括阿Q矛盾的性格特點。
2.什么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阿Q的精神勝利法有什么特點?有哪些具體表現(xiàn)?有什么影響?
3.阿Q周圍有幾類人?他們對阿Q的態(tài)度如何?從中可以看出阿Q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環(huán)境中?
4.魯迅在表達情感時往往會借助一些特殊的手法,比如反諷等。以《阿Q正傳》的選文為例,談一談魯迅這些有意為之的寫法的妙處。
以這些任務為抓手,貫通課內(nèi)和課外、精研和自讀,學生可以窺探魯迅的整體思想和寫作特色“表現(xiàn)的深切與格式的特別”。如在批判民眾的愚昧方面,與《明天》《孔乙己》等關聯(lián);在對革命不徹底的揭示方面,與《藥》等關聯(lián);在反諷手法的使用上,與《記念劉和珍君》等關聯(lián);在結尾處理上,與《藥》“曲筆置花環(huán)”的設計關聯(lián)等。
三、貫通閱讀與寫作
讀寫融通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策略。在單元研習中,貫通閱讀與寫作,可以強化語言本身的整體性,縮短語言知識和語言應用之間的距離,從而調(diào)動學生語言獲取與語言運用的積極性,助力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習得。
在“鑒賞《邊城》的美與悲”這個學習活動中,對于《邊城》的美,學生容易從作品中的語言、風土人情、人物、主題等方面產(chǎn)生個性化體悟。但是,以劉西渭為代表的評論家說的“為何明旭如朝陽般的故事,卻要籠罩著夕陽般的感覺。這個風景如畫、人情美好的世界,有它的悲哀”中的“悲哀”究竟為何意?沈從文自述中所說的“我的作品能夠在市場上流行,實際上近于買櫝還珠。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后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中,那“隱伏的悲痛”又是何意?對這些問題,即便學生通讀完名著,也難以把握。
因此,不妨創(chuàng)設一些讀寫貫通的活動。本單元的核心情境“我為經(jīng)典配插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小說的“悲”。
為了幫助學生完成這個情境任務,我們找到了一些設計插圖的小視頻,指導學生完成構圖配色。創(chuàng)作的插圖內(nèi)容與課文解讀間的匹配關系如表2所示。
畫面主體構圖、畫面背景設計、顏色搭配等對插圖的要求,轉(zhuǎn)換到課文解讀的層面,便是考慮文本故事內(nèi)容,主體人物形象特點、人物生活背景等。以高階任務——確定畫面顏色為例,學生設計插圖中的顏色取決于作品的意境和美學風格?;诖耍覀冇忠胛淖仲Y源,通過一些文學評論等材料的閱讀,引導學生理解《邊城》中淡如煙霧的悲。
曹文軒在《回到“嬰兒狀態(tài)”的藝術——讀沈從文小說〈邊城〉》中評價:“我曾對沈從文的門徒汪曾祺的小說作過概括:怒不寫到怒不可遏,悲不寫到悲不欲生,樂不寫到樂不可支。我以為汪曾祺的意義,正在于他曉得了藝術。從前,我們總以為,藝術要比生活更強烈,殊不知,真正的藝術恰恰是要比生活更淺淡。《邊城》是降格之藝術的一個經(jīng)典?!辈芪能?回到“嬰兒狀態(tài)”的藝術——讀沈從文小說《邊城》[J].山東教育,2009(21/22):90。
沈從文在《邊城·新題記》中說:“見村中有死者家人‘報廟’行列,一小女孩奉靈幡引路。因與兆和約,將寫一故事引入所見。九月至平結婚,即在達子營住處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樹蔭下寫第一章。在《國聞周報》發(fā)表。入冬返湘看望母親,來回四十天,在家鄉(xiāng)三天,回到北平續(xù)寫。二十三年母親死去,書出版時心中充滿悲傷。二十年來生者多已成塵成土,死者在生人記憶中亦淡如煙霧,惟書中人與個人生命成一希奇結合,儼若可以不死,其實作品能不死,當為其中有幾個人在個人生命中影響,和幾種印象在個人生命中影響?!鄙驈奈?沈從文小說全集(卷九)[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6。
在閱讀的基礎上,學生發(fā)現(xiàn)沈從文的作品像神話中的夢,淺淡而憂傷。有了這種基本的體認,就可以進行讀寫結合的輸出。學生作品示例如下:
五月端陽,暮色已至,豆綠色的河水在黃昏下遠遠泛著一層薄霧,從吊腳樓之間、畫面正中流淌向右側。河中尚浮有兩只未被抓到的白鴨子,幾條歇腳的船只靠在岸邊,上面坐著兩三個光著膀子談笑的水手。河兩岸高低錯落、白墻綠瓦的吊腳樓已點上黃橙色的燈火,樓上能隱約看到人們歡聚祝酒的身影。兩岸路上只幾個行人,手里提著鴨子和酒壺。翠翠位于畫面左下,身著水藍色衣裳,雙手撐在身體兩側,正光著雙腳坐在左岸碼頭上踢水,身旁立著那條搖著尾巴的黃狗。她的臉背對著畫面,似乎正向落日西斜、朦朧模糊的白色的河水盡頭眺望著。
示例中出現(xiàn)了如“豆綠色”“白墻綠瓦”“水藍色”“朦朧模糊的白色”等顏色。這極符合沈從文的悲劇美學觀。
上述以“貫通”為主題的單元研習設計,首先,突出了研究性。本單元的研習任務基本上都是問題探究。很多任務需合作,分層次,可選擇,對問題的結果預期也是開放的。其次,突出了時代感,比如“構建精神家園”等活動,就是希望學生能夠反觀自身,在了解時代鏡像的基礎上反思當下的精神追求。最重要的是,突出了實用性。無論是本單元核心情境任務的設計,還是具體細微的活動設計,都是實用情境中的任務活動,能更好地助力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